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診斷學問答知識:二、脈診

中醫診斷學問答知識:二、脈診

二、脈診

1、診脈方法

①診脈之前,先讓病人休息片刻,室診也要保持安靜。

②體位:讓患者取坐位或正卧位,手臂放平和心臟近於同一水平,直脘(手腕伸直)手心向上,在脘關節下面墊與布棕。鬆軟的脈枕。

③指法:醫生和病人應側向坐,用左手按診病人的右手,首先用中指按在掌後高骨內側關脈部位,接著食指按關前的寸脈部位,無名指按關後的尺脈部位,三指應呈弓形,以指腹按觸脈體,用指腹感覺靈敏。(1)舉按尋:①診脈時運用指力的輕重,挪移,以探索脈象一種手法。

②輕手循之日舉,陽、腑,心肺之應,重手取之曰按陰、臟、肝腎之應,不輕不重,委曲求之曰尋脾胃之候。

③醫生呼吸自然。

④舉:用輕指力按在皮膚上又叫浮取,輕取。

按:用輕指力按在筋骨間,沉取,重取。

尋:指力不輕不重,亦輕亦重,以委曲求。(尋者尋找之意,不是中耳之義)。

(2)五十動:·每次診脈,必滿五十動。

·每次按脈時間,每側脈搏跳動不應少於五十次。診脈時間,每次候脈2-3min宜。

·意義:①防止漏診(促、結、代脈),了解五臟,全部情況。②說明診脈草率從事,辨清目的。if第一個五十辨不清,延至第二,三個五十動。

三、按診:臨床上以按肌膚,按手足,按胸膜等為常用。其外有按俞穴。

·手法:觸:了解淺部涼熱,潤燥情況。

摸:探明局部的感覺情況及腫物形態大小等。

按:了解深部有無壓痛,腫塊的形態、質地、腫脹的程度、性質。

1、按肌膚:為了探明全身肌表的寒熱,潤燥以及腫脹等情況。

①陽氣盛-身多熱

陽氣衰-身多寒。

②軟硬:肌膚濡軟異喜按-虛證;

患處硬痛拒按-實證;

輕按即痛-病在表淺;

重按方痛-病在深部;

③潤燥:皮膚濕潤者-身己汗出;

皮膚乾燥者-身未汗出;

皮膚甲錯者-傷陰或內有瘀血;

皮膚乾癟者-津液不足。

④腫脹:按之凹陷,不能即起-水腫;

按之凹陷,舉手即起-氣腫。

2、按胸腹(按虛里/按胸脅/按腹部)

·按虛里:虛里位於左乳下心搏動處為「諸脈所宗」,按索虛里搏動的情況可以了解宗氣的強弱,病在虛實,預後之吉凶。

①正常:虛里按之應手,動而不緊,緩而不急

(宗氣充盛)。

②虛里動微而不顯為「不及」-宗氣內虛。

③動而應衣為「太過」-宗氣外泄。

④按之彈手,洪大而搏-危重證候(注意:孕婦胎前產後,勞瘵病者)。

⑤動欲絕而無死候的-痰飲等證。

·按腹部:

1)辨涼熱①腹壁冷,喜暖,手按之撫者-虛寒證

②腹壁灼熱,喜冷,勿按放者-實熱證。

2)辨疼痛①腹痛喜按者-虛證

②腹痛拒按者-實證

③按之局部灼熱,痛不可思-內癰。

3)辨腹脹①腹脹滿,按充實,有壓痛,叩之重濁-實滿。

②腹膨滿,按之不實,無壓痛,叩之作空聲-氣脹,屬虛滿。

③腹部高度脹大,如鼓之狀-膨脹。

4)辨痞滿:(自覺心下或胃脘部痞寒不適,脹滿癥狀)

①按之柔軟,無壓痛-虛證

②按之較硬,抵抗感、壓痛-實證

③脘部按之有形脹痛,推之漉漉有聲-冒中有水飲。

5)辨積聚(腹內結塊)

①痛有定處,按之有形而不移者-積、屬血分

②痛無定處,按之無形而聚散不定-聚,屬氣分。

6)辨結胸①胃脘脹悶,按之則痛-小結胸

②胸骨腹硬滿疼痛且拒按者-大結胸。

7)①左少腹作痛,按之累累有硬塊者-腸中有宿類

②右少腹作痛,按之疼痛,有包塊應手者-腸癰。

3、按手足

1)①手足俱冷-陽虛陰盛,屬寒;手足俱熱-陽盛或陰虛,屬熱

(注意:內熱熾盛,而陽郁於里不能外達的四肢厥冷,卻是寒熱實證)。

②手足的背部較熱-外感發熱;手足較熱-內傷發熱

③額上熱手心熱-表熱;手心熱額上熱-里熱。

2)兒科:①小兒指尖冷-驚厥

②中指獨熱-外感風寒

③中指指尖獨冷-麻痘將發之象。

3)陽虛之證,四肢猶溫-陽氣尚存,尚可治療,若四肢厥冷-亡陽之證。

四、望小兒指紋(3歲以內小兒,代替脈診一種輔助診斷方法)

1、指紋:即食指內側絡脈-手太陰之脈分支而來。

2、診察:醫生以食中兩指夾住小兒指端從命關向風關輕輕推按,指紋容易顯露。

3、風關:食指第一節。

氣關:食指第二節。

命關:食指第三節。

4、正常:色澤淺紅,紅黃粗兼,隱隱可見。

5、病理:①浮沉分表裡②紅紫辨寒熱③淡滯定虛實④三關測輕重。

推薦閱讀:

特色診斷學七
中醫診斷學(150集全集
特色診斷學六
中醫診斷學表典歌訣 之二
中醫診斷學圖譜

TAG:知識 | 中醫 | 學問 | 診斷學 | 中醫診斷學 | 問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