【自了法師:生死心切有聲書 六】「念佛法門,首為凡夫」

老法師:好,開始。

學生:尊者師父上人慈悲,諸位善知識慈悲,阿彌陀佛。不肖弟子自了冒昧報告的題目是「念佛法門,首為凡夫」。

一、元曉法師開示。黃念老的《大經科註》前面「教起因緣」有這麼一句話,元曉師云:「四十八願,先為凡夫,兼為三乘聖人」,可見淨土之妙,首為凡夫得度也。所被根機中,引用善導大師於所著《觀經四帖疏》,破前說曰,「如來說此十六觀法,但為常沒眾生,不幹大小聖也」,意謂佛說《觀經》中之九品往生,只為沉溺之眾生,而非專為菩薩與阿羅漢也。大師之說,上契聖心,下洽群機,實大有功於淨土,故中日諸師多宗此說。到後面正釋四十八願的時候,四十八願的第一願「國無惡道願」、第二願「不墮惡趣願」,黃念老又說:「國中無有三惡道願。此正表彌陀大悲心切,故首兩願唯願眾生無苦。三惡道乃苦中之極也」,「此章大願,攝二殊勝。一者,惡趣眾生,亦得往生極樂,不復更墮惡道,表彌陀悲心無盡,度化無餘也。二者,凡往生者,悉皆作佛,究竟菩提。由此可見彌陀本心,念念願一切眾生成佛,而此願既已成就,足證彌陀智慧功德、威神力用不可思議」。

我們是業障深重的博地凡夫,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為誰發的?為我們發的。阿彌陀佛開淨土法門為誰開的?為我們開的。阿彌陀佛建極樂世界為誰建的?為我們建的。阿彌陀佛的所作所為無不是為了救度我們凡夫。凡夫,我們要直下承當!元曉法師說的「四十八願,先為凡夫,兼為三乘聖人」,不是空洞理論,不是紙上談兵,相反,恰恰是對淨土深廣無邊的理論透徹之後,才說得出這樣的話。淨土法門,「廣說之。雖三藏十二部之玄言,五宗諸祖師之妙義,亦詮不盡。縱饒盡大地眾生,同成正覺,出廣長舌,以神通力、智慧力,塵說剎說、熾然說、無間說,又豈能盡。良以淨土本不思議故也」。今天,我們嘗試著用印光大師的話來詮釋元曉法師「四十八願,先為凡夫,兼為三乘聖人」這句話的內涵。下面把每一段話在《印光大師文鈔》中的出處做為小標題,方便有興趣的同修查閱。(註:《文鈔》總共七冊:增廣上下冊,續編上下冊,三編上下冊,三編補)

二、印光大師開示。(一)《嘉興真如寺開念佛堂專修淨業緣起疏》。佛法深廣,猶如大海,雖法身大士,尚不能窮源徹底,況博地凡夫乎。然如來以大慈悲,欲令一切若聖若凡,同於現生,出離生死,特開一信願念佛求生淨土法門。如跛足懦夫,終日難行數里,若乘轉輪聖王輪寶,不須崇朝,即可遍達四大部洲,二者遲速,天淵懸殊。凡夫未斷惑業,固無了生死分,若以信願念佛,感佛慈悲攝受,即於現生,往生淨土,超凡入聖,登不退地。較彼唯仗自力,修戒定慧,以期業盡情空,了生脫死者,殆非譬喻言說所能形容也。由是歷代緇素高人,無不以此自行化他,以其為入道之要門,成佛之捷徑故也。

(二)《淨土釋疑序》。佛法深廣,猶如大海,博地凡夫,孰能窮源徹底,一口吸盡。雖然,倘能生正信心,自可隨己分量,各得其益。譬如修羅香象,及諸蚊虻,飲於大海,各取飽腹而已。如來出世,隨順眾生,為其說法,各令得益,亦復如是。而末世眾生,業障深厚,善根淺薄,心智狹劣,壽命短促。加以知識希少,魔外縱橫。修餘法門,欲於現生斷惑證真,了生脫死,誠為甚難稀有之事。唯淨土一法,專仗佛力。以故不論斷證,唯恃信願。信願若具,雖罪大惡極,將墮阿鼻地獄之流,尚可以仗十念之力,徑蒙佛慈,接引往生。噫。如來大慈普度,一物不遺。唯此一法,最為周摯。由是西天東土,菩薩祖師,高僧鉅儒,莫不以此自利利他。

(三)《棲真常住長年念佛序》。念佛法門,其來尚矣。以吾人一念心性,猶如虛空,常恆不變,雖常不變,而復念念隨緣。不隨佛界之緣,便隨九界之緣;不隨三乘之緣,便隨六道之緣;不隨人天之緣,便隨三途之緣。由其緣之染淨不同,致其報之苦樂迥異,雖於本體了無改變,而其相用固已天淵懸殊矣。譬如虛空,日照則明,雲屯則暗,雖虛空之本體,不因雲日而為增減,而其顯現障蔽之相,固不可以同年而語也。如來以是義故,普令眾生緣念於佛,故曰「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又曰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此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夫隨佛界之緣,則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矣,若隨眾生各界之緣,則是心作眾生,是心是眾生矣。了此而不念佛者,未之有也。念佛一法,乃以如來萬德洪名為緣,即此萬德洪名,乃如來果地所證之無上覺道。由其以果地覺,為因地心,故得因該果海,果徹因源。如染香人,身有香氣,如蜾蠃之祝螟蛉,久則化之。即生作佛,轉凡成聖,其功能力用,超過一代時教一切法門之上。以一切法門,皆仗自力,斷惑證真,方得了生脫死。念佛法門,自力佛力,二皆具足。故得已斷惑業者,速證法身,具足惑業者,帶業往生。其法極其平常,雖愚夫愚婦,亦能得其利益,而復極其玄妙,縱等覺菩薩,不能出其範圍。故無一人不堪修,亦無一人不能修。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實為如來一代時教中之特別法門,固不可以通途教理而為論判也。末法眾生,福薄慧淺,障厚業深,不修此法,欲仗自力斷惑證真,以了生死,則萬難萬難。

(四)《歸宗精舍同修淨業序》。如來一代時教,所說一切法門,雖則大小不同,權實各異,無非欲令眾生斷惑證真,了生脫死,圓彰本有,直成佛道而已。但以眾生根機不一,故致如來隨順機宜,作偏圓頓漸,種種說耳。然眾生輪轉生死,久經長劫,惑業深厚,障蔽妙明,非宿根成熟者,欲於一生取辦,實乏其人。既不能一生取辦,則再一受生,其迷而退者,萬有十千,悟而進者,億無三四。仗自力修戒定慧,以斷煩惑而證涅槃,其難如是。致如來普度眾生之懷,鬱而不暢,眾生速出生死之道,塞而罔通。然如來大慈,必欲令一切眾生,同於現生了生脫死,超凡入聖,遂開一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之淨土法門,無論上中下根,悉令現生度脫,乃以己信願念佛,感佛慈悲攝受,感應道交,故獲斯益。其有已斷煩惑者,即可頓證法身,速成佛道,縱令惑業深厚者,亦可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以故《華嚴》證齊諸佛之等覺菩薩,尚須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觀經》將墮阿鼻之逆惡罪人,猶得以十稱洪名,預諸末品。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盡法界一切眾生,但有信願,無一不被其澤,其圓頓直捷,超出一切法門之上。末世眾生,欲了生死,不修此法,泛修其他仗自力之法門,則但可作未來得度之因,斷難獲現生了脫之果矣。

(五)《橫超蓮社緣起序》。《法華經》雲,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況當此互相鬥爭,弱肉強食,殺人之法,無奇不有,而復種種天災,頻相見告之時乎。有智識者,因茲提倡淨土法門,以期一切同倫,同得出此三界,登彼九蓮也。若論豎出,非力修戒定慧道,斷盡煩惑不可。倘煩惑稍有未盡,則三界依舊莫出。況末世眾生,善根淺薄,壽命短促,修者縱有億億,出者難得一二。以其唯仗自力,是故難得實益。若論橫超,但依淨土法門,生信發願,念佛名號,求生西方。兼以敦篤倫常,恪盡己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則萬不漏一,鹹得往生。既往生已,則了生脫死,超凡入聖,永離眾苦,但受諸樂矣。功夫成熟者,固登上品,臨終方念者,亦預末流。此則全仗佛力,其利益與唯仗自力者,天淵懸殊。

(六)《示淨土法門及對治瞋恚等義》。如來出世,原為令諸眾生,斷惑證真,了生脫死,直下成佛而已。但以眾生根性不等,以故如來曲順機宜,為說一切大小權實,偏圓頓漸等法。法雖種種不一,皆為成熟眾生善根,令其究竟成佛耳。然斷惑證真,了生脫死,豈易言哉。若非宿種今熟,及法身示現二種人。縱有修持,亦非即生,及一生二生所能頓了。根機鈍者,則久經長劫,尚難了脫,以其唯仗自力故也。如來憫念眾生自力了脫之難,於是特開一信願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之淨土法門。但具真信切願,持佛名號。雖五逆十惡,將墮阿鼻地獄之極重罪人,尚得往生。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之善人乎。況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之佛弟子乎。淨土法門,三根普被。正接上上根器,旁引中下之流。愚人每每闢為淺近小乘,總因未閱大乘經論,未親具眼通人。以己顛倒執著之心,測度如來原始要終之道。如盲睹日,如聾聽雷。彼固不見不聞,宜其妄相評論也。須知信願念佛一法,乃如來普度眾生,徹底悲心之所宣說。唯觀音、勢至、文殊、普賢等菩薩,能究竟擔荷。彼見愚夫愚婦,皆能念佛,便目之為淺近小乘。是何異見小星懸空而小天,小蟲行陸而小地耶。若於此法,能生信向,即是多劫深種善根。若能以深信願持佛名號,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則即凡夫心,成如來藏。如染香人,身有香氣。現在與佛氣分相接,臨終有不感應道交蒙佛接引者乎。

(七)《淨土十要序》。如來一代所說一切法門,雖則大、小、頓、漸不同,權、實、偏、圓各異,無非令一切眾生,就路還家,復本心性而已。然此諸法,皆須自力修持,斷惑證真,了生脫死,絕無他力攝持,令其決於現生入聖超凡,成就所願也。唯淨土法門,仗佛誓願攝受之力,自己信願念佛之誠,無論證悟與否,乃至煩惑絲毫未斷者,均可仗佛慈力,即於現生,往生西方。既得往生,則已證悟者,直登上品,未斷惑者,亦預聖流。是知淨土法門,廣大無外,如天普蓋,似地均擎,統攝群機,了無遺物。誠可謂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總持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上之則等覺菩薩,不能超出其外。下之則逆惡凡夫,亦可預入其中。暢如來出世之本懷,開眾生歸元之正路。故得九界同歸,十方共讚,千經俱闡,萬論均宣也。而況時值末法,人根陋劣,捨此別修,不但具縛凡夫,莫由出離生死,即十地聖人,亦難圓滿菩提。以故文殊、普賢、馬鳴、龍樹、遠公、智者、清涼、永明,悉皆發金剛心,為之宏贊。以期六道、三乘,同得橫超三界,復本心性也。

(八)《無量壽經頌序》。淨土法門,其大無外。全事即理,全修即性。行極平常,益極殊勝。良由以果地覺,為因地心,故得因該果海,果徹因源。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法界。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等覺菩薩,不能超出其外。逆惡罪人,亦可預入其中。統攝律、教、禪、密之宗,貫通權、實、頓、漸之教。於一代時教中,獨為特別法門,其修證因果,不得以通途教義相繩。古今多有深入經藏,徹悟自心,於此法門,不生信向者,以死執仗自力通途之教義,論仗佛力特別之因果之所致也。使知此義,則其信向修持之心,佛也不能阻止矣。以此法門,乃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總持法門。故得九界同歸,十方共讚,千經併闡,萬論均宣也。溯此法之發起,實在於華嚴末會。善財遍參知識,至普賢菩薩所,蒙普賢威神加被,所證與普賢等,與諸佛等,是為等覺菩薩。普賢乃為稱讚如來勝妙功德,勸進善財,及華藏海眾,同以十大願王功德,迴嚮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以華藏海眾,皆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已遍遊塵剎佛國。其彌陀誓願,極樂境緣,往生因果,一一悉知,故不須說。然華嚴會上,絕無凡夫二乘,及權位菩薩。故雖大弘此法,而凡小莫由稟承。乃於方等會上,普為一切人天凡聖,說《無量壽經》,發明彌陀往昔因行果德,極樂境緣種種勝妙,行人修證品位因果。此經乃說華嚴末後歸宗之一著,說時雖在方等,教義實屬華嚴。華嚴唯局法身大士,此經遍攝九界聖凡。即以華嚴論,尚屬特別,況餘時乎。使如來不開此法,則末法眾生,無一能了生死者。

(九)《滬西念佛社緣起》。大覺世尊,調御眾生,隨機說法。雖大小偏圓不同,權實頓漸各異。要皆為令眾生親證即心本具之真如佛性而已。然此佛性,即心本具。非從外來,不自他得。如取家寶,受用現成。故其證也,乃極易事。無奈眾生久居生死,迷惑甚深。喻如寶鏡歷劫蒙塵,欲令即復本體,徹現照天照地之光明,固非一日二日揩磨之功所能得也。如來悲心真切,知眾生自力親證之難。縱有修持,以煩惑未斷,再一受生,不免復迷。從茲墮落者多,超昇者少。於是特開信願念佛法門。俾彼已證法身者,速成佛道。未斷煩惑者,亦出輪迴。較彼唯仗自力修戒定慧,以迄了生脫死超凡入聖者,其難易蓋天淵懸殊也。以一則專仗自力。一則兼仗佛力。譬如跛夫盡日只行數里。若乘轉輪聖王輪寶,一日即可遍達四洲。故得九界咸歸,十方共讚,千經俱闡,萬論均宣。以其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總持法門故也。溯自大教東來,遠公首創蓮社,當時高僧鉅儒之與會者,凡百二十三人。自茲厥後,所有律教禪密,莫不以求生淨土為返本還元之末後一著。以故蓮風扇於中外,法利遍及古今。

三、結尾。元曉法師說得沒錯,淨土法門本來就是為我們開的,專門就是為我們開的。我們對淨土的信心不夠堅固,願力不夠懇切,不要害怕,只要對阿彌陀佛有堅定不移的信念,內心求阿彌陀佛一定要救我,你就有救,你就會得救,哪怕我們目前信願還不夠量。有沒有辦法補足?有!什麼辦法?聽經,而且要反覆的聽。為什麼要反覆?聽一遍,你的信願堅固一遍;聽十遍,你的信願堅固十遍;聽一百遍、一千遍,你的信願堅固一百遍、一千遍,你對淨土的信願會愈來愈堅固,這是古人教給我們的學習方法!孔子乃生知之聖,讀《易》尚至韋編三絕,將編書之熟皮繩磨斷過三次,可以知讀之遍數不可計也。吾人能以孔子之恆而讀佛經、持佛名,必能以佛之言之德薰己之業識心,成如來之智慧藏也。

我們現在生在人道,頭腦也還清醒,懂得向阿彌陀佛求救,求阿彌陀佛救我不要墮地獄,求阿彌陀佛救我往生極樂世界。如果不能往生,將來萬一墮在三惡道,諸位要明白,那時連求救的能力都沒有!因為心識散亂,愚痴不堪能。只要對阿彌陀佛有堅決靠定的信念,儘管這個信念現在很薄弱,阿彌陀佛一定會幫助你、攝受你、加持你,只要有感,一定會有應。玄奘大師翻譯的《彌陀經》(即《稱讚淨土佛攝受經》)裡面有八個字,羅什大師的譯本沒有的:慈悲加佑,令心不亂。

我們聽一段印光大師的自述:「光宿業深重,雖則五十餘年虛預僧倫,一切諸法,皆無所知。雖常念佛,以業重故,其心與佛,未嘗相應。然信佛無虛願,當不棄我。故其志願,任誰莫轉」。印祖當然這是謙虛,他老人家早得念佛三昧了,也是示現,給我們打一支強心針,「佛無虛願,當不棄我」。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真實不虛,願願都是為了我們業障凡夫,只要你不捨棄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不會捨棄你,不會捨棄任何一個眾生。那麼麻煩的是,有些人剛強難化,又剛愎自用,西方有路少人登,把手牽他行不得!「西方有路少人登,一句彌陀最上乘。把手牽他行不得,但當自肯乃相應」。念佛的道路坎坷曲折,儘管屢戰屢敗,但是你要屢敗屢戰,不管怎樣的艱難困苦,千萬不要半途而廢。不要半途而廢,要堅持到底,對阿彌陀佛的信念絲毫不要動搖,不要因為碰到一點點的逆境,就改變方向、改變路線。阿彌陀佛這條光明大道儘管一直走下去,阿彌陀佛絕對不會讓你失望,最終都會把你帶到極樂世界。其他都是小路、彎路,有危險又浪費時間。

這一句阿彌陀佛是大總持法門,這句話不是我們王婆賣瓜,自賣自誇,自己憑空捏造出來的。一部《印光大師文鈔》就是在廣釋這句話,一部《淨土大經科註》也是在廣釋這句話,一部《大藏經》更是在廣釋這句話,祖師早早就說過,淨土法門,乃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總持法門,一代時教,皆念佛法門之註腳也。一代時教,皆念佛法門之註腳也!如果不相信,捨棄總持法門而去修學註腳法門,非愚即狂。

報告至此,報告過程恐有錯誤,懇請師父上人及諸位善知識批評指正,不吝賜教,望眾慈悲,布施歡喜。阿彌陀佛!不肖弟子釋自了叩呈。

老法師:

了師的報告確實苦口婆心,幫助我們信心不堅,在菩提道上各人遇緣不同,遇緣能保持不變,這種人很少;多半都是遇了緣他就亂了,不是走彎路,就是走邪路了。所以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少到不成比例。早年我在台中蓮社,李老師常說,他不說別人,說我們蓮社的蓮友,一萬個念佛人,真正能往生的三、五人而已。我那個時候聽到覺得很不錯了,一萬人當中有三、五個往生,台中蓮社那個時候有二十多萬人,就算三個人,十萬人就有三十個人,二十萬人就有六十個人,不少了,很可觀了。為什麼不能像祖師說的萬修萬人去?祖師說出這句話肯定是事實,不是隨便說的。一萬個人只三個,我們很難入圍,萬修萬人去,我們個個都成就了。祕訣在哪裡?就是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堅持到底,不被外面環境干擾,不受外面環境影響,我們就成功了,這才是真正一向專念。發菩提心,蕅益大師解釋得非常之好,只要有信有願,那就是無上菩提心。我們對於念佛法門絲毫懷疑沒有,有堅定的願心,我這一生決定要到極樂世界去,這個世界一切人事物跟我沒關係,不要放在心上就行了。了師對印光大師的《文鈔》念得很熟,在《文鈔》裡面節錄這麼多的祖師開示,時時刻刻都在勉勵我們,我們還要受外頭環境影響,怎麼對得起祖師大德?

為什麼不能放下?自然是自己業障習氣太重,讀經太少。我們相信一般人學的經論很多,學得很雜,學得很亂,功夫不得力,遠遠不如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那種人功夫容易得力。為什麼不能相信這一部經,一門深入?這就是煩惱重,智慧少。智慧是從清淨心裡面生出來的,不是廣學多聞得來的,這個諸位一定要知道。廣學多聞只增長知識,知識多了變成所知障,它障礙你的悟門,你沒有辦法開智慧。釋迦牟尼佛學了十二年,做樣子給我們看的,印度所有宗教、所有學派他都去學過,都經歷過,那是什麼?增長知識,堵塞悟門,所以十二年他放棄了。十九歲放棄王位,王位的繼承權放棄了,放棄宮廷裡面榮華富貴的生活,那叫放下煩惱障;三十歲把所學的東西統統放下,叫放下所知障。你看,煩惱、所知二障放下了,他開悟了。做的這個樣子,我們有沒有看清楚,有沒有看明白?要想明心見性,要想大徹大悟,世尊這個榜樣比什麼都好。這二障是先放下煩惱還是先放下所知?這個不定,哪一種障礙重,你就先放下哪一種。世尊是生在國王這個家庭,煩惱的薰染很嚴重,先放這個。我們一般人過的是平常人的生活,如果不追求物慾的享受,那就煩惱障輕;我們受環境的薰染,所知障這個東西重。總而言之,二障統統放下了,智慧就現前了。智慧能解決問題,解決什麼問題?斷疑生信,堅固願心,這一句佛號念到底就成功了。

所以了師這個報告,我們把它多看幾遍,記在心上。接受祖師大德的開導,深深相信自己,相信阿彌陀佛,自己心裡面有佛,阿彌陀佛決定不會把我們遺棄,這個信心就建立了。


推薦閱讀:

海濤法師、傳喜法師談大眾關心的佛法問題
趙州從諗禪師的偈語「吃茶去」,到底有什麼禪意?
【共同外前行 ? 出離心】(5.1) 佛法難聞 (1)
大善大惡者果報的前兆
無常的世界,無常的人

TAG:佛法 | 生死 | 法師 | 有聲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