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故事
秦朝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經過連年的征戰,劉邦後來居上,戰勝了項羽,贏得了天下。可是沒幾天,淮南王英布造反,軍勢極盛,劉邦不得不親自出征。在得勝回朝途中,劉邦順路回了趟故鄉沛縣,和昔日的朋友、鄰里敘舊暢飲了十幾天。一次在熱鬧的酒席上,想起天下的安危,劉邦傷感的唱道: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風起雲飛"喻天下大亂,有時也指觸景傷情。
(出自《漢書o高帝紀》)
材料二:
龔自珍是清朝乾隆末年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龔自珍的年代,清朝開始急速衰敗,貧富兩極分化,社會問題叢生,危機四伏。龔自珍主張移民屯墾新疆,以發展西部經濟、鞏固邊防(《西域置行省議》);給林則徐寫信,希望禁絕鴉片。道光十九年,正是鴉片戰爭爆發的前夕,由於得罪了軍機大臣穆彰阿,龔自珍不得不棄官離京南行。
龔自珍南行路過鎮江時,但見街上人山人海,熱鬧非凡:人們抬著玉皇、風神、雷神在虔誠的祭拜。這時,有人認出了龔自珍。一位道士馬上懇請龔自珍寫篇祭文,龔自珍揮筆寫道:"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暗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大意:中華倚仗風雷般的變革才會有生機,這般死氣沉沉確實令人悲哀。我希望天公重新振作起來,不要拘泥於常規,賜給我們有用的人才。)
"不拘一格"指不局限於一種規格或方式。
(出自《己亥雜詩》)
材料三:
經過長期的勵精圖治和一大批良臣賢相如姚崇、宋景等的輔佐,唐玄宗李隆基開創了30年之久的開元盛世--天下太平,百姓樂業,八方來朝。但是進入天寶年間以後,唐玄宗開始安於享樂,不理朝政,重用奸臣如李林甫、楊國忠等,同時由於好大喜功,一意熱衷於開疆拓土、窮兵黷武的政策,唐朝在邊地設置節度使,屯戍重兵。後來節度使和邊地駐軍不斷增加。至天寶元年,節度使已增至10個,兵力增至49萬,龐大的兵力消耗著國家大量的財力和物力,社會上隱伏著不安。
杜甫見到"塵埃不見咸陽橋"的新兵開赴前線,父母妻子"牽衣頓足攔道哭",深深的為國家的命運擔憂,他寫道: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然而因為人微言輕,沒有人聽他的。幾年後"安史之亂"爆發,唐王朝幾近崩潰,唐朝從此走向衰敗。
"擒賊先擒王"比喻做事首先要抓住關鍵。
(出自《前出塞》之六)
材料四:
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孫權與劉備聯軍,在赤壁利用火攻,擊敗了強大的曹操,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六百多年後,唐朝的杜牧,漫步在這個古戰場,已經絲毫感覺不到當年大戰來臨的緊張。詩人感嘆時光弄人,寫下了這首《赤壁》: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銷二喬。
"折戟沉沙"形容失敗慘重。
(出自杜牧《赤壁》)
材料五:
陸遊(公元1125-1210),南宋愛國詩人。由於堅持主張抗金,陸遊多次受到主和派的攻擊。公元1166年,四十二歲的陸遊被免了官。報國無路,帶著滿腔的悲憤,陸遊回到了家鄉山陰(今浙江紹興)。他整天把自己關在家裡讀書,常常伴著青燈,獨坐到深夜。
第二年的四月,農村裡到處打鼓吹蕭,準備迎接春社(祭祀土地神的日子),一片歡樂的氣氛。陸遊忽然想去看看二十里外的西山。於是他柱著手杖出發了。走著走著,山路漸漸盤旋起來。又走了一個多時辰,人煙漸漸稀少。當他登上一處斜坡,放眼望去,前面山重水複,路斷人絕,好像無法再前進了。陸遊興緻正濃,不肯回頭,沿著山坡又走出幾十步,轉過山角,突然前面不遠處,出現了一片空曠的谷地,一個小村莊掩映在綠柳紅花之中(柳暗花明),好像傳說中的桃花源。陸遊很高興,走進這個小村莊,衣著簡單、性情純真的村民用自己釀的臘酒款待了這位客人。有了這次難忘的經歷和感受,陸遊重新振作起來了。寫下了《游山西村》: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柳暗花明"指僵持不下的事情忽然出現了轉機。
(出自陸遊詩《游山西村》)
材料六:
劉禹錫(772-842)是中唐詩人。由於受王叔文"永貞革新"的牽連,公元805年,他被貶往郎州(湖南常州)任司馬。九年後,四十多的劉禹錫才被召回長安。聽說玄都觀的千數桃花,開得很好看,就和朋友去觀賞,並寫了首《游玄都觀》的詩:"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里桃千樹,儘是劉郎去後栽。"因為這首詩,他又被貶到播州(貴州遵義)當刺史,後改為連州(廣東連縣)刺史,又調任夔(音魁)州(四川奉節)、和州(安徽和縣),後被解職。十四年後,劉禹錫再度被召回長安。當年玄都觀的熱鬧已經沒有了:千顆桃花蕩然無存,只有青苔上幾叢菜花在春風中搖曳。
詩人很感慨,又寫了首《再游玄都觀》:"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凈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前度劉郎"是說人去人又來。
材料七:
乾康和齊己都是唐朝的僧人。齊己在湘西道林寺時,乾康前去拜會。門人說:"和我師父交往的都是會作詩的人,請作一首絕句作為門剌。"乾康說道:
隔岸紅塵忙似火,當軒青嶂冷如冰。烹茶童子休相問,報道門前是衲僧。
全詩大意:
隔岸紅塵中的人忙得風風火火,山中寺門前的人待人冷冷冰冰。煮茶的童子請不要再難為我了,你就說門前到訪的是個窮和尚。齊己聽了大喜,每天都把乾康待為上賓。
人們從中引申出成語"隔岸觀火",隔著河看別人忙碌,比喻對別人的危難不去幫助,在一旁看熱鬧。完全是另外的意思。
(出自清o孫濤《全唐詩話續編》)
材料八:
陸遊生在積弱積貧的南宋,一生志在恢復中原。但由於當時主和派勢力很大,陸遊受到排擠。他三十歲時,在禮部考試中被除名,四十二歲被免官。四十六歲時,陸遊入蜀出任夔州(今四川奉節)通判,一年後,應四川宣撫使王炎之請,入幕辦理軍務,這讓陸遊很興奮,因為四川宣撫使駐南鄭(今陝西漢中),是抗金的前線;王炎是抗戰派的領袖。陸遊積極投身軍旅生活,放馬走遍南鄭前線,為北伐獻計獻策。但幾個月後王炎被召回,幕府被解散,陸遊也被調回成都任了個參議官的閑置,這對於做夢都是"兵戈鐵馬"的陸遊來說實在難以忍受,他在《客愁》詩中寫道:
騎馬出門無所詣,端居正爾客愁侵。蒼顏白髮入衰境,黃卷青燈空苦心。
大意:
騎馬出門卻不知道該去哪裡,回來坐在屋裡鄉愁漸漸湧起。面貌憔悴頭髮花白體力衰退,只有黃卷青燈讓人忘卻煩惱。
"黃卷青燈"古代書籍用黃紙繕寫,油燈發青色的燈光。形容深夜讀書的孤寂生活。
材料九:
曹植《七步詩》
煮豆燃豆萁,漉豉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故事:曹植是曹操的小兒子,從小就才華出眾,很受到父親的疼愛。曹操死後,他的哥哥曹丕當上了魏國的皇帝。曹丕是一個忌妒心很重的人,他擔心弟弟會威脅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
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來,要曹植在七步之內作出一首詩,以證明他寫詩的才華。如果他寫不出,就等於是在欺騙皇上,要把他處死。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傷心又憤怒。他強忍著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著想著……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內作了一首詩。
材料十:
題都城南庄 崔護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只今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唐代孟槳在《本事詩·情感》記載了一則唐詩故事:博陵名士崔護考進士落第,心情鬱悶。清明節這天,他獨自到城南踏青,見到一所庄宅,四周桃花環繞,景色宜人。適逢口渴,他便叩門求飲。不—會兒,一美麗女郎打開了門。崔護一見之下,頓生愛慕。第二年清明節,崔護舊地重遊時,卻見院牆如故而門已鎖閉。他帳然若失,便在門上題詩一首:「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以後,人們便以「人面桃花」來形容女子的美貌,或用來表達愛戀的情思。
材料十一:
草
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傳說白居易十六歲時初到長安,就拿著此詩去拜訪名士顧況(其當時在朝廷任要職)。顧況見詩人名字後開玩笑曰:「長安米價方貴,『居』亦不『易』!」待閱詩畢,則曰:「道得個語(能做這樣的好詩),『居』即『易』矣!」此雖傳聞,從中亦可知此詩在當時已獲好評。
《草》的作者是唐代詩人白居易,他因這首詩受到過當時一位老詩人的讚賞和鼓勵。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這個故事。
白居易是唐朝的大詩人,他從小就愛學習,識字很早,五六歲就開始學寫詩。十六歲時,為了求得名師指點,白居易來到京城長安。有一天,他帶著詩稿去拜訪詩界老前輩顧況。 顧況當時在京城任職,又是有名的詩人,如果能得到他的指點和推薦,日後定能有所作為。白居易把自己的詩作恭恭敬敬地遞上去,顧況接過來掃了一眼,看到署名是「白居易」,就開玩笑說:「你的名字叫居易,現在長安城米價很貴,在這裡居住下去可不太容易呀!」 白居易一聽,心裡禁不住突突亂跳,心想:「他這是什麼意思?難道是說我的詩寫得不好嗎?」於是便小心翼翼地說:「請老前輩指教!」 顧況並未答話,他翻開詩稿仔細地看起來,越看越感到驚奇,特別是看到《賦得古原草送別》時,竟不禁吟誦起來: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顧況看到這裡,禁不住拍案叫絕:「好詩!真是好詩!」他又把頭轉向白居易,說:「你能寫出這樣的詩句,日後一定能成大器!你在長安居住下去是不難的,剛才的話不過是開玩笑罷了。」
白居易得到顧況的賞識,心裡非常高興,學習寫詩的勁頭更大了。為了寫好一首詩,他常常廢寢忘食,反覆吟誦,仔細推敲,看文字上是否貼切,音韻上是否優美,一首詩改了又改,不厭其煩。他的詩不僅內容充實,而且明白如話,通俗易懂。他每寫一首詩,常常去村頭、小院念給那些不識字的老婆婆聽,看她們能不能聽明白。如果有難懂的字眼,白居易就馬上改,直到老婆婆能聽明白為止。因此,白居易的詩雅俗共賞,在社會上流傳很廣。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村夫,男女老少,都喜歡他的詩。人們把他的詩刻寫在名勝古迹處,旅店酒樓里,鄉鎮屋牆上,甚至還傳到了國外,成為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財富。
材料十二:
終南望余雪
祖詠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據《唐詩紀事》所載,此詩為詩人祖詠的應試之作(也是作者的成名作)。據說,按當時的應試規定,此詩應寫成六韻十二句的排偶體,但詩人只寫了四句即交了卷。有人問其故,答曰:「意盡,無話即短,何必畫蛇添足。」後來,作者因此詩登進士第。由此可見,此詩備受主考官推崇。
材料十三: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孟浩然曾於唐玄宗開元十六年至十七年(公元728年-729年)西遊長安,在京城結識了張九齡,並與之結為忘年交。幾年之後,張九齡為相,孟浩然便寄贈給他這首詩,希望得到他的推薦。由此看來,詩中的「垂釣者」和「羨魚情」並不是指通常意義上的垂釣者和羨魚情,而是指出仕者和自己想出仕的願望。
材料十四: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詩人漫遊吳越,在建德江邊夜宿舟上時,難道「客愁」只是因做客他鄉嗎?相傳,孟浩然曾在王維內署巧遇唐玄宗,玄宗向他索詩時,他就作了《歲暮歸南山》(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白髮催年老,春陽逼歲除。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墟)。玄宗聽後生氣地說:「卿不求仕,而朕未棄卿,奈何誣我?」此詩儘管寫得含蓄婉曲,玄宗還是聽出了弦外之音,於是放還了孟浩然。從此,孟浩然便漫遊吳越湘閩等地。詩人雖寄情山水,又怎能不滿懷悵惘和愁苦呢?
材料十五:
早發白帝城李白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這首詩寫於詩人遇赦後的歸途中,詩人以輕鬆的筆調錶達了愉快的心情。安史之亂期間,永王李璘在江南起兵準備北上抗擊叛軍,李白被招進其幕府。不久,永王被唐肅宗所殺,李白也受牽連於唐肅宗元年(公元758年)被判流放夜郎(今貴州遵義縣附近)。他逆長江而上,取道四川去貶地,行至白帝城(今四川奉節)時忽遇大赦,於是便從原路返回。全詩雖無一「喜」字,透過故事,我們卻可深刻地體會到詩人的輕鬆愉悅之情盡在字裡行間。
材料十六:
贈汪倫
汪倫是唐朝涇州(今安徽省涇縣)人,他生性豪爽,喜歡結交名士,經常仗義疏財,慷慨解囊,一擲千金而不惜。當時,李白在詩壇上名聲遠揚,汪倫非常仰慕,希望有機會一睹詩仙的風采。可是,涇州名不見經傳,自己也是個無名小輩,怎麼才能請到大詩人李白呢?
後來,汪倫得到了李白將要到安徽遊歷的消息,這是難得的一次機會,汪倫決定寫信邀請他。那時,所有知道李白的人,都知道他有兩大愛好:喝酒和遊歷,只要有好酒,有美景,李白就會聞風而來。於是汪倫便寫了這樣一封邀請信:
「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
李白接到這樣的信,立刻興緻勃勃地趕來了。一見到汪倫,便要去看「十里桃花」和「萬家酒店」。汪倫微笑著告訴他說:「桃花是我們這裡潭水的名字,桃花潭方圓十里,並沒有桃花。萬家呢,是我們這酒店店主的姓,並不是說有一萬家酒店。」李白聽了,先是一愣,不知怎麼回事,馬上就明白了。接著哈哈大笑起來,連說:「佩服!佩服!」
汪倫留李白住了好幾天,李白在那兒過得非常愉快。因為汪倫的別墅周圍,群山環抱,重巒疊嶂。別墅裡面,池塘館舍,清靜深幽,像仙境一樣。在這裡,李白每天飲美酒,吃佳肴,聽歌詠,與高朋勝友高談闊論,一天數宴,常相聚會,往往歡娛達旦。這正是李白喜歡的生活。因此,他對這裡的主人不禁產生出相見恨晚的情懷。他曾寫過《過汪氏別業二首》,在詩中把他汪倫作為竇子明、浮丘公一樣的神仙來加以讚賞。
李白要走的那天,汪倫送給名馬八匹、綢緞十捆,派僕人給他送到船上。在家中設宴送別之後,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離岸,忽然聽到一陣歌聲。李白回頭一看,只見汪倫和許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為自己送行。主人的深情厚誼,古樸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動。他立即鋪紙研墨,寫了那首著名的送別詩給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這首詩比喻奇妙,並且由於受純樸民風的影響,李白的這首詩非常質樸平實,更顯得情真意切。
《贈汪倫》這首詩,使普通村民汪倫的名字流傳後世,桃花潭也因此成為遊覽的勝地。為了紀念李白,村民們在潭的東南岸建起「踏歌岸閣」,至今還吸引著眾多遊人。
材料十七:
一 蘇小妹:「輕風扶細柳,淡月失梅花。」
相傳,蘇東坡,一次與他的妹妹蘇小妹及詩友黃山谷一起論詩,互相題試。小妹說出:「輕風細柳」和「淡月梅花」後,要哥哥從中各加一字,說出詩眼。蘇東坡當即道:前者加「搖」,後句加「映」,即成為「輕風搖細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蘇小妹卻評之為「下品」。蘇東坡認真地思索後,得意地說:「有了,『輕風舞細柳,淡月隱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屬上品。」一旁的黃山谷忍不住了,問道:「依小妹的高見呢?」蘇小妹便念了起來:「輕風扶細柳,淡月失梅花。」蘇東坡、黃山谷吟誦著,玩味著,不禁托掌稱妙。
這樣一改究竟妙在何處?我們不妨也來玩味一番。「輕風」徐來,「細柳」動態不顯,怎能配得上「搖」、「舞」這類較露的動詞呢?唯有「扶」字才恰到好處,與「輕」、「細」相宜,顯得和諧,並且又把風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繪出輕風徐來,柳枝拂然的柔態,給人以一種柔美之感。下句中添「映」、「隱」也欠貼切。試想,恬靜的月亮已經輝滿大地,梅花自然沒有白天那麼顯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這樣,好一個「失」字,就勾畫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強了這一首詩的感染力。真是一字生輝。
材料十八:
二 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
一年初春時節,詩人王安石從揚州到了瓜州渡口,歸心似箭,想早日返回金陵鐘山的寓所——他因變法失敗而被罷相之後,一直住在這裡。他打算先坐船橫渡長江,到對岸的京口(今江蘇省鎮江)上岸,然後連夜趕路回鐘山。
漸進黃昏,船就要靠近南岸,馬上可以上岸趕路了,詩人不禁往西邊眺望著,只見峰巒重疊,綿延不斷,伸展到遠方,最後被雲霧所遮裹,看不到夕陽外的鐘山。但它並不遙遠,要知道,從京口到金陵,中間不過隔了幾座山峰而已!船一靠岸,王安石第一個跳上岸,忽然一陣春風吹來,夾帶著一陣使人心醉的花香。啊!詩人的腳步正好趕上了春天的腳步,雙腳踏上了江南綠色的地毯。回望江北岸,只有那蒼蒼的暮靄和滾滾的煙波……這時,一輪明月從東方升起,它將伴隨著詩人連夜趕回家中,與親人團聚。王安石一時興起,隨口吟出一首絕句:
京口瓜州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他一路上反覆吟誦著,思考著,總覺得第三句中的「到」字太平庸,也不夠貼切。後來改為「過」字,讀了幾遍,又嫌不好;又改為「入」字——「春風又入江南岸」,咦,這象什麼話?不好!他自言自語著,然後又改為「滿」字——「春風又滿江南岸」,唉,越改越不像話了,詩人又拋棄了「滿」字,跑了十多里路,想了又想,改了又改,卻總是找不到一個妥貼的字眼。最後,他忽然想到在船上望見的綠色的山、綠色的水、綠色的田野和草木……綠,不正是江南春天的象徵嗎?何不用一個「綠」字呢?於是詩人大聲吟誦道:
材料十九:
唐朝的時候,有一個吟詩和作文章都很出色的人,名叫劉禹錫,他中了進士後,便在京做監察御史;因為他的放蕩不羈的性格,在京中受人排擠,被貶做蘇州刺史。就在蘇州刺史的任內,當地有一個曾任過司空官職的人名叫李紳,因仰慕劉禹錫的名聲,邀請他飲酒,並請了幾個歌妓來在席上作陪。在飲酒間,劉禹錫一時詩興大發,便做了這樣的一首詩:「高髻雲鬢新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閑事,斷盡蘇州刺史腸。」「司空見慣」 這句成語,就是從劉禹錫這首詩中得來的。這首詩中所用的司空兩個字,是唐代一種官職的名稱,相等於清代的尚書。從劉禹錫的詩來看,整句成語的意思,就是指李司空對這樣的事情,已經見慣,不覺得奇怪了。 這是一句很常用的成語,但有很多人仍會把它錯用,因為尋常的事情,如果是發生的很自然,便不可以引用這句成語。如早晨的時候,太陽從東方出來,到黃昏的時候,太陽便在西方沒落,這樣便不能說「司空見慣」。有些事情發生的很偶然,而又常常會聽到的,此方在大都市街道上來往的車輛,平常都是很安全地來往看,但很多時候,常會發生意外,不是輾傷了人,便是碰傷了車,這樣的事情,我們看多了,則用「司空見慣」四字便恰當了。
推薦閱讀:
※只要有畫筆和紙,這個男人就能讓你看到最燃的旅行故事
※石鍋拌飯,一個人的專屬美味
※野子?淇子(三)
※如何以「時間」為主角寫一篇小說?
※馬殺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