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黃簡講書法:304裹束4-取勢

304取勢

  一、取勢是書寫前的準備工作

  怎樣把文字的點畫轉為書法的筆勢,這就是取勢。不會取勢就無法下筆,等於不知道路線就無法開車上路。

  唐代韓方明第一個書法老師徐璹(shú)說:「夫欲書先當想,……」,很多人以為書法家就是大筆一揮,龍飛鳳舞。哪有這樣的事呢?書法創作要考慮很多東西。其中一個就是難字的取勢。「想有難書之字,預於心中布置,然後下筆,自然容與徘徊,意態雄逸。不得臨池無法,任筆所成,則非謂解也。」什麼叫做「難書之字」?不是不識這個字,而是難以取勢。所以要「預於心中布置」,先把大體結構確定下來。

  譬如這個「龍」字,怎麼取勢?歐陽詢《九成宮》有一個寫法,完全是老老實實照字寫。這是奉皇帝之命書碑,態度謹慎。他寫的《虞恭公碑》,「龍」字就換了一個取勢。後來米芾、張即之寫的都屬於這一種,細節略有不同。智永《真草千字文》「龍」字,右旁取勢又是另一種,褚遂良《陰符經》也是這樣取勢的。「龍」字在真行草書中取勢主要就是這三種。很多字的取勢,在古代已經解決。只要你多讀帖,臨帖,到用的時候就可以信手拿來用。如果要你再想做第四種取勢,那是非常不容易。將來專題課程講了篆書、隸書和草書之後,對於這三種取勢理解就會更加深入。

  「龍」字篆書是這樣的。照篆書結構寫真書,我們稱為隸定。如顏真卿《多寶塔碑》就用了隸定結構。有些隸書寫法是篆書簡化,稱之為隸變。你看《封龍山頌》這個「龍」字,右旁上面就省了筆畫。智永《真草千字文》「龍」字,就是用了隸變的寫法。草書也會引起結構簡化,這是《急就章》的「龍」字。歐陽詢這個「龍」字,右旁參照草書取勢再加三橫。所以古人取勢,不是隨心所欲,通常皆有根據。

  這種借用其他書體的取勢,相當普遍。如「觀」字,原來有兩個「口」。簡單一些就可以用兩點或者三點來替代。王羲之行書《蘭亭序》、智永《真草千字文》都是這樣寫的。這原來是草書的寫法,兩個「口」可以簡化為三點。真書、行書在取勢時,有時可以借用草書一部分。這在書法中是常用的手段。

  簡言之:

  取勢是下筆之前的準備工作。

  取勢是用心去想,未想定不要下筆。

  大多數的字,可從古帖中學到取勢。

  二、取勢練習

  上一課我布置「春夏秋冬」四個字的取勢。我們一起來看看,應該注意什麼,遇到什麼問題。

  利用使轉來取勢,只有真行草三體。草法還沒有講,所以這裡取勢主要是真行二體。這兩種書體取勢相差不大。

  「春」字王羲之《蘭亭序》中有,三橫是奮筆勢,撇捺是交爭勢,兩豎是豎筆勢,兩橫是奮筆勢。

  但如果你寫北宋詩人張先這一句:「送春春去幾時回?」裡面有兩個「春」字緊鄰著,能不能變個取勢呢?比較小的改動,是把下面的「日」字,改用飛帶勢,如蘇州博物館文徵明《游虎丘詩》的「春」字書那樣。整個字只取了三個勢:奮筆勢、交爭勢和飛帶勢,比王羲之少了一個,這算是取勢不同吧。現在市面上文徵明《游虎丘詩》有兩個版本,有一種是假的,作偽者這個「日」和真本不同。

  比較大的取勢變化,可以考慮跟從隸書和草書寫法。起手先寫十字勢,然後兩橫奮筆勢,接下來寫撇捺,相交是交爭勢,分開是斗鶉勢。下面的「日」字,可以是飛帶勢,用於行書比較多。也可以是豎筆勢加奮筆勢,用於真書較多。

  「夏」字取勢也不複雜。如智永《真草千字文》「夏」字,第一勢折釘勢移位,第二豎筆勢,第三勢框架中間兩小橫屬於奮筆勢,第四飛帶勢。問題是「夏」字取勢有沒有其他變化呢?第一勢一橫一啄,這個啄是可以變化的。

  我們來看看褚遂良《陰符經》怎樣處理這一啄的。《陰符經》共有七個「道」字,有三個寫出這一啄,還有三個把這一啄和豎筆勢化在一起了,最後一個沒有啄,位置空著。放大點看,你說他究竟寫了一啄還是沒有寫?似乎把一啄下移,下面一豎起筆有一個點。但嚴格地說,這一啄是沒有寫。

  書法中遇到這種很小的筆畫,怎樣處理的呢?我舉幾個例子,虞世南《孔子廟堂碑》寫了很明顯的一啄。歐陽詢《千字文》沒寫一啄,跟豎筆化在一起了。這種取勢在真行書中很常見。剛才說《陰符經》也有這樣的寫法。第三種根本不寫一啄,如《孫秋生造像》。作者是蕭顯慶,清代碑派非常推崇這個作品。

  「秋」字,通常的取勢和寫字差不多。注意第一個啄,這時候是當橫寫的。所以第一個筆勢是奮筆勢,接下來顧盼勢、羊角勢和交爭勢。

  我給大家說過,《蘭亭序》這個「和」字,第一筆寫法也是當橫筆寫的。在「永」字八法中,啄這一筆的起筆如果很小,就是一個小圈。但如果這一圈拉長,就等於橫。我在一級課程37課中強調過,啄有兩面性:有時候起筆兩圈為一個圓點,有時候起筆兩圈很長,尾巴卻較短,往往當作一橫。

  在隸書中,「秋」字的第一筆就是橫。《蘭亭序》和《陰符經》中有許多字跟隸書有關。這是有隸書根柢的人寫出來的,通常說這種作品有隸意。

  草書的取勢就不同了。左邊先取立人勢,這時候起筆就是不橫了。你可以看到禾木旁是兩個筆勢。先寫立人勢,然後加兩橫奮筆勢,就寫成了。

  草書、行書和真書,都是從隸書發展而來的,和隸書有天然的、不可脫離的關係。真書是最後形成的,草書、行書對真書都有影響。有些書法家受隸書影響多點,有些喜歡借鑒草書的取勢。所謂「草情隸韻」,就是說真書中見到草書和隸書的影響。

  《陰符經》中的「私」字,禾木旁取勢也是用了橫。所以這個字分筆勢,應該是奮筆勢、顧盼勢和蟠龍勢。最後這個蟠龍勢是書法取勢的變化,本來是應該玉函勢。唐伯虎、文徵明都這樣寫過,語言老師一定很反對。但書法是一種藝術,這樣取勢為求變化,不是小學生默寫生字。

  「冬」就簡單了,第一勢飛帶,第二勢鐵鈴。行草書中也是這兩個筆勢,只是形狀有些不同。筆畫少的字,往往真行草取勢就一樣。

  有朋友問:「冬」字草書,智永《真草千字文》中國關中本飛帶勢和鐵鈴勢很明顯,但日本墨跡本上,鐵鈴看起來就是兩小橫。可否分成向背勢和奮筆勢?我想是可以的。

  書法取勢是一種藝術手法,相當靈活。它給書法創作提供變化的可能,變換的空間。如集王羲之書《聖教序》「名」字,上面是飛帶勢,下面「口」字是豎筆勢。但《聖教序》中還有一個「名」字,取勢不同。上面的飛帶勢拆去了最後一筆,變成了向背勢。下面的「口」字還是豎筆勢。但第一豎特別長,把飛帶勢的捺點化在一起了。

  三、書體和筆勢

  剛才所講的取勢方法,讓我們看到各種書體之間是互相影響的。我再出一個題目:天道酬勤。

  「天道」兩個字很容易,《陰符經》都有。「酬勤」怎麼取勢呢?你認識這兩個字,六七歲就會寫這兩個字,不等於你能把他們寫成書法中的字。因為書法不是寫點畫,而是行走大圈筆勢。

  先說「酬」,左旁是「酉」。這個「酉」看起來很容易,第一勢奮筆勢兩開,移位兩次,第二勢斗鶉勢,第三勢又是奮筆勢。三個筆勢一加,「酉」字就出來也。但問題是這個弧線的「八」字,真行草書中很少這樣寫的。

  「酉」是酒器,如「尊」就是兩個手捧著「酉」,小篆最上面兩筆相背的弧線,以及框架中的八字弧線,看起來好像八字鬍子。隸書中往往改為平線條,行草書中改用相對的兩點。所謂隸書,就是把篆書圓轉變成平直。還請注意,八字的左拐右彎兩個腳,隸書中還可以打通連寫,所以「酉」字框架中會有三橫。好像《乙瑛碑》這個「尊」字。

  又如這個「酒」字,右旁也是「酉」,隸書寫法和「尊」一樣,平直為主。至於真書中,「酉」字框架中寫幾橫呢?晉唐時期寫三橫比較多,如虞世南。智永《真草千字文》看起來只寫了兩橫,兩橫也是可以的;但放大以後,是有爭議的。顏真卿的顏體,他用篆法寫真書,所以還是保持圓轉線條,算是顏體的風格。

  所以「酉」字的取勢,第二勢應該是豎筆勢。你用相對的羊角點也可以,米芾就有這寫法。其實可以推到漢代的馬王堆帛書,注意他兩豎兩點。但框架下還是三橫,米芾只有兩橫。

  又如「勤」字,怎樣取勢呢?看起來左邊有三個筆勢:先是一個「廿」字形,然後「口」字形,最後是一豎三橫。其實大多數書法家都不這樣寫。第一勢如果豎筆開始取橫爻勢,橫筆開始是奮筆勢移位。第三勢不用這麼複雜,只要寫挑土勢就可以。

  你看王羲之、虞世南、歐陽詢、顏真卿和柳公權,都是這樣取勢的。他們沒有照文字點畫寫,而是照書法筆勢寫。寫出來跟文字有差別,書法就是行走筆勢的。你能不能自己創作一種新的取勢呢?理論上當然可以,實際上非常困難。

  講到這裡,有些同學會想,這下子糟糕了:「我從小學會的寫字,原來書法中是另一個樣子。等於自己先筆勢組成的字,非常陌生。」確實這樣。大圈取勢是一個難點,我們還有很多路要走。

  簡言之:

  多讀帖、多臨帖是學習取勢的好方法。

  書法字典提供了很多古人取勢的樣板。

  各種書體對照,可以加深對前人取勢的理解。

  本節要點:

  取勢是書寫前的準備工作。

  各種書體之間會對取勢有影響。

  多讀帖多臨帖是學習取勢的捷徑。

  複習思考:

  完成「天道酬勤」四個字的取勢,把筋寫在紙上。

  「取勢」兩個字,如果寫成真書或行書,在書法中只要行走哪幾個筆勢?把自己所分的筆勢和前人對照一下,有什麼不同?


推薦閱讀:

祝允明的行書《喻世良言》,書法面目體勢很少見。
著名書法家沈鵬先生書《心經》
吳昌碩花鳥畫畫的不錯,他的書法怎麼樣?
白石翁沈周書畫手卷《釣雪圖》附書法題跋
【名家視頻】王鏞書畫印創作技法示範實錄之三(國畫、篆刻、書法)

TAG:書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