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女書法家蔡邕和蔡文姬

中國的書法藝術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書法史上,許多偉大的書法家都留下了濃重的一筆,其中,漢代開封籍的父女書法家蔡邕和蔡文姬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今年是蔡邕誕生1880周年,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和中國書法名城的開封市,應該紀念這兩位文化名人。

一、蔡邕悲劇的一生

蔡邕(132年~192年),字伯喈,因為他官至左中郎將,所以後人稱他為「蔡中郎」,他是我國東漢時期著名的經學家、文學家、音樂家,還是著名的大書法家。

關於蔡邕的籍貫,《後漢書》說他是「陳留圉人也」。「陳留」為郡名,「圉」為縣名,也就是說他是陳留郡的圉縣人。漢代陳留郡治所在今開封縣陳留鎮,管轄17個縣,範圍比現在的開封市還要大,除了今開封市管轄的幾個縣外,北到封丘長垣、南到扶溝、東到寧陵在漢代時都屬陳留郡管轄的範圍。圉縣就是陳留郡下屬的一個縣,其位置在今天杞縣圉鎮鎮一帶,這大概是沒有爭議的。

蔡邕儀容奇偉、博學多才,年輕時以孝聞名天下。蔡邕是著名的學者,他「好辭章、數術、天文,妙操音律」,琴彈得也特別好。

漢桓帝時,大太監中常侍單超、徐璜、具瑗、左、唐衡五人得到桓帝寵信,都被封為侯,時稱「五侯」,他們在朝中權勢熏天、作惡多端、為所欲為。「五侯」聽說蔡邕善彈琴,就稟告桓帝,給陳留太守發了一道聖旨,令蔡邕即刻動身到京城洛陽為他們彈琴。蔡邕沒辦法,只好趕赴京城,他一路上越想越不是滋味,自己一身才華和清高的名聲,怎能受奸人的驅使,為他們彈琴取樂?當他走到偃師時,眼看快到京城洛陽了,就停了下來,聲稱自己得了重病,然後掉頭返回圉縣。蔡邕在家鄉隱居,一心研究學問,不與外界交往,倒也悠然自得。

蔡邕悠然自得的生活到了38歲時被打破了。漢靈帝建寧三年(170年),蔡邕被徵召入京,這次是受到德高望重的大臣橋玄的推薦。蔡邕深得橋玄的賞識和禮遇,先是拜郎中,在東觀校書著書,後來又升任議郎。東觀是漢代皇宮中藏書和著書之處,蔡邕在這裡見到了許多平時難以見到的古代典籍,真是如魚得水,有了施展平生抱負的機會。

漢靈帝是漢朝歷史上著名的壞皇帝。諸葛亮的《前出師表》說:「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劉備)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這兩個被劉備切齒痛恨的「桓、靈」,就是漢桓帝和漢靈帝。蔡邕是被劉備稱為「賢臣」的人,他在漢靈帝手下做官,其命運是可想而知的。

蔡邕的官職是議郎,給皇帝提建議是他的本職工作,他給漢靈帝提了好多建議,內容無非是撥亂反正、任用賢臣、譴責奸佞小人等。這些建議,漢靈帝偶爾也採用一些,但大多數被當成了耳旁風。不料,被蔡邕上奏譴責的大臣們卻得到了消息,他們對蔡邕恨之入骨,極欲置之死地而後快。

漢靈帝熹平六年(177年),蔡邕受到將作大匠陽球的報復陷害,被捕入獄,先是判了棄市(死罪),後來經人說情,又改判為剃去頭髮,與家屬一同流放到邊疆服刑。陽球仍不罷休,他數次指使人在流放路上對蔡邕行刺和下毒。行刺和下毒的人知道蔡邕是冤枉的,不但沒有下手,反而把實情告訴了他,使他躲過了幾次危險。

蔡邕的流放地是并州五原郡(今內蒙古自治區五原縣),他在流放期間,還想著能得到赦免,於是他給漢靈帝上書,說自己在京城撰補《後漢記》的工作還沒有完成,現在把已經寫好的部分呈獻給皇帝。漢靈帝看了蔡邕的奏章,非常讚歎他的才華,就赦免了他,讓他回京城。

蔡邕興高采烈地準備回京時,又因他的清高和傲慢得罪了五原太守,這位五原太守就密告皇帝,說蔡邕在流放期間心懷不滿,口吐怨言。蔡邕得知這一消息,心想這次不但回不了京城,恐怕連命也保不住了,於是逃出五原,亡命江湖,躲藏在江南一帶12年之久。

東漢中平六年(189年)四月,漢靈帝駕崩,太子劉辯即位,是為漢少帝。這時各種勢力爭權奪利,京城大亂,西北地區軍閥董卓乘機入京,擁兵自重,把攬了朝政。董卓為收買人心,也裝裝樣子,徵召天下名士,他聽說了蔡邕的大名,就下令徵召蔡邕入京。蔡邕又是稱病不赴,董卓聞聽大怒,嚴令地方官督促蔡邕入京。蔡邕無法,只好再次來到洛陽。董卓見到蔡邕,對蔡邕非常敬重,立即封他當了祭酒,相當於現在國立大學的校長。過了不久,董卓又在三天之內把蔡邕的官職晉陞三級,從侍御史、侍書御史升任為尚書。

董卓大權在握,不久他就廢掉漢少帝,立漢少帝之弟劉協為帝,是為漢獻帝。董卓在洛陽為所欲為,誅殺皇族及大臣,縱兵燒殺姦淫搶掠,致使民怨沸騰,各地紛紛起兵征討董卓,董卓又脅迫漢獻帝遷都長安(西安)。在這一片混亂之中,蔡邕卻達到了一生榮耀的頂點。初平元年(190年)他被升為左中郎將的高官,又被封為高陽鄉侯的爵位,這是一個非常奇特的現象。蔡邕的官爵是大奸雄董卓給他的,所以就埋下了災難的種子。蔡邕也看出其中的危險,曾有棄官出逃到山東的想法,但因他相貌出眾,難以藏匿,所以未能成行。

漢獻帝初平三年(192年)四月,司徒王允密謀收買了董卓的心腹大將呂布,誅殺了董卓。蔡邕真是一個不諳世故的老實人,他在王允面前對董卓被誅殺表示了嘆息,引起王允的大怒,王允立刻把蔡邕收付廷尉治罪,非要殺他不可。蔡邕自知大禍臨頭,又向王允寫信,乞求「黥首刖足,繼成漢史」,也就是說願受在臉上刺字和砍掉雙足的酷刑,求苟活一命,來完成修史書之事。當時還有許多大臣來為蔡邕求情,但王允堅決不許,他說當年漢武帝不殺司馬遷,使司馬遷在《史記》中對漢武帝說了許多謗語,我不能讓蔡邕在他寫的史書中說我的壞話。蔡邕得不到赦免,遂死在獄中,終年60歲。

二、蔡邕的書法成就

蔡邕是一位大學者,他所寫的詩、賦、論文、碑文、諫等有100多篇當時得以流傳。經過近兩千年的歲月流逝,如今這些著作大多佚失,但他的書法成就一直被傳頌至今,彪炳千古。蔡邕作為一位劃時代的書法大師,在中國書法史上留下了永不磨滅的光輝。

蔡邕第一次到京城後,被派往東觀校書,在校書過程中,他發現社會上許多儒家經典在流傳中被人篡改不少,文字多有謬誤,貽誤後學。熹平四年(175年),蔡邕與堂典、楊賜、馬日碑等人聯合上書,奏求正定《六經》,得到了漢靈帝的批准。蔡邕親自把校定好的經書書丹上碑,使工匠鐫刻後將碑立於太學門外,作為標準範本,這就是著名的《熹平石經》。碑立好後,每天前來觀看摹寫者乘坐的車子就有千餘輛,把太學門外的街道都塞滿了。大家不但在這裡抄寫經文,還欣賞和臨摹蔡邕精彩的書法。

《熹平石經》歷經風雨兵火,到宋代時已難窺全貌,僅存數塊殘石,後來又有少量零星碎塊出土。《熹平石經》是唯一有證據確定是蔡邕所書的作品。《熹平石經》為標準隸書,是東漢時期隸書藝術集大成者,也是隸書的巔峰之作和告別之作。自此以後,隸書作為一種具有時代標誌的書法形式開始走向沒落,逐步退出了實用領域,其地位被楷書取代。後世的隸書藝術也無法達到東漢隸書的藝術水平。

相傳飛白書也是蔡邕創造的一種書體。漢靈帝時修建鴻都門,蔡邕看見工匠用堊帚粉刷牆壁,刷出來的線條黑白相間、虛虛實實,他感悟到了別有一種力度和美感,很受啟發。回家後經過研究,他把這種方法運用到毛筆寫字的運筆,創造了飛白書。

對蔡邕的書法,後世評價極高。南朝梁武帝說:「邕書骨氣洞達,爽爽如有神力。」唐朝張懷在《書斷》中把蔡邕的隸書和飛白書都定為「神品」,他說蔡邕「工書,篆、隸絕世,尤得八分之精微。體法百變,窮靈盡妙,獨步今古,又創造飛白,妙有絕倫,動合神功,真異能之士也」。

中國古代書法家非常重視筆法,即寫字運筆的技巧,他們歷來都把筆法作為秘寶,只在師徒或父子間單線傳遞。唐朝張彥遠的《法書要錄》中的《傳授筆法人名》中記錄了從東漢到中唐時期600多年間筆法的傳遞過程:

蔡邕受於神人而傳之崔瑗及女文姬,文姬傳之鐘繇,鍾繇傳之衛夫人,衛夫人傳之王羲之,王羲之傳之王獻之,王獻之傳之外甥羊欣,羊欣傳之王僧虔,王僧虔傳之蕭子云,蕭子云傳之僧智永,智永傳之虞世南,世南傳之歐陽詢,詢傳之陸柬之,柬之傳之侄彥遠,彥遠傳之張旭,旭傳之李陽冰,陽冰傳徐浩、顏真卿、鄔彤、韋玩、崔邈,凡二十有三人。

從這種把筆法傳承神秘化的傳遞人名中,可以看出蔡邕在中國書法史上至高無上的教化主地位是得到歷代書法家所公認的。

流傳下來的蔡邕的書法理論文章有《篆勢》、《筆論》、《九勢》等,都是書法史上的經典之作。

蔡邕說:「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後書之;若迫於事,雖中山免豪不能佳也。」指出了書法創作時的心情是書法優劣的前提。他還說「夫書肇於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陰陽既生,形勢出矣。藏頭護尾,力在字中,下筆用力,肌膚之麗。故曰: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惟筆軟則奇怪生焉」。指出了書法創作的一些規律。這些真知灼見在今天的書法創作中仍然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蔡邕的書法創作及其在書法理論上的開創性成就對後世影響之大,都無愧於我國書法史上第一人。

三、蔡文姬多難的一生

蔡邕沒有子嗣,僅有一個女兒,名琰,字文姬。蔡文姬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學者、詩人、音樂家和書法家,她生於亂世,一生中經歷了太多的苦難,常常令人為之嘆息。

蔡文姬深受父親的寵愛,從小跟著父親學習,她博學有才辯,妙於音律,又善書法,是聞名全國的才女。蔡文姬也有過美好的婚姻,她的丈夫衛仲道是河東衛氏門中的青年才俊。河東衛氏是東漢魏晉時期的旺族,勢力煊赫、名家輩出,著名書法家衛、衛恆、衛夫人都出自河東衛氏。蔡、衛兩家聯姻也算是門當戶對。但是好景不長,結婚沒幾年,衛仲道因病去世,蔡文姬未生育,成了寡婦的她又回到了娘家。

蔡文姬回娘家不久,她的家庭就遇到了災難。初平三年(192年),蔡邕受到董卓被誅殺的牽連,被捕死在獄中,接連著巨大的不幸都降臨到蔡文姬身上。董卓死後不久,他的部將李、郭汜等起兵為董卓報仇,他們打敗呂布,攻下長安,殺了王允,後又自相殘殺。這時的漢朝已是天下大亂,各地軍閥互相混戰。由於匈奴有較強的戰鬥力,有的軍閥就向匈奴借兵打仗,匈奴也乘機南下擄掠,戰亂加上災荒,百姓死傷慘重,受盡了苦難。漢獻帝興平年間(194年~195年),蔡文姬被匈奴俘獲,帶回北方,因她姿容姣好,被南匈奴的左賢王納為王妃。她在匈奴生活了12年,並為左賢王生了兩個兒子。

蔡文姬在匈奴的12年間,中原的局勢發生了重大變化。曹操在各路軍閥混戰中脫穎而出,他「挾天子以令諸侯」,打敗了以袁術、袁紹兄弟為首的士族集團和其他軍閥,逐步統一了長江以北的廣大地區,出現了相對穩定的局面。

曹操與蔡邕的交情不錯,他很欽佩蔡邕的學問,得知蔡文姬沒入匈奴這個情況後,為了使蔡家後繼有人、蔡邕的學問得以傳承,就在建安十一年(206年),譴使者以重金贖回蔡文姬。匈奴左賢王懾於曹操的威勢,只得同意放回蔡文姬,但不許她帶走兩個孩子。蔡文姬承受了與愛子骨肉分離的痛苦,回到了中原。回到中原後,她嫁給了同鄉的屯田都尉董祀為妻。

蔡文姬的一生註定是多災多難的,不久,她的生活又發生了變故。她的丈夫董祀犯了法,該當死罪,並且已進行了判決,下發了文書。蔡文姬得知這一情況後就去向曹操求情,當時曹操正在大宴賓客,在座的有大臣、名士及外邦的使者。有人向曹操報告蔡文姬求見,曹操向眾賓客說:「我請蔡伯喈的女兒進來,讓各位見見這位才女。」

蔡文姬進來,大家一看,都很驚奇,原來蔡文姬蓬頭散發,鞋襪都跑掉了,進來就向曹操叩頭請罪,她哭訴著為董祀請求寬恕。蔡文姬說得哀哀戚戚、言辭懇切,大家聽了都很難受。曹操說:「你說得有道理,也值得同情,但判決書已經發出,怎麼辦呢?」蔡文姬說:「明公有良馬和騎士,可以派人騎馬去追迴文書。」曹操被蔡文姬救夫的急切心情感動了,就派人追迴文書,赦免了董祀。

這時已是冬天,非常寒冷,曹操連忙叫人拿來頭巾和鞋襪,讓蔡文姬穿戴整齊,和她談起話來。曹操問:「聽說你父親收藏有許多古代典籍文獻,現在這些書還有嗎?」蔡文姬答:「先父原來收藏有古代典籍4000多卷,經過這麼多年的兵火戰亂,早已蕩然無存了。」曹操嘆息道:「太可惜了!你還記得這些典籍的內容嗎?」蔡文姬說:「我自幼受父親督促和教育,這些書都讀過,但時間過去這麼久了,現在我能記得住的僅有400多篇而已。」曹操一聽大喜,當即說:「我找10名書吏來,你默誦,他們抄寫,把這些寶貴的典籍記錄下來。」蔡文姬說:「男女授受不親,叫他們來非常不方便,我自己默寫出來就是了。」於是,曹操派人給蔡文姬送去筆墨紙硯,蔡文姬憑記憶把這些典籍的內容書寫出來。曹操見到這寶貴的典籍,心中十分高興。

蔡文姬記下來的都是什麼書,歷史上沒有詳細記載,我們也不得而知,但我們確信,在今天我們所能見到的古代典籍中,一定有因為蔡文姬才得以保存下來的寶貴文獻。蔡文姬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貢獻可謂大焉。

上世紀60年代初,郭沫若創作了話劇《蔡文姬》,使人們重溫了蔡文姬的悲慘故事和她的絕世才華。該劇在全國公演後,引起了很大的反響。

四、蔡文姬的詩歌與書法

蔡文姬是一位傑出的詩人,但流傳到現在的她創作的詩只有三首,即《胡笳十八拍》和兩首《悲憤詩》。《胡笳十八拍》為楚辭體,兩首《悲憤詩》一首為五言古詩、一首為楚辭體,這三首詩在中國古代詩歌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這三首詩生動地描寫了東漢末年軍閥混戰給中華民族和她本人帶來的沉重災難,記述了她家破人亡、被迫流落匈奴,苟且偷生,又被贖回中原,忍受與愛子骨肉分離的悲憤心情。

《悲憤詩》是蔡文姬的作品,歷來為大家公認,對《胡笳十八拍》是否為蔡文姬所作,從古到今學術界存在著截然不同的兩種看法,有人認為它是蔡文姬所作,也有人認為是後人偽托。我傾向於《胡笳十八拍》確為蔡文姬所作的觀點。《胡笳十八拍》是用血淚寫成的偉大詩篇,感情真摯、文字生動,只有蔡文姬那才華橫溢、感情豐富的女詩人在經歷了那麼多人們難以忍受的苦難和生離死別後才能寫出這樣的詩篇。《胡笳十八拍》的思想性、藝術性堪與屈原的不朽詩篇《離騷》相比肩,在中國古代詩歌史上很難找出與它們相匹敵的作品。蔡文姬不愧是我國古代最傑出的詩人之一。

說到蔡文姬的書法,如前所述,她是我國書法藝術傳承中的重要一環。她從父親蔡邕那裡接受了筆法,又把它傳給了鍾繇,鍾繇傳給了衛夫人,衛夫人又傳給了王羲之。在筆法傳承序列中,蔡文姬是書聖王羲之的師祖。事實上,蔡邕的一些書法理論也是通過蔡文姬的複述才得以流傳後世的。

關於隸書和八分這兩個名稱的關係,在書法史上眾說紛紜,八分這個名稱的具體含義也有許多不同的說法,蔡文姬的說法歷來為人們所重視。她說:「臣父造八分書,割程(邈)隸字八分,取二分;去李(斯)小篆二分,取八分。」她的意思是,蔡邕創造了一種新字體,這種字體取二分隸書、八分小篆組成,所以叫八分書。

蔡文姬在接受曹操讓她默寫父親收藏的經典書籍時說:「乞給紙筆,真草唯命。」看來蔡文姬對自己的書法是非常自負的——真書草書我都能寫,你要什麼字體我就給你寫什麼字體,你只管把紙筆送來就是了。

蔡文姬的書法真跡現已無傳,我們無緣得見。但在宋朝時,人們還能見到蔡文姬的墨跡。北宋大詩人、大書法家黃庭堅就曾見過蔡文姬書《胡笳十八拍》的殘片,上面有第一拍中的兩句詩:「我生之初尚無為,我生之後漢祚衰。」黃庭堅為此留下了一段題跋:「蔡琰《胡笳引》自書十八章,極可觀,不謂流落,僅余兩句,亦似斯人身世邪。」黃庭堅不但肯定了《胡笳十八拍》為蔡文姬的作品,而且還認為蔡文姬的書法「極可觀」。黃庭堅眼界一向很高,能得到他的稱讚,蔡文姬的書法一定非常精彩。

五、開封市有關蔡邕的遺迹

蔡邕故里在開封市境內,具體在何處有兩種說法,一說在杞縣,一說在尉氏縣,兩處相距50公里。

杞縣的蔡邕故里在杞縣縣城南25公里的圉鎮鎮圉鎮集西門街路北(現稱蔡白街)。經過近兩千年風雨,漢時宅院早已不存,只留廢墟,後人在此廢墟處曾建廟建房。1926年元宵燈節扎鰲山時,在此遺址地下發現兩個漢磚旗杆墩子,證明此處確實曾經存在過一座漢代宅第。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此處為伯喈鄉鄉政府所在地。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此地改為民宅,現建為蔡邕蔡文姬紀念館。鎮北關現建有文姬廣場,廣場中央有蔡文姬雕像。

尉氏縣蔡邕故里在尉氏縣縣城南17.5公里的蔡庄鎮蔡庄村,蔡庄鎮過去又名蔡相鄉。1987年在此地出土的一方明代嘉靖年間墓誌稱其祖上「洪武初徙居尉氏蔡相鄉,乃蔡邕之故里也」,說明此地在明初就已被稱為蔡邕故里。據清康熙年間《開封府志》記載:「蔡家莊在尉氏南35里,漢蔡邕並其先世之墓皆在此。」另據《尉氏縣誌》:「蔡(邕之父)墓在縣南40里隗村保,相傳邕附其墓側。」蔡庄鎮南面的大朱村原有邕墓及祠宇,上世紀60年代損壞,現尚余古柏一棵。

開封縣陳留鎮南1.5公里的桃花洞村(該村現屬開封縣半坡店鄉)也有一座蔡邕墓。桃花洞村距杞縣圉鎮鎮35公里,距尉氏蔡庄鎮50公里,三地近似一個等腰三角形。桃花洞村蔡邕墓保存尚完好,現有墓冢一座,墓前有一個碑樓,碑樓里有兩塊石碑,一塊為「漢蔡中郎墓碑」,是1926年陳留縣知事王福恭所立,由王福恭撰文,開封書法家許鈞篆額並書丹。另一塊為「繼立蔡中郎墓碑」,是1931年陳留縣縣長徐馥田所立,由胡味因撰文並書丹。此墓在新中國成立前由蔡氏後人奉祀,且有墓碑。1986年由開封縣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開封市範圍內有多處有關蔡邕的遺迹,是我們開封市寶貴的歷史財富。今天我們開封人不但要記住蔡邕和蔡文姬這兩位才華橫溢的文學家、音樂家、書法家,繼承和發揚他們傳下來的優秀傳統文化,並在今天發揚光大,還要善於利用這得天獨厚的歷史文化資源,為我們今天的經濟和文化建設作出貢獻。


推薦閱讀:

全國著名女書法家邀請展作品展示
女書者孟秀青,楷書高貴大方,有柳公權的剛勁得歐陽詢之嚴謹!
當代女書法家(修訂本)
中國最美女書法家,你認識幾個?

TAG:書法 | 書法家 | 法家 | 蔡文姬 | 蔡邕 | 女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