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國照相業概述
新中國的成立令民族工商業得到了恢復與發展的機會。進入20世紀50年代後,在國家「發展經濟」、「改造工商業」等政策的推動下,照相機的研製與生產逐漸被提上日程。自1956年起,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杭州等地相繼成立了新型照相機生產廠,新中國的相機工業進入到起步階段。1955年,北京大來精機廠成功試製出12台以前蘇聯「卓爾基」(Zorki)為藍本的135旁軸相機。按照時間順序,這應該是新中國第一批現代化相機,相對於早期的木製相機而言。1956年1月15日,北京大來精機廠與永新合作社、榮炎合作社聯合組成公私合營北京市大來照相機廠,開始試製仿西德「萊卡」的「大來牌」35mm照相機,共計10台。該年3月8日的《工人日報》和與之同時的《北京日報》都報道了試製成功的消息並附載照片。
上圖是當時《工人日報》對大來精機廠做的報道:1956年1月15日,北京公私合營大來精機廠聯合永新合作社、榮焱合作社成立了大來照相機廠。在創始人劉學濱先生的代領下,該廠成功試製出以徠卡II型相機為藍本的135旁軸相機和以理光RICOH FLEX為藍本的120雙反相機,初了鏡頭部分的光學玻璃片外,所有的零件都是我國工人和技術人員自己製作的。這是我國最早的徠卡仿製機與120雙反相機,在中國相機工業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圖為這個廠的工作人員正在調整照相機。1957年北京大來照相機廠試製成仿日本「理光」的「大來牌」雙鏡頭反光照相機。同年,經上級批准,該廠更名為北京市照相機廠,企業性質從公私合營轉為國有,員工數量從約70人增加至500多人。原「大來」牌120雙反相機被更名為「長虹」牌,後來改名為「天壇」牌,並在隨後一年時間中生產了約7600台。天津市照相機廠的產品正式定名為「幸福1型」照相機。上海市鐘錶工業公司調集照相機修理部的老工人,成立照相機試製小組,於11月試製成功仿蘇聯「卓爾基」的35mm平視取景照相機,定名為「上海58-1型」。接著,著手開發仿西德「萊卡」的「上海58-2型」照相機。是年,京、津、滬三地試生產照相機共約200架,有少量投放市場。1958年北京市照相機廠在併入中百電鍍廠、北京裝訂十廠、東單機修廠、東風工業合作社、地質儀器廠、東城刻字社、邁進合作社等七個小廠後,生產能力擴大,同時由公私合營改為國營,試製出仿「祿萊」的120雙鏡頭反光照相機樣機。中國開始了「大躍進」運動。在此期間,北京照相機廠主要生產了「天壇」牌120雙反相機、「星光」牌135簡易相機以及「藍天」牌120簡易相機。1960年,《大眾攝影》對星光牌相機的報道。
1959年7月,由北京,天津,上海等三個照相機廠和南京電影機蟹廠的技術人員組成的「照相機製造技術考察小組」,赴民主德國學習,1961年7月學成歸國。這是我國照相機行業首次派遣到國外的考察學習活動。是年,北京照相機廠生產的「藍天」牌120型膠木殼體和「星光」牌35MM兩種簡易式照相機。輕工業部組織全國部分照相機廠技術人員,在浙江大學的協助下,成立「全國照相機技術設計組」,開發設計由天津照相機廠生產的「晨光」牌35MM單鏡頭反光照相機。在「向建國十周年獻禮」的口號推動下,全國照相機生產首次打破十萬大關,達到10.4萬架。1960年2月,輕工業部在北京召開「全國照相機行業技術革新,技術革命經驗交流會議」,京、津、滬、寧、杭、哈、沈、渝、榕等地近20家照相機生產廠與會,是我國首次全國性的照相機生產技術專業會議。北京照相機廠向市場推出「星光牌」35MM照相機。全國照相機生產持續「大躍進」,總產量共達17.31萬架。1961年北京照相機廠在全國照相機技術協作設計組的幫助下,試製成提高型的「天壇牌」和「長虹牌」兩種120雙鏡頭反光照相機。由於全國性「自然災害」的出現,國民經濟面臨巨大困難,照相機生產量大幅度下降,許多照相機廠開始下馬或轉產其他產品,因此,全國照相機年產量降至7.28萬架。上海市在照相機生產上做出重大貢獻,僅「58-2」及「202」兩款相機,投放市場量就近5萬架。1962年全國照相機總產量降為2.05萬架。1963年,北京照相機廠停產照相機,改為生產膠片閱讀器等縮微設備。是年全國僅滬,穗兩地堅持照相機生產,總量再度下降為1.22萬架。1964年8月,北京照相機廠根據國家調整計劃,併入到北京玻璃總廠下屬的北京市玻璃研究所,同時光學車間併入到北京眼鏡二廠。儘管如此,北京照相機廠仍在堅持從事照相機開發和縮微設備的生產,並於1965年成功試製出「北京」牌135單反相機。據一份資料記載,為了研發與北京牌135單反相機配套的50mm F1.4鏡頭,北京照相機廠投入了數萬元人民幣的經費。是年,全國照相機總產量又再度下降,僅為1.1萬架。1965年北京市玻璃研究所開發仿日本「卡儂FX型」改進設計的「北京牌」35MM單鏡頭反光照相機(樣機)成功,後因故未投產。10月,遵照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的指示,由第一機械工業部牽頭,召開有對外貿易部,輕工業部,商業部和國家科委等單位領導同志參加的全國照相機生產協調會議,並決定原輕工業部歸口的照相機械產品,統一划歸機械工業部管理。是年,上海照相機廠著手試製「海鷗DF型」35MM單鏡頭反光照相機。在「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知道下,國家經濟形勢出現好轉,全國照相機總產量回升至1.75萬架。1966年中國開始了文化大革命運動。相機被看作是西化思想的例證,因而整個相機工業的發展都受到了影響。同年10月,北京照相機廠恢復了獨立建制,重新開始相機的生產、研發工作。全國照相機生產出現小坡度的續續回升,總量達2.79萬架。1967年北京照相機廠開發試製仿日本「理光EG」35MM發條輸片平視取景照相機成功,定名為「長城SZ-1型」。全國照相機總產量為4.4萬架。
1968年,北京照相機廠以理光Super Shot為藍本,生產了「長城牌SZ-1」攜帶型135發條輸片平視取景照相機。這款產品最初以「北京」為品牌,同時機身上蝕刻有「為人民服務」或「毛主席萬歲」字樣,很具有文革時期的特點。由於政府不允許以城市名稱為相機命名,SZ-1被更名為「紅光」,隨後很快更名為「長城」。在此之後,北京照相機廠先後生產了長城SZ-2、長城BS-3等產品。全國照相機總產量為4.45萬架。1969年第一機械工業部在北京清河鎮召開全國照相機生產專業會議,會上傳達了國務院副總理李先念關於要開發高檔相機生產以及提高產品質量的指示。會議對開發研製照像機生產專用設備制定了方案。根據會議安排:北京照相機廠全面恢復生產。是年,全國照相機總產量約為5萬架。1973年4月,第一機械工業部在北京召開會議,討論「四五」期間全國照相機生產規劃。與會單位除各照相機生產廠外,個別照相器材廠也到席參加。會議確定了對各照相機定點生產廠的投資,同時,又對1973年全國照相機生產計劃,成立聯合設計組,開發照相機生產專用的成套高效設備燈具體任務做了全案部署。6月,北京照相機廠研製成功仿西德「羅萊35型」得「北京35型」35MM小型平視取景照相機(樣機)。10月北京照相機廠遷北郊大鐘寺新址。全國照相機總產量上升為7.8萬架。1974年北京,武漢兩架照相機廠聯合研製仿日本「佳能QL-GIII型」35MM自動光圈平視取景照相機。華光儀器廠又試製成功「S-201型」照相機配套的f2.3/35MM廣角鏡頭,並批量生產,投放市場。全國照相機生產結束10年徘徊,總產量達到11.1萬架。1975年第一機械工業部科技情報研究所正式出版《國外機械工業基本情況——照相機》,該書輯錄了國外照相機工業自1964年至1973年間的發展情況,系我國首次介紹國外照相機工業的專著,由上海市鐘錶工業公司,北京照相機廠,北京市第一輕工業研究所和部情報所共同編寫。全國照相機總產量比上年增加66.7%,達到18.5萬架。1976年北京照相機廠在「長城SZ-1型」35MM平視取景發條輸片照相機基礎上全面改進設計,生產「長城SZ-2」型平視取鏡發條輸片照相機。全國照相機生產總量首次突破20萬架大關,達到22.5萬架。1978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原第一機械工業部儀器儀錶局擴大成立為國家儀器儀錶工業總局。北京照相機廠研製「長城EF-1型」120單鏡頭反光照相機(樣機)。全國照相機總產量為17.89萬架。1979年北京照相機廠仿日本「柯尼卡C35F」的「長城GZ型」35mm自動光圈平視取景照相機(樣機)試製成功。全國照相機生產總量比上年增加33%,再次超過年產20萬架大關,達到23.81萬架。20世紀70年代,北京照相機廠先後以祿來35、祿來SL66、尼康Nikkormat FTN等產品為藍本,試製出「長城35」135攜帶型相機、「長城EF-1」120單反相機以及「長城DFA-CL」135單反相機,這些機型具備當時國內領先的技術水平。遺憾的是,由於種種原因,這幾款產品都只生產了寥寥幾台樣機,並沒有大規模投入生產。進入20世紀80年代,國內主要相機生產企業開始將生產重點轉移至135單反相機。而北京照相機廠則反其道而行,開始生產以德國「皮羅塔」(PILOT)為原型的簡易式120單反相機。這一系列共有DF-1至DF-5五款產品,均為腰平取景,後期產品加裝了自拍器。
1980年北京照相機廠推出仿西德「披奧洛」的「長城DF-1型」120單鏡頭反光照相機。8月,建國以來第一次大行業的全國照相機械產品質量評比開始。參加的單位有儀錶系統的32個生產廠和2個研究所,五機系統的6個生產廠。評比按35mm單鏡頭反光照相機,中心快門照相機和照相器材三個專業組分別進行,於11月中旬在杭州結束。10月,國家儀錶總局組織杭州照相機械研究所和部分照相機械生產廠,參加在西德科隆市舉辦的「第16屆國際攝影器材博覽會(FOTOKINA)」,這是我國首次參加國際性攝影器材的展覽活動,引起國外人士重視。全國照相機總產量比去年增加56.6%,共計37.28萬架。1981年7月,北京照相機廠在併入北京第三、第四光學儀器廠、照相器材廠和光學電子設備廠後,成立北京照相機總廠。該年,從日本引進組裝生產線,生產仿「佳能A35F」的「長城A35F」35MM平視取鏡自動曝光照相機。12月,兵器工業部標準化歸口單位成立。航空工業部第四規劃設計院創辦北京銀燕機電器件廠,與香港合作組裝照相機用閃光燈。全國照相機總產量比上年遞增62.3%,共計62.3萬架。1982年7月,北京照相機總廠推出「長城SF-2型」120單鏡頭反光照相機後,為全面提高產品質量,進行停產整頓。全國照相機總產量持續上升,達74.22萬架。1983年7月,北京照相機總廠整頓結束。仿日本「富士卡」的「長城PF-1型」35MM塑身單鏡頭內裝閃光燈的普及型普反光照相機,也於8月投產,供應市場。此外,還試製成「長城GZ"的改進型」長城GS型「35MM自動光圈平視取景長城GS-35、GZ-35照相機。全國照相機總產量接近百萬大關,達94.40萬架,比上年增加27.18%。1983年,北京照相機廠開始生產內135單反相機「長城PF-1」,以及具備一定自動化功能的便攜型135相機。當年刊登在《大眾攝影》上的GZ-35相機廣告。
1984年6月,全國第三屆照相機質量評比在杭州舉行,有18家生產廠,所的21種照相機和8種快門單體參評。評比分120型照相機,35mm單鏡頭反光照相機,35mm平視取景照相機和快門單體四個大類。9月18日,國家確定將照相機稅率從25%降為20%。10月,全國照相機總產量首次逾越百萬架大關,達到126.72萬架,比上年增長34.23%;商業部從日本購進中、高檔次照相機20萬架。1984年12月,北京照相機廠引進了日本柯尼卡公司的C35EF-3型自動曝光相機生產線,並於1986年8月開始正式投產。到了90年代末期,此款相機已經實現了超過7成的國產化。1985年北京照相機總廠從日本引進「柯尼卡EF-3型」35MM平視取景自動曝光照相機組裝線,並於當年推出產品。同時,又推出帶有自拍及閃光機構的「長城DF-4型」120單鏡頭反光照相機。北京銀燕電器件廠與香港偉高電腦工程有限公司,北京國際信託公司共同合資,組建成立北京銀燕閃光燈有限公司,這是我國第一家中外合資專業生產電子閃光燈的企業。10月9日,第一屆全國照相機械產品博覽會在杭州舉行,有機械,兵器,電器,化工,冶金,公安,航空工業和解放軍等8個系統的99家照相機械生產廠,研究所,大專院校的近6000種產品參加展出。其中,照相機由98種型號(35mm照相機,120型照相機31種,一次成像照相機2種),多種規格,型號的照相器材和照相機械專用元部件,以及感光材料。另外,還有5種型號的國產彩色擴印設備首次公開露面。由郵局公開發行的《照相機械》雜誌經上級批准更名為《照相機》雜誌。全國照相機總產量達180萬架。在消費市場上出現120型照相機嚴重滯銷,35MM照相機熱門和彩擴價格下降趨勢。「六五」期間,全國照相機總產量達到537.64萬架,比「五五」期間增產441.46萬架。其中,1985年的產量為前29年總和的23%,在黨的十一界三中全會之後生產的照相機總數為1956—1978年間總和的74.1%。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大量進口相機湧入到我國市場。這些造型時髦、功能先進的產品,對我國國產相機的銷售造成了巨大衝擊。1993年,北京照相機廠和香港寶源公司合作,建立了「北京北照寶源光學工業公司」,開始大量生產低價格的傻瓜型相機。據稱,北京照相機廠直到2008年都在生產低於100元的傻瓜式照相機,主要供應農村市場。
興旺30年的120相機進入80年代之後,國內主要相機生產企業都開始將生產重點轉移至135單反相機。而北京照相機廠則反其道而行,開始以德國PELOT(或為「PILOT」,約1936年)120單反相機為藍本生產長城DF系列相機。據長城相機研製者畢國光先生回憶,選擇以PELOT為原型,主要是為了生產一款結實耐用並且價格低廉的120相機。為了縮短時間,這款相機的研發跳過了正常工藝流程,最後僅用半年時間就成功試製了第一批樣機。北京電影學院沙占祥在1985年編著的《中外照相機博覽》一書中,將長城DF系列稱之為「我國第一台可使用135膠捲的120單反相機,也是世界上第一台普及型120單反相機」。
1956年,北京的大萊廠生產出「大萊」(後改稱「五一」)牌120雙鏡頭反光相機,公私合營後大萊併入北京照相機廠,相機改名為「長虹」與「天壇」牌,成為新中國現代照相機工業的開國元勛。此後1958上海照相機廠試製的58-Ⅳ型與西北光學儀器廠試製的「長樂」牌120雙鏡頭反光相機也都是中國照相機工業先行者們智慧與心血的結晶。可惜由於受到工藝水平的限制及「大躍進」與三年自然災害後對經濟的調整,除北京少量生產了一些「長虹」與「天壇」相機之外,其他產品都夭折在試製的襁褓中。1962年,從生產135相機中積累了豐富經驗的上海照相機廠,推出了上海4型(後改稱「海鷗4型」)120雙鏡頭反光相機。該機使用75mm焦距、孔徑f/3.5、3片3組的鏡頭,快門1-1/300秒,旋鈕輸片自動停片,基本上達到了祿來柯得50年代初期的水平。此後,1968年上海照相機廠又投產了用搖把輸片的4A,1969年推出用紅窗計數、可兼容6×6與6×4.5畫幅的4B及還可以使用135膠捲的4C型,組成了一個完整的相機系列。海鷗4系列價格、結構與用途符合中國的國情,投放市場後立即暢銷全國。從建國後到文革期間,國家將照相機定為生活奢侈品,極少進口。除新聞單位可以通過內部特批進口少量的德、日相機之外,連地方的企業與事業單位都很難求購到適用的相機。海鷗4型問世首先解決了單位用機的燃眉之急。當時海鷗4型與4A成為攝影師的制式裝備、身挎120雙鏡頭反光相機成為記者身份的標誌。從相機的結構特點出發,現在我們都認為120雙鏡頭反光相機最適於拍攝風光與小型團體照,但是當時沒有選擇相機的餘地,只能用技術彌補相機的不足:取景器影像左右相反難於取景,就使用簡易的框式取景器抓拍動態;調焦太慢,使用目測調焦;沒有變焦鏡頭,根據構圖需要前後跑動搶點拍攝;沒有測光表,買一個5分錢一張的測光計算盤背誦常用曝光量;最近調焦距離只有一米,加上近攝鏡取景構圖後,把近攝鏡換到攝影鏡頭上,將相機升起45毫米微距翻拍。在老一代攝影師心目中用120雙鏡頭反光相機,風光、人像、新聞、體育、舞台、靜物樣樣能拍,120雙鏡頭反光相機是萬能的!那是一個追求攝影真諦的年代,攝影圈中沒有「唯武器論」的流毒,愛好者中沒有「一步到位」挑選器材的奢望,人們不會為測光模式、曝光模式、調焦模式等生僻的術語所困擾,但是大家都在關心用光、構圖,都在挖空心思地研究如何能用自己手中簡陋的相機拍出更好的照片。二、三十年前,老一輩的攝影師正是用120雙鏡頭反光相機記錄了我門的國家歷盡艱辛在歷史的風雲中前進的步伐,也反映著我們自己在攝影實踐中的成長與迷惘、成功與挫折。在我們的家庭相冊中,每一張泛著棕黃色的方形照片都會引發我們對那個年代裡酸甜苦辣生活的溫馨回憶。中國老一代攝影人對120雙鏡頭反光相機的情絲,就是這樣無可名言,扯不斷、理還亂。上個世紀70年代後期,經歷了文革的大動亂之後,我國的經濟略微穩定,各省紛紛成立了自己的相機廠,形成我國第2次相機發展的熱潮,新品開發的目標當然是備受歡迎的120雙鏡頭反光照相機。當時珠江、青島、紅梅都曾經獨立開發過各具特色的120雙鏡頭反光相機,由於產量較小,沒有形成太大的影響。在計劃經濟下,價格是人為規定的,雖然手錶機芯僅與相機快門的成本相似,但是手錶與相機整機的價格都是120元,致使手錶廠肥得流油,相機廠卻常年捉襟見肘,無力投入新品開發與技術改造。於是各廠都在尋求技術開發的「捷徑」。在計劃經濟之下,廠、商都姓「公」,並沒有知識產權的意識,於是各廠以「社會主義大協作」為名,紛紛向上海照相機廠「學習」。技術含量較低又備受百姓歡迎的4B自然成為「克隆」的首選機型。在上個世紀70年代如雨後春筍般面世的十餘種120雙反相機「新產品」中,不僅外觀與尺寸相似,許多零部件都可以與海鷗4B互換。一個國家在如此短暫的時間內,同時生產如此多種不同品牌結構相同的相機,可謂空前絕後。這是上海照相機廠的光榮,卻又是中國照相機工業的悲哀。好景不長,20世紀80年代初彩擴機進入中國,唱響了120雙鏡頭反光相機的輓歌。到1985年後,除去海鷗為了滿足出口的需要,仍維持少量生產之外,其他品牌的國產120雙鏡頭反光相機的生產都已經划上了句號。在中國120雙鏡頭反光相機的發展史中,上海照相機廠作為龍頭老大,功不可沒,至今海鷗照相機公司仍在發揮餘熱:目前仍在小量生產從海鷗4A派生出來的4種120雙反相機,與祿來成為世界上僅有的維持120雙鏡頭反光相機生產的兩家公司。可惜現在的海鷗價格高達1500(4A-105)~2800元(4A-109),這樣的性價比恐怕只能供外國佬抒發懷古之情了。北京照相機總廠
北京照相機總廠位於海淀區北環西路25號,大鐘寺的西側,現隸屬於北京京儀集團,是中國最早生產照相機、照相器材、縮微產品、光學儀器和科學儀器的廠家,是原機械工業部重點大型企業之一,是國內照相機生產廠家之一。工廠佔地面積64000多平方米,固定資產76000多萬元,各種設備和儀器1000多台,擁有職工總2000多人。總公司下設12個子公司,包括北照·寶源光學工業公司、北照·奧林巴斯公司等四個合資公司。目前,北京照相機總廠在北三環路的64000多平方米廠區,正在建設高檔辦公大樓和高檔酒店,只剩下一棟六十年代蓋的老辦公樓,孤零零地矗立在三環路旁。
北京照相機總廠的前身是由北京大來精機廠與永新,榮焱手工業合作社於1956年1月15日合併成立的大來照相機廠,是我國第一個生產照相機的企業。1957年,北京市政府接管大來照相機廠,並更名為北京照相機廠。原大來120雙反相機亦被更名為長虹牌。1958年,中國開始了大躍進運動。同年10月,北京宣武區實驗工廠開始生產以捷克PIONYR為原型的躍進120簡易相機。20世紀60年代初,該廠併入到北京照相機廠,「躍進」亦更名為「藍天」。1960年前後,北京照相機廠開始生產「天壇」120雙反相機和「星光」135簡易相機。關於天壇120雙反相機,一些文章認為它是雅西卡A型相機的仿製機。經過圖片對比,發現其外形更近似於理光RICOH FLEX,所以應該是在長虹120基礎上改制而成的。1963年,北京照相機廠停產照相機,改為生產膠片閱讀器等縮微產品。1964年8月,北京照相機廠併入到北京玻璃總廠下屬的北京市玻璃研究所,同時光學車間併入到北京眼鏡二廠。儘管如此,技術人員仍在堅持相機的研發工作,並於1965年成功試製出兩台「北京」牌135單反相機。1966年,中國開始了「文化大革命」。同年10月,北京照相機廠恢復了獨立建制,重新開始進行相機生產。1967年初,日本某工業代表團訪華。一位老團員的兒子喜歡照相機,希望與中國同行會晤並交換產品。北京照相機廠派人前往,用一台海鷗4型相機換回一台理光24型35mm照相機。有關領導認為這台相機「不錯」,剛好北京照相機廠也正在研發新產品,於是,成立了試製組,開始仿製工作。產品圖紙是在東城區演樂衚衕的大廟裡繪製的,鏡頭數據花了3個月時間用手搖計算機計算出來,相機的後蓋則是用人工敲打成型的。研製人員用了6個月時間造出兩台樣機。這種相機一次上弦可連拍12張,當時在國產135相機中別具一格。相機根據「輸片自動」漢語拼音的字頭命名為「SZ」,樣機上刻著「毛主席萬歲」五個紅字。1968年,SZ相機成為「抓革命,促生產」試點項目的榜首。北京市組織了33家企業進行大會戰,經過工人日夜奮戰,終於在當年「十一」前將200台刻有「為人民服務」的批量試製產品投放到市場中。1968年,北京照相機廠以理光Super Shot(約1965年)為藍本,生產了具備發條輸片功能的SZ-1攜帶型135相機。這款產品最初以「北京」為品牌,機身上蝕刻有「為人民服務」或「毛主席萬歲」字樣。刻有「為人民服務」字樣的北京SZ-1便攜相機。由於政府不允許相機廠使用城市名稱作為品牌,因此SZ-1被更名為「紅光」,隨後又被更名為「長城」。1969年,「為人民服務」改名為「北京」牌,後來因為中央不允許以城市名稱為相機命名,北京SZ-1相機就改名為「紅光SZ-1」。後來,輕工業局請書法家為相機題寫產品名稱「長城」,「長城」照相機品牌就這樣在北京誕生了。1973年10月,北京照相機廠擴大生產能力,原來在紅橋的廠區面積太小,就到海淀區大鐘寺北邊建新廠,並且紮下來根。1976年,北京照相機廠開始生產長城SZ-2相機,這款產品產量很大,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宣告停產。1981年7月,北京照相機廠在併入北京第三、第四光學儀器廠、照相器材廠和光學電子設備廠後,正式更名為北京照相機總廠。同年生產來件組裝卡偌A35F型35毫米平視取景自動曝光照相機。1983年來件組裝奎森和彩虹MD35毫米兩種自動輸片到片,自動測光的平視取景照相機。1983年8月生產長城PF-1型35毫米單鏡頭反光簡易照相機,同年試製成長城GZ的改進型長城GS35毫米平視取景自動光圈照相機。1984年生產改進型的長城DF-3的120單鏡頭反光照相機。1985年從日本引進柯尼卡C35EF3型35毫米平視取景自動曝光照相機組裝生產線投產,同年又開發生產帶有自拍機構的長城DF-4型120單鏡頭反光照相機。上世紀90年代北京照相機廠把六七十年代的廠房設備置換成在合資公司中的股份,先後與香港寶源公司、日本奧林巴斯公司進行合資;又先後合併、兼并了北京科學儀器廠和北京測繪儀器廠,擴大了企業規模。2002年,北照總廠實現工業總產值87416萬元,銷售收入89148萬元,利潤總額4245萬元,出口交貨值84251萬元。北照總廠連續七年被評為京儀控股公司系統先進企業。北京北照奧林巴斯光學有限公司北京北照奧林巴斯光學有限公司是由奧林巴斯香港中國有限公司與北京市照相機總廠共同投資創辦的合資企業,公司成立於1997年1月,註冊資本為150萬美元,主要產品銷往國外,1999年5月正式獲得在中國市場的內銷權。宏昌的生產基地在北京中軸路北五環路外清河地區。公司主要生產OLYMPUS品牌的數碼照相機和傳統照相機,產品出口歐美、日本、東南亞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99年5月開始向國內銷售,在國內的市場佔有率已達到30%,有著良好的發展前景。公司實行董事會下的總經理負責制,下設人事總務課、財務課、計劃管理課、製造課、品質課共5個部門,現有員工300人左右。北京市照相機總廠技工學校北京市照相機總廠技工學校位於北京市照相機總廠院內,建於1974年,學制三年。建築面積1700平方米,有實習工廠、計算機教室等。專業設置:照相機製造與維修、維修電工、光學冷加工、機加工、鉗工、表面處理、儀器儀錶製造。學生分配方向:北照·寶源光學有限公司、北照·奧林巴斯有限公司、北照其他子公司及具有高新技術的國營、民營企事業單位。北京京儀集團北京京儀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是北京市政府授權的國有資產經營公司,下屬20家獨資或控股直屬企業、4個研究院所、2所學校、24家中外合資企業,擁有有員工1萬餘人,其中35%為工程技術人員。集團是擁有自動化控制系統和儀錶、科學儀器、電力控制、環保監控、光電子、太陽能利用系統、安全、節能等八大門類的高新技術產品,是集科研、設計、生產、銷售服務、自動化系統工程成套供應為一體的企業集團。集團是是中國最大的光電一體化的工業企業之一。在國內的石化、冶金、建材、能源、城市公共工程、輕工等領域有廣闊的市場,年對外貿易額在不斷擴大;主要經濟指標連續十二年實現兩位數增長;自動化控制系統、大地測量系統、差壓變送器、分析儀器、電力電子元件及裝置、真空鍍膜設備等產品的技術水平進入了全國前三名,國內市場佔有率已達30%,年銷售收入120億元。北京京儀科技城北京京儀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是北京京儀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直屬全資企業,以京儀集團的雄厚實力和資源為背景的大型專業型孵化器,處北京北三環西路,金五星市場的北側,總面積18萬平方米,包括寫字樓、會議廳和一座高檔酒店。致力於自動化控制系統和儀錶、科學儀器、電力電子、新能源、環保、光電子、節能、安全等八個領域的高科技產品研發中小企業引進與孵化。目標是為在儀器儀錶領域內創業的科技人員和處於創業初期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全方位的資源和服務,降低創業成本,提高創業成功率,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加速高新技術項目商品化、產業化、國際化進程。
「北京京儀科技大廈」位於海淀區大鐘寺路9號,是在北京照相機總廠廠址歷時5年建設的集科研辦公、會議、展示、培訓等於一體的建築綜合體,佔地面積31711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05018平方米,其中新建面積92000平方米,地下三層,主題建築地上11層。大廈有三組建築組成,五星級京儀大酒店、甲級寫字樓和京儀科技孵化器公司辦公樓。北京京儀科技大廈暨京儀科技孵化器公司於9月26日正式投入運營。該大廈的核心功能是建立全國第一個專門從事儀器儀錶及相關技術研發的大型專業孵化器基地,致力於自動化儀錶和控制系統、科學儀器、電力電子、新能源、環保、光電子、節能、安全等領域的創新與發展。京儀甲級寫字樓,出租面積18000平方米,目前已有京儀儀器儀錶技術研究總院、奧林巴斯北京科技公司、慧聰國際資訊公司、韋伯森斯通訊公司等20多家企業陸續入駐。「北京京儀大酒店」位於海淀區大鐘寺東路9號,2008年建成開業,是按照五星級標準建設的涉外大酒店,開業伊始就接待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客人。酒店由著名的美國Sunroof公司設計,天井式大堂富麗堂皇,在觀光電梯上,可以欣賞到酒店中西合璧的建築藝術。酒店擁有各類客房近355間(套),擁有10個大小不同的會議室和多功能廳。其中,大宴會廳可容納420人宴會,可接待600人開會場地,怡園中餐廳面積達658平米,主營新派官府菜。玫瑰苑咖啡廳為賓客提供國際自助式早餐、晚餐。配套服務設施有大堂酒吧、棋牌、桑拿、歌舞廳、美容美髮廳、商品部、健身中心、室內游泳池、乒乓球、撞球、沙壺球、商務中心、洗衣房等。投資建設單位是北京京儀集團有限公司。在北京京儀大酒店的東側是原隸屬於北京市儀錶工業局現隸屬於北京市教委的北京京儀科技大學的教學大樓。
推薦閱讀:
※有一類寫實畫家,叫人肉照相機
※超強照相姿勢
※從今往後你就是照相機的專家了
※第一課——攝影的魅力;照相機構成與成像原理
※攝影論壇 - 圖像處理 - 照相館裡的魔術師-數碼照片處理大全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