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感--孫瑞雪教育機構專家講師文章
前幾天,我為一個媽媽做了簡單的詢咨。她提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我是一個沒有安全感的媽媽,孩子會不會受我的影響呢?」我一下子不知道該怎麼回答。我想,她更需要的應該是一個傾聽的夥伴!於是我們開始了傾聽,傾訴。
她是一個單親家庭的孩子,一出生就沒有了父親,一個人跟著母親生活。而母親,是一個相對冷漠的人。於是,她就在那一種平淡,有序,但缺乏關注的環境中成長。她對父親,對愛有一種巨大的渴望。於是,她把這種感受,甚至可以說是一種期望寄托在了日後的戀愛與家庭中。她在心中為自己勾畫著一個父親、兄長、以及愛人的綜合體。有一天她開始戀愛了,起初她並不滿意,因為那個男孩太沉默,沒有她想像的那種熱情。但是,男孩的默默關注與無微不至的體貼終於打動了她,於是相愛並結婚。那時她並沒有考慮到是否有安全感的問題。
但是她總有一種心理:這個男人是屬於我的,我既要像媽媽疼愛兒子,管理兒子一樣對待他又要要求他像一個愛人來陪伴自己。他們之間,沒有任何個人空間,她要和這個男人完全合二為一。起初他們是幸福的,隨著時間的流逝,由於丈夫事業的發展,他在時間和空間上獨處的機率越大,這讓她難以忍受,感覺他們兩人不再是一體了。緊張、害怕、恐懼佔據著她,她像抱住一棵救命草一樣拚命地抱著對方,絲毫不鬆手,因為只有這樣她才感覺夠安全。也許這種壓力真的太大了,愛成了沙子,抓得越緊,漏得越多,丈夫的心離她越來越遠,她慌了。她清楚問題出在自己身上,但是無法改變。
這位媽媽也很愛她的孩子。她哭著告訴我,她太害怕她的孩子和她是一樣的命運,不知道該怎麼辦。我想,我們又有誰不是這樣呢?因為我們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我們之外的人和事上,但是無論如何也無法彌補曾經那種與母親之間的安全感和一體化的缺失。
幾年前,我曾經和一個企業家,在偶然的機會裡談到安全感的問題,我問他:「你在這個社會中,內心深處有安全感嗎?」他回答我說「有時候會沒有,比如說:交通啊,搶劫啊,等等。」我接著問他:「那對自己的內心呢?」他似乎有些茫然地看著我,然後說:「哦,是自己嗎?安全感?」顯然,他對自己心理上的安全感並不是很清楚,但是今天,安全感已經成為一部分人的基本話題,大家都會談到,自己內心深處是否建構了安全感。
某天我在一輛巴士車上,身下的那把椅子似乎有一些鬆動了,當我全身放鬆地靠上去的時候,椅子的椅背就會慢慢向後滑下去,給座位後邊的人造成了心理壓力。我迅速抱歉地將椅背調整好,但當我再次將疲倦了一天的身體靠上去的時候,椅背又開始慢慢地後滑。這個過程,既讓我感到尷尬,又讓我疲倦的身體更加困頓。那次經歷讓我感嘆:人是多麼需要一個安全的環境啊,無論是身體還是心理。
我想,成長中的需求,就如同這把靠背。在最需要的時候,有誰,又有哪個環境,能夠讓我們,以一種輕鬆的自然的積極的狀態,去面對我們的人生。我們大部分的時間,總會處在恐懼,尷尬,緊張的心理狀態上,好像這把鬆動的椅子。
回想一下童年,當我們的身體與母親分離的那一瞬間,心,也與母親分開了。但是,我們還無法面對這個複雜的世界,那麼粗糙,那麼冷漠,有時甚至惡劣。我們不知道是該先照顧自己的身體,還是先照顧自己的心理。就這樣,在無數的恐懼之中,跌跌撞撞摸索著試探著成長。當遭遇到無法面對的事情時,我們回頭,發現背後居然是空的,並沒有堅實的靠背,我們只能帶著恐懼,充滿焦慮地左顧右盼,多麼希望有一個人對我們說:「寶貝,不用怕,你去做吧,媽媽在這兒,媽媽永遠都愛你,無論你怎麼樣,你都是最好的。」可是,不知道渴求了多久,都沒有等到這句話的來臨。我們不僅無法獲得與母親那種身心一體的安全感,而且還時常生活在謊言中,經歷一次又一次的拋棄。
有一天,我們發現,自己的感覺已經不再那麼靈敏;我們習慣了疏離、被拋棄;面對那些打罵恐嚇的時候,學會冷眼接受,一切都已無所謂。但是,這使得之後的路走得更加艱難。兒童教育的最基本的內容是什麼呢?我想首先應當是安全感,或者人的安全感至少應當是教育的基本且主要的內容之一。例如很多的時候,我們對自己的出生,似乎有一種懵懂的好奇。我們很想追尋那種歸屬感,我們需要認真的了解我們來自哪裡,但是當我們提及此事的時候,也許是因為文化的原因,我們很有些父母難以啟齒。這會讓我們感到,我們對自己的來臨有恥辱感。李紹紅導演拍攝了一部《戀愛中的寶貝》,片中的女主角為了尋求那曾經的歸屬感不惜一切。她希望能夠真實地感受到母子一體的感覺,因為她生活在被拋棄中已經太久了。影片的開始就是那個寶貝在讀自己的一篇文章:《關於我的出生》,她清晰的描寫了自己出生的那一夜被丟棄在垃圾站里的一幕。風雨交加,那個無助的嬰兒,大聲哭泣著。突然迎面撲過來一隻碩大無比的貓,似乎要把這個嬰兒一口叼走。而這一出生的場景,恰恰是母親給她描述的。因為在那個年代,生孩子真的是一個非常羞恥的事情,而成人總是拿一些:「你是撿來的,你是嘴裡吐出來的,你是腋下掉出來的,你是牆縫裡跳出來的」等等無知的說法,來搪塞一個兒童對出生對歸屬的內心需求。而成人並不知道,這種說法讓孩子內心充滿了恐懼和傷害。我們很多人就這樣帶著傷痕,慢慢地長大,不知道去哪裡,也不知道來自於哪裡。這種迷茫,就這樣伴隨著我們一生。我們以為有事業有成功就可以解決這一切。但實際上,無論怎樣,我們內心深處留下了原有的那份不安全。
面對這種出生的謊言,我們已經是心靈憔悴,而成長中的路更加艱難。因為我們還要身處在被拋棄的感覺中。無意間的懷孕、想生男孩子、代養、全托、寄宿,這些都是成人世界的育兒理念。我們恰恰在嘗試和感受著。每一次的分離,我們都似乎掉進了深淵,因為我們不知道為什麼父母會如此的對待我們,離開父母的日子是那麼難熬。我們寄人籬下,我們不受關注,我們內心孤獨,這一切又有誰知道?直到有一天我們再次絕望,我們把那顆心遠遠的拋下,因為我們自己也無法承受它那麼敏銳的感受。我們讓自己學會慢慢的麻木。身心分離的那一刻,就將我們的人生划上一個句號。
也許我們太沒有安全感,也許我們太需要關注,當我們逐漸長大的時候,我們開始對自己的父母以及家庭失望了。我們知道無法從這裡獲得我們想要的內心的感受,於是我們幻想著,也許在外界可以找到我們想要的情感。當有一天,我們聽到有一個男孩或女孩對我們說,「我喜歡你,無論怎樣,這輩子我都要和你在一起,」我們就暈了,我們盼望已久的那句話終於來了,我們的眼睛立刻被蒙敝,我們只能用我們的耳朵來感受對方。我們放下一切,因為我們覺得這就是愛,我們拿出所有,身,心,完全的送給了對方。那一刻,一切是完美的。但是不久,我們發現,彼此之間的矛盾很快會產生,因為我們彼此都渴望獲得無條件的愛,渴望獲得關注。而這一切,又有誰能夠做到呢?我們怕失去對方,但是我們又身處痛苦中,這也許就是我們的第一次戀愛吧。其實,我們內心深處,僅僅是想要一個爸爸,或者一個媽媽。當第一次的愛失敗之後,我們以為是因為我們太小、小幼稚了、太簡單,所以才會犯下愚蠢的錯誤。所以當我們有一天面對家庭的時候,我們以為,我們可以以一個成人的狀態來面對愛情和婚姻。於是我們開始以理性的態度,寬容的方式,把我們所有能夠給予的愛都給了我們所愛的那個人。那時候我們是多麼的幸福,在這種幸福之中,我們走進了婚姻的殿堂。不知是上帝在戲弄我們,還是我們在戲弄自己,那段激情過後,我們彼此都感到累了,我們開始抱怨,因為我們都覺得自己在付出,在給予,而獲得的太少。工作的壓力很大,生存的壓力很大,家庭的壓力也很大,這讓我們每一個人都強烈的需要有一份關愛、有一份理解、有一份支持。曾經婚前像「父親」一樣的關心,像「母親」一樣的體貼已經蕩然無存。父親變成了兒子,母親則變成了女兒,這種角色的轉換,讓我們再次茫然了。我們又開始進入到了不知從哪裡來,不知到哪裡去的心境。
因此一種科學的和人文的教育的一項基本內容,就是送給孩子一生的安全感。這個安全感靠的就是絕對的愛,無私的愛。在這種愛中,我們感受到幸福,我們有充分的安全感,我們因此成為自己,我們因此學會愛別人,愛社會,愛世界。
生命的成長將我們與孩子共牽。無論我們的成長曾經有多少傷痛,今天,我們都將通過心靈的復甦來改善我們的命運,並且通過這種改善來幫助我們學會愛自己,重新構建我們內心深處的愛和安全感。當我們擁有了對自己的百分之百的愛,那麼別人愛我們百分之五十,百分之二十,我們都會很高興;假如別人不愛我們,我們依舊不會感到絕望、不安全,因為我們有自己的那份愛。當我們擁有了這份愛的時候,我們就可以給予我們的孩子,我們就有能力讓我們與孩子的心靈在一起。
推薦閱讀:
※【樂理學習】中央音樂學院講師教授音樂樂理知識(39-完)
※檀講師修學手記(1)《隨念三寶經》習題
※工廠保安逆襲成為交大EMBA講師,為提升自己每天讀完3本書
※說詞(一)(二)(三)--飛觴醉月(九戒)講師
※《平洋訣》目講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