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茂良教授消化道疾病針灸「三宜」治略
作者/吳中朝、何崇
編校/九尾白衣客
【導讀】邱茂良教授是我國現代著名中醫針灸學家,澄江針灸學派代表人物之一,他治療消化道疾病,因病設立「三宜」治略。主要是基於病機的主次、癥狀的輕重、病情的演變、針法的要術、治療的目的等。其「三宜」學術思想對於消化道疾病的針灸施治,可為臨床提供參考。
邱茂良(1913-2002) 教授,浙江省龍遊人,曾就讀於浙江蘭溪中醫專門學校,師從張山雷。18歲懸壺鄉里,年及弱冠,再求學于澄江學派鼻祖承淡安先生之門。他極目浩翰針灸典籍,而成《針灸學》一書,開針灸學學校教育的先河。其在經絡臨床應用、針灸技法鉤沉、腧穴學發揮以及針灸治療思想和經驗的總結等諸多方面都有極多創見,甚至對針灸器材的技術更新方面也多有研究。他傳承澄江學派淵源,熔中醫內科方法與針灸技術於一爐,學術上發揮良多,名列澄江學派重要代表人物之冊。現拾其滄海一粟,就邱茂良教授消化道疾病針灸「三宜」治法方略淺論如下。
一、 胃及十二指腸潰瘍針灸「 三宜」 治略
關於針灸治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中醫稱之為胃痛,歷世醫家多有闡發,邱茂良教授總其主旨,列「三宜」之則。
1.木失條達橫逆胃,肝脾胃分主次位
胃脘痛(包括潰瘍病,下同)病位雖在胃,而與肝脾關係密切,肝脾胃三者,各有主次。邱教授根據上述病機,針灸立法施治:疏木扶土, 肝脾同治,脾胃並調。
具體方法是:取肝經穴(太沖、行間、期門用瀉法,與肝相關的穴位如肝俞、膽俞等瀉多補少),取脾經穴(三陰交、陰陵泉、公孫、章門及與脾相關的脾俞用補法)和胃經穴(足三里、承滿、梁門及與胃相關的胃俞、上脘、中脘、下脘等用平補平瀉法)。
在針刺時,根據經脈相連的臟腑之特性,注意運針手法及留針方向等,具體可歸納為「三宜」 論:肝氣宜條達、宜舒暢、宜柔緩,故肝經穴位及與肝相關穴位針刺時不按針孔,並在其穴處略做深刺、多向刺、動留針(動則行氣),以泄邪氣,不灸;脾氣宜提升、宜補益、宜溫煦,故脾經穴位及與脾相關穴位針刺時多向上刺、輕淺刺、靜留針(靜則候氣),加灸; 胃氣宜降、宜和、宜潤,故胃經穴位及與胃相關穴位多向下刺、半卧針、少動而留針,少加灸。
2. 臨床證型幾多回,中氣虛弱方為最
本病正虛為本,又兼氣滯、寒凝、瘀阻、胃熱等邪實。因此,治療時必須掌握中氣虛弱這個基本點,在調補脾、胃的基礎上,根據證型分別論治,或治標或治本或標本兼顧,因證制宜。即以調脾胃為基礎,以各經之俞募、原合等穴為伍,主方即如胃俞、中脘、足三里、脾俞、章門、陰陵泉等穴;氣滯者配期門、膻中、內關等;中虛者中脘、關元施用灸法,以溫補脾土;血瘀者取膈俞、血海、三陰交等穴;痰濕者取陰陵泉、豐隆等穴。根據病情變化,穴位適當加減,常獲佳效。
上述處方中,邱教授也是用「三宜」法:即主方用穴宜補,配伍用穴宜瀉;俞穴宜補,募穴宜瀉或平補平瀉;原穴宜補,合穴宜瀉或平補平瀉。
案例:患者,男,40歲,司機,於1991 年6月8日初診。主訴:胃痛反覆發作3年余。病史:3年前出差勞累太過且飲食失調而發胃痛,當時只服用簡便成藥,臨時減輕癥狀,後經醫院上消化道鋇餐透視檢查,診斷為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現訴胃脘痛,一般在食後2h左右發作,進食後可暫時緩解,疼痛性質為脹痛或刺痛、局部拒按,噯氣泛酸,飲食減少,大便隱血檢查為陽性,夜寐欠佳,形體消瘦,精神倦怠,面色少華,脈象細弦。此乃虛實兼見之證,脾胃虛弱,伴氣滯與血瘀。中虛當補中,然大便隱血陽性,又見瘀阻,急則治標,先宜調和中氣,活血化瘀,乃取膈俞、血海、三陰交等穴,用輕瀉法以祛瘀寧絡;繼則宜取胃俞、中脘、足三里平補平瀉,緩緩行針,以調和中氣,每日1次,連續10次,胃脘刺痛明顯減輕,大便黑色已除,經複查,隱血試驗陰性。繼而訴胃脘空腹時仍作痛,有時連及兩脅,噯氣較多,泛酸仍作,大便轉干,舌質淡、尖邊微紅,脈仍細弦,此瘀血雖化,而中氣虛弱,肝氣乘之,故見脅痛、噯氣等症,治宜調補中氣為主,疏調肝氣佐之,取胃俞、脾俞、中脘、足三里為一組,以調補脾胃,另取肝俞、期門、行間為一組,以疏調肝氣。上述兩組交替使用,每日1次。連續2周後,胃痛顯著減輕。中氣久虛,尚未恢復,治當調補,取脾俞、中脘、梁門、氣海、關元、足三里、三陰交等穴,加減出入,針用補法,背腹部各穴,針後加灸,間日1次,連續治療1個月,臨床癥狀消失,飲食增加,精神好轉,經鋇餐造影複查,龕影已消失。
二、慢性胃炎針灸「三宜」治略
慢性胃炎一般虛多實少,邱教授亦提出針灸治療的「三宜」論。其「三宜」論的主要內容是:慢性胃炎一般針灸宜健脾溫寒為要;在某些階段針灸治療宜疏肝理氣為主;特殊類型宜清養胃陰為當。因本病臨床分型有幾類,以淺表性胃炎與萎縮性胃炎為多見,臨床表現以胃部飽脹痞滿、噯氣或疼痛為主症,病程緩慢,反覆發作,可伴見嘔吐、泛酸、消瘦無力,有時可見大便隱血試驗陽性,上腹壓痛範圍廣泛。其病因和病機,常見者有肝鬱氣滯、脾胃虛寒、胃熱傷陰等,治療當因證而異,其中萎縮性胃炎治療更為棘手。
邱教授認為,古代所說的心腹痛,很多就是慢性胃炎。根據《景岳全書·心腹痛》論胃脘痛之原因「總其大要,因寒者常居八九,因熱者惟一二」,慢性胃脘疼痛脹滿之證,大都屬於虛寒之證,因飲食勞倦易傷脾胃之陽,而脾為濕土,易從寒化,證諸臨床,確是事實。因此, 他提出對於慢性胃炎的多數病症,其針灸治療宜多補脾胃氣機,宜多溫煦中陽;萎縮性胃炎,雖亦有因氣鬱、寒滯、痰飲、血瘀者,而胃熱傷陰最為常見,針灸治療宜清養胃陰。
案例:患者,女,42歲,職員,於1992年10月4日初診。主訴:胃脘部嘈雜灼痛,反覆3年。病史:多年來,因夫妻關係不好,情緒欠佳,精神抑鬱,飲食不香,漸至食後胃部不適,食量減少,漸見胃脘隱痛、飽脹,並不斷加重,有時嘈雜如飢,胃脘燒灼難受,按之輕壓痛,有時空嘔,口乾欲飲,大便乾結,形體消瘦,心煩善怒,舌紅、少苔,脈象細數,曾經2次胃鏡檢查,診斷為萎縮性胃炎。證屬肝氣鬱結,鬱火傷陰,治當清養胃陰為主,乃取肝俞、胃俞、中脘、期門俞募同用,行捻轉補法,以調理肝胃,取廉泉、足三里、三陰交、太溪以養陰生津。瀉行間、內庭兩穴,以清肝胃之熱,經用本方加減,間日1次,治療1個月,胃痛、嘈雜與燒灼感明顯好轉,但仍飲食不多,神疲少氣,此胃熱雖去,氣陰未復,乃用黃芪注射液注射肝俞、胃俞兩穴,以梁門、氣海、足三里、三陰交、太溪等穴治之。連續治療2個月,癥狀完全消失,納食增加,精神好轉。
三、 胃下垂針灸治療「 三宜」 治略
1.針刺常法治療「三宜」論
胃下垂多因脾胃虛弱、中氣下陷所致,此乃無疑,然邱教授認為此還不是病機的全部。本病的病機,還包括另外兩方面,即中焦氣滯與水濕停留。因此,關於本病的針灸治療,他提出的「三宜」論為:胃下垂總體宜補中益氣,取胃經及與胃相關的背俞穴,並灸百會穴;胃下垂伴有腹脹、氣滯或呃逆者,宜調理中焦氣機,加厥陰經穴及任脈的「三脘穴」等;胃下垂伴明顯重墜感,或腹中轆轆有聲,且隨體位而重墜感位移或水聲變化,影像學檢查發現胃內有明顯的飲食瀦留的,宜化痰利水消食,加三焦經、脾經穴等。
案例:患者,男,43歲,工人,於1989年5月3日初診。主訴:脘腹墜脹而痛1年余。病史:曾患胃病多年,飲食甚少,形體漸瘦,去年以來,感到從上腹至下腹墜脹甚時作痛,飽食後尤甚,喜得溫按,大便或干或溏,按其上腹有振水聲,精神疲乏,面色萎黃,舌質淡、苔白膩而滑,脈細弱。久病中虛,清陽不升,胃體下垂,且伴水飲停留,而中陽日損,胃墜益劇。其證以中氣虛弱為本,水飲停滯為標,本虛標實,宜先治其標,用溫中化飲法,取穴中脘、氣海、足三里、陰陵泉、脾俞、胃俞等,分兩組交替應用,每日1次,重用灸法,連續2個療程,腹部墜脹減輕,飲食稍增,精神較振,乃為其使用提胃法。經治療後,腹部墜脹感消失,飲食增多,精神漸增,經X線鋇餐透視,胃位置由原來胃小彎在髖嵴連線以下4cm,上升至與髂嵴連線平,癥狀消失,體質轉強。
2.長針提胃「三宜」論
邱教授在臨床上善於用長針,謂之芒針療法,尤其是治療胃下垂,更是別具特色。他在臨床治療胃下垂,每於辨證施治調補脾胃的同時,應用提胃法,法有三宜。提胃「三宜」強調提胃療法的選穴與技術要領。
宜巨闕提胃法:令患者空腹平卧,調勻呼吸,放鬆腹部,常規消毒後,用175mm長針於巨闕穴刺入,刺進皮下後,將針卧倒呈25°,沿腹肌下慢慢推進,待接近臍孔時,少停。連續搓針3-5次,使針身與腹肌固定,然後將針向上提起,持續40-50min,中間不鬆手。此時,患者腹部有一股強烈的酸脹和收縮感,從下腹緩緩上移,最後集中在胃部,便可徐徐出針。術後令患者絕對卧床休息,進流質飲食,但不宜多。給予調養3天,然後緩緩起床活動。此法一般只做1-2次。
宜梁門提胃法:取梁門一穴,消毒後,用100mm長針進針後將針卧倒,沿腹肌向下刺85mm,捻轉得氣後,雙手將兩針同時向上提起,此時患者腹部也有強烈的酸脹與收縮感,邊提邊退,約經3-5min出針,休息片刻即可。間日1次,可依法連續針刺10-20次。上述兩法,操作不同,但均有舉陷升清作用,後者操作方便,患者較樂於接受。
宜胃周提胃法:取解剖部位胃之所在處的胃經、脾經、任脈穴位為主,每次選胃周的胃、脾、任脈3經的5-6穴,分別在約與上脘、中脘、下脘相平的部位進針,針尖先直刺,後斜刺,呈三橫列,分別捻轉,動而上提,適作留之,再予動提,使患者自覺胃有上提感為度。
四、 泄瀉針刺「 三宜」 治略
泄瀉的病因較多,但無論其泄瀉屬實、屬虛,其主要病理因素不外是3方面:濕、熱、寒。在「濕」之病理因素方面,腹瀉無濕不成瀉,瀉必因濕。其濕與熱合,則為濕熱泄瀉,與寒並,則為寒濕泄瀉。因此,邱教授針刺「三宜」論則針對此三因素而設,即宜化濕,宜清熱, 宜溫寒。其中,以化濕為要,清熱與溫寒則因證而立。
①在「濕」的病理因素方面,其「化濕」主要選取脾經、三焦經、背俞穴為主,穴位如水 分、三陰交、陰陵泉、商丘、公孫、脾俞、三焦俞等,用平補平瀉。
②在「熱」的病理因素方面,主要對暴瀉而言,因其病邪除了濕以外,就是其「熱」。所以,對於暴瀉,邱教授針刺用穴主要取陽明經與督脈,主要取穴如大椎、曲池、合谷等,用瀉法,不灸。
③在「寒」的病理因素方面,主要對久瀉而言,因其病邪除了濕以外,就是其「寒」。所以,對於久瀉,針灸用穴主要取任脈、背俞穴為主,並可用灸法,主要取穴如氣海、關元、脾俞、腎俞、氣海俞、關元俞等,寒邪較重者,並可取命門,用補法或以補為主。
操作方法:久瀉屬虛,宜用補法,以捻轉手法為宜,刺激勿過強,宜留針,以增強療效;對於脾腎陽虛的久瀉,可單用灸法治療,開始時用隔姜灸,每穴5-7壯,每日1次,癥狀緩解後,再以麥粒大艾炷無瘢痕灸,每穴3-5壯,每日1次,連續數月,不僅可鞏固療效,而且有保健作用,可謂簡便有效。
案例:患者,男,46歲,工人,於1993年4月16日初診。主訴:腹瀉反覆發作1年多,常飲食失慎而加重。病史:大便每日5-6次,質稀,夾不消化食物,腹中隱隱作痛,腸鳴,多矢氣,納食減少,面黃少華,神疲乏力,腰背酸痛,舌質淡、苔白,脈沉細。此泄瀉久延,脾腎陽虛,運化無權所致,治當健脾溫腎。
取穴:天樞、關元、足三里、三陰交等,先針後灸,每日1次,治療1周,腹痛漸止,腹瀉減為每日2-3次,仍按原法加減,針灸處方:第一組為脾俞、腎俞,第二組為天樞、關元、足三里,兩組穴位交替使用,用麥粒大小艾炷行瘢痕灸,每穴5-7壯,每日1次,連續1個月,癥狀消失,大便正常每日一行,胃納轉佳,精神復常。
五、膽石症針刺「三宜」治略
邱教授治療膽石症的「三宜」,指宜理氣止痛,宜調膽胃,宜排石祛邪,敘述如下。
1.宜理氣止痛
急性發作時常絞痛難忍,拒按;慢性則脅肋隱痛與脹感,因於結石邪阻,氣機不暢,不通則痛,故宜理氣機,暢膽道,止疼痛。針刺以巨闕、不容、期門、日月、足三里、陽陵泉、太沖等穴為主,進針後,捻轉行針,要求快而有力,下肢穴位要深刺,行提插捻轉瀉法,反覆行針後,一般疼痛可以緩解,應再留針觀察,可留30-60min或更長。或用電針持續行疏密波,以維持針感;慢性脅肋脹痛者,可先針太沖穴,行提插法,加強針感,反覆行針,一般可以好轉,如無效,再取不容、巨闕、陽陵泉等穴,針刺得法,見效較快。
2.宜調理膽胃
多數患者急性發作時,膽胃互及,膽胃同病,多見噁心、嘔吐、不能進食、黃疸等,應疏調膽腑,和胃降逆。嘔吐加內關,黃疸甚者加陽綱,皆用瀉法,大便不成形者,可加天樞。
3.宜排石祛邪
膽結石是為有形實邪阻滯,針刺排石祛邪,決定著療效高低與鞏固程度。在急性發作時,要因勢利導,以提高針灸效果。為了探求針灸作用,邱教授和放射科合作,選擇膽囊造影病例,在注射造影劑後,分別針刺臨床常用穴位,如不容、巨闕、期門、日月、陽陵泉、太沖等, 針刺操作與臨床相同,分別觀察每個穴位對膽囊、膽管的影響,其結果觀察到針刺不容、巨闕等穴時,膽總管收縮明顯加強,膽管口開放,其他如期門、陽陵泉、足三里等穴則稍差,針刺膽俞時,對膽囊未見明顯改變。因此,治療處方,取穴以巨闕、不容、陽陵泉、太沖、足三里等為主,隨症加減,舉例如下。
案例:患者,男,28歲,林場工人,於1988年9月8日初診。主訴:右上腹劇痛,向肩胛放射,嘔吐、黃疸、高熱2天。病史:右上腹陣發性劇烈絞痛,發則擾動不寧,嘔吐不食。高熱,鞏膜與全身黃疸,小便短赤,口乾欲飲,舌紅、苔黃膩。檢查:上腹部壓痛,無反跳痛,體溫39.5℃ 。經醫院診查,確診為膽石症。證屬肝膽濕熱內蘊,久則結而成石。治當疏通肝膽氣機,清濕熱。目前先宜緩解劇痛,取穴為巨闕、不容、陽陵泉、太沖、曲池、合谷等穴,行提插瀉法,反覆行針30min,劇痛較為緩和,加用電針續治。連續2h後,劇痛緩和,高熱亦減。每天針治2次,次日體溫為38.8℃,劇痛轉輕,不嘔吐,能進流汁。續予原法針治,第3天淘洗大便中見有黃豆大結石數塊,黃疸減退,諸症漸見好轉。第5天又出現高熱、黃疸、嘔吐、脅痛等癥狀,一如初診。仍用原法針刺,又排黃豆大結石多枚,癥狀又漸減輕。如此反覆發作多次,最後1次,癥狀更為嚴重,脅痛更為劇烈, 高熱達40.0℃ ,上腹壓痛。仍堅持以針刺治療,每天3次,次日排石較多較大,腹痛頓然消失,身熱黃疸等亦相繼退去,飲食漸見好轉。此案前後反覆腹痛、嘔吐、黃疸等7次,共排出結石74塊,經X線攝片檢查,膽囊與膽管均未見有結石,而告治癒。隨訪多年,未曾複發。
綜上所述,邱茂良教授消化道疾病針灸「三宜」方略,主要是基於幾個方面:病機的主次、癥狀的輕重、病情的演變、針法的要術、治療的目的等。實踐證明,他的學術思想對於消化道疾病的針灸施治,具有重要的作用及臨床意義。
本文選自《中國針灸》2012年第4期,中醫集結號編輯整理,尊重知識勞動,轉載請註明出處與原作者。
----------------------------------------------------
中醫集結號
傳遞中醫正能量
集結中醫有志之士
加入我們
推薦閱讀:
※ 【疾病診療】得了頸椎病,別慌!用這招一定可以治療好
※降低膽固醇:15條建議助你避免心臟疾病(組圖)
※「多事之秋」,疾病專找這類人!學會6招,活到百歲不怕病!
※醫生手機里珍藏的,都是哪些病例?
※老年痴呆疾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