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探訪·赫哲族|堅守傳承與文化創新,探訪路上的民族匠人!
參觀完街津口赫哲民族文化村後,我們步行來到了不遠處的村鎮,拜訪一位在2010年被授予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稱號的手工藝人孫玉林。他的工作室位於主街的一側,面積不大,只有幾十平米,展架上擺滿了孫老師的魚皮畫作品,孫玉林老師和他的妻子常年堅守在這一間小店裡,堅守著對赫哲族民族藝術的熱愛與傳承。
孫玉林老師夫婦對赫哲族傳統工藝的堅守還體現在他們數十年如一日的創作,因為民族工藝不僅需要繼承和保護,更要創新和發展。孫老師告訴我們,他同時還是黑龍江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的魚皮畫製作技藝老師,每年都會有很多學生來他這裡學習製作魚皮畫,在與同學們一起的時間裡,他也不斷進行著藝術創作,製作出了很多富有民族特色的魚皮畫作品。
孫玉林早年從事捕魚,直到2000年拜赫哲族著名藝人孫有才為師,才正式開始走上魚骨畫和魚皮衣繪製的道路。孫玉林的魚骨畫大多描述赫哲人生活和捕魚的場景,畫中的主角除了人便是魚,為了將主角刻畫地栩栩如生,一根正常的魚刺要切成十分之一細,之後再將幾十根這樣比頭髮絲還細還軟的魚刺粘合在一起來拼繪出人物和魚的畫面。製作工藝對手藝人技藝要求之高直接反映在繪製作品的精湛上。
在從事魚骨畫創作的7年中,孫玉林已製作了近500副大小各異風格不同的魚骨畫。
製作一副12寸左右的魚骨畫,需要兩條至少10斤重的大鯉子或大馬哈的魚骨,經過拆骨、洗凈、晒乾這些流程後方能使用。
敖其鎮非遺傳承人解永亮
佳市郊區敖其鎮敖其村南臨完達山脈,北依松花江畔,三面環山,是赫哲人聚居地之一。赫哲人在長期的漁獵生產和生活中,創造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傳統魚皮畫藝術。在這塊土地上成長起來的赫哲族小夥子解永亮,2007年12月毅然從大都市回到家鄉,挑起魚皮畫傳承人的重任,立志將魚皮畫這一傳統瑰寶傳承和發揚下去。
解永亮的姥姥是赫哲魚皮畫傳承人,擅長傳統魚皮技藝,並經常製作一些魚皮畫送給親朋好友,從小在姥姥家長大的解永亮耳濡目染。姥姥製作魚皮畫時,他經常打下手,並對這門古老的藝術產生濃厚的興趣。
高中畢業後,解永亮來到佳大藝術學院藝術設計專業學習,系統地學習了美術和裝潢設計知識,三年後學有所成的他來到哈爾濱闖世界,在一家廣告公司任美術指導,並開始了雄心勃勃的創業夢。
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看到中央電視台報道的家鄉魚皮畫的專題片,才知道赫哲族魚皮畫這個藝術瑰寶已處於瀕危狀態,急需搶救和保護,這深深地震撼了解永亮的心。
思索一個晚上後,解永亮整理了行囊告別大城市,毅然返回家鄉,立志從事魚皮畫的創作和傳承工作。父母對他的這個不著邊際的想法並不看好,解永亮卻忙著到書店買書,上網查資料,在自己的小屋子裡鼓搗起來。一個月後,當他拿著自己製作的《雄鷹展翅》向父母彙報時,父母被兒子的精湛技藝和執著精神所感動,同意了他的選擇。
據解永亮介紹,目前魚皮畫藝術的傳承主要是社會傳承,如目前在敖其鎮赫哲族旅遊區內成立的魚皮畫傳習所與赫哲體驗園內擔任講師,同時也是赫哲族聯合學校的赫哲族傳統魚皮工藝校外輔導員。而且每天都會有遊客前往佳木斯郊區的魚皮技藝傳承基地參與自己動手製作魚皮工藝品,學員主要以農村剩餘勞動力婦女居多。
目前解永亮公司的銷售主要由政府外交禮品、私人定製藝術品、旅遊紀念禮品、網路營銷四部分構成,年營業額在30萬以上,帶動普通工人家庭增收0.8——1.2萬元/年。產品的包裝設計也大概一兩年更新一次,做到了民族文化的創新與發展。
抓吉鎮魚骨手工藝人宮福雲
八月的撫遠已經開始有了些許涼意,採訪完東極傻妹炒魚毛後,我們又前往赫哲族魚骨技藝傳承人宮福雲老師的工作室參觀。宮老師的魚骨工作室位於當地村小學的院內小樓中,一間不大的小教室裡面擺放著一些半成品的魚骨工藝品和歸類整齊裝在塑料袋裡的魚骨原材料,屋子裡散發著一股來自江海的魚腥味,原始而又溫潤,充滿著自然的氣息。
剛一進門宮老師就熱情地拿出她搜集整理的魚骨給我們展示,那些魚骨按照部位的不同被整齊的分裝在七八個白色袋子里,有脊骨,有腮骨,還有一些大魚的骨架和綿密細白的魚骨刺。宮老師告訴我們,魚腮部是天然的蝴蝶翅膀形狀,很容易拼接出好看的造型來,而胖頭魚的骨頭是最理想的,因為它透明潔白,看起來非常乾淨雅緻。但基本上平時收集來的魚骨都多多少少會有一些小瑕疵,宮老師會把它們泡在雙氧水裡,祛除魚骨上的黃斑和污漬,只有經過這樣加工處理之後的魚骨才可以被用來製作魚骨工藝品,目前這樣處理魚骨的人很少,她也正在這條路上不斷地努力探索著。
赫哲族的魚骨工藝,是在傳統的樺皮、木雕工藝的基礎上開掘形成的。之所以有了魚骨工藝,這與赫哲族深邃的魚文化密不可分。魚是赫哲人三餐必不可少的食物,有用吃剩的魚骨製作魚骨工藝品的奇想自然也就順理成章。魚骨工藝品的用料都是天然魚骨,用鰾膠粘接,作品構思巧妙,造型精美,顯現出了赫哲族傳統文化的特有風格,同時魚骨在赫哲族傳說中有驅災辟邪的寓意,所以赫哲族歷來就有製作魚骨工藝品用來自己佩戴和贈送親朋的傳統。
赫哲族魚骨製作工藝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赫哲族作為中國北方惟一的以捕魚為生的民族,因此赫哲族特有的魚皮衣、魚皮靴,用磨礪而成的魚骨、魚刺作為身佩、頭佩、項飾、胸飾、腰飾等做為裝飾品就不足為奇。但隨著時間的流失、歷史的變更使赫哲族魚骨工藝沒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和發展。直到上世紀80年代赫哲族一位多才多藝的老藝人孫有財經過潛心研究才把赫哲魚骨製作工藝得以繼承下來,為此他被評為「赫哲老人」、赫哲族民間工藝家。他把有特點的魚骨都留下來,處理乾淨後晒乾,用一種火膠沾合在一起,做成各種各樣的古代兵器或小鳥等小動物,這些工藝品栩栩如生,惹人喜愛。還有一些作品取材於赫哲族歷史傳說,如「闊力」、「神斧」、「木昆達出世」等。
宮老師的魚骨作品原材料也是取材於生活當中,同時由於工藝品的特殊要求,有些魚骨的使用其實並不是我們想像中的那樣,宮老師給我們講了一個她身邊的故事。有一次他的兒子打上來一條五六斤的胖頭魚,回來之後就隨時掛在了屋外,結果因為天太熱魚就壞了,之後小伙隨手就把魚扔進垃圾箱了,因為在這裡魚實在是太多了,也就不足為貴,但阿姨很著急的從垃圾箱里把那條魚給翻找出來,說魚肉大家都已經吃膩了,但魚骨很重要,因為經過下鍋烹調後的魚骨都開始變得酥脆易折,而且顏色也不好看,幾乎就不能用了,所以大多數情況下只能是用活魚的魚骨去製作魚骨工藝品。聽到這裡我們感覺搜集和製作魚骨工藝品還是需要很費一番功夫的。
不僅是原料的難收集和難處理,對於製作魚骨工藝品來說,更重要的創意迸發更是需要有豐富的生活經驗積累,有時候靈感倏忽而至又恍然遠去,所以有時候宮老師一天只睡兩三個小時,有什麼好的靈感出現了就立馬開始動手實踐。同樣的堅持也體現在宮老師身上穿著的魚皮馬甲上,一件魚皮馬甲需要1000多元人民幣,村裡有些人不理解,但宮老師告訴我們,這件馬甲已經不僅僅只是一件衣服了,最重要的是它製作過程背後的艱苦和付出,它已經是一件藝術品了,上面承載著的是赫哲族的文化。而且宮老師還告訴我們,所有工藝品其實都是成本價,更多的考慮是為了通過工藝品去表達和傳承民族文化。
在這遙遠的東極之地,還有這樣一位阿姨,她用她自己的堅持和熱愛在守護著一個民族文化的繼承,她稱得上是真正的民族藝術家——清白之藝,唯道守恆。那些細長潔白的魚骨在她的手裡變成一件件惟妙惟肖的工藝品,吸引著一批批前來遊玩參觀的遊客,也許就像阿姨說的那樣:「工藝品是承載民族文化的平台,我要把它做好,讓更多的人了解赫哲,走近赫哲,我也就知足了。」
註:以上所有內容均為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推薦閱讀:
※婚姻理論創新 續六
※畢加索一生共創作了多少件藝術品?
※技術創新變慢,缺乏引爆市場的新產品,優衣庫要小心了 | Top 15 年度報道
※【獨家】關於租賃行業創新發展的探討
※倒摩爾定律:科技真的永無止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