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人學射。久習則巧。後雖無心。以久習故。箭發皆中。我亦如是。初學不思議三昧。繫心一緣。若久習成就。更無心想。恆與定俱。
故起信論雲。是故當知。一切世間境界之相。皆依眾生無明妄念而得建立。如鏡中像。無體可得。唯從虛妄分別心轉。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故。是以但得無心。境自不現。既無對待。逆順何生。以逆境故。生嗔惱強賊干懷。以順境故。牽愛情華箭入體。能令心動。故稱不安。今若無心。坦然無事。則萬機頓赴而不撓其神。千難殊對而不幹其慮。所以阿難執有。而無據。七處茫然。二祖體無。而自安。言下成道。若不直了無心之旨。雖。然對治折伏。其不安之相。常現在前。若了無心。觸途無滯。絕一塵而作對。何勞遣盪之功。無一念而生情。不假忘緣之力。又無心約教有二。一者澄湛令無。二者當體是無。澄湛令無者。則是攝念安禪。蠲消覺觀。虛襟靜慮。漸至微細。當體是無者。則直了無生。以一念起處不可得故。經雲。一念初起。無有初相。是真護念。寶藏論雲。夫離者無身。微者無心。無身故大身。無心故大心。大心故。則智周萬物。大身故。則應備無窮。是以執身為身者。則失其大應。執心為心者。則失其大智。
故千經萬論。莫不說離身心。破於執著。乃入真實。譬如金師。銷礦取金。方為器用。若有身者。則有身礙。有身礙故。則法身隱於形殼之中。若有心者。則有心礙。有心礙故。則真智隱於念慮之中。故大道不通。妙理沉隱。六神內亂。六境外緣。晝夜惶惶。無有止息矣。夫不觀其心者。而不見其微。不觀其身者。而不見其離。若不見其離微者。則失其道要。
故經雲。佛說非身。是名大身。心亦如是。此謂破權歸實。會假歸真。譬如金師。銷礦取金。方為器用。滅相混融。以通大冶。大冶者。謂大道。此大道冶中。造化無窮。流出萬宗。若成若壞。體無增減。
故經雲。有佛無佛。性相常住。所言混融相者。但為愚夫。著相畏無相也。所以說相者。為彼外道。著於無相畏有相。所以說中道者。欲令有相無相不二也。此皆破執除疑。言非盡理。若復有人。了相無相。平等不二無取無舍無彼無此。亦無中間。則不假聖人言說。理自通也。如上所述。皆為有心成障。若乃無心。自然合道。即是離其妄心。真心不動。如釋摩訶衍論雲。離心緣相者。心量有十。一者眼識心。二者耳識心。三者鼻識心。四者舌識心。五者身識心。六者意識心。七者末那識心。八者阿賴耶識心。九者多一識心。十者一一識心。如是十中。初九種心。不緣真理。後一種心。得緣真理。而為境界。今據前九作如是說。離心緣相。本有契經中。作如是說。甚深真體。非余境界。唯自所依緣為境界故。楞伽經雲。非心之心量。我說為心量者。謂以非心量。為遣心量。若以非心量為是。斯即心量。今謂非心量即不思議之心量者。不礙心量故。如華嚴經雲。菩薩住是不思議。即非心量。於中思議不可盡。即之心量。以二相即奪故。思與非思俱寂滅。又雲。於非心處示生於心者。人多誤解。情作非情。非情作情。若執於非心處示生於心。是非情為情者。既言示生。非真無情為有情矣。
大寶積經雲。佛言。文殊。汝入不思議三昧耶。文殊師利言。不也世尊。我即不思議。不見有心能思議者。云何而言。入不思議三昧。我初發心。欲入是定。而今思惟。實無心相而入三昧。如人學射。久習則巧。後雖無心。以久習故。箭發皆中。我亦如是。初學不思議三昧。繫心一緣。若久習成就。更無心想。恆與定俱。
又先德雲。一念妄心才動。即具世間諸苦。如人在荊棘林。不動。即刺不傷。妄心不起。恆處寂滅之樂。一念妄心才動。即被諸有刺傷。故經雲。有心皆苦。無心乃樂。當知妄心不起。始合法身寂滅樂也
推薦閱讀:
※什麼是六成就?
※中國國學網-- 《長恨歌》、《琵琶行》與元、白唱和詩的藝術成就
※略論准提咒的殊勝及成就法
※N要N不要成就智慧女人精彩人生
※金丹證悟25——陽神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