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舞獅運動的發展與流派甄別

中華舞獅運動的發展與流派甄別[來源:人民論壇|發布日期:2013-02-17|瀏覽( 84)人次|投稿|收藏] 李 莉

  【摘要】四平調劇種被譽為:「中國戲劇發展史的一個縮影」,是我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之一,與我國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樣,是我國人民群眾在生產生活中創造出的寶貴財富,有著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文章對河南稀有劇種—商丘四平調進行多方面的論述,對保障四平調發展提出了具體建議。

  【關鍵詞】四平調 河南稀有劇種 傳承與發展

  河南稀有劇種的發展現狀

  河南是中國的「戲曲之鄉」,因此深入分析河南戲劇的現狀積極保護河南戲劇是民間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點。河南中州有著十分豐厚的戲曲文化積澱,加之受開封形成的《諸宮調》、宋雜劇以及極具藝術的「元曲」的浸潤,並受各地語言、民俗及姊妹藝術品種的熏陶,從明代中葉開始,已呈現出繁華的景象。從明萬曆十年起,河南境內曾相繼產生、存在和流行過近80個不同的劇種,其中戲曲劇種約65個,占本土的2/3。

  受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在「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藝術規律作用下,400多年來河南戲劇也經歷了興衰更迭的變化。至新中國建立初期,河南戲劇的眾多劇種僅有8個倖存下來。在黨的「雙百」方針的支持鼓舞下,經過一定的恢復與發展,在1956年舉辦的「河南省首屆戲曲觀摩匯演」中,有23個劇種參加演出。20世紀80年代初期,國家啟動藝術科研重點項目「十大文藝集成·志」,《中國戲曲志·河南卷》編輯委員會在河南省各市(地)、縣(市)組建了一千餘人的修志隊伍,在諸多努力下,經過近六年的田野調查,對河南戲曲這一寶藏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有些劇種僅在一定的歷史時期擁有自己的專業表演劇團,像崑曲、清戲、評劇、越劇、羅戲、山梆(靠山黃)、八調腔、豫南花鼓(光山花鼓)、迷胡(眉戶)戲等;截至新舊世紀交替之期,依然發展興旺、存在或尚有蹤跡可尋的,共有37個劇種,其餘均已消亡或退出河南。

  四平調的發展現狀分析

  四平調的概況。四平調形成於20世紀40年代,是一種由蘇北花鼓演變而成的一種地方性劇種,它流行於豫、魯、蘇、皖四省廣大接壤地區。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的戲曲行業呈現出一片繁榮的景象,以鄒玉振、王漢臣為首的四平調戲班被商丘市人民政府接收,這一劇種從此便在商丘立足、發展。四平調在蘇、魯、豫、皖發展迅速,並達到該劇發展史上的一個高潮。文革時期,整個文藝界都被視為「10年文藝黑線」統治下的「黑窩子」,商丘市四平調劇團被迫解散,該劇種的發展陷入低谷。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後,四平調迎來了其發展史上的另一個春天。商丘四平調劇團恢復重組,該劇團所排演的歷史劇《小包公》,紅極一時,影響極為廣泛。1980年12月,首次「四平調唱腔音樂座談會」在商丘市文化局的倡導下順利召開,這是繼「雙百方針」之後的另一個發展高潮。

  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隨著社會進步和科技發展及由此帶來的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人們更青睞於流行音樂和電視劇、電影。包括四平調在內的很多戲曲劇種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成為了瀕危的民間文化。

  商丘四平調的起源。早在民國時期,花鼓藝人鄒玉振、王漢臣、燕玉成將二人席地對唱的單一形式改革為由多人演唱,分兼鑼鼓,且隨時借「髯口」、「頭飾」等簡易的化妝用以區分人物角色的演唱形式。但由於當時的舊政府認為花鼓的唱詞「有傷風化」並多演男歡女愛的曲目,而屢遭禁演,花鼓藝人們為了能繼續登台演出只能不斷的更改名稱。曾先後使用過「文明梆」、「干砸幫」、「無弦梆」「咣咣戲」等名稱。

  1931年在商丘的演出就是以「咣咣戲」掛牌,當地人稱「大酥瓜」的管主,嫌「咣咣戲」這個名稱不雅,於是就提出:依據劇中的男女多用本嗓演唱,曲調聽起來四平八穩,花鼓常用曲調中又有「平調」這一板式名稱,便建議各取一字「四平調」,這一名稱由此而來。

  商丘四平調的藝術特色與發展現狀。就藝術特色來說,從語言上來看,其唱詞具有典型的中州韻味;從調式上來看,具有宮調式的鮮明特徵;從曲調上來看,它是以中國傳統的「五聲音階」為主幹,很少有其他的音調。四平調在唱腔藝術上具有很強的攝取、吸收、消化能力,不僅吸收各種姊妹藝術的有益營養成份,還吸收民歌、小曲的精華來豐富自己,使自己更加富有生氣,更具機動靈活的表現性能。由於藝人們創作個性的差異和地理環境的不同,又形成了多種不同風格流派。四平調因產生於民間,無論是其表演技巧還是戲劇內容都具有很強的鄉土氣息,很容易與廣大老百姓產生共鳴。與此同時它也有著濃厚的歷史氣息,其前身是花鼓。

  四平調的唱腔音韻、道白隸屬北方語音系統,使用的是「中州韻」,有十三道韻轍。由上下兩句組成,以七字、十字句為主,唱詞壓韻、合轍通俗易懂,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常用的調式在bA和bB之間,有時使用其近關係大調(bE或F之間),多採用「宮」調式。常用板式有平板、直板、念板、散板和慢板五類,都是4/4節拍。另外還有「河南溜」、「豐縣溜」、「崑腔」等多種唱腔曲牌混合。

  從發展現狀來看,在諸多因素的共同影響下,四平調劇團20多年前在全國基本絕跡,四平調的發展更是逐漸跌入低谷,商丘市四平調劇團也歇業20年。為了挽救這一瀕臨消失的稀有劇種,2002年以來,經過團長付梅和國家一級演員拜金榮等老演員的努力,四平調劇團漸漸恢復並進行排練和表演,2003年,他們自編自演的劇目在河南省第三屆戲曲大賽上獲得銀獎,在全國「國花」杯戲曲大賽中獲得金獎,再次引起藝術界的關注。在搶救四平調這一傳統戲曲的過程中,商丘市梁園區委、區政府積極做了劃撥資金及公開向社會招聘四平調演員等方面的努力,為四平調劇團解決編製難題。這一系列措施對四平調劇團的復出以及這一傳統劇種的延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發展和保護四平調的具體措施

  四平調現在之所以成為了瀕危劇種,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就是流失了大量的原有觀眾。四平調鼎盛的年代,其流行地區,沒有電視、網路、歌廳等現代娛樂方式,百姓的文化生活的可選擇性非常小。最常見的一種文化生活形式便是農閑時的村頭大戲。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的文化生活也日益豐富多彩起來,在這樣的情形下,如果想要更好地保護和發展瀕臨消亡邊緣的四平調,關鍵便是培養一定的聽眾群體。筆者認為,聽眾群體的培養要從下面幾個方向著手。

  商丘四平調劇團應該組織創作班底加強新劇目方面的創作。一些經典的傳統劇目也許可以吸引許多中老年聽眾,但對於青少年來說卻缺少吸引力。因此應在戲曲創作上下足功夫,創作一些與時代相結合、符合年輕人口味的新劇目,把年輕人吸引到戲劇舞台前。

  保護和發展四平調,不僅要培養聽眾更需注重自身與時俱進的改革創新。在外部因素已發生很大變化的情況下,四平調戲劇的改革工作如果不能與時代同趨同步,那麼必然會被時代所淘汰。首先在劇目的創新上,可以選擇一些反映現代農村、城市生活等具有時代氣息的體裁進行創作。在唱腔、唱法創新上可以像鄒玉振、王漢臣他們當年創立四平調一樣,更多地吸收其他劇種曲調、其他唱腔唱法的精華,甚至還可以借鑒一下民族和美聲唱法發聲方法。

  商丘地方政府需要採取有力的措施促進劇團的發展。政府在劇種的傳承與保護中始終應處於主導地位。政府應調動協調宣傳、文化等主管部門,在全市範圍內舉行一些大型的巡迴演出。還要有效地運用本地的電台、電視台、網路等媒體資源,錄製四平劇的經典劇目,在一些電視台播放,拓展戲劇的傳播渠道,讓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觀念深入人心。

  從小抓起,培養傳承與發展四平調藝術的生力軍。培養聽眾群要從小抓起,在商丘的中、小學、幼兒園掀起聽、唱、演四平調戲曲的熱潮。把四平調的經典劇目故事如《小包公》等製作成小朋友愛好的卡通影片、或排演成勵志的兒童劇,讓孩子們從小就能熟唱家鄉的劇種。在學生們的音樂課上開設四平調的傳統音樂教學,讓孩子們對四平調的唱腔和知識有系統的了解。這樣,不僅可以培養更多的聽眾群,還可以培養新一代的生力軍。

  作為文化傳承的一個重要平台,高校在保護和發展作為傳統文化的戲曲藝術的過程中也有著不可小覷的作用。筆者建議四平調這一屬於「傳統音樂」範疇的藝術形式,也可以試著進入藝術院校的課程教學中。可在相關院系成立四平調戲曲實驗班,招收對口的戲曲專業人才,這樣一方面提高演員的素質修養,另一方面也系統地傳授了四平調唱腔。這不僅完善了當地院校的本土音樂教學,又能更好地傳承四平調。

  結語

  河南瀕危劇種有許多類別,類似四平調這樣的地方小劇種還有很多,對其進行發展和保護的措施是相類似的。我們應該立足於現實,以系統的、科學的方式全面地實施保護和搶救瀕危劇種的工作,在保證其自身品質、尊重其內在發展規律的前提下,大膽地進行改革創新。

  (作者為商丘師範學院音樂學院副教授;本文系河南省2011年軟科學計劃項目,項目編號:112400450400)


推薦閱讀:

現代攻擊機的發展簡史
淺議清朝軍機處的發展及其影響
黃勝凡:書法與當代寫意花鳥畫的發展方向
劉奇葆反覆強調"跳起摸高加快發展"有啥深意?--太陽鳥時評
【連線華爾街第10期】中國PE/VC市場的發展及趨勢

TAG:運動 | 發展 | 中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