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收藏
(一)
收藏品是指有藝術欣賞價值並能反映一定社會史料的實物。數千年來我國就有「盛世興收藏」的說法,它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記載著社會歷史的文明。收藏一直存在著「搜寶納庫」和「藏寶於民」,即國家收藏和民間收藏兩種方式。民間收藏對藏品的損毀消失起到了極大作用,是對國家博物館收藏品不全的一種保護和補充。新中國成立後,民間收藏發生了質的變化,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更激發廣大群眾熱愛收藏。一個收藏者不僅需要對藏品的一般專業知識,而且要能夠研究其文化藝術、科學價值等。最終目的是為了收集、研究、保護和弘揚民族文化。民間收藏大致有四種類型:一為藏:即以藏為主,能保值就求,其經濟基礎比較雄厚,不見得有什麼學問;二為賞:眼光較高,有一定的專業知識,藏品數量不求多,但很精;三為玩:屬附庸風雅,玩玩而已;四為鑒:為創作借鑒而收藏,是將收藏、鑒賞、學習、研究、寫作融為一體。民間收藏現在已經成為收藏界的主力軍。全國已有民間收藏品交易市場和拍賣行200餘家,收藏愛好者約7000萬人,收藏品的種類達7400多種。從億萬年前地質年代的古生物化石,到歷代的文物、書畫、傢俱、古玩珍品,一直到現代的工藝美術精品,如火花、票證、奇石、連環畫等,連神舟飛船的一些實物都被愛好者收藏。收藏的數量之多、品種之全、品位之高令人瞠目。現代收藏行家數以萬計,含收藏家、鑒定家、活動家和理論家,並且人數還不斷增長,素質也不斷提高。全國已有250多家報刊設有「收藏」副刊,各地廣播電台、電視台不斷為弘揚民間收藏活動播映節目,作家也不斷著書立說,國內外報刊也相互報道民間收藏。專家稱為「繼宋、清兩代民間收藏熱之後的第三次民間收藏熱。」(二)收藏,貴在一個「藏」字。「藏」的過程不在於藏什麼,而是要把藏品從「死」變「活」。「寶藏,寶藏,越藏越寶」,收藏的價值全在「藏」的學問之中。業內人說:「糧油是一分利,百貨是十分利,珠寶是百分利,古玩是千分利」。據相關部門統計,金融證券的年平均投資回報率大約是15%,房地產是21%,而收藏藝術品的年平均投資回報率則為26%。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收藏投資目前還不能算做一種成熟的投資方式。收藏品在具有藝術鑒賞價值的同時,還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這是收藏品的不可再生性所決定的。收藏已成為繼股票熱、房地產熱之後的第三大投資熱點,中國民間收藏市場正迎來了「黃金時代」。一個好的收藏家,不以收藏古玩器物為收藏的終點。而是以藏養藏,以互相交換等方式納精汰次,讓收藏納入流通軌道。權威士分析古玩投資熱的原因時認為:一些企業家加入收藏行列中來,促進了收藏品的流通,在股市不明朗,房地產等投資風險加大的情況下,收藏市場的不俗表現成為一個亮點。古玩藝術藏品是不可再生資源,隨著經濟、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將來肯定有升值的空間。所以,收藏也是一種投資,是一種理財工具。理財,是在保證一定生活質量的前提下,追求收入與財富的最大化。把收藏作為一項投資要注意學習、掌握各種知識,否則會帶來不必要的損失,要注意有價值的東西才有收藏意義。從事收藏活動也需要有法制觀念,知法、懂法、守法。要了解國家文物保護法,還要懂得其他有關法律法規。做到凡是國家規定不能交易的就不要交易,順應「溫飽懂休閑、安居重收藏」的潮流走向流通市場,這樣收藏活動才有合法權利與法律保障。一個真正收藏家必須是一個愛國主義者。所以「依法收藏、保護文物」是我們收藏者應盡的義務。(三)收藏,看似簡單,真收藏起來卻絕非易事,收藏的時間越長,越覺得收藏是一門十分高深的學科。在進行收藏之前,要考慮清楚為什麼要收藏,是為了愛好還是為了賺錢?收藏要理智,要先理好自己的財。而如果要投資賺錢,一定要有一種平和的心態,不要急著發大財。收藏要有進有出,買的時候就要考慮能不能出手,何時出手,如果遇上好的時機,就要馬上出售。一個行當、一種類型的藏品,不會永遠都熱門。所以,有句行話,是說古玩這行當,就是一個「鬼市」,很可怕也很恐怖,關鍵在於你自己「功力」有多大。藏品,首先要循環起來。即亦買亦賣。光買不賣,除了有大財力支撐,否則時間一長就會半途而廢。光買不賣,不懂手中藏品到底價值幾何,往往是跟著感覺走。有經驗的藏友從要價上就能判斷出貨主是內行還是外行。事實確實如此,懂行的要價合理,容易成交,胡亂開價或還價只能遭人取笑。藏品循環有一定的價格規律,即不懂的東西在沒有搞明白之前不輕易出手,因有些高價值的收藏品自己一時還不通曉,等吃透了再出手,心裡也鬧個明白。收藏界沒有通才,這一點完全不用自卑,但搞收藏最忌胡買亂賣。「藏界近視眼」也不宜入此行,因為收藏品是一個自然准增值品,它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的增值,只是快慢程度不同,有的一年增值一倍,有的一年內價格會翻幾個跟頭。投資百元,放上一年半載的,數千元出手的事在收藏界算不得什麼稀罕事。這就要求藏友要有一雙慧眼,能準確地判斷出哪個是慢增值品,哪個是快增值品,收藏就是要追求最大利潤。在收藏面前,雖然是人人平等(都有機會),但收益會有不同。所謂「漏兒」,是指某件藝術品價格嚴重背離價值,這是社會環境影響和買賣雙方心理與能力錯位造成的。實質是買賣雙方藝術鑒賞力和市場洞察力的角斗,而贏家是「道行」更深的買主。因此,在藝術品市場,「漏兒」永遠有,但卻永遠不屬於外行。對於收藏,很多人有一種擔心,就是怕起步太晚,機會不多了。其實,這是一個理解上的誤區。應該說,何時學習都不能算晚,什麼時候開始玩收藏都來得及。自宋代到今天已經過去了八九百年,雖時代有變遷,但民間的收藏活動代代相傳,從未間斷。收藏已經被古人們玩了上千年,我們還可以接著玩,再玩它幾千年,何其「太晚」一說。常說收藏有「三品」。曰:藏品、藏識、藏德。藏品是硬體,藏識是軟體,藏德是更高級的軟體。正確的心態應該是:藏品莫計貴賤,藏識由淺入深,藏德不斷修養。
推薦閱讀:
※10套瑜伽體式序列挂圖(收藏級)
※古泉收藏不可多得的一手資料(八)
※什麼才是土豪終極的買買買姿勢——倫敦最大奢侈藝術品展後感
※永不過時的生意經,你還不收藏?
※收藏的外國風月片目錄
TAG: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