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攝影留學後」學術研討會上的發言_曾璜
在「攝影留學後」學術研討會上的發言 2016-04-29 20:02閱讀: 2016年4月24日,在恭王府、中國攝影雜誌和東方影像舉辦的「攝影留學後」學術研討會上的發言。(前發言者為北京電影學院朱炯老師)曾璜:今天這是個很有意義的事。我發言的題目是「階段」,原想用「革命」這詞,後來覺得不行,太敏感了,用了「階段」這個詞。先談談有關出國學習的人。石志民比我早,在石志民跟我之間還有一個鄧姓的攝影師,是清華美院出去的。而比石老師還早的是金伯宏,他出版有《我在美國學攝影》一書,文字不錯。我在清華、北京電影學院等十多所大學都教過書。上課從不點名,我跟學生說你們可以不用來,不過不來是你們的損失,不是我的損失。一來我介紹的多是別的地方學不到的。二來學校給我的報酬是固定的,不因多一個少一個而變化。謝謝大家這麼晚了還坐在這裡,希望我的觀點能給大家有所啟發。首先我百分之百支持朱炯老師的觀點,她今天談的好幾個點,都是我想講的。再來回應一下黃東黎,我回國後,也一直幫著很多大活動做翻譯,認識了很多美國和歐洲攝影界的重要人士。積累了不少人脈資源。積累資源、整合資源和利用資源,是人生的三個步驟,你應該儘快地邁過去。還有幫人做事,選擇做事,挑頭做事,也是人生的三個階段,也應該儘快邁過去。第二,介紹一下我的經歷。我從業攝影31年了,學習攝影43年,留學回來也已經23年了。上世紀80至90年代做新聞攝影和圖片編輯。這個世紀的前一半做展覽和策展,後一半的十年是做收藏和拍賣,經歷了過去三十年中國攝影界發展變化的所有重要階段,覺得可以寫一部有關中國當代攝影發展的個人史。九十年代上半葉,是攝影師的年代,下半葉是圖片編輯的時代,那時我教新聞攝影和圖片編輯,在電影學院。進入本世紀,攝影節和藝術攝影起來了,我教策展和攝影藝術品的創作,在清華美院;現在幫助北京外國語大學新成立的傳播學院做一個跨文化跨語言的視覺研究中心,如果能做成的話,不僅在座的所有人都可以成為中心的資源,也為大家提供了一個拓展的平台。第三,談談中外攝影文化交流的層面。我將中外攝影文化交流分成三個層面。第一是把國外的東西介紹進來,在座的所有人都是通過介紹國外的攝影在中國取得了話語權,建議大家儘快邁過這一個層面。不是說大家不要介紹國外的攝影,是希望大家儘快進入到中外攝影交流的第二個層面。第二層面就是我們能夠跟國外的學者、專家、策展人、收藏家們共同討論中國的攝影。我們基本了解國外的攝影體系,
載入中...內容載入失敗,點擊此處重試載入全文 我們了解中國的體系,我們能夠跟他們坐下來平等地討論中國的攝影,告訴他們誰是好的攝影家,那件是好的攝影作品,中國的攝影文化是什麼東西,我們現已具備了平等地與他們交流中國的攝影的階段。為什麼這麼說?八十年代出國時,我們是花讀研究生的錢去學基本的攝影常識。那時國內西方的攝影資訊非常少,你說什麼都有人登。現在學攝影的,在出國前都有機會接觸到國外最新的攝影資訊,甚至最好的原版的攝影書,對國外應該是比較了解的。如果歸國的留學生,還僅僅處在推介國外攝影上,並沒有發揮個人的優勢。我不知道在坐的年輕一代,年輕的老師能不能走到第三個層面段,我有自知之明,我是不可能了。第三個層面就是能跟外國的同行、外國的專家學者們坐下來,而且是平起平坐地來討論外國的攝影家,討論外國的攝影作品,討論外國跟國際攝影的發展趨勢,並影響他們。我希望在座有年輕人能達到這個層面,不單單只是把外國的攝影介紹到國內來。舉一個我處理過的案例。我上學的Syracuse大學有一位老師瑪麗·瑪麗亞(MaryMarien),相信在座不少人都看過她的書,她的《攝影與攝影批評家》,《改變攝影的一百個創意》和《藝術與創意》都有中譯版了。但是她最重要的是《攝影文化史》,這書到現在還沒翻譯過來。我跟她說世界攝影史中沒有中國,現在出現在世界攝影史中的所有有關中國攝影的內容都是有缺陷,甚至是錯誤的。這我們不能怨人家,我們自己沒有一本好的完整的《中國攝影史》。所以,我就把看到的好的中國年輕攝影師的作品、好的中國攝影畫冊,都寄出去給她,讓她了解中國的攝影文化,希望能對她的研究產生影響。兩年前,她給我來了封信,說有個中國攝影師,很著名的,在國外拿了很多紀實攝影的大獎,她問這個攝影家怎麼樣,她準備在2015版的《攝影文化史》上介紹。這位攝影師在起步階段,我幫過他,打過幾次交道,不過每次他都給我挖坑,把我給陷了進去。我將國內有關這個攝影家在拍攝時有違職業倫理道德的公開報道和爭論翻譯成英文傳過去,她了解後,就把這個攝影家從《攝影文化史》書中刪去了。解構的事情容易,難的是怎麼去組構。在向瑪利亞介紹中國的情況時,我將2010年上海國際攝影節《世紀之交中國紀實攝影》展覽的全套資料也寄給了她,向她推薦了十多位優秀的紀實攝影家。最後,她基於我提供的資料,加上她自己收藏到的中國當代影像藝術的資料,合起來在她的《攝影文化史》第四版中增加了一節「聚焦中國」(FocusinChina),前半部分談八、九十年代的中國紀實攝影,後半部分談中國的當代攝影。此文雖然很短,但因為我的努力和資料提供,讓《攝影文化史》這部重要的史書中,有了中國的內容,甚至可以說有了中國的聲音。我建議大家可以在這個層面上,去談論中國的攝影。第三層面,參與到世界攝影文化的評論和世界攝影史的構建中去。《世界攝影史》中沒有中國的部分,那就給在座各位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機會。攝影是一個非常殖民主義的媒介,不僅這個東西進入中國跟兩次鴉片戰爭有很大的關係,而且一直也是外國列強的殖民工具。說嚴重一點,我們自己反思一下,我們是不是也不自覺地做了殖民主義的幫凶?這事在中國已經出現了一個轉機,最近出了一本《東方照相館》,論及歷史上來中國拍過照的攝影名家。在攝影收藏界,很多人說這書沒大用,說裡面談論的攝影家都是耳目能詳的。我仔細讀了後,跟攝影收藏界的很多人都說,這本書代表著中國攝影文化的評論與研究中,後殖民主義出現了,在中國攝影文化的構建中很重要。我看了何伊寧與劉張泊瓏在對談攝影書時,也已經提到了殖民和後殖民的問題了。我不是一個非常強烈的民族主義者。但請大家思考一下這個問題,我們這批人在中外攝影文化的交流中要起什麼樣的作用?我建議,以後大家在推介西方攝影文化時,可以不可以在每篇文章的最後加上一小段,從中國攝影文化的傳統出發談談殖民與後殖民主義?這樣對中國攝影文化的構建會不會更好些?我在做新聞攝影,西方所謂的新聞自由理念在西方的中國報道上是不存在的,他們的報道準則在他們國內的報道和對國外的報道是不一樣的,是從他們自己國家的利益的角度來看世界,特別是對不同意識形態體制的尺度跟標準是完全不一樣的。這裡面就涉及到了標準的設置。我們怎樣設置一個東方的標準、中國的標準?以後跟國外不同的攝影文化交流時,我們如果能建立起我們的標準,用我們的標準去評價他們的作品,去評判他們的攝影文化,這會出現特別有意思的問題。邱志傑曾寫過一篇文章「重讀攝影史」,談法國攝影史跟英國攝影史的不同,很有意思。我們做出中國的「世界攝影史」的話,肯定跟其他國家做出的「世界攝影史」不一樣的,其中要有中國攝影對世界攝影的貢獻。這個東西誰來做,應該由中國人來做。誰能做,也就是在座的這批了解國內外情況的人來做。第四、體制、生存環境與接地氣。今天坐在這裡我感觸特別深,這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標誌著一個時代的開始,真的是一個革命了。大家覺得我們力量很小,但它真的是一種革命。我給你講一個例子,特別有意思,可以供你們思考生存的環境。我可能是改革開放以後在國外拿到攝影學位後第一個回中國工作的人。我是1992年3月15日落下北京,飛機晚點,凌晨三點,我們攝影部的主任在機場接我,大家可能沒想到中國攝協黨組書記陳淑芬老師也在機場等了好幾個小時接我。我是大學同學,新華社的同事,現也是中國攝影家協會副主席的羅更前介紹到新華社工作的。他見到我,說了一句話,大意是「你是要來革人家的命,所有你不要指望有人會對你好」。以我編寫的《圖片編輯手冊》為例,2003年一出版,晉永權老師就買了30本,讓《中國青年報》的總編室人手一本,讓他們了解編輯圖片,指導攝影記者。王瑤主席當時是中新社攝影部的負責人,也買了30本,中新社攝影部人手一本。何龍盛從廣東來北京參與組建《新京報》,他撰寫的《新京報》視覺報道手冊中大量使用了《圖片編輯手冊》的觀念。但是在新華社,如果按《圖片編輯手冊》推薦的理念去操作的話,大多數中高層都得下崗了。因為標準不同了。所以全中國的媒體都在採用《圖片編輯手冊》時,新華社的管理層是絕對不能讓這樣的「反革命」觀念在社裡的從業人員中傳播開來,幾百個新華社攝影師中知道有《圖片編輯手冊》這本書的人寥寥無幾,我估計不會超過10%,因它真的是一場革命。回到體制,回到生存環境,30年前,體制外沒有什麼生存的環境,現在不一樣了,我建議大家多考慮體制外的發展空間。但要接地氣。最後,回到「攝影留學後」。我們還能怎麼做?我個人建議應該好好做一本書,這本書首先是出國留學攝影的指南,會是一本市場非常好的書。第二,做一個展覽。今天這個展覽小了,應該可以做一個大的展覽,這是陽謀,做一個可以划出時代烙印的展覽,要把「攝影留學後」這樣一個理念保存下來,傳達出去。每個人把留學前跟留學後的作品擺出來,如果有二、三十個案例都這樣的展示作品,一看就知道「攝影留學後」到底是怎麼回事,各個國家不同的攝影文化對攝影人的影響,國外的不同攝影文化怎麼進入到中國,讓中國產生了什麼樣的變化。最後,有沒有可能我們一起做一個項目,像眾籌?現在在座的這些人,每個人都掌握著一些資源,但是每個人掌握的資源都還不足以去支撐做這麼大的項目,如有一個機構挑頭,比如《中國攝影》,還是東方影像,把「攝影留學後」做成眾籌的項目,大家把資源全都放在這個平台上來運作,做出商業模式。還有不要反對商業,商業這個東西,應該是取之有道、用之有道就可以了。如果這樣就可能把這事做大做好。談到提供資源,我現在手上有兩個資源大家可以用。一是中國特稿社(新華社)的網站,我是中文內容的總監,我發很多攝影家的介紹和攝影作品的介紹。我個人覺得能夠在這樣一個媒體上登大家的作品,對藝術家還是有好處的。這個資源大家可以用到明年11月份,那時我就60了,就退休了。開個玩笑,大家不要羨慕我坐在這裡,當你們坐在這裡的時候,我就不在了,這裡離到頭比較近的。還有一個是華辰影像拍賣,我幫華辰影像建立了一個「華辰影像人才成長計劃」,大家都帶學生,可以推薦他們來學習,華辰影像給學生補助,讓他們來北京實習,學習影像藝術品的收藏和市場。德戈金夫說看過一次,非常震撼,看過的人都會震撼。那是中國目前最好的攝影博物館,只存在兩天。你們去可以隨便上手翻看博物館級別的藝術品。每年有兩次,一是5月中旬,一是11月中旬,下一次就是是5月11日和12日,真的是很好的機會。歡迎大家來。華辰影像的平台是商業性的平台,一開始每年做500-600百萬,處於虧損的邊緣,不可能給大家提供任何的機會。現在不見得能賺很多錢,但是一個盈利的項目了,也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中國影像藝術品交易平台,可以跟大家進行一些學術上的合作。你們做的學術展,你們做的好的東西,最後與社會的資本結合的環節,就可以通過華辰影像來實現。比如2015年秋,華辰影像就和何伊寧合作,把她的攝影書專題搬到了華辰影像來。她把她認為值得推薦的攝影手工書,藝術家也願意拿出來,就放到華辰影像來拍賣,通過這樣的形式,對藝術家,讓作品傳播和入冊。如果一本書,價格合理,小几千塊錢,沒有人買我們就自己買下來,我們通過這種方式去支持年輕的藝術家、幫助他們的作品傳播流通。還有,如果大家做攝影史研究或者攝影文化研究,我們掌握著大量的1949年以前的影像資料,可以給大家提供做非商業的學術使用。謝謝大家。
分享
2 N同時轉發到微博 發送 我的更多文章
推薦閱讀:
※圖蟲人像攝影:乾淨
※紀實攝影:生活四連拍
※拍商務形象照,化妝和修圖可能會給攝影減分!
※這些「荒蠻」的照片一半自己拍攝,一半來自網路,你能分清楚嗎?
※2017.08.27 今日日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