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街】獨特南洋風——海口騎樓老街
如果老街有生命,海口騎樓老街估計會被電影公社的南洋老街給氣死了。同樣都是老街,真的居然干不過假的?
海口騎樓老街是國內現今保留規模最大,保存基本完好的騎樓建築區,其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宋時期,2009年6月被評為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街」。這裡是海口城市發源地,承載著厚重的中外交流史。儘管不要門票,但比起馮小剛造假的兩條歷史古街,還是讓人汗顏。
例如:中山路建於清朝康熙年代,原名叫「還海坊」,後來為了紀念孫中山先生,終將路名改為中山路。
整條街道以經營五金、交電為主。店鋪開在騎樓下,店堂幽深,給人一種在家中做買賣的感覺。街道市民充分利用臨街的每個空間開店納財,沐浴三百年歷史風雨,街上的騎樓依舊,店鋪依舊,商業氣息濃厚。
在這條商業街上,還隱藏著海口老城區年代最久、規模宏大、保存較為完整的古代廟宇和明清古宅。這些古廟古宅在古建築、歷史學和民俗文化學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文物和科研價值。
位於中山路87號的海口天后宮,建於元代,距今有700多年的歷史,是海南規模最大的媽祖廟,更是海口這座全國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文化載體。作為中華媽祖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天后宮承載著海口老城區不可割斷的文脈。
得勝沙,古稱「外沙」,因「海口外纏一片平沙」而得名。早在唐朝,海口是瓊州的外灘,設「白沙津」為古渡驛站。得勝沙路在海口的地位有些類似於上海的外灘。得勝沙路是老海口最早形成的東西走向的街道之一,其騎樓建築是歐陸建築與東南亞地域特點相結合的一種建築形式。得勝沙的建築基本屬於「巴洛克」的風格,既帶有歐洲殖民色彩,又包含了南洋華僑的愛國熱情。結合了海南本地文化,形成了具有現代資本主義特徵的商業街。得勝沙的老街建築一般是兩層騎樓,也有少數的三、四層。建築一樓為騎樓,有三米多寬的騎廊,一般用來做店鋪;二樓與騎廊外側齊平,穹頂窗,用來做卧室或客廳;樓頂沿街有檐口或山牆,沿街立面有花卉、太陽、魚、松鶴等吉祥的淺浮雕圖案。
海口的騎樓一般是2至5層的建築,下段為騎樓列柱、中段為樓層、上段為檐口或山花;沿街立面經常在各層窗檯以下的牆面或檐口窗楣等處加以豐富的裝飾紋樣或淺浮雕,所有的裝飾與紋樣自下而上逐漸豐富,與周邊建築融為一體。一幢幢房子好像長了腳,被柱子架在半空。再仔細看,底層的房子似乎往裡掏空兩米左右。這樣,便在街左右兩旁各形成一條寬敞的人行走廊,這條走廊,長可達數百米。
騎樓建築最早見於2000多年前的古希臘,近代才流行於南歐及地中海一帶,並傳至東南亞。海口得勝沙路、文明東路、中山路、博愛路、解放路,兩側都是一幢幢始建於十九世紀末的南洋風格柱廊式騎樓。「海口市騎樓街」最早建於1849年,具有濃郁的歐亞混交化特徵,至今還發揮著情感價值。許多馬來西亞等第地的老華僑們在每年回國祭祖的時候,總是要到海口的「南洋街」轉轉,給身邊的孫子講講這裡當年的故事。
然而,在城市化的進程中,南洋街上擁有歷史記憶的騎樓在逐漸消失。作為全國首屆十大歷史文化名街,海口騎樓老街是海口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累積起來的文化精髓,記錄了海口城市的發展與歷史變遷,是海口最寶貴的文化遺產之一,也是當前國際旅遊島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源。
(來源網路,綜合整理)
······推廣·····
推薦閱讀:
※獨特精美的中華蘆葦畫
※12種獨特魅力 讓女人偏愛大叔
※京城裡氣質最為獨特的烤鴨店 用心只為品質
※適合室內養護的幾種盆栽綠植, 每一種都是家裡獨特的風景
※5種獨特牆面收納架 營造整潔烹飪環境(組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