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應合併
前幾篇日記刊登後,有人覺得我有些小題大做,比如對「御用」等辭彙的運用問題。這裡面要區別對待。對娛樂圈的,的確可以不當一回事,但涉及到政治、國家領袖,不要說中國,全世界都一樣,是不會隨便濫用的。就拿「御用」來說,娛樂圈用了那麼多年,不管用多少年,這種用法也是錯的;其次,用在娛樂圈,也不會有人太認真。但用在政治人物身上,即使是開玩笑也不容許的。所以一是要分清領域,二是要防微杜漸。很多事情都是從小事情上發展而來的,等到習以為常了,一種壞的風氣和概念已經養成了。想當初,我們搞個人崇拜,最早的時候也是從稱謂啊、禮儀啊開始的,然後就習慣成自然,以至於登峰造極。還有,就是要分清「公」和「私」。現在有些人稱「大大」、「媽媽」,這我覺得無所謂,有的還喊「爺爺」、「奶奶」,當年連戰就被稱為「連爺爺」,這都沒關係,這種稱呼是在親人之間叫的,沒關係的。但一涉及到政治,就不能開玩笑。
政府工作報告里提到「京津冀一體化」的問題。但我發現大家對這一事情的背景都不了解。有一年,我跟新加坡的一批高官講課,講到中國行政區劃的歷史。有一位高官問我,天津當初為什麼要劃成直轄市?我想,是不是當初毛主席為了制約北京才這樣做的。一查資料,果然如此。
解放以後,天津的地位是急劇下降的。開始,天津是河北省會,後來河北省會遷出了,天津就成了省轄市,只是地委的駐地。到1967年,也就是「文革」高潮期間,突然把它升格為直轄市,那時中國只有北京、上海兩個直轄市,無論從行政管理、地區開發還是中央控制來考慮,都不會在離北京那麼近的地方設立直轄市。中國假如說需要設立第三個直轄市,也該是在離北京遠一點的地方。我們經歷過「文革」的人,一下就想明白了。「文革」的發動,有一個因素就是毛主席要打倒彭真,通過打倒彭真,再打倒他背後的劉少奇。毛主席當時對北京市的批評已經到極點了,罵北京是「針插不進,水潑不進」的「獨立王國」,所以「文革」第一批打倒的彭真、羅瑞卿、陸定一、楊尚昆,彭真的地位最高,除了副委員長的黨內職務外,他還是中共北京市委第一書記兼北京市市長。接下去就改組,北京成立新市委。新市委書記是華北局第一書記李雪峰。不久又顯示,毛澤東對新成立的北京市委也不滿意。當時有一些政治謠言,說彭真、賀龍曾陰謀發動兵變,要搞中南海。在這個情況下,突然天津被升格為跟北京一樣的直轄市,當時也不需要什麼程序,就是一道命令。我認為,毛主席的目的是在他掌握得到的範圍內,需要有一個跟北京能抗衡的行政區。當時有很多奇怪的現象,天津「革委會」主任的解學恭地位突然升高,經常出現在中央的活動中;還比如毛主席的表侄女王曼恬,王海容的姑姑(王海容做毛澤東的翻譯,後來一直做到外交部副部長),曾經又是天津市的副書記,又兼中央文化組的工作;還有西哈努克出訪,常有一個天津的教授跟著,天津在很多方面直接參与了北京的活動。從政治上,我不想評價毛澤東這麼做是利還是弊,但這樣做,在經濟和其它方面肯定是人為地製造了一些不正常的局面。這樣一來,北京再往東擴,就碰上了天津,天津又是靠海的,發展也有了既定範圍。另外,北京和天津都被河北省包圍著,就是北京和天津之間,還是河北的縣。這種局面在計劃經濟時代還不太受影響,到了現在,又要講效益,又講市場經濟,很明顯就出現了不可調和的矛盾。
天津除了是直轄市外,都是政治局委員擔任書記,地位很高。從中國歷史上看,這種情況都是不正常的。從漢朝開始,首都所在的政區就是擁有特殊地位的。明朝遷都北京後,就把今天的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這一塊統一作為直接歸中央管轄的地區,南京還保留首都的地位,叫南京,北京又屬於一個政區,叫順天府,像宛平、大興都是屬於順天府的。清朝繼承下來,把這塊地區變成了直隸。北京周圍是一個完整的行政區。而現在這個範圍裡面,有三個省級單位,北京、天津、河北,前面兩個都是政治局委員任書記,明顯級別高於河北,而土地資源、人口都是河北更多,而天津和北京距離很近,彼此都受制約。
現在中央很強勢,可以建立協調小組,張高麗現在是常委,又做過天津的書記,短時間之內,是沒有問題的。但從長遠考慮,還是得在行政區划上做改變。要理順這關係,無非是兩條出路。一是靠現在的中央協調,這不是經常性的制度安排。能協調的範圍是有限的。這件事情造成的長期的經濟、社會的影響,不是協調能協調得了的。有些事情還是要地方政府來處理。所以我認為應該用另外一種一勞永逸的方法,就是調整行政區劃,既然當初設立天津為直轄市的實質是從特殊情況考慮的,那麼現在這種情況已經消除了,就要考慮長遠的因素。明清之前,這個地方就是完整的直屬區,這才是長遠地解決問題。
大家會說,太難了。只要從法律依據辦事,為長遠的目標考慮,也是不難的。這樣行政區域的設置需要全國人大來批准。理順了後,就不需要什麼協調小組了,而是直接成為一個行政區了。這才真正能夠做到京津冀協調發展。
中國各省、直轄市分布很不均衡。中央管理的一級政區還是少了一點。美國幅員和中國相似,各州的分布相對來講比中國更合理。中國有的政區實在太大,比如新疆;還有的人口實在太多,有的省超過一億,增加了管理的難度。還有個方法是不斷放權,但這也不能代替省區的設置和劃分。
我的老師在1990年時就跟中央提了方案,認為中國應劃成50個左右的省。有的人認為,這不是官更多了嗎?但同時他又提出,把省跟縣中間的的區級市徹底取消。我們都知道,管理的層級越少越好。以前是因為交通條件不好,例如四川,有200多個縣級單位,政府管不了,就再設置區級市來管理。如果把全國劃成50個省,那每個省所管的縣也就四五十個,現在有高鐵、電傳、互聯網,政令的上傳下達應是不成問題的,在當天往返於一個縣,應該也沒問題的。在中間多加了一個地級市,其實憲法上也是沒有的。我國憲法規定的行政區劃,一個是省和直轄市、自治區,一個就是縣。有規定,只有比較大的市,才能開人代會,才有政協,現在所有的中間的地級市,全部都在開人大和政協,其實這並不符合憲法。我前兩年有過提案,提議應該在兩種方案中做出選擇,如果認為憲法是不合理的,應該修改憲法;如果認為憲法是對的,就要把非法的現象取消,只有被確定的比較大的市才能開人代會,其它的要取消。
有人說中央政府真正能夠管理的也就是到縣這一級,再往下就管不到了。這種說法是沒有道理的,中央的政令還是能夠一竿子到底的。毛澤東開七千人大會,就是縣一級的都來了。中共和國民黨相比,最大的特點就是能管理到縣以下。國民黨是沒有這個能力的。
改革開放以後,有的村裡出了個企業家,同時又是村裡或鎮里的書記,這只是個案,並不是普遍化的。還有基層黨組織解體的,黨員都出去打工了,黨組織都不存在了。或者有些阿訇講話比書記還靈,或者有些鄉政府因為經費不夠名存實亡的,然後被宗族勢力把控。這種情況有,但是因地而宜。但這些情況,基層到底佔多少,沒有數據,光拿個案來講,是沒有意義的。應該有些抽樣,然後估算出大概有多少百分比是這樣,才有意義。
(本文經過電話採訪,由葛劍雄先生口述,薛莉整理。葛劍雄先生微博:http://t.sina.com.cn/gejianxiong 。葛劍雄為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2008年當選為第十一屆中國政協常委。)
推薦閱讀:
※妊娠糖尿病和糖尿病合併妊娠是一回事嗎?
※高血壓合併冠心病用藥既降壓又要護心
※哮喘合併過敏性鼻炎的診治
※心力衰竭的合併症治療
※腰椎間盤突出合併腰叢神經受累的治療 - 已解決 - 搜搜問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