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佛陀的最後遺教─《大般涅槃經》略解(59)解脫之義4

解脫之義4

「又解脫者,名曰恆法。譬如人天身壞命終,是名曰恆,非是恆也。解脫亦爾,非是不恆。非不恆者即真解脫,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這裡講到兩種對永恆的理解。一種是印度當時的一種思想,認為人或者天人死掉以後,就會變成永恆。但這種永恆並不是真正的永恆。

第二種永恆的概念,指的才是真正的永恆。因為解脫就是第八識,第八識就是無為法。所以,解脫是真正永恆的存在,而並非「不恆」。

「又解脫者,名曰堅實。如佉陀羅、栴檀、瀋水,其性堅實。解脫亦爾,其性堅實。性堅實者即真解脫,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這裡是用譬喻來說明第八識是堅實的,有的論便以「貞實心」來稱呼它。

這裡講到的佉陀羅、栴檀、瀋水等,都是材質非常堅硬的木材。但實際上,儘管他們很堅硬,卻還是能被斧頭、鋸子切割開,甚至被磨成末香。這也是譬喻的極限。第八識不管用什麼都無法破壞它,這才是真正的堅實。

「又解脫者,名曰不虛。譬如竹葦,其體空疏。解脫不爾,當知解脫即是如來。

竹跟葦是兩樣東西。竹子中間是空的,蘆葦中間也是空的。但解脫是真實的,扎紮實實的。有時候可以用「空」來稱呼它,是因為它沒有一切法相的差別。

剛才有人問:「空性」是什麼,「空性」是不是無常?空性不是無常。《心經》中有一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裡的「空」用梵文講應該是sunyata。如果把sunyata翻譯成中文,對應的是「空性」。這個sunyata並非空無一物,要不然《心經》在這一句後面就不會再加上「真實不虛」這四個字了。

「又解脫者,名不可污。譬如牆壁未被塗治,蚊虻在上止住遊戲。若以塗治彩畫彫飾,蟲聞彩香即便不住。如是不住喻真解脫,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污」是弄髒的意思。這裡是用牆壁作為譬喻。當時,印度人把泥土夯實了以後就可以作為牆。這種土牆上面會有一些凹洞,一些蟲子就在上面築巢。但如果用漆或其他塗料在表面塗抹一遍,蟲子聞到味道就不會在上面築巢了。

這裡的蟲子譬喻煩惱。第八識心體是不可能讓煩惱在上面停留的。因為它有這樣的體性,所以就說它是不可污。

「又解脫者,名曰無邊。譬如聚落皆有邊表,解脫不爾。譬如虛空無有邊際,解脫亦爾,無有邊際。如是解脫即是如來。

這裡是在講第八識的「無有邊際」,可以從兩層含義來理解。第一層含義,第八識的無有邊際,是說它根本不存在於三界之內,而是在三界之外。有邊際的東西一定是在三界內,三界外則根本沒有形質,所以也不可能存在邊界。

阿羅漢取證無餘涅槃即是灰身滅智——把五蘊身消滅掉,死後身體爛壞掉,或者被火燒掉,不再存在,覺知心也全部消滅掉了。把五蘊全部消滅掉以後,只單獨保留第八識,這種狀態就叫做無餘涅槃。佛陀講過,如果有一個阿羅漢取證了無餘涅槃,就連佛都不知道它在什麼地方,因為它不在三界當中現形。因為只有蘊處界法才可以被觀察到,而入無餘涅槃之後就只剩下第八識,第八識無形無色,當它不在三界中起作用的時候,誰都看不到它。

「無邊」的另一層含義,三界萬法都是第八識流注種子所現起的功能差別。第八識出生三界萬法是根據因果報應的法則去現起的,這個過程就好比我們在鍵盤上輸入資料,最後這些資料會在屏幕上顯示出來。從這個角度看,三界萬法與第八識沒有什麼差別。所以《心經》才會講「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所以說,三界萬法與第八識打成一片,沒有邊際。

「又解脫者,名不可見。譬如空中鳥跡難見。如是難見喻真解脫,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這裡是用飛鳥從空中飛過,沒有留下一點痕迹,來譬喻第八識的無形無質。

實際上,空中的鳥跡還是有可能看得到的。因為鳥飛過後會擾動氣流,如果你戴上某種特殊的眼鏡,說不定可以看到氣流擾動的樣子。就像飛機很快地從天空飛過,有時候你可以看到一點痕迹一樣。所以說,飛鳥從空中飛過,空氣一定會被擾動,還不是真正的沒有痕迹。

只有第八識才是真正的沒有痕迹。剛才講過,一個阿羅漢入了無餘涅槃之後,誰都看不到他。實際上,即使是一切眾生活著的時候,我們也只能看到第八識在眾生的五蘊上所現起的一切作用,沒有辦法看到第八識本身,因為第八識是無形無質的。

「又解脫者,名曰甚深。何以故?聲聞緣覺所不能入。不能入者即真解脫,真解脫者即是如來。又甚深者,諸佛菩薩之所恭敬,譬如孝子供養父母,功德甚深。功德甚深譬真解脫,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解脫的道理是非常深奧的,聲聞緣覺沒有辦法知道第八識具體的作用是什麼。「聲聞緣覺所不能入」,為什麼不說「菩薩也不能入」呢?因為菩薩能夠知道第八識在三界當中具體的作用,而且可以一言一語地講述出來。這樣的菩薩是見道位以上的菩薩。

凡夫發了普賢行願,希望自己和眾生都能夠成佛,這就是一個菩薩了。但是這個發了菩提心的菩薩,如果還沒有見道,那麼他也同樣是「未能得入」。大乘法和聲聞緣覺法最大的差異,就是對第八識的實證。

能夠證解第八識的菩薩,乃至諸佛,對於第八識的恭敬,就像孝順的兒女供養父母,因為他們知道,第八識能夠生起一切的功德。

「又解脫者,名無屋宅。譬如虛空無有屋宅,解脫亦爾。言屋宅者喻二十五有,無有屋宅者喻真解脫,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這裡的屋宅譬喻二十五有。三界的一切有為法都囊括在二十五有的範圍里。中國的禪師會把這個屋宅說成棺材。屋宅聽上去還不錯,棺材就有人不愛聽了。棺材是困人的,如果一個活人被釘在棺材裡,他就被困死在裡面了。但是實際上,一切的眾生都是被「棺材」困死的。這個「棺材」就是「二十五有」。只有離開二十五有,才能離開這個棺材。

以前鹽官齊安禪師講過:「一個棺材,兩個死屍。」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一個公案困死了兩個沒有開悟的人。屋宅聽上去好像很好,我們可以舒舒服服地住在裡面。但這個譬喻的意思不是這樣,所以這裡的屋宅翻譯成棺材會更傳神。(大眾笑)

「又解脫者,名不可取。如阿摩勒果,人可取持。解脫不爾,不可取持。不可取持即真解脫,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取」的意思是拿在手上,另外一個意思是據為己有,所以叫做可取。真解脫就是第八識,第八識只能讓你證,不能讓你取。能取是覺知心和五色根,所取是六塵萬法。你用覺知心取六塵萬法還說得過去,你用覺知心去取第八識就毫無道理了。

而且,當你用覺知心證了第八識以後,你一定會知道:覺知心其實也是第八識的種子。能取和所取全部都是第八識流注種子所現起的功能差別,統統都是虛幻的法。能取與所取統統都是第八識,整個打成一片,都是一真法界。就像剛才講過的——無有邊際,沒有辦法講「誰去取什麼、誰去證什麼」,這些統統都不可說,才是遠離一切法相差別的勝義諦。勝義諦是出世間聖賢所緣境界。

這時候,你說:「我證了第八識。我證了解脫。」講這些話統統都是多餘的。除非你是為了安立世俗的名相讓別人去理解,不然,以一個大乘見道者的心胸來看,講「我證了什麼」只是戲論而已。

「又解脫者,名不可執。譬如幻物不可執持。解脫亦爾,不可執持。不可執持即真解脫,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這裡的「執」和上面的「取」意思差不多。可以拿的東西叫做「阿摩勒果」,譬喻三界的有為法。但第八識沒有形質,根本沒有辦法捉持它,所以這裡用「幻物」來譬喻第八識。這兩句的意思其實是一樣的。

「又解脫者,無有身體。譬如有人,體生瘡疣及諸癰疽,癲狂乾枯。真解脫中無如是病。無如是病喻真解脫,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如果一種東西有形質,或是能夠被人捉摸得到,那它就不是第八識。既然第八識讓人家無法捉摸,無法察覺,那它就根本不會產生什麼過患。這就是第八識的本來解脫。

「又解脫者,名為一味。如乳一味。解脫亦爾,唯有一味。如是一味即真解脫,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三界萬法其實都是第八識流注種子所現起的功能差別,統統都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沒有什麼滋味,所以說它是「一味」。「一味」也是勝義諦五種相之一[1],安住在遠離一切法相差別的境界裡面就叫做「一味」。但是「一味」也只是為了讓你明白才安立的語言文字,住在勝義諦中,遠離一切分別想像,是不需要這兩個字的。

「又解脫者,名曰除卻。譬如滿月,無諸雲翳。解脫亦爾,無諸雲翳。無諸雲翳即真解脫,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除卻」是指除掉一切的障礙和煩惱,這裡是用滿月來形容。假設在中秋節那天,空中沒有雲霧,看得清清楚楚,這就叫除卻。第八識也同樣遠離一切的煩惱和障礙。

但是,第八識真的需要「除卻」這些東西嗎?確切的說法是,它本來解脫,一向都沒有煩惱和障礙。所以,「除卻」也只是一種方便用語。

「又解脫者,名曰寂靜。譬如有人,熱病除愈,身得寂靜。解脫亦爾,身得寂靜。身得寂靜即真解脫,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這裡的熱病象徵煩惱。熱病除愈身體便得到寂靜。其實,這裡的身得寂靜也是譬喻。真正的寂靜是涅槃,涅槃也是解脫的另外一個表述。

解脫一般有兩個意思。一是指第八識的本來解脫,它完全不需要修證,本來就是解脫。另一個意思是指覺知心知道第八識的體性,然後以這種方式修證,最後證得佛法中一切的功德妙用。其實一旦知道了第八識的真實體性,你就會明白,所謂「修證」也是隨順世俗而安立的假名。雖說「有修有證」,但實際上無有一法可得。

「又解脫者,即是平等。譬如野田毒蛇鼠狼,俱有殺心。解脫不爾,無有殺心。無殺心者即真解脫,真解脫者即是如來。又平等者,譬如父母等心於子。解脫亦爾,其心平等。心平等者即真解脫,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殺心與解脫是不相應的。殺心只是一例,角逐競爭之心等等,都與解脫不相應。有人會覺得:「在欲界人間,就不得不和別人角逐生存的資源。平常你可以對人很好,可是到了某個時候,就一定要跟人家競爭到底。比如找工作和求偶的時候。」如果我們懷著這樣的心情和觀念去修行,是永遠沒有辦法成功的。

「心平等者即真解脫」,以真實義來講,大家本來平等。當你被偏見、成見蒙蔽了,你就會覺得自己被系縛住了,覺得自己有煩惱了。注意,是「你覺得」,因為以佛世尊的眼光來看,你有煩惱嗎?你有系縛嗎?煩惱和系縛也都是第八識流注種子所現起的功能差別。

這就好比網路遊戲,你在電腦上看到的一切都只是伺服器發出的資料訊號。電腦里真的有怪獸、魔王嗎?統統都沒有。同樣的道理,我們也在玩一場百年人生的遊戲,真的有名利讓我們去角逐嗎?真的有那麼多的煩惱嗎?這些都是我們的錯覺。名利是錯覺,煩惱是錯覺,就連你覺得自己有一個覺知心也是錯覺。把這些錯覺都拿掉,才是真正的平等心。

「又解脫者,名無異處。譬如有人唯居上妙清凈屋宅,更無異處。解脫亦爾,無有異處。無異處者即真解脫,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前面講解脫是「無屋宅」,那裡的「屋宅」是譬喻二十五有。我們講過,按照中國人的觀念,把它翻譯為棺材會更恰當。而這裡的屋宅是指「上妙清凈屋宅」,它象徵的是已經分證解脫的人所住的境界——一真法界。

已經大乘見道的人住在勝義諦里,也就是住在「一真法界」里。那麼,如果他不想安住在「一真法界」里,是不是還有另一個境界可以讓他安住?這裡就講「無異處」,除了「一真法界」,沒有其他的地方可以住了。因為即使有時候他會離開這個境界,但也只是假名「離開」。以真實義理來講,沒有哪一個人曾離開或能離開一真法界。「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他不住在第八識里,又能住在哪裡呢?就算他拚命地想要離開第八識,想要逃開第八識,也不可能辦到。就像孫悟空再怎麼翻筋斗,也逃不出如來的手掌心。

大乘見道的人如此,凡夫也是如此,甚至一闡提也是如此。有很多人不知道第八識的義理,說第八識是外道法,或者說第八識是生滅法,諸如此類。其實上他們根本就不知道第八識是什麼。而且,就算他再怎麼罵第八識,講第八識根本就不存在,在大乘見道者眼裡,還是可以分明地在這些毀謗第八識的人身上看到第八識的作用。所有的眾生都是住在第八識這個「一真法界」的屋宅當中。

「又解脫者,名曰知足。譬如飢人值遇甘饌,食之無厭。解脫不爾,如食乳糜更無所須。更無所須譬真解脫,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甘饌」指很好吃的食物。假設現在有一個人肚子很餓,你拿一個很好吃的東西給他吃,他越吃越香,想要一直吃下去。但是「乳糜」就不一樣,他一吃就不再需要別的了。乳糜應該是乳和穀物的混合物,古印度人認為它是具有全面營養的食物。

同樣的道理,當你認識第八識的體性,證得諸法空相,安住在一真法界中,你就會知道:一真法界就是最好的、唯一的住處,想不住在這裡都沒有辦法。其他的法門,比如意守丹田、數息、白骨觀這些,統統都不需要了,因為統統都是第八識。住在般若波羅蜜中,其他的法自然而然就斷絕了,當你用你的覺知心去學習第八識的體性,就能夠證得真解脫。一旦你知道了這個法門,而且能夠證入的話,你就一定會明白:其他的法都不需要修,只要修這一個法門,因為這才是真正的解脫之道。

「又解脫者,名曰斷絕。如人被縛,斷縛得脫。解脫亦爾,斷絕一切疑心結縛。如是斷疑即真解脫,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斷絕」、「斷疑」都是對於覺知心而說的,它是覺知心學習第八識體性而產生的一種現象。斷疑需要一個過程。你今天來聽佛法,知道了第八識本來解脫,也知道了第八識有種種的功德妙用。這屬於正教量。僅僅知道正教量是沒有辦法讓你得到真解脫的,你必須要去觀察,發現原來真的有一個第八識的存在,第八識真的有這麼多功德妙用,把正教量變成自己的現量。這個時候,你才能夠斷疑,修習真正的解脫法門。

當然,第八識本來解脫,本來就沒有一切的疑惑,也不需要「斷疑」。所以,這裡的「斷疑」對它來講也不過是假名而已。

「又解脫者,名到彼岸。譬如大河,有此、彼岸。解脫不爾,雖無此岸,而有彼岸。有彼岸者即真解脫,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大河有此岸和彼岸,我們站的這一邊叫此岸,另外一邊就叫彼岸。「此岸」象徵三界有為法,「彼岸」象徵的是涅槃。「解脫」沒有所謂的「此岸」,只有「彼岸」。這是什麼意思呢?

我們講過佛法可以分成兩邊,一邊是能生,另一邊是所生。所生即是三界萬法,它們統統都是無常的,也就是此岸。能生三界萬法的第八識是遠離一切煩惱的,它常在涅槃,也就是彼岸。從這個角度來看,好像也分此岸和彼岸。但問題是,所謂此岸的三界萬法統統都是第八識流注種子所生,所以可以把它看成是一個,統統都是彼岸,統統都常在涅槃。這才是「一真法界」、真正的解脫。

「又解脫者,名曰默然。譬如大海,其水沆漲,多諸音聲。解脫不爾,如是解脫即是如來。

「默然」即沒有聲音。

曾經有人自稱已經證得了究竟佛,他說有一次他在海邊,天空有一個聲音跟他對答,而且還講了一大堆語言文字出來。最後,這個人總結道:「原來這就是宇宙意識,因為我已經成佛了,所以我能夠與宇宙意識互相對答。」

如果有人這樣寫,你覺得這與佛法相符嗎?(有人說:「這是精神分裂症,是一種幻覺。」大眾笑。)我不知道這個人究竟是怎麼回事,現在只就他的主張與佛法是否相符來討論。佛法講「真解脫者即是默然」,既然是默然,它還會和你講話嗎?絕對沒有哪一位證悟的禪師或佛菩薩會告訴你:第八識還會開口跟你講話。

「又解脫者,名曰美妙。譬如眾葯雜呵梨勒,其味則苦。解脫不爾,味如甘露。味如甘露喻真解脫,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這裡講解脫名曰「美妙」,但它真的美妙嗎?解脫其實是沒味道的。涅槃是常、樂、我、凈,但是這個「樂」是沒有樂——沒有樂才是真正的樂。這一點不容易理解,所以有的人就誤會了,他以為涅槃就是非常地快樂,要把樂受境界保持到永恆。實際上,涅槃不是這樣,涅槃不是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中的那種樂,涅槃是離開一切的憂患苦惱。這裡的「美妙」也是一樣。

「又解脫者,除諸煩惱。譬如良醫和合諸葯,善療眾病。解脫亦爾,能除煩惱。除煩惱者即真解脫,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能夠除掉煩惱有兩層意思。第一,第八識本身不與一切煩惱相和合,它本來就沒有煩惱。第二,用五蘊身去學習第八識的體性,自然就能夠除掉煩惱。

「又解脫者,名曰無迮。譬如小舍,不容多人。解脫不爾,多所容受。多所容受即真解脫,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小房子容不下太多人,但大乘的解脫則不然。大乘法度眾生的事業,以時間來講是無量無邊,以空間來講也是無量無邊。菩薩在發普賢行願或其他各種菩提心的時候,都是說:「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煩惱盡,我的菩提心才盡。」要把所有的眾生全部度盡,法才會停止。可見,菩薩的心已經推向無量無邊的眾生了。大乘法的廣大已經達到這種地步,所以它不會迫迮,不會像小房子那樣裝不了幾個人。

類似的比喻在《法華經》中也有——牛車譬喻大乘法,鹿車譬喻中乘,羊車譬喻小乘。

小乘度不了幾個人,甚至可以講——一個阿羅漢修證得越好,他度的人就越少。因為他一世當中就取證了無餘涅槃,度人就只能度一世。反而最懈怠的初果人,因為需要七返人天,度的人還多一點。

但菩薩就不同了。如果菩薩老了,有人說:「你馬上就要死掉,還怎麼度眾?」他會說:「沒關係,你只要發願學佛,我們總會再見面的。」菩薩就是這樣,他無量劫都在度眾生,甚至成佛之後也不取證無餘涅槃,繼續以他的報身、化身去度一切的眾生。

這樣來看,從度眾生的角度來講,因為大乘法能夠度的人是無量無邊的,所以用牛車和羊車的對比來做譬喻是不太相稱的,用大海之於牛跡水的譬喻還比較好一點。牛跡水,就是牛在地上踩出的蹄印,其中積的一點水。小乘能夠度的人就像牛跡水,大乘佛法能夠度的人就像大海,它們的差距實在是太懸殊了。

「又解脫者,名滅諸愛,不雜婬欲。譬如女人多諸愛欲。解脫不爾。如是解脫即是如來,如來如是,無有貪慾瞋恚愚痴憍慢等結。

解脫又叫做「滅諸愛」。眾生的覺知心因為無始以來的習氣,在第八識里藏有染污種子,染污種子就會流注成染污的七轉識,讓你對三界有為法產生貪愛。當眾生以覺知心隨學第八識體性的時候,才有滅諸愛的問題。而第八識本身則本來就沒有諸愛。也就是說,就算你的覺知心再怎麼貪愛,你的第八識也是本來就沒有諸愛。

這裡講「譬如女人」,大家看到「女人」這兩個字不要起煩惱。這麼講有它的特殊背景,當時印度有一本書叫《摩奴法論》,這本書反應了當時印度的外道思想,他們認為女人有很多的愛欲,有很多種不好的品性。相反,男人則具有很多良好的品性。這種觀點當然是不恰當的。如果以這樣的定義來講,很多男人其實應該叫女人,很多女人其實應該叫男人。(大眾笑)

宋朝有一個開悟的女禪師,叫做妙總。她說:「茫茫宇宙人無數,幾個男兒是丈夫。」也就是說,你如果不是開悟的人,就不要誇口說自己是丈夫。在禪宗的定義里,只有大乘見道以上的修行人才可以叫做丈夫,不然的話,就只能叫男兒,不能叫丈夫。即便是女人,只要她能夠大乘見道,就可以叫做女中丈夫。這是中國人的觀念。所以大家看到「女人」這兩個字,尤其是女性朋友,不要起煩惱,大家就把它當成是佛經里的特殊定義好了。

這裡講真正的解脫,第一種理解是指第八識本來解脫;第二種理解是指覺知心隨學第八識體性之後所引發的解脫,這種解脫達到究竟解脫的時候,就會滅諸愛。

有一種佛像——男佛像抱著一個女佛像——叫做雙身佛或者歡喜佛,和這裡的法義是不相應的。因為它暗示成佛以後還要繼續受用男女欲,這是不對的,請大家注意。

「又解脫者,名曰無愛。愛有二種:一餓鬼愛,二者法愛。真解脫者離餓鬼愛,憐愍眾生故有法愛。如是法愛即真解脫,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只要眾生在三界萬法上起了貪愛,都是這裡定義的「餓鬼愛」。這裡的「餓鬼愛」只是一種代表而已,較準確的說法就是「愛」。另外一種愛是因為憐憫眾生而生起的法愛。菩薩修證他所未知未證的佛法,成佛後不取證無餘涅槃,用各種應化身去度一切的有情,這就是「法愛」。有法愛才是真解脫、真如來。

「如是法愛即真解脫」有兩層意思。一層意思是說,你的覺知心學習第八識的法義,所以你對三界一切有情都能夠「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不管一切眾生與你是否有緣,你都覺得他們和自己是同一體的,所以你就想要把他們統統度盡,這就是法愛。法愛並不妨礙解脫,甚至可以說:有法愛才是真正的菩薩。

另外一層意思是說,第八識一直都在照顧著眾生。我們把五蘊當成是眾生,第八識一直在關心著眾生的一切。眾生需要什麼,它就在業力許可的範圍內滿足他,讓這個眾生能夠生存下來。第八識也一直不斷地顯示著它的清凈體性,讓眾生能夠隨學它。這就是第八識對眾生的法愛。

「又解脫者,離『我、我所』。如是解脫即是如來,如來者即是法也。

前面講過,第八識有一個別名叫做「我」,但它和這裡講的「我」和「我所」是不一樣的。這裡教大家一個簡易的辨別方法:如來所說的「我」,只有「我」,沒有「我所」;而凡夫外道所認為的「我」會與「我所」相對。

古代印度人認為有一個東西叫做「我」,梵文叫「阿特曼」。既然有情可以在輪迴當中不斷地生生滅滅,一個人會認為上輩子的五陰是「我」,下輩子的五陰又是「我」,可事實上五陰(色、受、想、行、識)在這中間變化很大,所以他們就認定有一個東西在輪迴中是不會改變、不受生死的,是真正的「我」。佛陀沒有否認這樣的看法,他只是說:「五陰非我、不異我、不相在。」這是《雜阿含經》講的。佛法以第八識為「我」,而凡夫外道以五陰為「我」,這才是根本上的區別。

《阿含經》還講「此是神,此是世,此是我」,「神」、「世」、「我」這三個字都是同一個意思。因為三界萬法都是由第八識所生(能生萬法,稱之為神),所以三界萬法可以與第八識打成一片,叫做「一真法界」。不能說山河大地是第八識的山河大地,也不能說五蘊身是第八識的五蘊身。因為佛陀講的五陰與「我」是不相異的,所以也可以把五陰看成是「我」,打成一片。這樣的話,還能說哪個是「我」,哪個是「我所」嗎?統統都不可說。

另外,真正的佛法是離開語言文字相的,說「我」也是很不得已的事情,是隨順眾生而去稱呼第八識。你一旦住到這種境界里,自然而然就會離開一切的語言文字相,不會有「我」和「我所」的差別對待相,也不會有煩惱。

凡夫外道則不然。比方把色身當成是「我」,或者把五蘊整個當成是「我」,然後就會說「這杯茶是我的茶」,或者說「我的車子」、「我的房子」。如果「我的」房子漏水了,「我」就會不舒服;如果「我的」車子被偷了,「我」也會不舒服。這裡的「我」和「我所」其實都是在三界萬法中安立,這個五蘊身是三界萬法,車子、杯子、房子也全都是三界萬法,它們都是無常的,會壞滅的。當它變異、壞滅的時候,你又把它當成是「我」或「我所」,豈不就會起煩惱?所以,只要「我」和「我所」的差別對待相一出現,它就會與煩惱相應。

其實,「我」和「我所」的差別對待相是眾生的一種錯覺,不是真實存在,它們仍然是第八識流注種子所現起的功能差別。以大乘見道來講,就需要觀察這個部分,有為法、無為法都要觀察到。不過無為法不能直接觀察到,無為法的部分就是心體,從因果報應和六道輪迴這個地方去思維,可以知道:一定要有一個東西從來不曾改變過,這樣六道輪迴和因果報應才能夠現起。

有情和無情的差別也就在這裡。如果有一個機器人,把它的零件全部拆掉、銷毀,程式全部抹除,這個機器人還有所謂的下輩子嗎?還要受什麼報應嗎?不會。只有有情才會有果報和輪迴的問題,因為他們有恆常存在的心體。從果報和輪迴確定「有一個恆常的心體存在」的邏輯思辨屬於現量。但果報和輪迴的前提,也必須證明。這個部分大家可以參考《實證佛教導論》中的舉證。

「又解脫者,即是滅盡,離諸有貪。如是解脫即是如來,如來者即是法也。

本來解脫的東西不需要滅掉什麼,此處的「滅盡」是指寂滅得很究竟。本來就能夠離開對三界有為法的貪愛,叫做「離諸有貪」。

「又解脫者,即是救護,能救一切諸怖畏者。如是解脫即是如來,如來者即是法也。

為什麼說解脫即是「救護」?因為它可以讓你離開一切的憂悲苦惱。

三論宗有一位祖師叫僧肇,他是被砍頭的。但這個人是一個真悟者,他被抓去的時候面不改色,臨刑前唱了一首偈子:「四大元無主,五陰本來空,將頭臨白刃,猶似斬春風。」意思是:我的頭面臨白花花的刀刃,你砍下來,對我來講,就好像刀子砍在空氣裡面一樣。能夠這麼講是因為他知道:整個三界萬法都是第八識流注種子所現起的功能差別。

想想看,玩網路遊戲的時候,那個代表你的角色被砍殺了,你覺得有關係嗎?反正第八識又不會死,你投胎又來到人間,而且還是憑著願力而來的,為了救度眾生而去受「這種罪」的。不然,一個菩薩要到什麼佛國去,都是毫無問題的。經典說,只要能夠憶持大乘佛教的經句,十方佛國隨願往生[2]。在《楞嚴經》中世尊說:「臨命終時……純想即飛,必生天上,若飛心中,兼福兼慧,及與凈願,自然心開,見十方佛,一切凈土,隨願往生。」[3]

如果你念「阿彌陀佛」就只能去極樂世界,但如果你能夠憶念大乘法的法句,一切凈土可以隨願往生。對一個開悟的人來講,憶念大乘法的法義太簡單了,他甚至可以離開語言文字,一直住在大乘法義理所描述的境界裡面,他如果在這種時候死掉的話,你想他會去哪裡?他本可以十方佛國隨願往生,但他的願是要在人間繼續度眾生,所以他很快又來到人間。這件事情對他來講,統統都是第八識流注種子所現起的功能差別。砍頭又怎麼樣,別人只能砍下五蘊身的腦袋,第八識根本不受影響。白刃、五蘊身、死亡……這一切的法相其實統統都是第八識流注種子所現起的功能差別,甚至我們可以說:根本沒有這些法相可得。這個義理便是般若波羅蜜,它能夠「度一切法到彼岸」。

所以,能夠住在這種法義里的人是能夠離開怖畏的,這才是真正的離開怖畏。不然,哪怕用軍隊來保護你,也不能保證你絕對不死。以前有一個大國的情報人員變節,逃到一個比較小的國家去。這個小國家的政府派了一些人員來保護他。他自己也很小心,深居簡出,還是被人家毒死。

你千萬不要以為靠著政府保護,便可以高枕無憂。國家元首被暗殺的多得是。暗殺還可以盡量預防,老了怎麼辦?還不是一樣得死。只有第八識才是永遠不死,也永遠不生病。只要不把五蘊身當成是「我」,而把第八識當成是「我」,這樣不就離開怖畏了嗎?

「又解脫者,即是歸處。若有歸依,如是解脫不求余依。譬如有人依恃於王,不求余依。雖復依王則有動轉,依解脫者無有動轉。無動轉者即真解脫,真解脫者即是如來,如來者即是法也。

解脫才是真正歸依的地方。前面講過,佛教講歸依三寶,但是「三寶」只是三個名稱,其實它們統統都是第八識。佛是第八識現起的佛身,僧也是第八識所現起的僧。歸依一定是歸依常住的佛法僧,這才是真歸依。

中國佛教一向承認有常住的佛、法、僧。大家看《大悲懺》、《梁皇寶懺》、《慈悲三昧水懺》等各種懺文,幾乎都有同樣的一句話:南無十方一切常住佛、南無十方一切常住法、南無十方一切常住僧。這是從《大般涅槃經》引用的法義。

現在有很多佛教學者不承認有常住法,這已經偏離了佛教,這麼講絕不過分。反對有常住法的學者中,有一些是出家人。但儘管他現的是出家的表相,我們還是把他歸類為學者,而且是不信佛的學者,甚至算不上是合格的佛教學者。因為他在佛法上不是真參實證,才會講這種話。如果他是真出家人,就應該以經教為準,所有的經典都在講常住法,為什麼一個出家人會否定有常住法的存在呢?而一名合格的佛教學者,也一定會以三量為準,所有的佛經都講常住法,為什麼要講沒有常住法呢?

「譬如有人依恃於王,不求余依」,這是一個譬喻。比方說你爸爸是國王,別人對你都會很尊敬,還會有軍警來保護你,免得你被壞人綁架了,用來威脅國家元首那可就麻煩了。有國王做你的靠山,你就不用再去找別的依靠。

「雖復依王則有動轉」,意思是說,即使有國王可以依靠,但仍然會有被破壞的可能。但如果你是依於第八識心體,則可以保證無有動轉,因為它沒有辦法被破壞。依於第八識去修行就會得到真解脫。依於第八識去修行,是指用覺知心去學習第八識的體性,轉依在第八識所顯示出來的真如性上面。

「又解脫者,名為屋宅。譬如有人行於曠野,則有險難。解脫不爾,無有險難。無險難者即真解脫,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這裡「屋宅」的意思是指具有庇護的作用、能夠保護人身安全的東西。屋宅能夠讓你免於災難,比方說颱風、龍捲風。要是沒有屋宅,遇上打雷,或者是暴風暴雨,就會有危險。

但真正的解脫則不然。縱然你的五蘊身被消滅,但你修行所累積的善法種子全都會被保存下來。所以,無論五陰如何生住異滅,都不要緊。你能夠究竟成佛,正是因為有這樣一個真解脫的第八識。

「又解脫者,是無所畏。如師子王,於諸百獸不生怖畏。解脫亦爾,於諸魔眾不生怖畏。無怖畏者即真解脫,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魔王」一般是指他化自在天的天主波旬,祂的手下男性稱為魔民、女性稱為魔女。這種魔叫做「天魔」。鬼神魔也可以歸到天魔這一類。祂可能是你過去世的冤親債主,說不定你過去世把祂殺了,欠祂一條命。因為你還有一些善業,轉世來到人間,祂就在旁邊一直觀察你,等著你做壞事,以便附到你身上,對你形成障礙,破壞你的修行。

天魔加上五蘊魔、生死魔、煩惱魔,就是所謂的「四魔」。四魔只能破壞你的五蘊。真正的解脫是認識到第八識體性而產生出來的功德受用,四種魔根本不成為問題,所以,不用害怕你在佛法當中所做的一切修行會被鬼神、天魔給破壞掉。

更何況這四種魔也同樣是第八識流注種子所現起的功能差別,甚至連擾亂的相都是第八識所現起的功能差別。你又何必怕它呢?因為沒有一切法相可得,所以也不會被魔所擾亂,這樣你就降伏了魔怨。

「又解脫者,無有狹迮。譬如隘路乃至不受二人並行。解脫不爾,如是解脫即是如來。

「又有不迮,譬如有人畏虎墮井。解脫不爾,如是解脫即是如來。

「又有不迮,如大海中舍壞小船,得堅牢船,乘之渡海至安隱處,心得快樂。解脫亦爾,心得快樂。得快樂者即真解脫,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狹迮」和剛才講的「迫迮」意思差不多。一條很小的路只能一個人走,兩個人並肩走都容納不下。比方說黃山的山路,一個人走都危險得不得了,兩個人並肩走根本不可能。窄成這個樣子就不叫解脫了。我們剛才說解脫是沒有邊界的,要度多少人都可以,完全沒有限制。

「老虎」比喻令人討厭的東西。比如某人因為害怕生老病死苦,所以就通過修行證得涅槃。但是他得到的涅槃是小乘的涅槃,這就好比掉到井裡面去了。這就是「畏虎墮井」。大般涅槃則不同,它不需要躲避生老病死,因為生老病死也是三界萬法之一。《大乘起信論》說:「一切眾生無始已來常入涅槃。……一切諸法,從本已來,性涅槃。」這表示生老病死本身也是涅槃,所以不會發生「畏虎墮井」的問題。

「壞小船」指的是二乘——聲聞、緣覺,「堅牢船」指的是大乘。真正的大船是不會壞掉的,可以讓眾生「乘之渡海至安隱處」,意思就是可以究竟成佛。「心得快樂」中的「快樂」不是樂受那種樂,而是離開一切煩惱的那種樂,其實就是沒有苦也沒有樂,「不苦不樂」才是真正的樂。

「又解脫者,拔諸因緣。譬如因乳得酪,因酪得酥,因酥得醍醐。真解脫中都無是因。無是因者即真解脫,真解脫者即是如來。

這裡告訴我們,真正的解脫是「本來自性清凈涅槃」。本來自性清凈涅槃是一切眾生都有的,雖然你還沒有證有餘涅槃,也沒有證無餘涅槃、無住處涅槃,但你一向都是在本來自性清凈涅槃當中。大乘見道證得的也是這個本來自性清凈涅槃。到最後,你證了有餘涅槃、無餘涅槃、無住處涅槃,這些都是涅槃,只不過隨順世俗差異而安立不同的假名,《楞嚴經》稱為「一路涅槃門」。所有的修行都不離這個「本來解脫」。能這樣依止修行,才是真正的解脫之道。

「又解脫者,能伏憍慢。譬如大王慢於小王。解脫不爾。如是解脫即是如來,如來者即是法也。

解脫能夠伏憍慢。有些憍慢不易被查覺,比如一個外道修行人(包括附佛外道——他聲稱自己是佛教的修行人,但實際修的卻是外道法),他會講:「我們這個法就是最高的法,我現在證的就是最高的果位。」當他這麼說的時候,而且他心裡也真的這麼認為,那就是憍慢。憍慢是「十使」[4]中的一個,由憍慢能衍生其他一切的煩惱。

有正知見的人隨順眾生的觀念而這麼說,心裡不這麼認為,就沒有過失。如果真的這麼認為,就表示他學的佛法一定有問題。這裡講的「真的這麼認為」,不是因為習氣導致的感覺,也不是為了隨順眾生,而是他對某種法相的執著。

初果人就應該要斷掉這種法相的執著了。剛證初果的人會想:「我終於證了初果了。」但是仔細想一想,這個「我」到底指的是什麼呢?如果「我」是第八識,那第八識會證初果嗎?第八識從來不證果,因為它本來解脫。如果「我」指的是五陰,可是五陰無常,就像泡沫一樣,五陰證得了初果,又有什麼好高興的呢?

真正的「我」是第八識,而一切有情的第八識都是一樣的,沒什麼好憍慢的。所以,學習真正的佛法,可以讓我們離開憍慢。這種離開憍慢的知見才是真正的解脫法門。而不是跑進深山密林里找到一個「真正的修行人」,請他傳授你一個「最高的法門」,讓你證得「最高的成就」。(大眾笑)這種想法是典型的外道見。

課後答疑:隨順眾生而說方便

(有人問:剛才講為隨順眾生而說方便,但說法人心裡並不是那樣認為的,這是不是說了謊話?)

以佛法來講,如果你是為了眾生的利益而說假話,別人都不能譴責你,也不叫撒謊。《法華經》中有一個譬喻:房子著火了,裡面的小孩子不知道危險,他們的父親非常著急,想要趕快把他們救出去。於是,父親就對孩子們說:「我為你們準備了三種車,羊車、鹿車和牛車,都非常好,你們快出去玩吧!」結果孩子們就跑出去了。但他們發現根本沒有羊車和鹿車,只有大白牛車。為了便於理解,我們可以把那三種車分別想像成腳踏車、摩托車、賓士車。父親說:「這三種車隨便你們挑。」有的人說:「腳踏車很好啊,趕快出去。」有的人說:「我只為摩托車才出去。」有的人說:「我是為了賓士車才出去的。」等到出去以後才發現,根本就沒有腳踏車和摩托車,統統都是賓士車,只要出來的人,就給你一輛賓士車。

這位父親一方面讓孩子們脫離危險,另一方面,給他們的東西都是最好的。既然如此,我們就不能譴責這位父親說:「你不是講好有三種車嗎?怎麼腳踏車和摩托車都沒有,只有賓士車,你騙我們。」就以在危急關頭拯救他們脫險這一點來說,哪怕出門後什麼東西都沒有,我們也不能譴責這位父親是在撒謊騙人,更何況他給的東西還是最好的。同樣的道理,在佛教當中,如果是隨順眾生而說法,並且可以利益眾生,即使不如實說——或者叫做「方便說」——也是允許的。

事實上,「不如實說」也是隨順世俗諦而說的。當我們用語言文字去宣說的時候,就會有佛、解脫等等名相。但如果以真正的勝義諦來說,它是一真法界,說什麼都是假名。

但是那些可以把你引入勝義諦的語言文字,我們也可以隨順世俗,說它就是「最好的法門」。我在講《心經》的時候就講過:你不要去追求一些奇奇怪怪的法門,比如白骨觀、數息法、不凈觀等等,那些法門再好也比不上《心經》這個法,《心經》就是最好的法。

當我說「《心經》就是最好的法」時,是和其他修行法門進行比較而說的,但那些都是隨順世俗而安立的假名言說。實際上,並沒有一個法叫做「白骨觀」、「不凈觀」、「數息觀」,它們都是取相分別以後才會有的假名。甚至可以說:沒有一個法叫做「般若波羅蜜」,也沒有一個境界叫做「大般涅槃」。統統都不可說。住在這種不可說的真實解脫境界里,才是真正的大般涅槃、真正的摩訶般若。大家要清楚這個道理。

[1] 參看《實證佛教導論》「勝義諦與世俗諦」。

[2] 《占察善惡業報經》卷2 (CBETA, T17, no. 839, p. 908, c18-28)

[3]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8 (CBETA, T19, no. 945, p. 143, b14-18)

[4] 「十使」:又曰十大惑,亦曰十根本煩惱,此中分利鈍二種。貪、瞋、痴、慢、疑五者,謂之五鈍使。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五者,謂之五利使。(參見丁福保編《佛學大辭典》)

(本文引自佛學期刊《實證佛教通訊》第16期 《大般涅槃經略解十五》)

《大般涅槃經》是佛陀在人間最後一天所說的了義經,闡述常、樂、我、凈涅槃四德,以及眼見佛性的義理。這部經可以矯正流行的錯謬見解,讓學人避開學佛的誤區,直心進入大乘佛法的堂奧。全集下載網址:http://pan.baidu.com/s/1dDw7FhB

1.推薦電子佛學期刊《實證佛教通訊》下載地址:http://url.cn/44laROf

2.推薦推薦佛學教科書《實證佛教導論》,電子版(部分內容)下載:http://pan.baidu.com/s/1pJN8FLx

3.推薦修行佛法最應該珍藏的網址:http://url.cn/4AA8A9s

推薦閱讀:

佛法概要·第二章 佛陀教導的修證法門
【第三章 覺悟之後】親近釋迦牟尼佛·從巴利藏經看佛陀的一生
恭迎佛誕日 你知道佛陀有十種尊號嗎?
正見-佛陀的證悟
佛陀不舍眾生,一次一次呼喚,哀愍攝受

TAG:佛陀 | 涅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