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馬克思與燕妮的愛情佳話

卡爾·馬克思(Karl Marx 1818.5.5-1883.3.14),1818年5月5日出生於德國普魯士邦萊茵省南部特利爾市(聯邦州萊茵蘭·普法爾茨)一個律師家庭,他的祖父洛賓·列維是一名猶太人律法學家,他的父親希爾舍·卡爾·馬克思(亨利希·馬克思)1817年2月改信基督教,是路德教派信徒。1830年10月馬克思進入特里爾中學。中學畢業後,進入波恩大學,18歲後轉學到柏林大學學習法律,但他大部分的學習焦點卻放在哲學上。1841年馬克思以論文《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之區別》申請學位,並因得到委員會一致認可,未進一步答辯而順利獲得耶拿大學哲學博士。畢業後擔任《萊茵報》主編。1843年《萊茵報》發行許可被普魯士國王撤銷,因為馬克思在報上發表了一篇批評俄國沙皇的文章,引發俄國沙皇尼古拉一世的不滿,普魯士國王接到沙皇的抗議後下令查禁萊茵報,馬克思因此失業。在此期間內,馬克思認識了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恩格斯十分欣賞馬克思的主張,經常出錢贊助馬克斯的活動與生活費,恩格斯還常協助馬克思的工作並代筆部分文章。

1843年6月19日,馬克思與苦等了他7年之久的德國貴族家庭的燕妮·馮·威斯特法倫喜結連理。1843年秋,年輕的馬克思夫婦一同踏上流放的征途,來到巴黎。在此期間馬克思著手研究政治經濟學、法國社會運動及法國歷史,並最終導致其成為一名共產主義者。1844年9月,恩格斯到訪巴黎,兩人並肩開始了對科學社會主義的研究,並結成了深厚的友誼。馬克思寫了《經濟學哲學手稿》,這份手稿直到1933年才被發現並發表,被稱為《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1848年4月,在德國無產者的資助下,馬克思和恩格斯一起回到普魯士科隆,創辦了《新萊茵報》。隨後幾乎所有的編輯或遭司法逮捕,或遭驅逐出境。1849年5月16日馬克思接到普魯士當局的驅逐令。5月19日用紅色油墨刊印的《新萊茵報》最後一號第301號出版。6月初馬克思又來到巴黎。8月,馬克思被法國政府驅逐,前往英國倫敦。在5年時間裡,馬克思因為經濟和債務問題精神焦慮,受疾病所苦情緒不佳,四個孩子中的三個死亡。但在這期間馬克思寫出了他的最重要著作——《資本論》(第一卷)。1864年9月28日應邀出席在倫敦聖馬丁堂舉行的國際工人協會成立大會(第一國際成立大會),被選入領導委員會。他為第一國際起草《成立宣言》、《臨時章程》和其他重要文件。1867年9月14日《資本論》第一卷出版。後兩卷在馬克思死後由恩格斯整理其遺稿,分別在1885年、1894年出版。1870年10月馬克思與移居倫敦的恩格斯再度相聚。由於被許多國家驅逐,到處流亡,他曾自稱是「世界公民」。1883年3月14日馬克思在倫敦寓所辭世,享年65歲。後與燕妮合葬於倫敦北郊的海格特公墓內。

1956年由英國共產黨在倫敦海格特公墓的醒目位置重建馬克思公墓,裡面安葬屹立於中國上海的馬克思、恩格斯雕像

著馬克思、燕妮及他們的第三個女兒愛琳娜、外孫哈里、忠實的女傭海倫

燕妮·馬克思 (1814.2.12 - 1881.12.2)是卡爾·馬克思的妻子,原名約翰娜·珍妮·貝爾塔·朱麗葉·馮·威斯特法倫,她是一位德國社會學家。1843年6月19日在克羅伊茨納赫二人喜結良緣。與卡爾·馬克思結婚之後她一心服侍他的丈夫,抄寫馬克思的手稿,糾正其中的錯誤並潤色。在與卡爾的婚姻生活中她一共生育了7個孩子,但是只有3個女兒Eleanor、燕妮和勞拉活了下來。三個女兒也深受父親的影響,她們分擔了馬克思的部分工作並參與到工人運動中。1867年燕妮被診斷患上癌症,她於1881年12月2日在倫敦去世,享年67歲。

卡爾·馬克思1818年5月5日出生於摩塞爾河畔特利爾的一個普通市民家庭,出生貴族的燕妮·馮·威斯特法倫的家離馬克思的家只有幾分鐘的路程。1836年夏,在波恩大學攻讀法律的一年級學生馬克思,回到特利爾向自己熱戀的姑娘燕妮求婚。燕妮就和18歲的馬克思約定了終身。按照當時的習俗來說,這是前所未有的。貴族出生年華似錦的燕妮,被公認為是特利爾最美麗的姑娘和舞會皇后,許多出生高貴的英俊青年為之傾倒,毫無疑問,她完全可以締結一門榮華富貴的婚姻。但是燕妮卻蔑視封建社會和資產階級社會的一切傳統觀念,瞞著父母把自己許配給一個市民階級的子弟,她完全不能預計和馬克思共同生活的前途。馬克思認為暫時還不能在身為樞密顧問官的燕妮的父親面前正式向燕妮求婚。因此,起初他只能向自己的父親吐露秘密。他相信父親會在燕妮的雙親面前為一次成功的求親作好各種準備。

  1836年10月,馬克思從離家不遠的波恩大學轉赴離家很遠的柏林大學讀書,這意味著他們之間要彼此忠誠等待一段漫長的時間。在柏林,由於心靈激蕩的感情和「傾心思慕」的愛情以及帶來的懸念和焦慮,曾一度影響了馬克思全心全力地投入學習。他向他父親坦率吐露說,由於遠離摩塞爾河谷,遠離他的「無限美好的燕妮」,他已「陷入了真正不平靜之中」。困擾他的絕不是什麼猜忌心,因為他對燕妮的愛情從未有過絲毫懷疑,只是由於想到不得不和她在漫長的歲月里長期分離使他感到心情沉重。於是18歲的馬克思就執筆寫詩,用詩抒發自己的感情和心聲。馬克思的詩大多是歌頌燕妮和傾吐自己對她的思慕;但其中也有不少是表白自己的思想志願和渴望有所作為的心情。1841年4月15日馬克思提前獲得了哲學博士學位。年輕的哲學博士剛剛回到特利爾,就趕忙去他最心愛人的家,把博士論文親手送到燕妮的父親的手裡。燕妮和馬克思在多年分離之後,本來打算立即結婚,但光有一篇博士論文並不能作為維持生計的基礎,因而他和燕妮不得不打消結婚的念頭繼續互相等待。從1842年4月開始,馬克思開始為《萊茵報》撰稿,1842年10月《萊茵報》的股東們委任馬克思為編輯,1843年3月,馬克思被迫退出《萊茵報》編輯部。接著又與阿爾諾德·盧格磋商了關於共同從事著作出版的計劃。此後他才到克羅伊茨納赫與燕妮舉行了婚禮。燕妮在她父親於1842年3月去世後就和母親遷居這個地方。

  從他們私自約定終身到結合,燕妮等待了漫長的七個年頭。在這七年中,她除了曾與未婚夫馬克思有過少數的幾次相聚之外,就只能從遠處用自己的思念和書信陪伴他了。他在給馬克思的一封信中寫道:「你的形象在我面前是多麼光輝燦爛,多麼威武堂皇啊!我從內心裡多麼渴望著你能常在我的身旁。我的心啊,是如何滿懷喜悅的歡欣為你跳動,我的心啊,是何等焦慮地在你走過的道路上跟隨著你。……處處有我在陪伴著你,走在你的前頭,也跟在你的後面。但願我能把你要走的道路填平,掃清阻擋你前進的一切障礙。」同時,她還不得不同她的幾個貴族親戚進行十分折磨人的鬥爭。

  婚禮舉行後,馬克思和燕妮隨即作了一次短途的新婚旅行。1843年10月底馬克思和燕妮一起來到巴黎,同比他們早兩個月來到這裡的盧格籌辦並出版《德法年鑒》雜誌。至此,馬克思夫婦拉開了充滿困苦和自我犧牲的生活序幕。由於馬克思對共產主義事業的卓越貢獻和對地主、資產階級無情揭露和批判,使得一切反動勢力詛咒他,驅逐他。他不得不攜持家小四處轉移,其生活困難有時達到難以想像的地步。1850年3月底,隨馬克思一起流亡倫敦的燕妮寫信給好朋友約瑟夫·魏德邁時,描繪了她當時的生活情況:「因為這裡奶媽工錢太高,我儘管前胸後背都經常疼得厲害,但還是自己給自己孩子餵奶。這個可憐的孩子從我身上吸去了那麼多的悲傷和憂慮,所以他一直體弱多病,日日夜夜忍受著劇烈的痛苦。他從出生以來,還沒有一夜能睡著二三個小時以上。最近又加上劇烈的抽風,所以孩子終日在死亡線上掙扎。由於這些病痛,他拚命地吸奶,以致我的乳房被吸傷裂口了;鮮血常常流進他那抖動的小嘴裡。有一天,我正抱著他坐著,突然女房東來了,要我付給她五英鎊的欠款,可是我們手頭沒有錢。於是來了兩個法警,將我的菲薄的家當——床鋪衣物等——甚至連我那可憐孩子的搖籃以及比較好的玩具都查封了。他們威脅我說兩個鐘頭以後要把全部東西拿走。我只好同凍得發抖的孩子們睡光板了。……」

馬克思和燕妮共生了七個孩子,但在顛沛流離的艱苦日子中,只有三個女兒長大成人。在這種境況下,燕妮還是深深地愛著馬克思,從沒有因為生活困境有一絲怨言。她除了母親和主婦的責任,除了為每天的生活操心之外,還擔負起了許多其他工作。燕妮是馬克思不可缺少的秘書,馬克思的幾乎所有手稿——其中大部分是很難辨認的——在送到印刷廠或出版社去以前,總得由她譽寫清楚。與出版社和編輯部交涉,一些繁瑣的手續和很難處理的事務不少由她代辦。馬克思不是那種輕易在口頭上流露心情的人,但當燕妮因母親垂危離開了他幾個月時,他便在給她的信中寫道:

我的親愛的:

我又給你寫信了,因為我孤獨,因為我感到難過,我經常在心裡和你交談,但你根本不知道,既聽不到也不能回答我。你的照片縱然照得不高明,但對我卻極有用,現在我才懂得,為什麼「陰鬱的聖母」,最醜陋的聖母像,能有狂熱的崇拜者,甚至比一些優美的像有更多的崇拜者。無論如何,這些陰鬱的聖母像中沒有一張像你這張照片那樣被吻過這麼多次,被這樣深情地看過並受到這樣的崇拜;你這張照片即使不是陰鬱的,至少也是鬱悶的,它決不能反映你那可愛的、迷人的、「甜蜜的」,好像專供親吻的面龐……你好像真的在我的面前,我衷心珍愛你,自頂至踵地吻你,跪倒在你的眼前,嘆息著說:「我愛你,夫人!」暫時的別離是有益的,因為經常的接觸會顯得單調,從而使事物間的差別消失。深摯的熱情由於它的對象的親近會表現為日常的習慣,而在別離的魔術般的影響下會壯大起來並重新具有它固有的力量。我的愛情就是如此。只要我們一為空間所分隔,我就立即明白,時間之於我的愛情正如陽光雨露之於植物———使其滋潤生長。在這愛情上集中了我的所有精力和全部感情。我又一次感到自己是一個真正的人,因為我感到了一種強烈的熱情。

你會微笑,我的親愛的,你會問,為什麼我突然這樣滔滔不絕?不過,我如能把你那溫柔而純潔的心緊貼在自己的心上,我就會默默無言,不作一聲。我不能以唇吻你,只得求助於文字,以文字來傳達親吻……誠然,世間有許多女人,而且有些非常美麗。但是哪裡還能找到一副容顏,它的每一個線條,甚至每一處皺紋,能引起我的生命中的最強烈而美好的回憶?甚至我的無限的悲痛,我的無可挽回的損失,我都能從你的可愛的容顏中看出,而當我遍吻你那親愛的面龐的時候,我也能剋制這種悲痛。「在她的擁抱中埋葬,因她的親吻而復活。」這正是你的擁抱和親吻。

再見,我的親愛的,千萬次地吻你和孩子們。你的卡爾 1856年6月21日於曼徹斯特

1861年5月馬克思(後排右2)、恩格斯(後排右1)和馬克思的女兒:燕妮(前排右3)、勞拉(前排右1)和愛林娜(前排右2) 第一國際成員

馬克思與燕妮的黃昏之戀更加強烈。1880年燕妮患了肝癌,她以驚人的剋制能力忍受著極大的疼痛。在這膽戰心驚的歲月里,馬克思不離左右地照料妻子,為了要讓她快活些,馬克思於1881年7、8月間陪著她到法國去看了大女兒和幾個外孫。1881年秋天由於焦急和失眠以及體力消耗過度,馬克思也病了。他患的是肺炎,有生命危險,但他仍然忘不了燕妮。他們的小女兒在談到雙親暮年生活的時候說「我永遠也忘不了那天早晨的情景。他覺得自己好多了,已經走得動,能到母親房間里去了。他們在一起又都成了年輕人,好似一對正在開始共同生活的熱戀著的青年男女,而不象一個病魔纏身的老翁和一個彌留的老婦,不象是即將永別的人。」1881年12月2日,燕妮長眠不醒了。這是馬克思從未經受過的最大打擊。燕妮逝世那天,恩格斯說:「摩爾(馬克思的別名)也死了。」在以後的幾個月里,他接受醫生的勸告,到氣候溫和的地方去休養。可是不論到哪兒都忘不了燕妮,止不住悲痛。他寫信給最知己朋友說:「順便提一句,你知道,很少有人比我更反對傷感的了。但是如果不承認我時刻在懷念我的妻子——她同我的一生中最美好的一切是分不開的——,那就是我在騙人。」他的這些話是多麼令人感動啊!

  1883年1月11日,傳來了大女兒突然去世的噩耗,馬克思的病情加重了。1883年3月14日中午,恩格斯照例來到倫敦梅特蘭公園路41號馬克思的家。恩格斯看到「全家人都在掉眼淚,看來他快到了臨終時刻。」恩格斯立即詢問情況進行安慰。跟隨馬克思一家多年的琳蘅·德穆說:他處在半昏睡狀態。恩格斯馬上走進樓上書房。可是馬克思再也沒能伸出雙手迎接他的親密朋友——馬克思的呼吸和脈搏已經停止,這時,時鐘指向2點45分,他安詳地、毫無痛苦地與世長辭了。1883年3月17日,馬克思被安葬在海格特公墓燕妮的墳墓的旁邊。恩格斯高度評價了燕妮為革命所作的默默貢獻,他在燕妮·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中說:「她的一生表現出了極其明確的批判智能,卓越的政治才幹,充沛的精力,偉大的忘我精神;她這一生為革命運動所做的事情,是公眾看不到的,在報刊上也沒有記載。她所做的一切只有和她在一起生活過的人才了解。但是有一點我知道:我們將不止一次地為再也聽不到她的大膽而合理的意見(大膽而不吹噓、合理而不失尊嚴的意見)而感到遺憾。我用不著說她的個人品德了。這是她的朋友們都知道而且永遠不會忘記的。如果有一位女性把使別人幸福視為自己的幸福,那麼這位女性就是她。」

馬克思的逝世是人類無法彌補和不可估量的巨大損失。馬克思是全世界無產階級的偉大導師、科學共產主義的創始人,是偉大的政治家、哲學家、經濟學家、革命理論家。主要著作有《資本論》、《共產黨宣言》等。他是無產階級的精神領袖,是近代共產主義運動的弄潮兒。支持他理論的人被視為馬克思主義者。馬克思最廣為人知的哲學理論是他對於人類歷史進程中階級鬥爭的分析。他認為這幾千年來,人類發展史上最大矛盾與問題就在於不同階級的利益掠奪與鬥爭。依據歷史唯物論,馬克思大膽地假設,資本主義終將被共產主義取代。


推薦閱讀:

學習和掌握馬克思兩個偉大發現的重要意義
《馬克思是對的》今晚播出第三集:不朽的《資本論》
劉琅:馬克思創辦《新萊茵報》的鬥爭
論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
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性質與中國意義

TAG:愛情 | 馬克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