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灶神狀如美女 近代卻成黑面長須
美男子灶君雕像 |
年畫灶神灶婆像 |
黑面長須灶王爺像 |
文/圖鍾葵
再過幾天,就是臘月二十三。按傳統習俗,家家戶戶都要祭灶。雖然這種習俗在中國已延續了兩千多年,但祭祀對象和祭祀方式都隨著歷史的演變而不斷變化,直至唐宋以後才基本固定下來,逐漸形成了我國獨特的祭灶習俗。
灶神信仰不斷演變
身份修正勢在必行
在我國,很多民間信仰都隨著歷史的演變而不斷變化,灶神信仰也不例外。早期人們奉炎帝、祝融和「先炊」等為灶神,每逢孟夏之月,便舉行隆重的祭灶儀式,向掌管人間飲食的灶神致敬。後來,無論是灶神的身份、職責還是祭灶日期、祭灶方式,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灶神到底是誰?漢代一些學者認為,灶神和門神一樣,充其量只是一個家庭保護神,把中華始祖神炎帝和「上公之神」祝融等同於灶神,無疑是貶低了他們的身份。而把老婦「先炊」奉為灶神,也有不少學者提出異議,因此對灶神身份的修正勢在必行。
西晉至唐代灶神是位美男子
東漢學者許慎是著名的文字學家,他在《五經異議》中說:「祝融為灶神,姓蘇名吉利,婦姓王名博頰。」一方面沿襲祝融為灶神之說,另一方面又提出灶神為夫婦二人的新觀點,還煞有介事地介紹了灶神夫婦的名字。後來《灶書》、《荊楚歲時記》等著作也稱灶神為蘇吉利夫婦。《三國志·管輅傳》和《白澤圖》等則稱灶神為「火精」,名叫宋無忌。因《莊子·達生篇》稱灶鬼為「髻」,髻、吉、忌三字諧音,有些學者認為髻和蘇吉利、宋無忌可能是傳說中的同一個人。
灶神的形象如何?西晉學者司馬彪注《莊子》,稱灶神「狀如美女,著赤衣」,表明灶神並非女性,而是男性,並且還是一個美男子。灶神的這個美男子形象至唐代還保留著,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前集》卷十四稱:「灶神名隗。狀如美女,又姓張名單,字子郭。夫人字卿忌,有六女皆名察洽。」還說:「灶神,名壤子也。」可見從西晉至唐代人們都認為灶神是美男子,開始是夫婦二人掌管人間飲食之事,後來增加了他們的六個女兒和眾多屬神,《酉陽雜俎》羅列了這些屬神的名稱,包括天帝嬌孫、天帝大夫、天帝都尉、天帝長兄、太和君、玉池夫人等等。
由於有上述著作做依據,後來民間把灶神確定為夫婦二人,並認定灶神姓張名單(或作「禪」),夫人字卿忌。現在常見的民間年畫灶神像,多為灶王爺和灶王奶奶的合像,灶王爺頭戴禮冠,身著朝服,灶王奶奶也身著朝服。單獨的灶神像近代已變為黑面長須的面貌,再也不是唐代以前的美男子形象了。
民間奉灶神為一家之主千方百計討好灶王爺
早期灶神的職責主要是掌管飲食,保護家人的飲食健康。漢代以後,灶神的職責逐漸從「司食」轉變為「司命」。西漢初年,當時的方士就宣稱祠灶可以化腐朽為神奇,連雄才大略的漢武帝也被矇騙了。《史記·孝武本紀》記載:「是時而李少君亦以祠灶、穀道、卻老方見上,上尊之。」李少君對漢武帝說:「祠灶則致物,致物而丹沙可化為黃金,黃金成為飲食器則益壽,益壽而海中蓬萊仙者可見,見之以封禪則不死,黃帝是也。」漢武帝信以為真,「於是天子始親祠灶,而遣方士入海求蓬萊安期生之屬,而事化丹沙諸葯齊為黃金矣。」後來李少君病死了,漢武帝猶執迷不悟,繼續祠灶求仙,結果是「莫能得」。
到了東漢,「灶神晦日歸天,白人罪」的傳說已在社會上廣泛流傳,陰子方祭灶得福的「案例」被寫入正史後,家家戶戶「事灶益謹」。東晉時,民間又傳灶神「常以月晦日上天,白人罪狀,大者奪紀,紀三百日;小者奪算,算一百日」,就是說如果家中某人犯了錯,被灶神告到天上去,情節嚴重的折壽三百日,情節較輕的也要折壽一百日。當時著名煉丹家葛洪對此還將信將疑,他在《抱朴子·微旨》中說:「吾亦未能審此事之有無也。」但民間不管真假,仍然深信灶神是天帝派駐人間的全權監察代表,到了年底,不管善事惡事都向天帝彙報,於是紛紛把灶神奉為「一家之主」,千方百計討好灶王爺。
古人祭灶本是對火與灶的發明者的崇敬和對「先炊」的紀念,後人把灶神視為「告密者」而加以崇拜,使祭灶成為一種迷信。唐代詩人陸龜蒙對此持批判態度,他在《祀灶解》中指出:「說者曰其神居人間伺察小過作譴告者,又曰灶鬼以時錄人功過,上白於天,當祀之以祈福祥,此近出漢武帝時方士之言耳。行之惑耶!苟行君子之道,暗室不欺,屋漏不愧,雖歲不一祀,灶其誣我乎?苟為小人之道,專利以飾詐,崇奸而樹非,雖一歲百祀,灶其私我乎?」這一番話,從做人的角度說明不必討好灶神。他的觀點是:如果灶神是公正的,君子即使不祭灶,灶神也不會誣告他,小人即使一年祭灶百次,灶神也不會放過他。
有人問,如果灶神不公正,人們祭祀就說好話,不祭祀就說壞話,怎麼辦?陸龜蒙回答說:「天至高,灶至下,帝至尊嚴,鬼至幽仄。果能欺而告之,是不忠也。聽而受之,是不明也。下不忠,上不明,又果可以為天帝乎?」陸龜蒙的剖析一針見血,可惜這種真知灼見,在當時並沒有引起多少人注意。
要封灶君嘴
須用酒和糖
隨著灶神的身份和職責的轉變,人們的祭灶方式也發生了轉變。早期祭灶有「官祭」和「民祭」之分。前者在郊外舉行,莊嚴而隆重,「百官皆衣赤」;後者在家中爐灶旁舉行,人們用瓶、盆等器具盛酒食祭祀「先炊」,因「先炊」是老婦人,故婦女也可以主祭。
唐宋之後,祭灶之風更普遍,上至天子,下至庶民,無不虔誠供奉。皇家祭灶多在宮中舉行,如清朝的皇帝從雍正年間開始,每年臘月二十三在坤寧宮祭祀各路大神,為了節省開支,皇帝順便把灶神也祭拜了;民間祭灶日期是臘月二十四或二十五,近代多改用臘月二十三祭灶。
因人們信仰的灶神已不是「先炊」,而是美男子張單,便形成了「女不祭灶」的習俗。據《北平風俗類征·歲時》記載:「京師居民祀灶,猶仍舊俗,禁婦女主祭,家無男子,或迎鄰里代焉。」清人袁景瀾《吳郡歲華紀麗》也記載:「吳俗,以臘月二十四日夜,比戶禮灶……祭時婦女不得與,以僧尼所送灶經焚化禳災。」
民間認為,灶君乃東廚司命,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惡,奏一家功過,每逢歲末年底,便要上天奏事。為了防止灶王爺打小報告,使灶王爺上天時多替自己說些好話,人們祭灶時經常搞些小動作,最常用的手段就是用酒和麥芽糖對付灶王爺。《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引《輦下歲時記》說:「都人至年夜,請僧道看經,備酒果送神,貼灶馬於灶上,以酒糟抹於灶門之上,謂之『醉司命』。」人們以為灶王爺被灌醉了,就昏不知言,無法向天帝打小報告,這樣一家就平安了。因此,灶神像旁邊的對聯是:「灶君封住口,四季無災憂」。所謂灶馬,就是刻板印的灶神像。
用麥芽糖對付灶王爺據說也很靈。《北平風俗類征·歲時》記載:「歲除祀灶,南北俗無不用糖,又加糯米糰子,大小戶皆然,雲以之粘灶神口,則不於玉皇前言人罪惡。」人們祭灶時口中還念念有詞:「好事兒替我多說,惡事兒替我隱瞞。」並在灶神像旁貼上一副對聯:「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推薦閱讀:
※近代詩四首
※雷頤:中國近代國家觀念變遷與反傳統思想源流(2)
※中國繪畫郵票圖錄(13-37)近代繪畫·民國石印版畫(一)
※禪詩三百首(遼金元明清及近代)
※近代名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