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日本是如何走向軍國主義的
07-10
2015年08月12日15:15來源:《人民論壇·學術前沿》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5/0812/c40531-27451251.html原標題:近代日本是如何走向軍國主義的眾所周知,從19世紀中葉起,西方的堅船利炮就打破了亞洲寧靜的生活秩序,亞洲乃至世界固有的國際關係格局遭到挑戰。作為亞洲的三個大國印度、中國以及日本都以自己不同的民族性格應對了這一來自外部的衝擊,其結局也是毋庸贅言。歷史結局展現的是一種結果,但其發展過程卻是「色彩斑斕」。也就是說,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孕育著多種可能性及其結果,思想史所表現的正是這種錯綜複雜的各種可能性之間的博弈與競爭。在政治經濟與思想文化等各種內外因素的作用下,最終形成了一種歷史結局。今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回顧歷史,總結經驗教訓,我們不能就歷史結論而談歷史,更重要的是應到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去找尋歷史結局背後的思想路徑。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正確地解讀歷史,理性地面向未來。近代日本是一個具有代表性特徵的亞洲國家,從明治維新到現在,日本走過了140餘年的歷程。戰前的70年日本選擇了「尊皇開國」之路,戰後的70年日本選擇了和平民主之路,兩種選擇所帶來的結局有目共睹。目前,安倍內閣正試圖改變戰後奉行了70年的和平主義路線,實現其走向軍事大國的戰略目標。因此,從思想史角度研究和探討戰前日本如何走向軍國主義道路這一課題,不僅具有學術價值,同時也具有現實意義。「武士道」:軍國主義者的文化基因任何國家採取任何內外政策,都不可避免地打上其民族文化的烙印。因為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政治文化與民族性格,它融化在這個族群的血液之中,體現在這個民族每一個成員的行為方式和價值觀念之上。日本的傳統文化在神道、佛教以及儒學思想相交融的過程中形成。公元4世紀到12世紀期間是古代日本中央集權制統治時期,政治制度主要是向中國的隋唐社會學習,文化主要是吸收佛教思想。日本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始於《古事記》(712年)和《日本書紀》(720年),而這又多是神話記述,日本的固有宗教神道就來源於神話。隨著古代日本「班田制」的瓦解,「莊園制」的形成,日本也從以天皇為中心的「公家政治」進入了封建社會以幕府為中心的「武家政治」時期。武士產生於在鄉村地主階層,武士與土地緊密相連。武士不同於古代貴族上流社會的武將,他們是與「主君」有契約的下層社會的一股新生力量。隨著中央集權制的瓦解和莊園制的發展,莊園主為了領土和安全,慢慢地分離出一些農民進行訓練,甚至乾脆組成專門負責保衛工作的武士團。由於主從之間不單單是履行契約,而且還有共同的利益,為了幫助主君擴張地盤,不惜搞陰謀和實施殺戮。從11世紀初期開始武士勢力逐漸形成了超越莊園範圍的地區性武裝集團。武士團有著極強的宗族觀念,堅決遵從首領命令,實行主從關係。武士在戰場上的英勇和對主人的獻身精神,是對武士個人和武士團的基本要求。從鎌倉幕府到江戶幕府,歷經700多年,武士由經營者變為消費者,由家臣上升為統治階層的一份子,武士的道德標準也逐漸完善,其文化特性也在民族傳統文化當中佔有舉足輕重的位置,「武士道」傳統就是在江戶時代最終定型的。何為「武士道」?「武士道一言以蔽之,就是"騎士道的律條』,武士階級的"與高貴身份相伴隨的義務』」。①「義勇奉公」是武士的最高原則,捨生取「義」,「勇」猛殺敵,報答主君的「御恩」,成為武士追求的目標和律條。不論是平時還是戰時,武士都在經濟和軍事兩個領域成為主君忠實的「奉公人」,在這一過程中,下層社會的武士也逐漸成長為國家的棟樑之材。這種類似命運共同體的主從關係,不僅是一種利益關係,也是一種生死相依的關係。這種主從契約關係是可以繼承的,其義務也是雙向的,保護主君的同時也是為子孫後代創造寬鬆的生存環境,留得好名聲。武士的美德體現在正直、堅毅、簡樸、膽識、禮節、大義、廉恥、誠實、忠誠等方面。相比較古代中央集權式的單向服從,這種新型的人際關係及其道德原理在日本人精神成長的過程中具有「劃時代」的進步意義。不過,武士道在發揮「正能量」的同時,其弊端也非常明顯。雖然武士的信條中也有「仁」的內容,教導武士應存有寬容、愛心、同情、憐憫的美德。但是,由於武士崇尚要像櫻花一樣「美麗地凋零」,因此,將死置之度外,為了「忠君」和「榮譽」他們可以切腹殉葬,並認為這是武士道「最忠義」的表現。武士道從佛教當中學到對不可抗力的「靜靜服從」,對眼前災難的「禁慾式平靜」。神道當中對主君的忠誠、對祖先的崇敬培養了武士的忠誠心和愛國心。就道德修養而言,儒學成為武士道的豐富源泉。孔孟之道、三綱五常成為武士道德修養的最合適的教科書。當然,武士道不等於儒學。在武士戒律「義、勇、仁、禮、名譽、忠義」當中,武士道推崇「義勇、名譽、忠誠」,而儒家更重視「仁「和「孝」。「大和魂」與「中華魂」的「文」與「武」、「孝」與「忠」的明顯區別讓人一目了然。儘管如此,融入各種文化元素的「武士精神」成為日本社會精英層的道德制高點。武士從種地的農民發展為脫離土地的純粹消費者,他們對經商盈利不屑一顧,在專事保衛主君的同時成為特權階層。明治維新以前,在日本社會「士、農、工、商」各階層中,武士成為身份的象徵。他們大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氣概,在成為「楷模」的同時,他們試圖加強自身修養,不斷地豐富著「武士精神」。武士道就是這樣,在七百餘年的發展過程中潛移默化到每個日本人的血液中,成為大和魂的重要組成部分。武士道本來是個中性詞,但是,當它與近代的國家神道相結合便有了畸形發展。明治政府初期,對來源於神話的「神道」進行了重構,使之上升到「國家神道」的高度,成為近代日本中央集權制度的意識形態。為此,制定了神佛分離獨尊神道的「神社制度」,其後又開展「廢佛毀釋」運動,大有罷黜百家,獨尊神道之勢。「大日本帝國憲法」第28條雖然規定民眾有信教自由,但要以遵從國家神道體製為前提,「天理教」、「大本教」被鎮壓就是最好的例證。1945年12月,盟軍司令部發布「神道指令」,日本終於實現政教分離,神社失去了國家維護的地位。但是,右翼勢力一直對此不甘心,首相參拜擺放甲級戰犯牌位的靖國神社事件頻頻發生。(責編:王秋怡、謝磊)-----------------------------------------------------------------------------------5名日本前首相發聲批安倍2015年08月13日04:44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列印網摘糾錯商城推薦字型大小本報東京8月12日電(記者劉軍國)一個由日本老記者組成的團體11日公開了5名日本前首相對現任首相安倍晉三的建言。這5名前首相批評安倍無視國民、破壞日本立憲主義,要求立即撤回安保法案。據悉,這些建言已經郵寄給安倍。上個月,由51名日本報社、雜誌、廣播電視台等老記者組成的團體向12名日本前首相徵集對現任首相安倍晉三的建言。其中,細川護熙、羽田孜、村山富市、鳩山由紀夫、菅直人5名前首相做出回應。5人全部反對安保法案。細川指出,安倍政府以修改憲法解釋的方式解禁集體自衛權的做法表明其「缺乏對立憲主義的敬畏」,要求撤回安保法案。村山則批判安倍「憑藉人多勢眾強行通過安保法案、輕視國民的態度不可原諒」。羽田說,「憲法第九條是日本向國際社會做出不會重走錯路的承諾」。菅直人批評安倍將實現外祖父遺志優先於日本國民的未來,指責安倍「違反立憲主義,沒有資格擔任民主主義國家的首相」,要求安倍立即辭職。鳩山則要求安倍做出正確決斷,從「建設戰爭國家」轉為「建設和平國家」。《 人民日報 》( 2015年08月13日 03 版)(責編:王吉全)
精彩推薦:習近平評價抗戰勝利:開啟了古老中國「鳳凰涅槃」新征程習近平:推動國家發展,核心價值觀是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學者觀察:習近平東北調研之行給「十三五」規劃定下了基調習式外交的「和」文化底蘊:中國人血脈沒有窮兵黷武的基因習近平「四個全面」體現四大理論特徵 源自人民熱切期待
推薦閱讀:
※歷史證明控制此地就可降服日本,袁世凱當年的建議最有效
※安倍晉三:日本「最右翼」的歸來
※真實的日本(看看吧)
※日本綜藝該如何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