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親屬稱謂語看漢英文化差異
07-10
從親屬稱謂語看漢英文化差異摘要: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而親屬稱謂語是民族文化的反映。本文以漢英親屬稱謂語為研究對象,試將漢英親屬稱謂語進行對比並分析其差異,從而探詢其背後的文化因素並促進我們的跨文化交際活動。 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並對文化起著重要作用。有些社會學家認為,語言是文化的基石——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化;從另一個方面看,語言又受文化的影響,並反映文化。可以說,語言反映一個民族的特徵,它不僅包含著該民族的歷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蘊藏著該民族對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語言與文化互相影響,互相作用;理解語言必須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須了解語言。親屬稱謂語既是語言現象,也是社會、文化現象。由於人類的繁衍生息是相通的,各個民族都具有表示家庭成員關係的親屬稱謂系統;由於價值體系和文化觀有所不同,其親屬稱謂用語也不盡相同。漢語和英語自然也不例外,它們的親屬稱謂體系具有明顯的差異,這些不同也同時映射出彼此的文化差異。 一、漢英親屬稱謂語的差異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稱謂」是指「人們由於親屬和別的方面的相互關係,以及身份、職業等而得來的名稱」。一般說來,稱謂可分為親屬稱謂和社交稱謂兩大類。親屬稱謂指的是以本人為中心確定親族成員和本人關係的名稱,是基於血親姻親基礎上的,如父親、母親、爺爺、姨夫、姑父、伯父等。 漢語親屬稱謂系統繁複多樣,且直系與旁系、血親與姻親、長輩與晚輩、年長與年幼、男性與女性、近親與遠親等都嚴加規範,一一區分,其語義功能之細密、描述之精確,令人嘆為觀止。相比之下,英語親屬稱謂則相對貧乏,除區分輩分外,親疏、內外、長幼,甚至男女性別都可忽略不計。如英語中的「brother」一詞,在漢語中則要分成「兄」和「弟」;又如一個「cousin」就相當於漢語的「堂兄」、「堂弟」、「表哥」、「表弟」、「堂姐」、「堂妹」、「表姐」、「表妹」8個詞。 另外,在西方實行父系和母系雙邊繼承嗣制,血親與姻親的關係不分內外,不分主次。英語區分血﹑姻親的唯一方法是通過添加後綴「-in-law」來實現,而漢語則用一整套單獨的辭彙來分別命名血親和姻親。例如,用「brother—in—law」來表示與漢語相當的大伯子、小叔子等;用「sister—in—law」來表示與漢語相當的大姑子、小姑子等。 一般而言,漢語親屬稱謂包括了親屬關係中垂直序列的上下各四代人(從己身算起)以及平行序列上的第三旁系(己身、兄弟姐妹、堂表親),傳統的中國親屬體制範圍更寬廣,根據本宗九族五服制的上下各五代及旁系五代以內都被列為親屬,這個範圍之內的親屬都有單獨的稱謂。由此形成了「高祖、曾祖、祖、父、本人、子、孫、曾孫、玄孫」的「九族」血親關係,這就是九個層次。如果把旁系的血親關係和姻親關係聯繫起來,便形成了一個龐大的親屬系統。這裡僅選其中的一部分,以顯示其層次關係。 第一層: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長二輩); 第二層:父親、母親、伯父、伯母、叔父、嬸母、舅父、舅母、姨父、姨母、姑父、姑母、岳父、岳母(長一輩); 第三層:(本身)哥哥、嫂嫂、姐姐、姐夫、妹妹、妹夫、堂兄、堂嫂、表兄、表嫂、內兄、妻妹、襟兄(同輩); 第四層:兒子、女兒、侄兒、外甥、內侄、侄婿(晚一輩); 第五層:孫子、孫女、外孫、外孫女、侄孫、侄孫女、孫媳、外孫媳(晚二輩)。 而在英語民族中,祖父母和孫輩及旁系三代以外的關係都被排除在親屬之外,被列為社會關係。表現在親屬稱謂上,垂直序列上的關係只能通過加修飾語「great」(且及少見),而對旁系三代以外的關係不用親屬稱謂。 二、親屬稱謂語所體現的文化差異 (一)家族親情觀念上的差異 漢民族對親屬稱謂系統如此細密的語言分割,與強調以血緣關係為基礎的封建宗族制度緊密相關。中國在經歷了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洗禮後,漢族已成為了一個宗法觀念極強的民族。中國封建社會的典型結構是宗法社會結構,整個社會基礎是以家族這個由血緣、婚姻紐帶關係維繫的宗法性結構的。當時的人們把家族的利益看得高於一切,因此想盡辦法來維繫家族的血緣關係。所謂「家」,是由夫妻間的姻緣關係與親子間的血緣關係共同構成的社會最小單位,即我們所說的家庭。所謂「族」,是一個放大了的「家」的概念,由若干具有親近血緣關係的家庭組成,即我們所說的家族。古人有「三族」」九族」之說,就是指一個家族中最直接的血緣關係。另外,漢民族的傳統文化中崇尚大家庭,三世同堂、四世同堂甚至五世同堂都很常見。因此,漢文化親屬稱謂語對內親外戚、遠近不同的血緣關係有涇渭分明的區別,而漢語親屬稱謂系統是世界上最豐富、最複雜的親屬稱謂系統之一。 相較之下,英國沒有像中國那樣一統數千年的傳統核心倫理思想,他們的家庭結構比較簡單,多數人喜歡核心家庭,兒女們婚後都自己搬出去獨住。只有在重大節日里親戚們才互相來往。他們強調每個人都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存在,追求「自由,獨立」。內部結構簡單,成員數量少,相互關係明確,再加上親緣觀念淡薄,日常來往較少,在他們的心目中,親戚和一般朋友沒有什麼兩樣,沒有必要去細分每個親戚的親疏遠近,也就更沒有必要去用親屬稱謂稱呼非親屬成員了。因此英語親屬稱謂語不僅數量少,而且指稱寬泛,任意一個親屬稱謂都有很廣的通用性,基本上只進行性別區分。 (二)尊卑等級觀念上的差異 統治中國文化幾千來的思想精髓是儒家孔子「仁」和「禮」字所代表的思想。「仁」主張的人際關係準則是: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一人獨自難以為「仁」,要達到「仁」,就得建立封建社會的宗法血親關係,以及差序結構的社會體系。而「禮」的核心內容就是遵循「尊尊」、「親親」的原則來正名分,定等級,以調適統治階級的內部關係,維持穩定的統治秩序。「尊尊」指下級必須尊敬和服從上級,特別是尊敬和服從作為天下大宗的天子和一國宗主的國君;嚴格上下等級秩序,不得僭越,不許犯上作亂。「親親」指必須親愛自己的親屬,特別是以父權為中心的親屬;子弟必須孝順父兄,小宗必須服從大宗;分封和任命官吏必須「任人唯親」,使親者貴、疏者賤,並按嫡長繼承製代代世襲下去。「尊尊」和「親親」本是宗法制度的原則,而根據這種原則確立的禮制恰恰能起到標識社會成員身份尊卑貴賤的作用。漢語親屬稱謂語中嚴格的尊卑長幼區分就體現了這種等級觀念。中國家庭中對長輩不能直呼其名,否則會被視為大不敬。就是同輩的兄弟姐妹、弟妹一般也不以名字稱兄姐,否則將會被視為沒有家教。而要根據順序用親屬稱謂來稱呼。 對於英語的發祥地英國來說,一直與外界交往頻繁,並且早在中世紀之後就開始有了限制國王權利的議會,因此自由、平等的觀念深入民心。他們更注重人與人之間的平等,交往中的坦誠。因此,他們喜歡以人名來稱呼對方,即使對比自己年齡大的人也不例外。英語中親屬稱謂語如此簡單,不像漢語那樣嚴格區分尊卑長幼,正是與這種文化氛圍相適應的。 三、結語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的內涵。中國傳統的「重名分,講人倫」的封建倫理觀念與西方社會「人為本,名為用」的價值觀使得漢英語言在親屬稱謂語方面出現明顯的差異。只有在弄清英漢語親屬稱謂語中這些差異,尤其是英漢語親屬稱謂語中的內涵與外延方面的差異後,才能進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際,克服漢語的傳統文化思維對英語學習的消極影響,同時還能了解中西方不同的倫理思想與文化。隨著中西文化交往的增多,當我們聽到一個英國小孩對其爺爺或奶奶直呼其名時,就可以坦然接受了。在閱讀英國文學作品和進行文學翻澤時,若遇到親屬稱謂語,我們必須仔細研讀原文,才能進行準確的理解和表達。 參考文獻: [1]張安德.英漢詞語文化對比[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李建中.中國文化概論[M].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 [3]張瑩.英漢稱謂語的文化內涵比較[J].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年12月. [4]張中芹.淺談與親屬稱謂語有關的中西方文化差異[J].鹽城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4期. [5]鄧芳.英漢稱謂語的文化折射[J].荊門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年5月. [6]牛忠光,周雷.英漢稱謂語及其文化差異分析[J].平原大學學報,2006年6月.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印度高官稱穿牛仔褲的女人不敢娶,你怎麼看?
※美國之行看中美國標舞文化差異 | 發聲
※小差異帶來大問題—出國應該如何克服文化差異?(一)
※小差異帶來大問題—出國應該如何克服文化差異?(三)
※一個不懂茶的人 為何親臨緬甸 尋找果敢古樹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