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以聖賢雅隱為題材的繪畫--2[156P] - AAA級私秘視覺館的日誌 - 網易博客
明 陳洪綬 南生魯四樂圖 長卷,絹本設色,縱30.8厘米,橫289.5厘米。(瑞士)蘇黎世瑞特保格博物館藏。
《南生魯四樂圖》取自唐代詩人白居易《四樂圖》詩意,故分為四段:一、解嫗,畫南生魯居士坐於石案後,一老嫗扶杖立於前,表現白居易作詩通俗,老嫗可解;二、醉吟,畫居士頭飾野花,執杖雲遊,追慕白居易被貶後半仕半隱的歲月;三、講音,畫居士沉醉音樂,使人想起白居易《琵琶行》;四、逃禪,畫居士盤坐蕉葉上,後有佛像和蓮花,憶念白居易晚年居洛陽龍門石窟旁,忘情山水,棲心釋氏。畫後有款:「李龍眠畫白香山四圖,道君題日白老四樂,洪綬以香山曾官杭州,風雅恬淡,道氣佛心,與人合體,千古神交,為生翁居士取其意寫之屬門人嚴湛、兒子陳名儒設色。時己丑仲冬也。山民洪綬。」從中可看出,此圖為清順治六年(1469)陳洪綬與弟子嚴湛、兒子陳字三人合作。四段畫面皆以構圖簡潔明快取勝。配物簡單,人物突出。白居易面容有肖像寫實之風,髯須濃密,多以正面示人,笑容親和動人,以顯其之「樂」意。線描流暢飄逸,有唐宋之風,設色清雅雋秀。每段皆有獨立的題跋。書畫相應,自顯一股清新脫俗、與眾不同之風範。陳洪綬之所以畫此圖,是從側面反映出他晚年苦悶的心情。
明 陳洪綬 南生魯四樂圖 長卷(局部)
明 陳洪綬《庵簪花圖》 絹本設色 縱143.5厘米 橫61.5厘米
此圖所繪內容,如畫中畫家題識所說:「楊昇庵先生放滇時,雙髻簪花,數女子持尊,踏歌行道中。」楊昇庵即楊慎(1488—1559),是明代著名學者,正德六年殿試第一名,授翰林修撰。因抗疏切諫,移疾歸;後起充經筵講官。嘉慶三年,大禮議起,他跪門哭諫,又遭貶斥下獄,被流放到雲南。作品描寫楊慎在流放中的這一狂怪行徑,他身著寬袍大袖,面塗白粉,頭上插有五色花枝,表現出玩世不恭的神態。兩女子手持盂和扇跟隨其後。此畫深刻而生動地揭示出楊慎當時的心境。背景畫一株粗老彎曲而葉紅的楓樹,藉以烘托楊慎的人品。人物造型誇張,衣紋用線勁健圓潤而富有裝飾性,顯示出陳洪綬獨特的繪畫風格。
明 陳洪綬《陶淵明故事圖》 絹本設色 縱303厘米 橫308厘米
此圖基於蕭統《陶淵明傳》,全卷分為十一段,分別為:採菊、寄力、種秫、歸去、無酒、解印、貰酒、贊扇、卻饋、行乞、灌酒。陶淵明為東晉名士,不阿權貴,嗜酒安貧,孤傲清高,喜從寧靜中得真趣。本圖描繪他棄官歸田過清苦生活的幾個特寫鏡頭,每圖都以陶淵明為中心,或配以必要的人物道具,各有題名。
明 陳洪綬《唏發圖》 紙本設色 縱105厘米 橫51.8厘米 重慶市博物館藏
唏發原指把洗凈的頭髮晾乾,後亦指洗髮。趙孟堅修雅博識,人比米芾,以游適書畫為樂,曾與周草窗各攜書畫,放舟湖上,相與評賞,「飲酣,子固脫帽,以酒發,箕距歌《離騷》,旁若無人」(周密《齊東野語》)。這幅作品表現的就是這個故事。圖上只畫兩塊石台,幾枝菊竹,酒瓮飄香,一位高士長發披肩,醉眼朦朧手舞足蹈,其鬚髮毛根皆出肉,力健有餘。沉醉詩酒、狂放不羈的高士形象躍然紙上。人物的衣紋清圓細勁,轉折有致,並稍加渲染,兼李伯時、趙吳興之妙。設色清雅古淡,氣勢超拔,應屬陳老蓮晚年的作品。
明 陳裸 峻林遠眺圖 立軸 紙本 水墨 淡設色縱86.9厘米 橫35.2厘米 (日)私人藏
此圖表現文人歸隱山林,借景怡情之趣。樹木用細筆勾擦,朱、赭色染葉,烘托秋意。遠山不作皴·筆,全用淡墨渲染,遠近景色疏放縝密分明。
明 仇英 松溪論畫圖 軸 絹本設色縱60厘米 橫105厘米吉林省博物館藏
此幅左側畫蒼松巨岩,臨水平坡上,有二老者席地而坐,欣賞畫卷,還有二童在樹下汲水煮茶。人物形態準確生動,形神畢肖,頗有生活情趣。山石採用「小斧劈」皴法,方硬嶙峋,富有質感。畫面意境清曠,靜中見動。
明 仇英 桃源仙境圖 立軸 絹本 設色橫66.7厘米天津藝術博物館藏
圖中高峰聳峙,群峰環繞,殿字樓台,雜樹虯松點綴其間,祥雲繚繞,氣勢相連。一仙洞,幾老人正撫琴論事。所繪高山、泉水、白雲、石磯、古木、樓閣等,筆墨均為精麗艷逸,骨力峭勁,風格細秀;人物刻劃,生動而有神采。此畫屬趙伯駒、劉松年細筆一路,是南宋院體遺風。
明 仇英 寫經換茶圖卷 《寫經換茶圖卷》,美國克利夫蘭美術館藏。
明 戴進 溪邊隱士圖 軸絹本 水墨淡彩 137.9 公分 x 75.1 公分 (美國)克利夫蘭美術館
明 杜堇 伏生授經圖 絹本設色 縱147厘米 橫104.5厘米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此圖布勢跌宕起伏,運筆迅疾頓挫,具豪邁放逸意趣。這種繁簡結合、工寫相兼的表現手法,在他的其它作品中也同樣可以見到,反映了較全面而嫻熟的技藝。伏生為漢代濟南人,字子賤,原為秦博士。秦始皇焚書坑儒後,儒學受到極大打擊,至西漢文帝時,求能治《尚書》的人,時伏生已年九十餘,老不能行,文帝使晁錯往受,得二十八篇,即所謂《今文尚書》。此圖表現的即是這個題材,圖中倚坐在方席上的老者即是伏生,鬢髮蒼蒼,老態龍鍾。
明 杜堇 陪月閑行圖 紙本 水墨縱156.5厘米 橫72.4厘米(美)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藏
此圖畫宋代的林逋(965-1026年)隱棲西湖孤山,月夜雅游的情景。人物神態淡泊自如,畫山石樹木筆法瀟洒恣意,墨色簡淡沖和,顯示出浙派繪畫的風格特徵。
明 杜堇 山水人物圖 立軸 絹本 水 墨 設色縱153.7 厘米 橫79厘米(日)私人藏
此圖以謹嚴蒼勁的筆墨描繪文人的隱逸生活。畫面上高山峻拔,溪流繞岸,松林蒼翠。一隱士漫步於溪岸,仰望遠山,陶醉於林泉山色中。畫家自題:「松色灑衣碧,微風寄遐想。山中有樓居,仙人自來往。」更抒發了隱逸之趣。
明 杜堇《題竹圖》 紙本墨筆 縱191厘米 橫104.5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本幅右上自題七絕一首,署款「檉居杜堇」。從題詩悉知此圖繪宋代著名詩人蘇軾題竹的故事。畫面正中高帽長須、執筆題竹者即為蘇軾。人物衣紋作蘭葉描,又稍見轉折和頓挫,纖細而有力。墨竹主幹細加暈染,逐節分明,筆墨亦顯細秀特色。唯山石勾皴較隨意,多尖峭折角和方向不定的短皴,近似「浙派」戴進的山石,其畫法似乎與「院體」、「浙派」有一定關係。杜堇的畫風也反映了成化、弘治時期繪畫所具的時代性。
明 郭詡 東山攜妓圖 紙本墨筆,縱123.8厘米,橫49.9厘米。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是以東晉名士謝安棲隱東山的軼事為藍本。謝安,字安石,未入仕前已名重於時,朝廷屢次徵召,皆以病辭,隱居會稽之東山,放情山水,以聲色自娛,每出遊必攜妓同行。後出仕司馬,又升任宰相。在此畫面上,謝安清須飄灑,氣宇軒昂;三妓雲發高聳,緩步隨後。
明 居節 訪隱圖 立軸 紙本 水墨 設色縱76厘米 橫37厘米(日)私人藏
此圖寫文人執杖訪友的情景。圖中青山腳下,茅屋小院傍水而築,修竹搖曳,江水湯湯,怡然自得之情溢於畫面。山石以簡率筆墨皴染,畫風清雅,頗得宋人韻致。
明 藍瑛 白雲紅樹圖 立軸 絹本 青綠設色縱189.4厘米 橫48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是藍瑛青綠山水畫中的傑作。圖中山峰白雲繚繞,樹木爭奇鬥妍,溪水明凈,雅士幽賞。作者師法董其昌,仿張僧繇沒骨法,畫白雲紅樹,遠山近石,鮮艷奪目,頗為致。
明 藍瑛 江皋話古圖 立軸 紙本 設色縱169.4厘米 橫50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筆墨蒼秀,設色淡雅,畫風清疏,是藍瑛晚年代表作。圖畫遠山層疊,江水泛波;畫幅右下江岸,蒼松高大麴立,其下二高士席地相對而坐,談古論今,神態栩然。畫法師關仝,但有黃公望筆意。
明 李士達 三駝圖 立軸 紙本墨筆縱78.5厘米 橫30.3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李士達(1550—1620),字通甫,號仰槐,江蘇蘇州人。萬曆二年(1574)進士,長於人物,兼寫山水,故名於世。其對畫講求五美——蒼、逸、奇、遠、韻;反對五惡——嫩、板、刻、生、痴,被評為深得畫理。傳世作品有《潯陽琵琶圖》《三駝圖》《西園雅集圖》等。圖繪三個駝背的老者,一提籃側顧,一向提籃者作揖,一拍手大笑,三人形象滑稽,笑態可掬。畫家以駝者之間的相互戲謔,來諷喻「世上無直人」。衣紋用「渾描」,鬚髮皆不見鉤勒痕迹,筆墨圓潤,柔若無骨,可見作者高度的筆墨造型功力。其上方有錢允治詩云:「張駝提盒去探親,李駝遇見問緣因;趙駝拍手呵呵笑,世上原來無直人。」點明了此幅的諷世主題。李士達的此畫如錢允治的題詩一樣,將民間歌謠形之於畫圖,帶有通俗而又詼諧的情調。
明 劉俊 雪夜訪普圖 立軸,絹本,設色,縱143厘米,橫75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該圖是描繪宋太祖趙匡胤雪夜訪問功臣趙普的故事。在這個雪夜,趙匡胤和趙普邊飲酒邊商定統一天下的大計。畫中屋內三人,當中穿龍袍正襟危坐者,為宋太祖趙匡胤;左邊著便服拱手而坐者為趙普;右側捧懷盤侍立的女子為趙普之妻。屋外白雪皚皚,寒鴉縮棲樹上,門口四個侍衛,或呵手,或捂耳,更顯得寒氣襲人。該圖布局平衡而概括,線條秀勁有力,設色精麗典雅,人物形象精確,廳堂界畫一絲不苟,樹石筆法則比較放縱。風格繼承南宋「院體」而又有所變化,屬於典型的明代宮廷畫風。
劉俊,生卒年不詳,字廷偉,擅山水,入能品,人物也佳。為宮廷畫家。傳世作品有《雪夜訪普圖》、《劉海戲蟾圖》。
明 倪端 聘龐圖 立軸 絹本縱163.8厘米 橫92.7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寫的是三國時荊州刺史劉表聘請隱士龐德公的歷史故事。畫面層巒疊嶂,高聳入雲。山坳草舍一間,樹竹掩映。四圍松柏挺立,流泉潺浸,環境幽美僻靜,一派世外桃源景象。此幅畫法繼承南宋院體風格,接近李唐一派。山石多小斧劈皴,樹葉點染精微,用筆勁健,墨色富有層次。整幅圖屬於比較精細、謹嚴的一路,也堪稱明代院體人物畫的代表作。
明 邵彌 高松遠澗圖 立軸 紙本 設色橫60.49厘米 縱144.3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邵彌(約1592-1642),字僧彌,號瓜疇,長洲(今江蘇蘇州)人。精擅書畫,尤擅山水,遠學荊、吳,近取法元人,略參馬遠、夏圭筆意。筆墨簡括,取法蕭疏。間作翎毛,亦具生趣。亦能詩。 圖中近處坡石上,高松聳立,其下雜樹虯曲,有一人盤坐觀景。對岸又一高士,攜杖而立,眺望對山懸瀑。左岸危岩突兀,氣勢非凡。遠山隱於長天雲氣中。線條流暢,永墨淋漓,得吳門畫派之遺韻,有出塵之致。
明 邵彌 溪亭訪友圖 立軸 紙本 設色縱50厘米 橫34.6厘米(日)私人藏
此圖中巨峰兀立,峰頂密林叢生,山腳雲岫浮動,溪流蜿蜒。小橋、樓閣掩映在蔥鬱的樹叢中,其間雅士臨溪清談,攜琴訪友,境界幽深。畫風有荊、關遺韻,但樹石勾皴和石青、石綠染色法,則為明人好尚之體現。
明 沈士充 梁園積雪圖 立軸 紙本 設色縱l88.5厘米,橫69.4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沈士充,生卒年不詳,明代畫家。字子居,華亭(今上海市松江)人。所作山水畫,筆法鬏秀,墨色華淳。 梁園,又名梁苑,為漢梁孝王劉武所造,在今河南商丘東。因劉武廣招賓客,故此園成為後世文人士大夫嚮往的樂園。此圖即寫雪景梁園山水。圖中山高雪深,筆墨粗獷豪放,山間庭院一座,堂上二人對語,門外一人踏雪而來。構圖嚴謹,設色淡雅。
明 沈周 臨戴進謝安東山圖 立軸 絹本水墨設色縱170.7厘米 橫89.8厘米美私人藏
沈周(1427~1509),字啟南,號石田,晚號白石翁,長洲(今江蘇吳縣)人。擅畫山水,得家法於父恆吉、伯父貞吉,兼師杜瓊、趙國魯,後遠宗董源、巨然、李成,以己意發之;晚年醉心吳鎮。兼二花卉、鳥獸,擅用重墨淺色,饒有韻致,偶爾也作人物,名重於明代中葉畫壇,與文徵明、唐寅、仇英合稱「明四家」。傳世作品有《秋林話舊圖》《滄洲趣圖》《臨戴進謝安東山圖》等。成語「東山再起」,說的是東晉謝安辭職歸隱東山(今浙江上虞境內),其後復職為相的故事。此圖表現的是謝安東山攜伎外出郊遊的情景。畫面左上沈周題稱此作臨自戴進,但戴進原作已佚,比較戴進其它作品來看,在畫風上尚有一定差距,故此畫可看作是沈周在參考了戴進作品後精心繪製的。此圖人物的描繪、樹木的勾填,山石的皴染均極工緻富麗,反映出沈周刻意描摹的認真態度和不分門戶、兼容諸家的坦蕩胸襟。
明 盛茂燁 春夜宴桃李園圖 扇面 紙本 水墨 淡設色縱17.5厘米 橫55厘米(日)私人藏
畫面表現皓月之下,桃李花開凝煙,詩人李白與諸文士飲酒作詩場景。人物衣紋,以簡筆描揮就,畢現人物閒情逸緻;設色雖雅淡柔和,卻有力地烘托出環境氣氛,堪為畫面的點睛之筆。
明 盛茂燁 春夜宴桃李園圖 扇面 紙本 水墨 淡設色縱17.5厘米 橫55厘米(日)私人藏
此畫描繪詩人李白春夜宴桃李園情景。畫面上古木新枝初露,文人秉獨飲酒而談,各具神態,閑適生動。構圖布勢極見精巧,樹石人物安排得當,筆墨謹精而不失率意。
明 唐寅 臨韓熙載夜宴圖 長卷 絹本設色縱30.8厘米 橫547.8厘米重慶市博物館藏
五代名門之後韓熙載為避後主李煜的召用,故意耽於聲樂。畫家顧閎中奉旨竊畫韓家夜宴,即成《韓熙載夜宴圖》。唐寅臨摹此圖,在背景中作了較大的改動,而人物形象更顯得濃艷華麗,具有明畫風格。在此選用兩段,一為韓熙載宴聽女妓唱曲,二為客人與諸女妓調笑。前者韓熙載敞胸坦腹,盤膝坐在椅子上,手執扇子,身旁身後各有女妓脅侍。座前有一女妓手執笏板歌唱。韓熙載神態閑和,卻又似惆悵失意;後者為宴後客散,惟韓熙載最親近之客,仍坐在庭前椅子上,與一女妓親昵喃語,難捨難分的心理狀態描寫得入木三分。另有一女妓雙手搭在椅背上,雙目凝視,眉宇間流露出妒嫉的神色。此圖用筆凝重,設色艷麗,規矩之中,毫釐不失。作者借韓熙載這個人物來抒發心中失意之感。
明 唐寅 事茗圖 紙本,設色,縱31.1厘米,橫105.8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明 唐寅 悟陽子養性圖 紙本水墨。縱29.5厘米,橫103.5厘米,遼寧省博物館藏。
此畫畫前後兩座茅庵,內有一老者端坐蒲團之上,身著寬袍,雙手握於膝上,遙望天空,神態深沉。室內壁無一物,地上唯有一桌,上陳香爐及文房用具。庵後樹木掩隱,小溪環繞,古老的石橋橫卧,流露無窮古韻。畫右如鏡的湖水將畫面的意境展開,杳無邊際,筆簡而意遠,既有強烈的真實感,又有深遠的意境。畫尾有作者自題:「蘇台唐寅」行書款,鈐「唐白虎」朱文方印,畫首下角鈐「南京解元」朱文長印章。
明 唐寅 溪山漁隱圖卷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 唐寅 杏花茅屋圖 立軸 絹本 設色縱147.8厘米 橫73.2厘米上海博物館藏
圖中懸崖巨壁,蒼松盤曲,杏花茅屋,山泉溪流,二幽人隱士漫步道上,放眼望去,遠山連綿,漁人舟楫,湖水盪波,筆墨溫潤,沉著而又活潑。自題詩:「綠水江橋夾杏花,數間茅屋是漁家;主人莫拒看花客,囊有青錢酒不賒。」詩、書、畫相融,其間既充滿生活情趣,又反映作者超脫世網,追求閑逸的意向。
明 唐寅《臨李公麟飲中八仙圖》 唐寅到了晚年,家裡變得「僮僕據案,夫妻反目,歸有獰狗,當門而噬」。畫家在給文徵明的信中說:「崑山焚如,玉石皆毀,下流難處,眾惡所歸,海內遂以寅為不齒之士,握拳張膽,若赴仇敵。知與不知,皆指而唾,辱亦甚矣!」可謂晚景凄涼。此畫為唐寅臨摹宋代畫家李公麟的《飲中八仙圖》,將八仙的風流倜儻表現得非常傳神而生動。
明 萬邦治 醉飲圖 長卷,絹本設色,縱24.5厘米,橫143厘米。廣東省博物館藏。
杜甫有《飲中八仙歌》,所詠者皆為當時豪飲名流,即賀知章、李進、李適之、李白、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八人。該卷就是根據杜甫的詩意而作的。在流泉旁,林蔭下,畫八位高人醉飲之態;兩個侍童一在倒酒,一在扶持醉者。地上散置著琴棋書畫、葫蘆酒罐,似乎始而論藝,進而痛飲,直至坐卧醉眠。興未酣者仍舉杯勸酒,不勝酒力者避而擺手,人物各具醉姿,形態生動。筆墨技巧有明顯的浙派風格,為萬邦治的傳世佳本。
明 王世昌 高士訪隱圖 立軸 綱本 水墨 設色尺寸不詳(日)私人藏
此畫構圖頗有創意,中景山坳轉角處,一高士騎棗紅馬,衣著神態文質彬彬,僕人緊隨其後,狀若風塵僕僕;前景水牛背上伏一便裝男子,有隱士風度,目光與高士視線相接,情景交融,主題突出。人物衣紋簡潔挺勁,造型端莊透逸; 山石樹木,筆法洒脫峭俊,墨色蓊翳。
明 王仲玉 陶淵明像(部分) 立軸 紙本墨筆縱106.8厘米 橫32.5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王仲玉,生卒年不詳,洪武中(1368一1398)以能畫召至京師。擅長人物畫,作品僅有《陶淵明像》傳世。 此圖繪東晉名士陶淵明,神情淡逸,手持空白詩卷,似在構思。筆法秀逸,主以白描勾畫,只在發罩、肩氂、袖口處略加淡墨渲染。衣紋的線條舒暢、瀟洒、飄逸,有助於人物性格的刻畫。畫風繼承了元代趙孟頰的白描手法,並更加細膩雋永。
明 文徵明 東園圖 長卷 絹本 設色縱30.2厘米 橫126.4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東園,原名太府園,是明代開國元勛中山王徐達的府第,因地處南京聚寶門內城之東,故又名東園。園內建築宏麗,景緻秀美,徐氏後人常在園中聚集當時名流游宴嬉戲。此圖即是東園主人與文人雅士們在園中遊樂的情景。圖中虯松湖石,林木修篁,廳堂水榭,曲水欄杆,各盡其態。各種人物及活動,巧作安排,極其自然。構圖疏密有致,筆墨謹細秀麗。
明 文徵明 桃源問津圖(部分) 長卷 紙木 設色縱23厘米 橫578.3厘米遼寧省博物館藏
全圖畫遠山岡巒,疊翠連綿,溪水橫流,樹木蔥鬱,屋舍村字,掩映其間,有老者山道邊策杖觀瀑沉思,有婦人攜幼拄杖於院籬門口問路,屋內四男子席地而坐,飲酒高談。圖中線條粗細旋轉富於變化,墨色濃淡乾濕,層次豐富。
明 文徵明 真賞齋圖 長卷 紙本 設色畫縱36厘米 橫107.8厘米上海博物館藏
此圖寫園林之景。畫中左邊一片太湖石,幾佔半幅,右後方畫一幢茅齋書屋,屋裡有客對坐,閱看書畫古器,屋前有古檜高梧掩映。構圖嚴謹縝密,境界幽雅清曠,畫法精細而蒼秀,是其晚年的得意傑作。
明 文徵明《蘭亭修禊圖》 金箋紙本 青綠設色
此畫描繪的是晉朝王羲之等人在蘭亭溪上修禊,作曲水流觴之會的故事。修禊是古代的風俗。人們在陰曆三月上旬要到水邊嬉遊,以消除不祥。蘭亭修禊是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與謝安等四十一人,在浙江蘭亭修禊的故事。王羲之等人臨曲水而洗滌,每人都作了詩文,王羲之作了序,記述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時歡樂的心情。在此圖中,畫家以兼工帶寫的方法勾畫了曲水彎彎,蘭亭環抱其中,臨流水而坐的文人的衣紋概括,富於一種裝飾趣味。人物的動態刻畫上,也相互呼應,交談狀,吟詩狀,顧盼狀,情態各具。
明 夏葵 雪夜訪戴圖 絹本 水墨 淡設色縱195.6厘米 橫88.6厘米(美)芝加哥美術學院藏
夏葵,生卒年不詳,活動在1405—1435年前後。字廷暉,錢塘(今杭州)人,夏芷弟。畫山水、人物師法戴進。此幅繪冬季山水。寫「雪夜訪戴」故事,畫東晉王徽之雪夜訪戴逵,至其門,不入而返,人問其故,答日:「興盡」(事見《世說新語》)。畫學南宋馬、夏畫風,以斧劈皴刷山石,畫樹多露根,瘦硬曲折。
明 謝環 杏園雅集圖 長卷 絹本設色縱37厘米 橫401厘米鎮江市博物館藏
謝環,生卒年不詳,字廷循,永嘉(今浙江溫州)人。後以字行,知學問,喜賦詩。宣德年間征入畫院,大被賞遇,授錦衣衛千戶,後又升指揮。擅畫山水,師張未起,並宗荊浩、關仝、米芾,洪武時已有盛名。《杏園雅集圖》是他國內僅存的傳世精品。此圖作於明正統二年三月初一日,內閣大臣休假,大學士楊榮、楊士奇、楊溥及閣員五人雅集楊榮家的杏園中,宮廷畫家謝環亦被邀參加並作此圖,共畫了二十四人之多,畫家本人亦入畫中,是當時仕宦生活的真實寫照。圖中人物面貌具有肖像特徵,形象生動,畫法工細,衣紋線條準確、挺勁而秀逸,富有質感。界畫畫法工細,色調艷麗,位置布置得宜。畫法源自李唐、劉松年而又有所變化。
明 謝時臣 謫仙玩月圖 紙本設色。
謝時臣(1488—1567)號樗仙,吳(蘇州)人。是沈周、文徵明以後的吳派名家。善山水,得石田意而有變化,筆勢縱橫,設色淺淡,人物點綴,極其瀟洒。在此畫中,畫家用流利的細線勾勒,然後用淡綠色略加暈染,將激流旋渦、驚濤拍岸的水勢描繪得淋漓盡致,並與江上行舟和天上飛雲構成一種強烈的動感。畫中人物形象用筆粗率簡括,抬頭望月的神態表現得惟妙惟肖。
明 徐賁 峰下醉吟圖 立軸 紙本 墨筆 縱63.9厘米 橫32厘米無錫市博物館藏
徐賁(1335-1393),明初畫家、詩人。字幼文,祖籍四川,居毗陵(今江蘇常州),後遷平江(今江蘇蘇州)城北,號北郭生。張士誠抗元,賁避居蜀山 (今江蘇宜興)。洪武七年 (1374)征起,官至河南左布政使,以軍隊過境,犒勞失時,下獄死。工詩,與高啟、楊基、張羽齊名,稱「吳中四傑」,亦被列為「十才子」之一。擅畫山水,亦長於墨竹。傳世作品有《秋林草亭圖》《蜀山圖》等。此圖為徐賁作品,圖中山巒層疊,雜樹相陳挺立,山下茅亭屋字、板橋橫立。畫面清灑蕭疏而又俊秀。
明 徐端本 雜畫圖(之一) 冊頁 紙本 每開 設色縱29.4厘米 橫39.7厘米上海博物館藏
徐端本(1438-1519),明代畫家。又名史忠,宇廷直,金陵(今江蘇南京)人。十七歲才能講話,外呆內慧,人以痴呼之,自號痴翁,又稱疾仙,亦稱痴痴道人。所寓樓亦名曰「卧痴」。擅作雲山圖,兼善人物、花木,亦有奇致。此圖冊為徐端本的代表作。該圖冊多寫山野逸士的生活情景,或溪邊獨釣、或小橋策行,或山村訪友,或閑眺江天。刻畫人物簡練而意態自足,表現山水善於融會變化。在藝術旨趣上與元代以來的文人隱逸山水一脈相承,而在藝術表現手法上,卻自具風貌,此選一幅。
明 曾鯨《葛一龍像》 紙本設色 縱30.5厘米 橫77.5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畫面所繪的葛一龍,字震父,江蘇吳縣人,是與曾鯨同時代的一位著名文人。《葛一龍像》充分體現了畫家的肖像畫技法。這幅作品構圖空闊,葛一龍側坐斜倚著一部書卷,他的面部輪廓及五官以細筆勾勒,用筆凝練,稍用淡墨暈染;衣紋用細勁流暢的線條勾出,飄逸簡括。精簡的用筆和疏淡雅潔的格調,生動地體現出葛一龍沉靜儒雅的性格特徵。曾鯨作畫注重點睛,這幅圖上葛一龍的目光沉靜,彷彿若有所思。
明 張路 山水人物圖 冊頁 紙本 水墨縱33厘米 橫59.5厘米 (美)私人藏
該冊頁共六開,山水畫四幅,人物畫二幅,此選印其中山水畫兩頁,之一寫文人雅士泛舟于山間溪水;之二繪遠山近峰連綿,漁人行走湖岸。作者師法吳偉,畫山石樹木筆墨粗放率意,人物刻畫相對細膩。
推薦閱讀:
※名家有畫說:藝術家油畫繪畫作品《賞花女》
※丘寧的繪畫心像
※浪漫藝術家Ed Tadiello的繪畫欣賞
※零基礎學繪畫-彩鉛《晨雨中的玫瑰花》
※清 張翀繪畫作品彙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