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讀】楊絳感動我們 因為她的世界只有「我們仨」

「我們仨」的合影

本文轉自「北青藝評」微信號:bqyiping

楊絳比錢鍾書成名早,但此生大部分的時間裡,她都躲在錢鍾書背後,甘心於「錢夫人」的角色。

楊絳的創作自成特色,甚至可稱另類。

20世紀世界文學的視角要麼自上而下,要麼自下而上。前者以革命、歷史、永恆相邀,不論遭遇多少挫折,總有人在堅持,他們發自內心地相信:文學終將拯救一切;而後者則不斷後退,甚至退到小小的「我」中,仍不肯罷休,因為「我」亦不完全可靠,「我」之思想、慾望、習慣等,仍有出賣「我」的可能。

不論哪種視角,都開出了一個宏闊的傳統,令後來者心潮澎湃、難以自持,偏偏楊絳選擇了迥異的視角——家。

翻開過去百年的中國小說,「家」堪稱是幾代作家「輪黑」的對象。

在作家們的筆下,「家」是可怕的,裡面總會盤踞著一個愚昧、保守和殘酷的父親,以及一個軟弱、無可奈何的母親。這是因為,革命需要合法性,需要推翻人們心中天然存在的、對權威的畏懼心,而反抗父親是最好的基本功訓練。

曾幾何時,「家」被假設為我們民族走向現代化的最大絆腳石,似乎只有搬開了它,才會從此一路順風。可問題是,生活需要幻覺,需要自我神聖,你推翻過多少個偶像,就得再造多少個贗品出來。「父子之情」退去了,只好用「兄弟情誼」代償。於是,兄弟、朋友、同志、哥們、知音、領路人等紛紛被神話,而「家」卻被認為是渺小的、狹隘的和自私的,總之,在那個小世界中,根本不可能望見永恆。

可是,楊絳的寫作始終圍繞著家,說她的世界中只有「我們仨」,也無不可。

可以不喜歡楊絳式的寫作,但前提是,我們需要深刻檢討:對家的藐視究竟是來自反思,還是來自媚俗?當我們本能地對家不以為然時,這究竟是真實的本能,還是訓練的結果?

不能忽視訓練對人性的塗改,因為從小到大,我們接受的都是反家庭的熏陶,它們化身為考題、規訓、金句與雞湯,終日浸潤著我們,最終不僅劫持了我們的思考,甚至還偽造出思考的痛苦與快感。

太多人將大聲說出別人的話視為榮譽,太多人在重複別人,卻自以為在表達自己。

我們處在這樣一個時代中,甚至自我的泯滅都已自動化——許多「從來如此」「必須如此」本經不起推敲,卻無人反省;而所謂的獨立思想,常常是盲目地否定一切,並在毀壞中定位自我。

然而,只有當理想轉為災難、美夢突然驚醒時,我們才發現,原來不純粹的東西也可能是美好的,在金色律條之下,生活還有它本質的、動人的一面,它無法論證,只能體會,而這需要傳統來接引,需要敬畏來支撐。

更願意相信,楊絳先生將視角縮入家中是一種無可奈何的選擇,因為門外的世界太逼仄、太嘈雜,其實,一個人究竟要多大的自由與安寧呢?如果不作非分之想,則家中的這麼一點,也許也是夠的。

楊絳先生曾說:「二十五年間,我是一個零。我開始有點困惑,後來覺得自在,所以改革開放以後,還自覺自愿地把自己收斂為一個零。」寧願相信,這其中包含的是一種勇氣,而非一种放棄。

生命的勇敢有兩種書寫方式:一種是去改變世界,雖千萬人吾往矣;另一種則是拒絕改變自己,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毀之而不加沮。年齡越大,便越知道,做到前者很容易,做到後者卻很難。

正因為有了家,普通人才得以在千秋功業、慷慨激昂、波瀾壯闊之外,可以悄悄地去愛,其實哪一代人民不渴望一個好世界呢?不渴望有尊嚴地活著?只是一次次被裹挾、被愚弄,誰又能奈之何。用家來抵抗世界,這是無數代中國人最後的退路,只是時間與命運,卻在不斷凋殘著它。

為什麼《我們仨》能深入心靈?因為它讓我們看到,即使那些卑微的幸福,也是無法持久的,可我們已經退了這麼多,還能再往哪退?「我們仨」的世界終將崩潰,「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既然如此,我們又何必忍受此岸的種種折磨?

「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過日子。』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著煩惱和憂慮。」「人間也沒有永遠。我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這些平實的話之所以擊中心靈,催人淚下,因為這也是我們自己掙不脫的宿命的寫照。

與老舍先生頗有來往的韓秀曾在書中寫到,當命運裹挾她不得不離開北京時,老舍老淚縱橫,最後送給她四個字:「吃飽穿暖。」吃飽穿暖,太卑微的理想,卻又是太遙遠太遙遠的彼岸。

徹悟之路總有萬千,以家為視角,同樣可以成正果。楊絳先生的寫作,恰好證明了此路可通。

當然,「家視角」也有其暗面,它與宏大敘事與個體敘事一樣,亦可能被徵用。當永恆、意義之類漸無號召力時,難免會生出另一種更功利的策略,即把家抬成信仰,以收「移孝作忠」之功。於是,家又變成某種莊嚴、肅穆的造物,我們的日常生活被賦予特別的深意,在重疊解釋的重壓下,愛被擠壓得無影無蹤。

也許,那最後的避難所終將失守,或者說,它從來也不曾堅牢。畢竟世間多少人能一肩挑起夫妻、朋友與同道的三種角色?錢鍾書與楊絳式的婚姻,有可能普及嗎?只能說,在這個正在努力將家庭貶低為作秀、甜俗、幼稚的氛圍中,我們仍在渴望「我們仨」式的人生,仍需要靠它來忘卻種種切膚的疼痛。於是,我們被楊絳先生感動。

(文/唐山)


推薦閱讀:

別樣感動,一人一狗一回憶!【圖文】
給婚姻製造點感動
讓你感動到想哭
不會再用眼淚去感動愛情
侯虹斌 : 那個不感動就殺了你的時代

TAG:世界 | 感動 | 楊絳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