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經濟發展的「中國道路」
作者:南開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教授 盛斌
中國經濟過去30多年的快速增長不僅造就了全球對「中國奇蹟」的感嘆,而且也形成了世界對「中國道路」或「中國模式」的濃厚興趣。在經歷了包括亞洲金融危機、中國加入WTO、美國次貸危機和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在內的多次國內外經濟衝擊之後,中國仍然是全球經濟增長最快和預期前景最好的經濟體之一。那麼,中國經濟究竟依靠什麼獲得了成功?中國道路給世界經濟發展帶來了什麼影響與啟示?
回顧和總結歷史經驗,中國道路最大的特點就是將現代工業文明發展的普遍規律,與中國作為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大國的階段性特殊目標以及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這一鮮明政治屬性有機結合起來,探索出了一條既迥異於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又有別於其他發展中國家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模式。它深植於中國特殊的歷史與現實背景及體制環境,符合中國的基本國情與文化傳統,在經濟發展獲得的自信中不斷豐富與拓展。
中國道路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改革開放初期,許多政策都是在 「摸著石頭過河」的過程中逐步推進。中國採取了許多漸進、穩妥和迂迴的改革方式。探索中國道路的最大障礙,是僵化理念的束縛。破除教條主義,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按照經濟規律決策與辦事,這就有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宏偉目標。同時,沿海對外開放、外國投資流入、加入WTO、參與區域經濟合作等,為在新的歷史環境中建構中國道路的延續性提供了重要的外部條件,進而成為推進國內體制改革和創新的重要驅動力。在「發展是硬道理」的指引下,內源自省與外部壓力共同造就了中國道路的形成。
中國道路的目標是通過持續的深化改革與擴大開放,讓市場在社會資源配置中從發揮基礎性作用走向發揮決定性作用,最終實現國家的強盛與繁榮。「改革思維」是開創中國道路的法寶,是決定當代中國道路與命運的關鍵抉擇,也為發展中國道路提供了強大動力和有力保障。從最初的農村體制改革和城市經濟改革,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的大規模市場化改革,再到入世後全面融入全球經濟的國內製度改革,以及當前進入「深水區」和「攻堅期」的全面深化改革,可以看出,中國道路始終保持著強勁的內生動力。這既來自於從下至上的人民首創精神,又來自於從上至下的國家頂層設計智慧,兩者之間形成了良性的互動和交融。
中國道路不是封閉形成的,而是充分借鑒了國際先進經驗,但更重要的是中國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目標與利益。中國在財稅、貨幣與金融、貿易、投資等領域的市場化改革,就是不斷與世界接軌和擁有共同「話語體系」的過程。中國積極謀求通過入世融入全球經濟體系就是最典型的例證。當前,中國通過自由貿易試驗區深化體制創新改革,和通過高標準自由貿易協定與投資協定嘗試踐行國際貿易與投資新規則,也正體現出中國發展中的與時俱進與高瞻遠矚。但同時,中國必須充分考慮自身的發展利益需求,包括社會穩定、經濟安全、產業升級、民族經濟、國有企業、區域平衡發展、自主創新、環境與生態、減貧等,這是中國的核心利益,對中國的長遠發展來說是十分重要的。
中國發展道路對世界的重要啟示與貢獻,在於打破了經濟發展只有依靠單一模式才能獲得成功的神話,從而為發展模式的多元化作出了突出貢獻,為跨越「發展鴻溝」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借鑒。中國沒有照搬西方模式,而是走出了一條不平凡的市場經濟改革之路。相比之下,曾經顯赫的「華盛頓共識」在一些發展中國家遭到了失敗,西方式民主體制、自由市場經濟體制、迅速的價格改革、大規模私有化、激進的貿易與金融自由化、彈性匯率制度等,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發展中國家面臨的發展瓶頸,往往帶來了政局動蕩、經濟獨立性喪失、惡性通貨膨脹、失業、國際收支危機、收入分配惡化、腐敗等嚴重後遺症。典型例證就是所謂「拉美綜合症」和「休克療法」後遺症。此外,被美國等西方國家所控制的國際經濟組織和金融機構向拉美、非洲等地區的債務危機所提供的解決方案,以及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期間對東南亞經濟體的救助方案也都飽受詬病。
相反,中國經濟增長的奇蹟恰恰是因地制宜、與時俱進、自主選擇、自我實現的結果。中國以強勁、持續、漸進、有次序的改革,主動探索、大膽實踐和創新價值;重點處理好政府和市場之間的關係,注意政府在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加強和優化公共服務、加強市場監管、維護市場秩序、保障社會公平正義、推動可持續發展、彌補市場失靈等方面的功能;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和利益安全,強調獨立性、自決權和發展權;重視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建設,發展了一整套以業績為導向的社會考核與競爭體系和以包容和諧為導向的社會民主體制,為經濟增長提供激勵機制;在對外關係上不斷積聚能量,逐步形成區域及國際重大吸引力和影響力。
經濟與社會發展要遵循基本的客觀規律及正確反映規律的理念與理論,它們構成了人類文明和文化的累積性成果。須知,歷史、國情、制度、文化的特性是無法全球化的,而且這些因素也會隨著時空條件的變化而改變,一般只存在於特殊和個別之中。中國模式與經驗有些可以被其他國家所借鑒與複製,但有些也許只能在中國獲得成功。立足現實,重視改革思維,而非建立在說教基礎上的自我設計——中國道路正是抓住了這一要旨,既尊重理論與經驗,又不迷信和照抄教條,才取得了令人羨慕的成就。
[責任編輯:張鑫
推薦閱讀:
※天津市工業經濟發展「十三五」規劃
※第七章 經濟發展起步先後不同
※黨國英:「民工荒」揭幕中國經濟發展新時代
※歐洲迎接難民潮挑戰 體制穩定和經濟發展受雙重衝擊
※開創澳門經濟發展新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