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選擇合適的心理醫生/抑鬱症醫師?

【家族遊戲的回答(44票)】:

作為經歷一年多,有過100次以上會面經歷的病人,寫幾句我自己的心得。以下答案都是個人觀點,僅供參考。我的答案僅限於我的經歷——通過當面諮詢進行抑鬱症治療。也歡迎從業人員對於回答中有錯誤的內容進行糾正。

我自己曾經有兩任心理醫生,兩位都是註冊心理系統的督導。

我母親在我的建議下也有了自己的心理醫生,她到現在一年之內一共有三任心理醫生,其中一位是中國最早私人執業的心理醫生。

(有著轉介和更換心理醫生的經歷,並不代表我推薦大家這樣做,每個人情況不同,因此有著不同的選擇。)

把我的經驗說一下,供大家參考。

先回答醫院的門診,與社會的心理諮詢中心的區別

心理諮詢方面,門診基本上是不太能夠解決問題的,這一部分可以參照。

心理諮詢的過程是怎樣的?

絕大多數醫院門診的挂號價格,以及人流量,基本上不能支撐你完成動機會談這一過程。這是由於市場決定的。當然,私人,外資醫院除外。一般來說,如果需要長程治療,一般都會將病人推薦到某個心理醫生做個案。

而社會當中的心理諮詢中心只是一個掮客的作用。對於一個來訪者來說,最重要的還是那個「諮詢師」。社會諮詢的價格相對比較高,提供服務的質量也比較有有保障,能夠完成一個整個的諮詢流程。(1000元一個小時是這個行業現存水準最高一批人的價格,如果一周接20個個案,然後52周每周都出診,相當於一。年收入100W,這是這個行業最頂尖的收入,這還不算被督導和個人體驗的費用,以及其他可能產生的費用,所以這不是一個讓人暴富的行業)

另外推薦一下高校的心理諮詢中心,有些高校還是存在著很多優秀的心理諮詢師的。如果你是學生,不妨去自己的學校看一看。價格便宜,而且質量相對於社會來說也算有保障。

另外請參考知乎問題

醫院開設的心理諮詢門診與私人機構的心理諮詢有何區別?

---------------------------------------------------------------正文開始-----------------------------------------------------

請一個心理醫生,和請一個律師,以及會計師,作為自身企業的顧問相比起來,從原則上來說,其實是比較類似的。

前兩條是底線,一條是倫理上的,一條是技術上的底線。

1.

首先最重要的,如何強調也不過份的一點是倫理(這一點不知道為什麼上面的各位都沒有提出,知乎上也很少有人提出)。這一點是進行心理諮詢的底線。 要知道,一個倫理不合格的律師和會計能夠讓公司的經營者身陷囹圄。一個倫理不合格的心理諮詢師也能夠讓你萬劫不復(這個詞我覺得用的還算恰當)。在中國心理諮詢圈,確實有過倫理失當的案例出現。雖然這樣的案例很少出現,並且已經被處理了。

倫理投訴處理公告 請大家認真看一遍,包括在這個個案當中,諮詢師到底違反了哪個條款。

作為來訪者而言,仍然非常有必要熟悉倫理的基本內容,並且在中間的諮詢過程當中,不定期的來衡量自己的諮詢師的行為,以保證諮詢不會對來訪者產生影響巨大的傷害。

在這裡,我舉「諮詢前的諮詢協議「這個例子,來描述一下倫理是如何實際執行的。

在諮詢之前,正規的諮詢師,應該和來訪者簽訂一份諮詢協議:包括諮詢的收費(一般來說是沒有討價還價餘地的),諮詢的時間與頻率,保密條款(對於來訪者的信息進行嚴格保密),雙重關係(諮詢師嚴禁與來訪者產生任何除咨訪關係以外的關係)條款,等(歡迎業內人士補充)。

而且這些條款必須嚴格的執行。 比如,我在某一任大夫治療一段時間之後,曾經想讓出我的諮詢位置與時間給我母親,去尋找新的諮詢師。這個醫生在諮詢她的導師之後,拒絕了我的建議。理由是,她是我的治療師,治療我之後,再去治療我母親,會使治療關係變的複雜。

同樣,這位諮詢師也曾經拒絕過我參加他的心理學科普班的請求。原因是參與她的課程會產生新的關係:師生關係,從而影響治療效果。

再次強調,在我個人看來,違反倫理對於來訪者不僅僅意味著治療效果減弱,更重要的是違反倫理存在著傷害來訪者的可能。因此我認為出於保護來訪者自身的角度,在選擇心理醫生之前,認真的去學習一些關於倫理的知識,非常有必要。

2.

我會看這個人的師承,流派,經驗

首先,心理學是一門社會學科,和任何一個其他的學科一樣,是有非常博大而精深的知識作為支撐的。(懂英文的可以去西方相關大學看看這一專業的課程設置) 因此,優秀的心理諮詢師必然有充足的學習經歷,這種學習經歷可能是從正規的院校獲得的, 也可能是從行業培訓當中獲得的。 但是無論那種,這種學習經歷都是必要的,因為到最後,心理諮詢師需要用這些工具來幫助你讓你舒服一些,所以,他學習經歷的質量,決定著工具是否好用,而這是與你的治療效果相關的。

心理諮詢裡面有個很重要的概念,叫做個人體驗。心理諮詢師每隔固定時間,也需要作為來訪者,進行心理諮詢。同時為了提升自身專業水準,也要找老師進行督導。所以說心理諮詢或多或少可以說是有師承這個概念,如果你沿著這個人師承,到最後找到外國某個人,或者是國內某個比較著名的專家,那麼證明這個諮詢師基本靠譜。

此外,和律師會計師一樣,每一個心理諮詢師都有自己擅長的個案,你所困擾的是社交,是家庭,是異性關係,是自身情緒?是應急創傷處理?你所困擾的問題,其實別人也曾困擾過,所以找到一個在這方面有經驗的治療師處理起你的個案,可能會更加順利一些。

這裡面我不是說自學成才,經驗少,或者某一流派意味著不合格的諮詢師。這個人必須有過正規的心理學教育經歷,有自己的師承,同時有過一些類似問題治療經驗的醫生。只有這樣才會對你的治療效果有一些基本的保障。(二級心理諮詢師並不算得上有過正規的心理諮詢教育,作為一個教育行業的前從業者,我知道這個證是多麼的容易拿到)

以上兩點的評估,不僅僅要在諮詢之前進行,在諮詢中間,也要不時的從咨訪關係當中跳出來,拿著兩個標準來審視一下你的諮詢師。有疑問的時候,要直接與諮詢師溝通。(話說我的第一個諮詢師,只要涉及到職業倫理問題,她都是免費回答疑問的)

3.

在這兩個底線之上,是一些技術性的問題。技術性的問題我個人認為可以在評估階段(我的經驗是評估階段至少要三次以上,八次之內)做出決定。

1.最直觀的,通過幾次諮詢之後,你們是不是能夠弄清楚諮詢師和你的目標是什麼?如何達到這個目標?

2.你是否覺得諮詢師是值得信賴的,你是否願意和他講述在朋友/親友面前不願意講述的事情?

3.你是否覺得你有學到些什麼?你自己是不是通過諮詢,對於自己和外界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了?

前幾次諮詢,,其實是心理醫生對於你的整體狀況進行評估的過程,他是否能夠勝任你的心理醫生?同時你也需要對於心理醫生進行評估,評估他是否有足夠的能力解決你的問題。

如果在這個階段,你覺得大體上,你覺得這個心理醫生可以對你有所幫助,那麼你就不妨繼續諮詢。 如果你覺得溝通上有一些障礙,或者是你心中還有疑惑,你可以繼續與你當下心理醫生繼續交談溝通,把一些心中不明白的問題都問清楚。 如果到最後,你仍然覺得不是那麼的舒服(這個不是抑鬱症痊癒的「舒服」,而是人與人交流之間的「舒服」),或者你覺得可能這個醫生沒有辦法給自己一個更加深入的幫助,那麼不妨考慮提出轉介,或者終止諮詢關係,再去尋找新的心理諮詢師。

請注意,在倫理上,一般情況下,來訪者不能同時見兩個心理醫生(至少我曾經多次被拒絕)。所以說,要主動的做出決定, 可能有些時候這種決定會比較困難,這就像你曾經經歷過的任何人生決定一樣。但是你最終要做這個決定,並且按照這個路線繼續走下去。或者和醫生繼續進行治療,或者進行轉介。

坦白的面對自己,告訴你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有意義的。

4.

諮詢進入了治療階段, 每一次會面都會有很多細節,但是這些細節積累起來能夠決定長期諮詢方向。在這個階段,你可以時不時的跳出整個咨訪關係來審視我上面列出來的內容。

其他的在這裡我也不能講太多,因為我還沒有痊癒,只是在緩慢的康復中。同時我的病情也有可能繼續惡化,下面的描述只能是作為我現狀的描述。希望我會有痊癒的一天,那時候我會把這篇答案寫完。

從長期來說,我和心理醫生相處起來是融洽的。心理醫生能夠有效的從專業上,和經驗上給予我提醒。這讓我對於過去的自己有了更加清晰,深刻的了解,不再單純的陷入到情緒當中,而是跳出情緒,從理性的角度來分析自身情緒產生的原因。

心理醫生我最好的朋友之一,我可以向他講述任何觀點。包括對於他的不滿,自身感覺的異常,對於他的欣賞,只要你在表達自己就好(其實真實和虛假的都是有意義的)。

在我眼裡,我的價值觀和我的心理醫生相當不一致,但是這並不影響我們兩個之間的溝通與治療。因為醫生會尊重我的選擇與決定,我的價值觀,說到底是由於我的歷史寫成的。 而他的價值觀是他的歷史寫成的。只有在相關於我的問題上,我會認真考慮背後價值觀可能帶來的建議不同,但是由於做出決定的是我,所以他的建議只是參考。

從整體來說,雖然心理諮詢解決問題的速度比想像中要慢很多。但是,畢竟在我人生陷入絕境的時刻,速度並不是一切,堅實的走好每一步,讓過去發生的一切對於我自己的未來產生意義,比快速的抹去我的人生經歷,然後進入下一個階段,要有意義的多。人畢竟是一個過去的集合體,而非一個可以隨意組裝拆卸掉的機器。

5.

關於價格問題與治療時間

在中國,個人認為,正規的心理諮詢最基本價格應該在300元/小時以上,這是最基本的價格。私人執業需要許多的開銷,房租,督導,進修,休假(這對於心理醫生是必須的...),而這個行業最為優秀的一批人,價格也在1000元/每小時左右。

再高的價格,個人認為容易讓患者造成錯誤的期待,而且經濟上的壓力也不利於患者長期的進行治療。

心理諮詢,尤其是精神分析方面的心理諮詢,在一些情況下,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心理問題的積累最長能夠長達幾十年。一般來說,及時處理的,比較容易恢復,而長期積累的沒有處理的,往往後果會容易失控。問題的積累,與治療的長度與難度有時是正相關的,如果通過心理諮詢,你發現問題源頭可能在很久之前,雖然技術性處理可能會讓你「舒服「」一些,但是想要痊癒,還是需要一段長期穩定的治療關係。

6.

比較悲觀的現狀是,現在整個社會對於心理健康的概念非常陌生,好多的心理創傷,不僅談不上第一時間處理,而且創傷源可能始終都伴隨著患者,造成二次,甚至多次傷害。所以說,在治療當中,一定要保持耐心,要記住,問題積累的原因,不是一天造成的,因此問題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解決,只有經過系統,持續,耐心的治療,問題才有可能好轉。

更加不幸的是,從整體上講,中國社會並不是一個對於抑鬱症友好社會。 首先,我們剛剛從文革跳出來,文革的很多「非人性部分" 還殘留在社會當中,社會整體本身對於抑鬱症患者談不上友好。其次,這十幾年來經濟的非理性繁榮也加劇了一些社會問題(這是任何一個非理性繁榮社會都存在的現象),而這些問題,其實也縮小了抑鬱症患者的生存空間。最後,心理醫生這個市場在中國由於剛剛建立,市場秩序仍然有一些混亂,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同時由於市場供不應求,市場競爭不夠充分。患者不可能像是電商,或者是選淘寶商鋪一樣,能夠得到完善的制度保障,及時的反饋與信息。

而心理諮詢對於來訪者又是如此重要。所以對於任何一個來訪者來說,儘管你可能是一個抑鬱症患者。但是為了你的人生負責,如果你選擇了向心理醫生求助,那麼請拿出你最認真的態度來對待你的心理諮詢,仔細的鑒別,分析,判斷,而不是一味的依賴。

不是所有醫生,都有能力陪患者走到底,有些醫生由於他的自身的原因,無法提供你所需求的幫助,這並非是他的錯誤,或者是你的錯誤。你所要做的,就是為自己負責的做出每一個決定。

7.

抑鬱症會讓我思考很多平常不太會思考的內容。例如說,生存的意義是什麼,而死亡又是什麼。

其實無論外界對於我們做了什麼,在終點等待我們的,都是一樣的。抑鬱症給我們了一個機會,去停下來,思考它,面對它。

那麼不妨在結束之前,盡情的起舞。因為只有你自己才能定義,存在著的意義是什麼。

哪怕你正在尋找自己的心理醫生。

另附:簡里里曾經寫過一篇《心理求助指南》,裡面曾經給出過相關建議,大家不妨搜索一下看一看。

【程玲玲的回答(22票)】:

謝邀~

看的出題主也是個糾結的人啊,相當熱愛提前規劃,請問你是A型血咩?

言歸正傳,其實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合適…

選擇醫院還是心理諮詢機構,這兩個很大的區別在於你更傾向於藥物還是各種心理調節方式和物理治療。如果之前沒有過治療經歷,可以兩者都嘗試一下,然後再做選擇。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地理位置,盡量不要選擇離家特別遠的地方,這個是放之四海皆準的真理,前往目的地消耗的時間和你堅持下來的可能性成反比,簡單來講就是一個字:懶。看病更是,本來就不舒服,再跑那麼老遠,哪裡還有好的精神去跟醫生溝通啊…

醫生的選擇。抑鬱症比較麻煩,我到現在都無法把它完全劃分到精神類疾病中去,但不得不說,精神因素占很大比例。那麼就一句,沒有壞醫生,只有不合適的。別怕麻煩,找一個對你脾氣的,你跟他溝通輕鬆的,你說話他能很好理解的。這個和用藥一樣,因人而異。

心理諮詢方面,首先,強烈建議選擇同性別的。在這方面,患者很容易對醫生產生心理依賴,你不想最後覺得自己愛上了自己的心理醫生吧?當然如果的確異性醫生你覺得效果的確不錯,那也沒必要非要拘泥於這一點,自己注意點就好。其次,第一次覺得交談不順暢的要分析原因,是否是醫生對你的情況不了解導致的,還是因為其他什麼原因。選擇的同時不要輕易放棄,這個尺度只能自己把握。最後是治療方案。選定醫生後一定要和醫生溝通好,尊重人家的學術地位的同時,自己的感覺和疑問一定要敘述出來,讓醫生及時得到治療反饋,才能讓醫生更好的調整方案。

最後吐個槽,如果碰到我當時那種真心和我一起發愁的醫生…還是別了吧,再把人家帶成抑鬱症咱賠不起的…

祝,安好~

【藍紫幻滅的回答(10票)】:

確實很贊同要病人選擇醫生/心理諮詢師,這是一個互相選擇的過程,需要來訪者自己去體驗及判斷,這個醫生或心理諮詢師是否對自己的問題(如抑鬱)有幫助。

一般來說會從以下幾個地方來觀察。

1. 醫生或心理諮詢師的態度

觀察醫生或心理諮詢師傾聽你描述情況的態度,以及身體姿勢。身體語言大部分時候很難掩飾,從這一角度來說,來訪者自己也需要去觀察注意諮詢師或醫生是否耐心聽完自己的描述。有時候在繁忙的精神科就診中,醫生可能會沒有聽完你的描述就給你診斷開藥。那麼請注意了,如果你感覺這樣的狀態不舒服,請提出要求,要求醫生聽完你的描述,並表達你地需求。

一般來說,心理諮詢師還是能夠有耐心的將你的問題傾聽完整。不過,這個過程你也要觀察一下對方是否聽到了你所想表達的內容,也即我們諮詢師業內認為的傾聽技術是否應用得恰到好處。

2. 心理諮詢師的受訓背景及個案經歷

作為心理諮詢師本人,對心理醫生的了解比較少,這個空白就交給其他人來回答。我這裡主要回答一下心理諮詢師的背景。一般來訪者也可以問問心理諮詢師接受過哪些培訓,有沒有治療過抑鬱症患者,一般的流程會需要多久,等等。這裡有個紅燈警報,如果一個諮詢師在告訴你,TA曾經的某個案例怎麼怎麼樣,治療得多麼多麼好,那麼你這個警報要響起了,特別要注意這個諮詢師有沒有透露TA之前來訪者的信息及治療內容,如果是,那麼這個諮詢師的保密原則就沒有做到位,還有,諮詢師自己本身,似乎在向人證明什麼,而不能自信地面對來訪者的提問和挑戰。同時,你也可以看看諮詢師在面對挑戰的時候的反應,真實反應請注意觀察表情。

在某個領域如抑鬱、強迫經驗豐富的固然是最好不過的,諮詢師怎麼表達TA的豐富經驗就是很重要的。這也是能看出諮詢師的品性的地方。

3. 你自己的直覺和直觀體驗

這個只能靠自己去體會,不同的諮詢師風格也不一樣。像我自己,喜歡給來訪者布置作業,有些人不喜歡,覺得怎麼這麼累,還要做作業,有些很喜歡很開心地會告訴我這些作業讓他們學到了很多,理解更深。根據自己的需求去詢問諮詢師他們的工作風格,並且尊重自己的感受,也就是你的第一直覺,這個諮詢師你能否相信。願不願意跟這樣的諮詢師進行深入談話,這是關鍵,畢竟後續都需要靠這個基礎來發展。

4. 諮詢設置與收費

有界限的心理諮詢師在諮詢設置與收費上相對來說要清楚明白的多。這也是一個渠道去辨別。一般諮詢設置都是個體諮詢50-60分鐘每周一次,家庭治療時間長一點1.5小時左右一周一次。收費也需要來訪者自己斟酌是否覺得合適。但是個人不太贊成那些打包銷售,賣療程的做法,這樣等於讓來訪者沒有了選擇權,讓你很容易有沉沒成本的糾結要不要換諮詢師。

嗯,希望以上能夠對大家有點幫助。

【知乎用戶的回答(8票)】:

上面寫的好多好詳細,那我就簡單點吧。

首先得確定是抑鬱症還是抑鬱情緒,這兩者在選擇治療師上區別很大。

1、抑鬱症的話,國家認證的心理諮詢師不可以接,只能具備精神科醫師執照的才能接,這是最新的精神衛生法規定;所以得去醫院確診到底是抑鬱症還是抑鬱情緒。

2、抑鬱情緒的話,那一般的心理諮詢師都可以看,具體找誰下面會說。

3、當然也有打擦邊球的,有些心理諮詢師也會諮詢一些抑鬱症患者,但是針對患者的人際關係、婚姻等進行治療,不治療抑鬱症。

有點很重要,千萬不要對照網上的標準給自己妄下診斷,哪怕是這期知乎圓桌上的大牛們寫的標準,有些標準很準確沒有問題,問題是自己給自己診斷會不客觀,所以該去醫院就去醫院。

至於諮詢師的選擇,基本同意 @藍紫幻滅的觀點,具備一定的資質是最起碼的,重要的是就是在看完他/她的個人介紹後你的直觀反應。

1、無所謂男女性別。沒有規定異性相吸同性相斥;

2、資歷深淺不是最重要的。經驗會佔一部分但水平高低跟資歷不絕對掛鉤;在這一點上心理諮詢跟藝術很接近;

3、諮詢時間和費用問題。短期的心理諮詢都在8-10次左右,長期得與諮詢師討論;所以在時間和費用上都得有心理準備;

4、還是看個人感覺傾向。這裡多說一點,這個個人傾向不是說更喜歡誰,而是更想選誰。舉個例子吧,有些人會選自己喜歡的諮詢師,有就會選自己討厭的,有些會選那種兩人相處平平淡淡的那種。因為諮詢師屬於人生重要經歷中的重要人物,跟各自心目中的重要人物特質是有吻合部分的,所以最終的標準在各位來訪者的心中。說的有點玄乎跟一見鍾情似得,但有時確實如此。

本來想簡單點的,一沒忍住還是寫多了,呵呵。。。。

【安雲的回答(6票)】:

抑鬱症必須看醫生…

樓上回答沒有一個從業的吧?

輕度抑鬱症也需要看醫生,僅僅依靠心理諮詢師是無法解決的。

抑鬱跟抑鬱症不一樣。

百憂解之類的藥物是必須醫生開遵醫囑服用。

@李松蔚PKU

關於抑鬱症,有價值的科普就兩句話:1,如果懷疑自己或身邊的人得病了,不要試圖通過網上的「科普信息」自我治療,先去正規醫院的精神科接受診斷,相信醫生的專業意見;2,別怕吃藥,副作用沒那麼大。其它的,什麼基因啊,受體啊,模型啊,認知風格啊,家庭因素啊……專業人士內部交流一下就好了吧。

8月15日 12:43

抑鬱症並不是「想不開或者某種壓力過大」。

重症抑鬱症患者腦中必然產生了神經遞質網路的失衡,所以需要像其他疾病一樣去醫院接受治療。

1、抑鬱症的對面不是「快樂」,就像我並沒有不快樂。抑鬱症的對面是「活力」,是我的身體被病困住了,導致我的人生也如同被困住了,我體內的精力好似被榨乾了,導致我的人生也如同被抽空了。所以不要對抑鬱症患者說「開心一點」、「想開一點」這種話,導致他抑鬱的並非心情,開心一點、想開一點並不會減輕他的病痛,更何況絕大多數抑鬱症患者已經失去了「開心、想開」的精神調節機制。

2、因為第一條,所以不要以一個人開心不開心來判斷他抑鬱不抑鬱,這兩者之間無法划上等號。「你整天那麼逗逼,怎麼會抑鬱呢「這樣的判斷是徹底的誤讀。

3、抑鬱症是一種病,不是一種悲觀失落的心情,不是矯情,不是故作姿態,是管理情緒的機能壞掉了,是大腦中無法分泌出有活力的因子。所以不要對抑鬱症患者說「你有啥可抑鬱的,我還抑鬱呢」這種話,你會對一個癌症患者說「你有啥可乏力難過的,我還乏力難過呢」么?

4、抑鬱症是一種病,是病就要吃藥。確實有人有輕度抑鬱症自己熬著熬著就熬過去了,但對於絕大多數抑鬱症患者扛不是一個辦法,這不是一個用意志就可以與之對抗的疾病。

5、抑鬱症的外部表現非常複雜,悲觀低落的心境固然是一種癥狀,但更多時候還會通過肢體的癥狀表現出來,比如頭昏、乏力等。所以千萬不要以沒有心理癥狀而只有生理癥狀,來否定一個人抑鬱症的可能性。

6、不要問抑鬱症患者「你為什麼要抑鬱?「很多人的抑鬱症是無法找到確切病因的,就像癌症患者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得癌症一樣。

7、抑鬱症患者的情緒控制能力會較之常人更差,除了經常不想說話外,時常會忍不住情緒失控、脾氣暴躁,希望大家都能理解,對於這種情緒上的失控抑鬱症患者自己也很苦惱。

8、不要對抑鬱症患者說「這又不是什麼好事,有什麼好到處說的「這種話。抑鬱症就是一種普通的疾病,11%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抑鬱癥狀,這沒什麼見不得人,」訴說「會緩解抑鬱症患者的精神壓力。就好象我終日以一種逗逼式的口吻調侃自己的抑鬱症,一方面是在排解自己的壓力,一方面我也希望通過我的調侃,讓大家知道抑鬱症是一種病,不要對它有任何的偏見。

9、對抑鬱症患者而言,輕如鴻毛的精神負擔都會帶來難以承受的心理壓力。社交活動會有壓力,比如與不熟悉的人的聚會,他人的過度關注會有壓力,比如家人對婚姻狀況的關切,生活的突然變化會有壓力,比如從小養到大的寵物的離開。這些壓力對於尋常人而言實在爾爾,但抑鬱症患者實在沒有力氣來對抗這些哪怕極度輕微的負面情緒,從而會把他愈發推向精神困局的最深處。不要逼他們去做任何事情,一個安穩的環境對抑鬱症患者非常重要。

10、抑鬱症患者的孤獨與絕望,經常來自於外界的誤解或輕視。外界不明白你是真的生病了,而且這種病還很複雜,從而產生許多的冷嘲熱諷,這會讓抑鬱症患者本就黑暗的生活雪上加霜。與抑鬱症對抗,患者需要的不是周圍人的大道理,而是支持與鼓勵,再簡單一點,就是理解與關心。

【艾攸的回答(1票)】:

心理醫生和諮詢師的最直觀差異在於「處方權」。

-

實際諮詢中,諮詢師遇到抑鬱性神經症(還有常見重症諸如精神分裂症、雙相情感障礙等)的求助者,絕對不能自行諮詢,應轉介到心理科,此類求助者多需要藥物治療,而心理諮詢師是沒有處方權的。

但經治療後,癥狀緩解期可由心理諮詢師進行心理干預和康復。

-

前面幾位提到了求助者和諮詢師的匹配問題,我想簡單說兩句:不匹配也是正常的,不必強求,也不要有顧慮,諮詢師有義務為求助者轉介另一位諮詢師,選擇你更願意與之溝通的諮詢師,對雙方都有益。

-

【建議】希望大家在遭遇情緒困擾時,儘早去求助於心理諮詢師,越早越好。

-

生活之路不會一馬平川,任何突發事件造成的情緒「垃圾」,未經及時疏通都可能造成「心理困擾」,每個人都難免會有,求助於心理諮詢師沒什麼可丟人的,這團亂線滾得越久就越不好拆。

-

【切忌】切忌自己對照網上的各種量表或者某些心理學名詞對號入座。

-

「只要你能意識到自己哪裡有問題,問題就不算嚴重」,所以別動不動就給自己貼標籤。

「這年頭你要是不得個抑鬱症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這絕對是玩笑話好嗎?一點都不高貴冷艷邪肆狂魅!

-

跟隨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諮詢整理案例多年的一點經驗,微不足道,但求有益。

【海松的回答(1票)】:

轉自這個問題下我敲的字:醫學模式與心理模式下的抑鬱症治療方法各有怎樣的優點與局限?

僅是我個人曾經的經歷和看法:抑鬱症不是心理原因導致,心理範疇也無法治療。

  1. 心理領域的療法對我的抑鬱無效
  2. 醫學方法直接嗑藥(具體藥物請諮詢醫生)有本質療效。醫生什麼都不用說,不用改變我對世界的認知和思維模式(拋除成長因素,其實我的三觀一直沒變~),直接處方,磕了葯自然世界一切都正常了。

(不要反駁我說我的心理諮詢師水平不行,如果北京幾個知名的機構若干靠譜心理諮詢師都不行,那推及中國是很可怕的,我不是否認心理治療對人的世界的看法,以及三觀的正向意義,我否認的是心理方法對抑鬱症這個病症的治療)

  • 我個人得出的結論是:抑鬱症是生理層面對人起作用的,而不是心理層面
  • 繼續補充下我的體驗和看法:抑鬱症的產生是一種大腦狀態,和人對這個世界看法沒有什麼關係,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三觀沒有關係,和待人接物處事態度沒有關係。痛苦本身沒有任何來由,即使你沒有任何事情(比如某個周末下午你安靜的坐在院子里乘涼),但是處於抑鬱症時痛苦會瀰漫整個空間,那時候你只有一個情緒,就是抑鬱,不會生氣,不會失望,當然也沒有什麼所謂的希望或者高興,反正唯一能感覺到的就是抑鬱痛苦,其他感覺幾乎消失了(實際上是大腦內化學物質錯亂)。
  • 體驗過的人,你懂的,祝還在痛苦的人:早嗑藥,早解脫。
  • -----------

    繼續把我的評論貼到答案中,希望能給正在抑鬱症中掙扎的朋友們些啟示和參考:

  • 我目前的狀態:已經不處於抑鬱症和抑鬱狀態,一切還算正常。當初的抑鬱症是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北醫六院)多個醫生明確診斷的,並且他們也沒有對我進行心理治療,幾個正規藥物治療期的效果非常好,且最終治癒到我目前的狀態:正常學習和工作,無緣由的強烈低沉痛苦狀態已經消失。
  • @布魯斯張 知友說我的個例太片面,的確,但是我實在沒有更多樣本,只能以自己說明。
  • 關於 @李東泰 知友說認知「僵硬偏狹」:你要區分抑鬱症和抑鬱狀態是兩個概念,我不知道你說的「僵硬偏狹」的慣性具體是指什麼,如果是說性格和對事物態度的話,那麼這和抑鬱症的抑鬱狀態因果關係似乎不是一句能說完,但對事物的認知態度絕對不是抑鬱症的本質,充其量是抑鬱症的人有些認知共性,但是反過來社會上有這些特點的人非常多且可以一生不患抑鬱症,不能認為群體A發現了一個共性a,就認為a是原因,以a為突破點認為去掉a的特點就把A治療了,這個錯誤非常大。
  • 事實上心理有偏向的人未必患有抑鬱症,抑鬱症的人心理和三觀未必不健康,甚至抑鬱好了三觀可以照樣不健康
  • 改變一個人的三觀,使他對世界看法更積極有效,更健康向上,是一回事;治療抑鬱症,擺脫因生理原因產生的、痛苦的大腦狀態,是另一回事。並且後者的成功未必需要實施前者。
  • 【ZoeyYe的回答(0票)】:

    首先,心理醫生或諮詢師都不能保證你能康復。

    其次,大多數時候,吃藥是必須的。

    再次,必須找到靠譜的醫生,即像李松蔚那樣經過專業、科學的心理學學習訓練的醫生,而不是靠什麼名氣什麼資質。現在有許多冒充心理醫生的,這與中國人喜歡充門面、喜歡山寨有關。絕對不找山寨版的,不然寧願自己忍著或是網上找靠譜的,也不要找那些山寨的!

    最後,自己的感覺最重要。如果醫生說什麼什麼,別人說應該如何如何,但自己感覺不對,就應該是不對了,不管那些什麼理論什麼療法的什麼流程的。

    【知乎用戶的回答(0票)】:

    高度贊同 @家族遊戲。

    覺得比較奇怪的是大家都在說心理諮詢或者心理治療的戰術層面的事情,為什麼沒人說戰略層面的呢?

    簡單來說,抑鬱症要是因為腦部化學物質缺少導致的,你丫一輩子就算住在諮詢機構裡面也不能好啊。

    所以找一個好的諮詢師應該是先清楚自己的問題是怎麼導致的。那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先去正規大醫院找醫生。在這個過程中,精神衛生科的醫生對第一次的患者都是小心翼翼吶,所以可以沒必要那麼緊張的吧。

    【劉我的回答(0票)】:

    抑鬱症必須服藥

    加上心理治療效果會更好。

    但是心理治療非常貴,相當慢,因為相當於請了私教一樣。

    精神科醫生沒時間做心理治療

    因為病人太多,全國不到3萬精神科醫生,合格的有1萬人就謝天謝地了,其他都是混日子的。盡量找大醫院吧,排名前十的還是很靠譜的

    【蒼小天的回答(0票)】:

    倫家來說一下吧。今年拿二級心裡諮詢師證,也獲得了催眠師證。

    去過很多心裡諮詢室和醫院,也接觸過很多諮詢師,見過很多患者和治療過程,真心覺得看過什麼書知道多少流派知識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諮詢師有自己的見解並且正確,並不隨波逐流照本宣科,能識別出患者身上的主要矛盾,並予以指出。舉個栗子,以前實習的時候來了個胖姑娘是同性戀,說處了個「男朋友」,對她很好,她也很愛她,處了一年上床了發現么有小丁丁,也么有胸,總之是個女的假漢子,她因為還是愛他所以選擇忽略這個事實,繼續處下去,然後嘞,抑鬱了,睡不好吃不下,所以到諮詢室來尋求諮詢,別的諮詢師呢,看書上而且心理學界絕大部分人的觀點都是同性戀不是病,就給姑涼象徵性的來點疏導啊減壓啊放鬆啊,打發走,而這家心裡諮詢師嘞和她義正言辭的說:「這個世界還很保守,沒幾個人能容得下精神病,你將來醬紫會把你自己變成笑話,會活在痛苦裡會很慘的,你家人能同意你和女人結婚嗎?況且你也不是真的同性戀,這個世界女人就是要和男人結婚生孩子的,你要給自己一個正常的生活。」那姑涼就嚴肅的走了回去估計和那個漢子分手了。這就是正確的見解。

    此外,懂些抑鬱症精神病的用藥也很重要。還是那個諮詢室,一直治療的姑涼一直挺不錯的,突然有一天傻了,坐在椅子上一坐坐一天,人叫他,半分鐘以後才有反應,諮詢師當即判斷是抗抑鬱葯的副作用,停葯也就好了,精神類西藥對人的影響真的蠻大的。

    很多諮詢師把患者哄得很開心,聊的也很順暢,雖然不否定有的時候諮詢是讓求助者感受到無條件的接納,但是在有些時候,對於一些固執的求助者,讓她痛苦的面對自己的缺陷是更有效的,蛻變的過程是痛苦的。

    諮詢師的閱歷也很重要~

    就這些

    【JunYan的回答(0票)】:

    表示一下驚駭,原來國內的法律規定只要達到抑鬱症診斷標準就必須看精神科醫生,而看了精神科醫生,基本上必定會被開藥。這種法律本身就太神經了,跟國際精神科學的共識與研究數據都是差很多的。有很多臨床數據表明輕微和中度的抑鬱症,不必吃藥,只看諮詢,也可以治好,效果可能更持久。

    這不是原則性反對抗抑鬱藥物。我就是藥學業內的,原則上支持吃藥,如果需要吃藥的話!但是在抑鬱症與焦慮症(包括 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都有大量的數據支持談話和行為療法的顯著效果。精神科醫生就算有能力提高談話和行為療法也沒那個時間跟你每周談一小時啊。法律不許談?簡直是太扯了。

    其他回答都說得差不多了,我提兩條貌似沒說過的:

    第一,如果你看的是行為療法(behavioral therapy or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諮詢師或心理醫生的性別不重要。如果你看的是其他類型,尤其是如果你的癥結在於家庭問題,諮詢師的性別其實是有作用和治療意義的,因為治療過程常常會產生 transference 的現象,病人幾乎總是會將諮詢師代入父或母的形象,這個過程對於解決病人本身與父或母的關係癥結有重要的影響。例如病人為女,癥結在於跟母親的關係,一個女諮詢師能迅速讓她代入而進入實質性討論。不是說男諮詢師不行,但是過程相對沒那麼順利。

    第二,流派不那麼重要。這個問題在心理學界爭執已久,但是有人做過研究,發現心理諮詢的成功率(是的,失敗例子很多)跟諮詢師流派沒有直接的關聯,最主要的關聯在於病人與諮詢師之間建立的 rapport,即信任感和共同努力的感覺。

    第三,當然,你必須對諮詢師產生信任感才能配合,坦白自己的問題,共同解決問題。但是諮詢的過程中時不時產生懷疑和抵觸也是必然的,這是你的問題的一部分,需要走過,是解決問題的過程。如果諮詢師讓你永遠如沐春風,舒舒服服,從來沒有覺得難受過,那說明沒深入解決。一方面要相信自己的直覺,一方面直覺也有好幾層,最上面那一層說不定就是你的抵觸改變的情緒。

    第四(哇塞,本來只打算提兩條的,一下就到第四了),如果諮詢師看樣子沒聽你說話,也沒複述你的意思,甚至開始對你說教,那就是該撤了的時候。

    【王乾聞的回答(0票)】:

    每個人都有某個固定的地點,或者某個固定時候,或者某個固定的人,能給自己帶來冷靜和安定。仔細想想,一定有!

    原文地址:知乎


    推薦閱讀:

    做人不要太自卑
    如果可以,請做自己的心理醫生
    看心理醫生7個提醒
    心理醫生:全職太太的「心病」多是清閑惹的禍

    TAG:抑鬱症 | 醫生 | 心理 | 抑鬱 | 選擇 | 心理醫生 | 合適 | 醫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