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雞犬關係漫談中國文化中的雞

在十二生肖中,雞位於猴之後,狗之前。

從猴年到雞年的更替,前幾天已經說了許多,

在此我們以雞為視角,聊聊雞和狗的關係。

  

▲公雞結構圖

  雞是最常見的一種家禽。一方面雞可以吃,唐代詩人孟浩然在《過故人庄》中就提到:「故人具雞黍。」可見雞和主食的搭配方式由來已久,當下流行的黃燜雞米飯也是有其歷史傳承。雞蛋更是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蛋白質來源。一方面雞也有自己功能性的一面,《漢書?五行志》載「雞者,小獸,主司時起居人。」後來具象化為中國畫中雄雞報曉的意象。

▲雄雞一聲天下白 徐悲鴻1944年繪

  雞的特點是武力低下,雖然有爪但是不銳利,雖然有翅但是飛不高。所以在雞加入人類的家禽行列之後,會遇到隨人一起生活的、自由度較高的夥伴——狗的襲擊。聰明的人類為了防止內訌,就發明了隔絕狗、雞的工具——狗氣殺,堪稱家雞的守護神。廣為人知的魯迅曾經在《吶喊?故鄉》中寫道:「楊二嫂發見了這件事,自己很以為功,便拿了那狗氣殺(這是我們這裡養雞的器具,木盤上面有著柵欄,內盛食料,雞可以伸進頸子去啄,狗卻不能,只能看著氣死),飛也似的跑了。」

▲福州藍建樞故居藏狗氣殺

  然而凡事無絕對,雄性相鬥幾乎是動物的本性,雞雖然難以勝犬,但是同類相鬥也被人類建構成了一種娛樂遊戲。對戰國時期齊國都城臨淄「吹竽鼓瑟、擊築彈琴、鬥雞走犬、六博蹋踘」的描述,全國各地廣為遍布的鬥雞台地名,唐代流轉至今大量關於鬥雞的詩文,都是這一習俗的見證。從此也可以看出,和雞相愛相殺的狗,也成為一種文化符號,「走犬」也就和「鬥雞」並列用來體現古代有閑階層的精神生活。十年前的一部電影《雞犬不寧》,就體現出傳統精神生活在現代社會背景下的淡淡哀傷。

▲天津博物院藏 文徵明鬥雞圖

▲電影《雞犬不寧》海報

  雞、狗和人的密切關係,不僅限於相互爭鬥。傳說漢代的淮南王劉安最後修道飛升,他煉丹剩下的葯撒在院子里,雞和狗吃了也都跟著飛升了,遂形成了「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成語。其實雞和犬也用來比喻有一兩門微末技術技巧的人,戰國四公子之一的孟嘗君,出使秦被秦昭王扣留,其中一個食客裝狗鑽入秦營,偷出狐白裘獻給秦昭王的妾,妾得了狐白裘便放出枕畔功夫說服秦昭王放孟嘗君回齊國。當孟嘗君逃至函谷關時,秦昭王改變心意又下令追捕,另一食客裝雞叫引眾雞齊鳴騙開城門,孟嘗君才得以逃回齊國,又引出一個成語「雞鳴狗盜」,反覆出現在勵志雞湯和成功學段子中,告訴大家如何才能「一人得道,雞鳴狗盜一齊升天」,頗有「一榮俱榮」的味道。

▲安徽壽縣淮南王劉安墓

▲雞鳴狗盜圖 丁衍庸繪

  其實在十二生肖中,雞和其他生肖一齊出現的場合不少,既有「殺雞焉用牛刀」,又有「殺雞給猴看」,但是雞下場好的時候不多,不如和狗總是「雞犬相聞」般密切可親,以至於全國有些地域將狗雞相連,用以指代男性不可描述的器官。總而言之,雞似乎在中國的文化符號體系中,多是雞零狗碎的小器象,偶見「雄雞一唱天下白」的豪壯,但是東漢有一首民謠,「發如韭,剪復生;頭如雞,割復鳴。吏不必可畏,小民從來不可輕」,其中的反抗精神,卻不能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中。

▲新疆博物館藏北朝綠地對雞對羊燈樹紋錦

  


推薦閱讀:

中國法治道路更加自信(大家手筆)
如何用批判性思維培養優秀的中國學生?
呂嘉健:中國需要公共理性嗎
李敖,「愛台灣」與「愛中國」的完美結合
中國「小女子」由弱變強

TAG:中國 | 文化 | 中國文化 | 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