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全球供應商」地位存憂

中國「全球供應商」地位存憂《財經》特約記者 林瑞軒 [2009年05月22日 12:17] 來源:

共有 0 條點評

  對133家全球主要跨國公司的調查顯示,對知識產權保護和產品質量的擔心,正挑戰中國的「全球供應商」地位

  【《財經網》華盛頓專稿/特約記者 林瑞軒】美國市場研究公司AMR5月21日發布的一項最新調查發現,美國生產商和零售商越來越擔心來自中國的供貨風險,主要涉及質量、知識產權和勞動力成本提高等問題。更多公司正在考慮分散風險,轉向其他國家採購或者留在本土生產。

相關新聞:

  • 中國經濟乍暖還寒(上)
  • 中國經濟乍暖還寒(下)
  • 快速實現中國製造的軟性轉折
  • 許善達:創造外需比價格競爭更重要
  • 民營投資復甦能靠國有「滴漏」嗎?
  • 沈明高:沒有外需的增長能走多快?
  • 中國經濟乍暖還寒(上)

    環比增速令人驚喜,但隱憂仍存

    相關專題:

  • 中國經濟回暖了嗎?
  •   這項針對133家跨國公司的市場調查顯示,在15個類別的風險評估中,中國產品和零部件的供應風險有12個名列第一。26%的公司認為,中國是其供應鏈的最大風險,比上季度調查提高了5個百分點。

      具體而言,59%的公司認為,從中國採購或外包中國生產有知識產權風險,而僅有8%公司認為在印度有知識產權風險;55%的公司認為中國產品有質量風險;34%公司認為,在中國生產或由中國供貨有不符合規則的風險;越來越多的公司認為中國勞動力成本提高,正在構成供應鏈風險。

      這項調查面向波音、惠普、思科、三星、聯邦快遞等眾多知名公司。調查發現,汽車、技術、製藥公司對知識產權的關注度更高,比如卡特皮勒(Caterpillar)就非常關注假冒零部件的問題。

      作為「世界加工廠」,近年來大多數跨國公司都從生產成本較低的中國採購產品,或者將某些生產流程外包到中國。四成公司表示,應對風險的辦法是把敏感零部件和生產流程放在本國,而不轉移到中國。AMR的報告作者諾哈·托哈米(Noha Tohamy)說:「這可能最終限制中國作為高附加值、勞動密集型產品外包生產地的作用。」

      中國過去一直把以市場換技術作為吸引外資的策略,近年大力鼓勵跨國公司駐中國設立研發中心,把高端生產流程轉移到中國。但這項調查為中國的「全球供應商」的地位發出警告:必須注重知識產權保護和產品質量。不過,AMR首席戰略家卡文·奧馬拉(Kevin O"Marah)說,公司之所以覺得中國風險大,是因為它是如此重要。儘管越來越多美國公司轉回本土生產或者外包鄰國,但中國仍將是佔主導優勢的供應中心。

      奧馬拉預測,更多的公司將採取供應商多元化的策略,哪怕是因此付出成本提高的代價,而不是「把雞蛋都放在中國這一個籃子里」。

      而對於在美國生產的風險,公司最擔心的是消費者開支減少、能源價格波動以及商品價格波動。

    上一篇: 通用與工會達成協議 破產保護風險未減
    下一篇: 英國央行謹慎加碼刺激政策

    推薦閱讀:

    張愛軍:突出工業經濟地位 抓好實體經濟發展
    為什麼安徽龍在龍洋界有著如此獨特的地位?
    女性地位如何才算真正提高
    試論市場經濟條件下政治經濟學的地位和作用
    地位(四)

    TAG:中國 | 供應商 | 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