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明槍易躲家賊難防,趙匡胤真正的死因原來並非斧砍,而是中毒!

陳寅恪先生有三不講:前人講過的我不講,別人講過的我不講,我講過的我不講。小子不敏,心嚮往之。風月君也有三不寫。掃盲文不寫,小白文不寫,大路文不寫。作為一名資深偽知識分子,風月君寫文遵循三原則:有趣,有料,有思。讀史三千,無非功名利祿;萬里悟道,終歸詩酒田園。

今天風月君給讀者諸君繼續解讀趙匡胤是怎麼死的。沒看到上一篇的請打開風月君的頭條號參讀。

證據三:宋皇后的遭遇

趙匡胤駕崩時,宋皇后年齡不過25。雖然已經做了八年皇后,但根本沒有機會插手朝政。德昭與德芳皆非她所出,她讓太監王繼恩去宣德芳而非德昭進宮,完全是潛意識作祟:德芳繼位為君,更對自己有利。十七八歲的德芳,要比二十七八歲的德昭更容易駕馭。

宋皇后,一臉妖媚

心存私念的宋皇后自以為得計,可是就算王繼恩宣來了趙德芳,冒失的擁立為帝,趙德昭會保持沉默嗎?連身邊的一個太監都控制不了,還想操縱繼嗣大事?趙光義上位之後,她就淡出公眾視野幽居後宮,雖然一直保存著「開寶皇后」的名號,但在死後,趙光義卻不肯按禮發葬。

說好的共保富貴呢?

趙德芳,也就是傳說中的八賢王,其實排行老四,並沒有手持打神鞭上打昏君下打奸賊的霸氣,一臉文弱

史料記載,宋皇后死時年44,宋太宗只是把梓宮遷往燕國長公主(趙匡胤胞妹)宅第暫厝,不按皇后禮發葬。翰林學士王禹偁私下議論,認為宋皇后畢竟曾經母儀天下,應當按照規矩風光大葬。消息傳到趙光義耳中,王禹偁因妄議國家大政,貶官逐出朝堂。

證據四:王禹偁與《建隆遺事》

題名王禹偁的《建隆遺事》是研究金匱之盟與燭影斧聲的關鍵史料,因為它記載的內容與正史截然不同。

王禹偁,一臉誠實

正史記載的關於太祖、太宗兩朝事,都是出自《太祖實錄》《太宗實錄》。據宋代文獻記載,《太祖實錄》有三種版本。第一版第一個讀者是趙光義。趙光義「取《太祖實錄》入禁中,親筆削之。」這招比李世民還謹慎。再版的第一讀者是宋真宗,於是有了第三版。

正是因為這個緣故,宋初發生的許多大事成了歷史之謎。根據這種資料編撰出來的《宋史》,「實錄」的成分還有多少,風月君只能呵呵了。

別人都不敢去逆龍鱗,王禹偁卻偏偏不信邪。王禹偁為官,一共有三次被黜的經歷,都與觸犯忌諱有關。

趙光義不願風光大葬宋皇后,也有自己不得已的苦衷:他先後逼死弟弟趙廷美,侄兒德昭、德芳,不願意用皇后之禮為宋皇后發喪,正是有意淡化趙匡胤的影響。宋皇后的死,標緻著一個時代的結束,幾個月後,他就公開冊立了皇太子。

真宗即位後,王禹偁任《太祖實錄》再版編輯,書生意氣的他秉筆直書,被貶出知黃州。

證據五:皇帝不急太監急的王繼恩

趙光義究竟是怎麼上位的,做為事件親歷者的大太監王繼恩無疑最有發言權。

按照趙匡胤的家法,太監只能在宮中做些洒掃侍奉的小活,不得干預政事。王繼恩沒有順風耳,哪裡會知道趙匡胤傳位趙光義是既定方針?這種說辭根本經不起推敲,如果王繼恩知道,朝中重臣就沒有理由不知道。朝臣知道的事,沒有不透風的牆,傳位趙光義當然也會盡人皆知。宋皇后急著派王繼恩去宣趙德芳,豈不自找倒霉?

趙光義得以上位,王繼恩有定策之功。因此,終太宗之朝深受寵信、重用,趙光義為了酬勞這個太監的殊勛,特封其為宣政使。王繼恩恃寵而驕,得罪了時任開封府尹的趙元侃(即後來的真宗皇帝)。趙光義病重,王繼恩陰謀發動政變。結果被大事不糊塗的呂端一舉粉碎,後來死於貶所。

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一手好字

王繼恩是怎麼和趙光義勾搭連環的,最大可能是與另外一個道士有關。這個道士,差點被趙匡胤殺掉。

證據六:天上掉下個張守真

風月君曰:沒有天馬行空的想像力,不能一本正經地胡扯,就不要寫歷史。在《續資治通鑒長編》中,陝西周至縣終南鎮,有一個叫張守真的農民,突然一天能言人禍福。於是鋤頭一丟、有地不種,改行做了道士。

趙匡胤病急亂投醫,有人趁機推薦了張守真。王繼恩奉命前往汴梁城建隆觀設醮,令守真降神祈福。張守真轉述了神的話,重要的話說了三遍:晉王有仁心,晉王有仁心,晉王有仁心!

趙匡胤立即召見趙光義,安排後事。交待完後事,就駕崩了。趙光義即位後,張守真就成神了,被封為翊聖將軍,與天篷元帥同事。

翊聖將軍,一顆好肚

這是趙匡胤死因的官方說法。大家津津樂道。至於你信不信,反正風月君呵呵了。

英明神武的趙匡胤病急亂投醫不足為奇,史家這樣解釋,也是環境使然。扶乩、降仙這種事情在中國很有群眾基礎,有的人一直都是神一樣的存在的。

楊億《談苑》載,趙匡胤聞報大怒,準備殺了這個妖言惑眾的傢伙,還沒來得及下手,自己就先掛了。楊億是真宗朝文壇領袖,參加過《太宗實錄》的編撰,《談苑》是他與同僚閑談前朝掌故,由門人記載下來的筆記,有著重要的文獻價值。

至道二年,張守真上天去侍奉玉皇大帝。半年後,趙光義駕崩。半年後、半年後、半年後,重要的話說三遍。

證據七:宋代的嘗葯制度

自從神農氏嘗百草後,中國就多了一種傳統文化——嘗葯!

神農嘗百草,一顆仁心

這種禮俗往高尚上說是儒家的核心價值觀中的忠孝之道,往淺白了說,就是防止下毒。嘗葯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大臣替皇帝嘗葯;另一種是兒子為父母嘗葯。當年孔子病了,朋友送了葯讓他喝,他打死不喝。跟人說,我也不知道管用不管用,先放著吧。其實孔老師就缺個嘗葯人。孔老師倒是有個兒子,可是他不捨得讓兒子干這事。是葯三分毒,沒病亂吃藥可不是鬧著玩的。

孔老師沒有嘗葯人,皇帝可不缺。太監,有幸成了皇家豢養的小白鼠。不是所有太監都可以嘗葯,必備兩點:第一必須不懂醫,第二必須是皇帝親信之人。關於歷史上的嘗葯制度,風月君只講宋朝。

史料中沒有趙匡胤一朝的記載,只知從至道三年開始,宮廷醫療改由御葯院負責,由宋太宗親信太監專門負責監督。「凡藥品,必嘗而後進。」據此可知,從前趙匡胤服的葯,沒人嘗。

風月君以為,趙光義病重時出台這樣的政策法規,在臨床醫學上講應該屬於被迫害妄想症。

早不嘗、晚不嘗,偏偏在自己病重時出台相關制度,不是擔心有人在葯中下毒,找不出更為合理的原因。

證據八:有人預知了趙匡胤的死

《宋史-方技傳》中,記載了一個名叫馬韶的奇人奇事。

趙匡胤在位期間,反封建迷信,不允許民間私習天文風水這類東西。因為他是被部下算出來天命所歸才黃袍加身的。要是別人也被算出來,這可咋整。

可是布衣馬韶卻精通此術,而且他有一個交往過密的朋友叫程德玄。就在趙匡胤駕崩前一天,馬韶找到程德玄,告訴他一個驚天的秘密:「明日乃晉王利見之辰」!

程德玄當時的反應是大駭,立即將馬韶控制起來。這個事情,或者是程德玄半夜時分在晉王府門前徘徊的真正原因。趙光義上位後,馬韶成了司天監主簿,第二年又升為太僕寺丞,最後做到了太常博士。

程德玄,一臉神秘

證據九:趙匡胤身後

趙匡胤從病到死,他的兩個兒子居然沒有問疾,也沒有床前侍候,似乎人間蒸發了一樣。這與情理不合。因為父親病了,兒子陪床,這是天經地義之舉,廟堂草野皆如此。當年李世民病了,李治陪床,就把小武勾搭上了。

不明不白的駕崩,死了之後什麼模樣呢?

趙光義柩前即位後,帶了近臣瞻仰太祖遺容,野史記載「玉色溫瑩,如出湯沐」。很顯然,屍體做過了高級處理,但肯定不會是被斧頭劈死的。趙匡胤寢宮不放利斧,即便有,趙光義也不會笨到和功夫皇帝趙匡胤單挑。

北宋皇宮中一個專門存放各種毒藥的庫房,最厲害的一種無色無味,嗅到即死。這種毒藥,直到宋徽宗做了皇帝,方才全部銷毀。從李煜的下場來看,趙匡胤最大的可能是中毒身亡。本來是慢性毒藥,在酒精的作用下,一時毒發。

七心海棠,嗅之則亡

做了手腳的是不是「法醫」程德玄待考,但是在趙光義上位後,程德玄步步高升,數次因違法亂紀被黜,又很快重出江湖。任知環州時,趙光義乾脆發給了他百十來張空白委任狀,讓他做西北的統戰工作。不是在趙光義上位過程中做出什麼突出貢獻,怎會享受如此待遇?

因此燭影斧聲當夜的事實真相應該是,趙匡胤和趙光義兄弟倆下班後,趙匡胤就請趙光義喝酒,兄弟倆喝的很嗨,結果喝到一半,長時間以來的慢性毒藥在酒精的作用下一時發作,趙匡胤知道趙光義的陰謀,就想用斧頭砍死他。可是趙光義只是往旁邊躲了躲,趙匡胤根本砍不著,把斧頭砍到了地上。趙匡胤還破口大罵,原來都是你乾的好事。趙光義於是嚇得跑路了。回去找人商量對策,此時趙匡胤毒發身亡。然後宋太后見此大驚,讓人去找趙德芳入宮即位,結果王繼恩玩了無間道,找來了趙光義。

風月君曰:皇權面前沒有親情,有的只是爾虞我詐、絞盡腦汁的權力爭奪,歷史長河中父子相疑、兄弟鬩牆之事屢見不鮮。這也是趙宋建立尚不足二十年,就有燭影斧聲千古之謎的原因。


推薦閱讀:

趙匡胤猝死之謎
宋太祖趙匡胤之死的另一個嫌疑人是誰?
趙匡胤見義勇為(金台隨感)
為什麼趙匡胤的北宋能夠終結五代十國的亂局?
究竟是誰害死了趙匡胤

TAG:中毒 | 趙匡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