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知的地位差別上之所知諸法-法性法相-太虛大師文集

  能知的地位差別上之所知諸法

選擇字型大小

  太虛大師全集·法相唯識學

  十五年初夏在佛學院講

  一 引言  二 吾人的能知上所知之天地人物  三 五趣有情各類能知上所知之宇宙  四 三乘共慧上之所知蘊等  五 大乘根本智之現證真如  六 大乘後得智之唯識如幻諸法  七 佛智之圓融法界  八 結論

  一 引言

  今年本定上期講成唯識論,因各處宏法因緣之牽涉,遂爾擱置。不能在此為大眾常講,殊覺不懌。雖然,善因法師及化聲講師,所講亦多是佛學院學課中重要之課,如攝大乘論,亦為成立唯識論道理之要典,三論亦與唯識義理相貫通。以空後方能顯諸法唯識如幻故,吾雖未講,亦如聞吾之言。且善因法師與化聲講師所講者,時間寬裕,必能真切詳盡,而吾此暫來少時,實不能詳講經論,只提其大要以言之耳!今此講題,曾於南京法相大學及上海國民大學講過二次,當時未有人記錄,今再提出重講於此,亦可為講唯識論之總綱也。

  二 吾人的能知上所知之天地人物

  現在且言本題,於此先分能所二知來說,然後合說。所知中復先說所知義,次所知諸法。此所知一名,與常言煩惱障、所知障之所知二字相等,即為能知所緣之境,亦即種種諸法,故所知包一切法。能知雖與所知相對,然能知亦包於所知內,以「能知法」亦是所可知之境故。所知諸法者,如百法明門論,觀於百法,則百法為所知,觀為能知,故所知諸法範圍甚寬。此連上能知的地位差別上之所知諸法讀之,即顯所知諸法都非離能知而有彼所知可單獨存在,常人思想上如見此桌,即知其為桌,故名曰此桌也,若不知其為桌,而尚謂桌物仍然存在,其孰能證知。故桌物之存在,即存在能知上,此桌之能知無故,所知之桌亦無。在能知地位上有差別,則所知亦隨異,不可謂在此差別地位上所知諸法,亦不同此,其大意如是。喻如眼見講桌,平常見之大概無異,或者平常眼識變更,則見此桌亦異其物,如現在人以「X光」窺物,則所見不同平常,再用顯微鏡窺物,又大異乎X光之所窺見者。即此X光、顯微鏡所顯之物,固已大異乎吾人平常眼識之所知者,天眼、慧眼更可比而知矣。蓋以吾人同類業報上所感之真異熟識上之異熟生眼識,以同類故乃相類似,然亦已有許多之參差不齊。若乎天趣之天眼,直可以透視而無礙;其他傍生、餓鬼所見,由其所感業報之根識不同,而所見者亦遞有等差。是以能知之地位如何,可確定其所知為何法也。對此大意已竟,以下分開來研究。

  比如吾們人類,有四大部洲之不同,十方世間之分別,茲姑不論。而就共業所感一地球上之人類言之,其能知上由五根發五識見、聞、覺、知,在五根對境發識之時,復有同時意識上所變緣之名字言語。仰觀俯察,盈天地間所有同類之人、異類之物,此皆吾人見聞之所覺知到者。在吾人意識上所有觀念思想之深淺雖不同,而依五根所發之五識大概相同也。有人於此,為常人之眼根所不能見者,而此則能見,常人之眼根所能見者,而此則不能見,則成為病態的眼根識矣。此人類五根發五識之見、聞、覺、知,其限量大抵如是。人類意識上雖有種種推想思惟不同,大都攝持人類相同之五根上所發之五識以為依據,唯其人類有相同之限度──中外人見、聞、覺、知如是,旁生、鬼、修羅等在其同類亦如是──,以所得之異熟識體大概相似。因此能知同故,所知天地人物,亦大致相似,遂迷執為實在,誤認離能知之心識實有物質存在,於此展轉貪著,造業受生。蓋凡感受得一種異熟業果,即落在此業果範圍之內,墮在天趣則為天趣能知所限,墮在人趣則為人趣能知所限,墮在余趣則為余趣各各業果能知之所限。如五趣有情各觀恆河之水,於餓鬼中見之則為膿血,人則見之為水;而人不能見為膿血、鬼不能見之為水者,何也?亦良由能知不同而所知隨異耳。此第就業果識上講;而人之所以迷為實在、執為實有不變者,其根本即無明是也。無明亦稱為愚,約有二種:一曰、真實義愚,二曰、異熟果愚。其異熟果,異則見為異,同則見為同,所以人等迷執於不知不覺之中而不悟也。當知吾人所見天地人物,以及天文中之日月星宿,地理上之山河草木,人事上之語言風俗。器世間之形形色色,是皆人類見聞覺知到者,思想到者。然以之與諸天及三乘聖者論齊一,則不可也。何哉?以有何類能知,方現何類所知法,此類能知無故,即此類所知亦無。吾人憑五根識以見聞覺知此人間世,加以語言文字及觀察思惟考慮之所知者,遂以為天地人物必定如何如何,不知實由其能知之如何如何而來也。佛法隨俗解釋,隨人類見聞覺知、語言思慮之所及者以為準,乃說為如何如何,使其能緣之智應所知之量而得瞭然於心,此蓋隨情強說而已。

  若依佛菩薩智慧上之所知境以立言,則其實全無此事,故如恆河之水,在餓鬼之業識上全無此水;人類雖見為水,而以天人所見之琉璃衡之,亦全無其事;天人雖見為琉璃,而在佛菩薩慧眼觀之,則唯是虛空真如耳!以故『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時照見五蘊皆空』,其語為有證也。夫世間不外五蘊和合,而菩薩觀為空無所有,則何處更有天地人物!若從此處了知,則知吾人所知之天地人物、宇宙萬有,皆業報所感五根識之能知與人類言語思想意識之能知大致相似,乃覺知了解到之天地人物、宇宙萬有,亦大致相似,不致顛迷錯覺。並能了知人類意識上之能知無時,則天地人物、宇宙萬有,亦可剎那消殞。此中有教可以引證,深密經慈氏問釋尊云:『世尊!若彼所行影像即與此心無有異者,云何此心還見此心』?『善男子!此中無有少法能見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時即有如是影像顯現』。換言之,即但有如是能知即有如是所知,此能知無故,則此所知之法亦無。關於意識上之觀念起伏,常人易於了知,其不易了知者,即業所感之異熟果。是故吾人之所知一切諸法,皆不出真異熟識及此真異熟識所生之五根識等,此若無時,余亦隨滅。是故吾人之異熟報舍時,人類所知之一切諸法,亦皆隨之消殞;一人如此,一切人亦莫不如此。上來就吾人通常之能知地位上,有此所知天地人物之異。至若修真習禪之士,如得色界禪定,其定心上之所見,已非人間世天地萬有,彼修得者全異報得。又修得神通者,其先不能知者至此能知,其先不能通者至此能通行無礙矣。良以報得之五根識限量至此已為打破,而另得一能知之地位,故所知亦即不同。就人類加以修證,已為變移莫測,可知吾人同見之天地萬物,由人類能知之類似而決定,理非虛謬。

  三 五趣有情各類能知上所知之宇宙

  五趣有情、通攝三界。五趣即天道、旁生、餓鬼、地獄、及人道是。三界即欲界、色界、無色界是。天趣通欲、色、無色三界。欲界包天人等五趣,故天、人、畜、鬼、獄五趣皆為欲界有情。而一趣內亦各有其差別,就天而論,其在無色界者為四空天,與欲色界之六欲天、四禪天不同,故三界又分九地。天既有欲、色、無色之分,人亦有四大洲中各類之不同。若細分之,色界天更有初禪三天、二禪三天、三禪三天、四禪九天之等差;人有四洲種類之分別。前節第就人趣立言,此節擴充論點,概論三界五趣,而其有情各類地位之差別已如上說之龐雜。若更為細密之觀察,則同一無色界天,有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等之別異;同一人趣,有轉輪聖王及梵志等之不同;瑜伽師地論析九有、二十五有為六十二有,猶未足語其細微。其在旁生,則有所謂二足、多足等動物,飛潛蠕動等族類;餓鬼有上中下之品類,大福德大威力之鬼趣即為修羅、羅剎、夜叉等;地獄亦有八寒、八熱、中邊、無間、孤獨等異。求其所以致此天地升沈之懸殊,福樂罪苦之感受,乃由善惡業招別別之異熟識,能知的地位有差別而所知之諸法亦隨異也。色界、無色界離人類漸遠,無大關係,唯欲界天趣等有情,與人趣界系相同,關係亦隨之密切。人類之業報未失時,其與人類之關係亦糾纏不斷。雖有此相互密切之關係,以成其共業所感之依報(各各賴耶識中有共相移變之器世間),還互相共同受用;然亦各類各類相參差以營其殊異之業用,此實由各各異熟識各變而末由強同也。是故蟻命雖微,黃黑異族,鷽鵬同飛,遠近殊方,斯蓋以類相別也。若就其五根所發之五識以相測度,則在同類未嘗不同,斯又何哉?則其相等業力所感之相類異熟果,固大致類似也。夫惟如是,故五趣有情,各類能知上之所知者亦即其各類宇宙萬有也。傍生如是,余可類推。此就報得之異熟賴耶識內變根身、外變器界之昭示者,已若是之不可揣擬,是則有情所知之宇宙萬有,豈非如幻如夢乎?就人類範圍內而觀察萬有以為同一實在,若就異類而觀之,則即知其不如是也。

  以現代哲學家心目中之宇宙觀而論,亦多能看破此層,蓋吾人所謂廣宇悠宙,亦不過一剎一剎時間念之相續,與夫一點一點微塵相之和集,實則無所謂宇宙萬物之存在也。莊子有言:人見毛嬙、西施為美,「魚見之則深入,鳥見之則高飛」。又人以為美味盛饌,安知異類不為惡露奇污哉!故曰:「海中飛來大鳥,人以為祥,備大牢三牲祭之,鳥憂以死」。可見人以為美,異類未必以為美也。經論上亦常說恆河之喻,人見為水,天見為琉璃,鬼見為猛火、膿血,水族處之如人處空氣中、鳥飛天上,不自知其在河也。是故一類一類之業報不同而所知全異,亦復如是。夫人見水執水為實,在天見為琉璃執琉璃為實,在鬼見膿血猛火又執血等為實在,然則果誰何為實在哉。是故吾所見雖非全無,而亦未可遽執為實在,而於此可以悟知「三界惟心、萬法唯識」之義矣。唯識所變,故宇宙為幻有也。常人入火則燒,而有異類能在火中生活;有神通者入火不焚,身心不覺其熱。所以者何?由其能知異也。諸所知法不離能知,此理誠不易悟,若從五趣有情各類業報之不同而交互參究,則此理復易明白。雖各趣有情中之同類者,亦可見其所知隨能知以相殊之宇宙觀也。

  四 三乘共慧之所知蘊等

  三乘共慧、即三乘共般若,與大乘不共般若異也。共般若為悟生空、人無我之慧,乃佛菩薩、辟支、聲聞之所共同者;不共般若為悟法空、法無我之智,非二乘之所共有者。其在三乘共慧上一味平等,蓋非有高低大小之不同也。各類所知不同,在人類中以有聖教傳承,大概可以推知,若旁生等則否;又人或能推知畜而畜不能推知人;又若人類不易推知天道而諸天則能推知人道。複次,二乘於天、則亦如天之能知於人。反之、人天則難了知二乘;佛於菩薩,菩薩之於二乘,亦復如是。此種以上智而能知下愚之能知,則為隨他類能知之所知而知者,非聖者自證智之所知境也。在三乘聖人、大乘菩薩各有其自證智之所知境,非是隨他之所知可比;其隨他五趣等之所知而知者,則世俗智也。是故三乘聖人自證智之所知,其所知行相為何?迥非吾人凡愚之所能知;而吾人所知之天地萬有等,亦絕非三乘共慧之證智的所知境也。在三乘共慧之證智境,實無天地萬物,唯是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諸法耳,非常人所見一個一個之天地萬物也。若人能同此證知,即為得生空人無我之般若智者。

  在此三乘共慧現前,則其在人類平常能知上之所知如何,此時大非原形。所謂「虛空粉粹、大地平沉」,只是蘊等諸法,所謂唯蘊無我是也。所以三乘聖者於斯時也,第見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而已!此出世凈智之所證者,非凡夫境界之所能實知到也。其所見之蘊等和合之假集合物,譬如陽焰,遠疑為水,走近則無所見,唯有蒸氣而已,此亦如是。凡夫見為天地人物,聖者第見蘊等不見人物。常言五蘊皆空、四大非有,此理未免高深,難以了知;故必三乘親證唯是蘊等,方可進蘊等亦空耳。但所謂五蘊和合假,此雖三乘證得者,然非與恆人所知者異物也,乃即於吾人所知之天地人物見為惟是蘊等。故三乘所證者,實與吾人所見者同物,不過能證之慧有異,而所知諸法不同耳!比如分明紅顏如畫之美人,若以「X光」視之。則見白骨一具,而常人眼目中固一嬌好美人也。所對者一,而以能見地位差別,其所見立異其趣,可深長思矣!至於生空人無我之境界,要聖智現前方能見到,吾人無能證知也;有之、唯修證可得。此所以鬼見恆河為血,人見恆河為水。天見恆河為琉璃也。其一得報同則所見亦同,如人類同見為水,鬼趣同見為血之類也。得報異則所見亦異,如上可知。其一則修得通智者,未得通智時見為水,固無異乎恆人之所見也。一旦得通,則徹視無礙,或見為蓮花藏海,或見為琉璃,迥異常見矣。總之,無論修得、報得,要必改轉吾人向來能知之心,然後易其境也。若人對於五陰等法,欲如實了知非有,要依種種法門修習禪定,觀照純熟,得證三乘真無漏慧。自然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正所謂有如是心起,即有如是境現前也。

  五 大乘根本智之現證真如

  大乘者、唯此一乘,更無餘乘,然不共二乘。就因位為菩薩乘,就果位為佛乘,而通因位與果位名大乘。果上不可施設、不可安立,要依因顯果,所以華嚴以普賢行海顯毗盧果海。故此亦以因位上初地菩薩之根本智,以顯果位及上地菩薩。根本智、即證真如之智。以真如為一切法之根本故,而真如亦即一切法之真實相,故根本智亦可雲真實智。亦云如理者,以根本智乃如如空所顯之真理故。如量智、則為證真如後變緣諸法之後得智,由能緣心所變變相真如及相分諸法,非諸法根本之無相真如。所以八識規矩頌之五識云:「變相觀空唯後得」。在根本智上所謂現證真如,異於別種就能知心之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三種之心量上變緣所知相分。能緣心變所緣相亦隨變,如鏡照像,像由鏡光中變現而影像顯於鏡光之中,若鏡中影像不現則全鏡光但顯清明鏡體;根本智證真如,亦復如是。複次、在別種心上,比方如手拿物,證真如心如手不拿物,如鏡不照像。故證真如必唯此一無所得之根本慧。大乘重要者,即在得此根本智也。若人得此智即為大乘聖位菩薩與佛,若未得此智,則為二乘及五趣有情之未證真如者。

  然則如何而方得此智耶?曰、惟修二空觀可得,修此二觀又重在法空。前言生空、人無我乃三乘之所共者,此則修法空法無我觀。修法空觀有得,自然具足生空、人無我智,初伏二障至分別所起我法二執斷,俱生二障亦隨斷一分,如秤低昂同時,由法空觀斷除法執而得根本智。在根本智現在前時,即證真如實體,離一切相即一切法、亦無能證所證。然當其親證真如時,非離天地萬物外別有真如法,即於常人所知之天地萬物如實證得其真實常如之妙體,消失萬有之幻相,體即真如。在根本智不現在前時,雖言真如實為名言假相,要待根本智現前方親證真如,離相絕名。又所謂真如者,非與萬法對立之另一法也,即此萬法離相之體即是真如,或有執法外有真如者,非也。若根本智常現在前是為真如,不現在前即是五趣有情二乘等心,或菩薩後得智與有漏心之所緣境。彼為余心所障,不能證得離相真如,是以生諸差別;一旦根本智現前,本來常恆不變清凈之體,得以全露。又此智現時,非有諸法相對之種種可得,在別種心上有能緣所緣、能現所現,在證真如心上了無能所,由此當能了知法性真如之義矣。此從言教上講明真如,乃假設名相,如以指指月。此以真如名相之詮指,指佛菩薩根本智所證離言真如之真月,是以真如不能離根本智現在前時、妄計另有真如實法。彼計一切未有之前,一切既無之後另有真如者,皆非也。在大乘根本智地位上一切全是真如,無有少法非真如者,所謂離分別、絕思慮、不可施設,不可安立。 

  六 大乘後得智之唯識如幻諸法

  云何為後得智?要先得根本智斷分別我法執所起二障及俱生一分,方能如實證得根本智;由此轉起能知所知聖凡因果等差別心境,始成後得智。大乘後得智、在入初.歡喜地時第一剎那引起後得智。初地見道位有二:一曰真見道,即第一剎那根本智現前親證真如;二曰相見道,即第二剎那仿照前根本智所證真如、變似真如相及種種業果無量差別諸法,在此後得智上,方有佛、有法、有凈土、有眾生種種差別可說。若未得根本智以前,帶有我執法執,執心外聖凡差別諸法;此已離執證如,顯一切法唯識所現、如幻不實,雖如幻不實而有種種差別諸法,各各不相互混雜。各有不同之地位現不同之諸法,各有種子所起現行與現行所熏種子之不同,在大乘後得智上,方能證明諸法如幻唯識所現之真義。若細說明,非一語可盡,即唯識宗諸法唯識之道理也。此義在幻有上為賴耶所現,眼得之而為色,耳遇之而為聲,乃至意得之而為法等,無非此識之所變現也。唯識所現,如幻不定,在未得根本智以前,徒依名言意想並非事實上親證;所謂無徵不信,語良不誣。

  七 佛智之圓融法界

  佛之如實境界,唯佛與佛方能了知,故只能就因上加以說明。若就果上言,則不可說不可說也。明佛果智之不同菩薩者,菩薩後得智變似萬法,前一剎那根本智現時、非後得智,後一剎那後得智現時、亦非根本智,佛智則無如此區別。以佛為遍知,無一剎那不親證真如,亦無一剎那而不遍知諸法,故佛號為正遍覺者。以同時圓融故,沒有無諸法相之根本智真如可指,亦沒有有諸法相之後得智諸法可說也。性相之分,亦由能證之智而異,根本智所證者為法性,後得智所證者為法相,而佛智則無法性與法相條然之區別可得;故在佛之自證能知上,其所知者唯可強名曰圓融法界而已!無差別可說,亦無無差別可得。古德杜順和尚有偈云:『青州牛吃草,益州馬腹脹,天下覓醫人,灸豬左膊上』。傅大士有偈云:『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亦謂此也。由此觀之,則所謂法性法相者,唯在俗諦有言可說,若至圓明佛智,實無法可說、無佛可見,亦無能所可得也。然世有所謂見佛身聞佛法者,亦唯在菩薩二乘凡夫心上變現;在佛果上畢竟無可見相,無可置說,亦無所得也。唯識如幻諸法,有此諸差別地位之不同,故說由其能知之深淺高下不同而有所知之諸法不同。

  八 結論

  上來所講,依大乘聖教分三宗,第五第六即大乘之性相。以大乘依根本智證真如,即謂法性;而此法性,由已空我法分別之無分別慧所證得者,實無一法可立,於此即遮一切,一切皆非,故第五可名法性空慧宗,以能空我法分別之慧為宗也。第六法相唯識宗,唯識如幻種種法相是。第七段於言教上安立,可謂法界凈智宗,以圓融法界唯佛智證得故。

  在中國向來流行之大乘法教上言,大略如此。由能知地位之差別而現所知諸法,就安立施設,雖分三種;廣義言之,可統名「法相唯識宗」。何以故?所知諸法,不離能知故,能知即心心所故。然則由上六條言之,豈非真能成立諸法唯識乎?豈非真能顯示諸法如幻乎?凡言說所安立,皆不能離此諸法唯識等,離能知而欲明所知法,必不可得也。又此所知法可言皆不能成立,種種法相一切皆非,以皆依能知上而現所知差別故,由此義言,亦可統名「法性空慧宗」,一切皆非,一切皆空故。合此前來二種言之,則一切皆是一切皆非,蓋除卻能知地位差別以言,則五趣宇宙與三乘諸蘊可言即大乘所知根本真如,又此真如亦可言即佛智之圓融法界;而佛智之圓融法界亦即吾人現前所知之天地人物,一切皆是而同時一切皆非,亦可統名「法界凈智宗」。此所言大意,即明大乘佛法之總要也。以此觀察,可得大乘佛法上之概略,亦一以簡御繁之一法門歟!諸生其自勉於廣大深微之佛法藏耳!(善長記)

  其他相關文章

· 下頁:人心所緣有為現行境之本質與影像關係· 返回目錄 地藏孝親網

推薦閱讀:

蓮池大師法語:耳根圓通
憨山大師論「禪」、「教」
跟著馬哈希大師學正念(7)實修指導
星雲大師《從人的過去現在到未來》
大師劉奎齡工筆畫作欣賞

TAG:大師 | 文集 | 差別 | 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