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佛宮寺*釋迦塔》解說詞

《佛宮寺·釋迦塔》解說詞

作者 : 康懷英

  聞名天下的佛宮寺·釋迦塔位於山西北部的應縣城內,從建築學的角度來理解,它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最高大的純木結構樓閣式建築,是我國古代建築中的遺世瑰寶,實屬世界木結構建築的不朽典範,舉世無雙。塔高67.31米,底層直徑30.27米,總重量大約7500噸,整個建築由塔基、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塔基分為上下兩層,下層為方外挎耳,接近於佛教的「卐」字形,上層為八角形,塔身平面亦為八角形,塔高9層,5個明層,4個暗層,外觀為六檐五層。塔剎由基座、仰蓮、相輪、圓光、仰月、寶蓋、寶珠組成,直插雲表。

  塔在設計和施工上匠心獨具,採用雙層環形空間框架結構,上層柱腳插在下層柱頭的枋上並向內遞收,形成了一層比一層小的優美輪廓。一層南北開門,四周設有迴廊,塔內各層裝有木製樓梯,游者可拾級而上。二層以上都設有平座欄杆,亦形成迴廊,塔的暗層,內外槽柱之間梁用斜撐連接,成八角筒式內外槽框架,全塔共使用了54種不同形式的斗拱,種類之多,確屬罕見,被當代建築學家稱之為我國古代建築的「斗拱大觀」。全塔在結構上沒用一個釘子,整個塔的構造全靠卯榫連接,這在現代人看來,簡直是不可思議。要不是當面見過,實在是讓人難以置信。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即使全部採用工業構件。試想,只用卯榫連接來堆砌建造這樣一座「積木」建築似乎也是根本辦不到的。

  明?永樂大帝在觀瞻釋迦塔之後,御筆慨然讚歎「竣極神工」。無獨有偶,一百多年後的明.正德皇帝朱厚照親臨應州,譽釋迦塔為「天下奇觀」。兩位皇帝,威坐京城,出則龍車鳳輦,鑾仗重列,入則紫禁太和雄偉壯觀,兩代帝王面對釋迦塔的存在,時間間隔雖然跨越了一百多年,且同處於明王朝的鼎盛時期,卻都同樣發出了「神奇竣極及天下之大觀」的感慨,恐怕絕非偶然。但是,我們今天把對釋迦塔的全部理解,僅僅局限在建築的層面上,顯然是十分狹隘和武斷的。

  一般認為釋迦塔始建於遼.清寧二年,出處來自州志的一段文字,《應州志》載:佛宮寺在州治西,遼.清寧二年田和尚奉敕募建,至金.明昌四年增修益完,塔曰「釋迦」,道宗皇帝賜額。佛教的《大般涅槃經》說:釋迦牟尼佛入涅槃前曾經遺教他的弟子們,待他涅槃後,弟子們須將他的遺體經過火化荼毗,所得的「佛陀舍利」要建塔供養,以利益後世的眾生。近期在這裡所發現的佛牙舍利,也為我們尋找釋迦塔的緣起提供了有力的佐證。有一點我們可以堅信,為塔賜額的遼.道宗皇帝一定親拜過這裡的佛牙舍利,「釋迦塔」這一稱謂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們說,佛宮寺·釋迦塔——就是供養釋迦牟尼真身舍利的所在!因為它不叫別的什麼塔,釋迦塔——從一開始就是為了供養佛陀的真身舍利而建造的。

  飄渺層檐鳳翼張,南山相望郁蒼蒼。

  七重寶樹圍金界,十色雯華擁畫梁。

  這是我國金代著名詩人元好問在觀瞻應州釋迦塔後,留下的不朽詩篇。在詩人的眼裡,佛宮寺?釋迦塔的壯美雄渾,是無論怎樣都難以表述的。所以在短短的四句里,詩人就用了五個佛學掌故,其中南山、七重、寶樹、金界、十色、雯華等辭彙,無不出於佛典,由此可見,站在我們中國人固有的深刻的人文史觀上面,元先生對這座別樣的浮屠寶剎的理解是十分到位的。佛宮寺·釋迦塔,俗稱「塔寺」,近20年來,隨著旅遊業的興起,「應縣木塔」這一稱謂也已經被越來越多的旅遊者所通用,以至於被某些官方文獻作為正式名稱所引用。放眼望去,聞名天下的雷峰塔、黃鶴樓等人文名勝,並沒有被俗稱為「杭州磚塔」或「武漢水泥樓」等。所謂「應縣木塔」的由來,如同給人起的綽號一樣不雅。或許就是這一稱謂的普遍使用,才使得釋迦塔文化淵源被逐漸地拘泥於她的木結構建築藝術的層面之上了。圍繞塔寺的諸多勝跡,朝朝代代爭論不休,僅僅是關於塔的始建年代就一直頗有爭議。明朝本州修志者田蕙認為塔寺修建於遼·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至今已經整整950周年;也有人認為,塔寺始建於後晉天福年間,至今已經過去1080個年頭;亦有人認為,佛宮寺·釋迦塔始建於唐代的太和年間,至今已有1250多年的歷史了;明代山西按察使郭顯忠則認為釋迦塔的始建年代應該在北魏時期,迄今已有1600年左右。因此,釋迦塔如同一部千古巨著一般,從一開始就給人以無限的遐思,她同埃及的金字塔一樣,以她迷幻般的神奇而著稱於世。應縣處內外長城之間。「左襟太行,右帶桑乾,南控雁門,北接雲朔。」歷代都置重兵防守,且戰事頻仍。應縣曾為大唐名將李靖大軍的軍營所在地。也是後唐李國昌、李克用、李存勖、李嗣源、後晉石敬瑭、後漢劉知遠等這些馬上皇帝的故里。宋遼的雁門大戰,金滅遼、元滅金、明與韃靼的多次戰鬥,多在境內進行,戰火綿延數百年。這大概就是塔寺沒有留下始建年代及相關資料的主要原因。

  在一層,高達十數米的釋迦牟尼金身坐像,莊嚴肅穆,需仰視才見,暗扣「見佛起信」的佛理,塑像豐腴的造型,雍容的著裝,與現存的唐代塑像十分相象。尤其佛像典型的綠色鬚眉,帶有明顯的唐彩特色,塑像頂部這樣精美華貴的造型,其手法之細膩,結構之精巧,彩繪之神工,描金之凝重,在現存的國內外佛像曼荼羅傘蓋造型中堪稱典範。中心神秘的道家陰陽圖在這裡的出現讓人感覺十分蹊蹺。這種佛道合一的思想,來自中國古代的北魏時期甚至更早,內壁的六幅如來畫像端莊寧靜,與「佛法利益六道眾生」的表意絲絲入扣,也在警醒世人說我們現在已經生活在了釋迦牟尼——這位賢劫的第四尊,也是過去的第七尊佛陀的時代了。門洞兩側的牆壁上繪有天王、佛弟子、金剛及護法等形象,描繪了佛陀靈山法會時的莊嚴場面,在所有的繪畫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數一層內前槽門額壁板上的這三個女供養人。她們體態勻稱而豐滿,衣著華麗而飄逸。有人說他們是倡建塔寺的三位皇后,從左至右依次為仁懿皇后蕭撻里、宣懿皇后蕭觀音和欽哀皇后蕭耨斤。其實這全臆測之辭,實際上這是描寫了佛經上所說的「天人送供」的情節。代表著欲界、色界、無色界天人,對佛陀的供養。他們與後槽門額壁板上的這三位男人,形成了前呼後應。代表著人天對十方常住三寶的虔誠供養。

  二層塑像群是對佛教教義的更深層次的「解析」,也是在表述佛教的終級目標。是在追求人生、宇宙的根本覺悟。佛陀左手的「手印」,表示了佛陀具有的無上智慧深妙禪定。佛陀右手的「手印」代表了降伏一切心魔,和證得佛果所需要的充足的資糧。左面端坐在紫金台上的是大行普賢菩薩,表意深遠,「大行」的意思是表示在成就佛道的過程中踐行常人所不能行的艱苦卓絕。右面落坐在須彌座上的是大智文殊菩薩相好光明。「大智」在佛教中的意思是指在行深般若波羅密多,追求徹底覺悟過程中所得到的根本智慧。非是我們常人所具有的「人天小智」。須彌座下,座騎盆口大張做「獅子吼狀」,其表法的意思是在警醒世人「苦海滔滔業自招」;值得指出的是在所有國內外的文殊菩薩造型中像這樣的「四臂文殊」十分鮮見,所以這尊文殊塑像堪稱絕世珍品。後面的兩尊菩薩分別代表著成就佛道之後的「自在無礙」和「妙用無窮」。

  三層的四尊佛像表述了盡虛空,遍法界的佛國景象。按照《佛說阿彌陀經》中的描寫,阿閦佛代表了東方世界的無量諸佛凈土;寶生佛代表了南方世界的無量諸佛凈土;阿彌陀佛代表了西方世界的無量諸佛凈土;成就佛代表了北方世界的無量諸佛凈土。按照佛教的理解,虛空無窮、大千無盡。在豎窮三際,橫遍十方的宇宙空間里,有著無數億萬恆河沙數的大千世界,分布在我們周圍東西南北四角上下的十方里。在每一個大千世界裡,都有著自己世界的導師佛陀,在慈悲救度著每個世界的芸芸眾生……如果說二層塑像,代表了一種徹悟自覺的含義的話,那麼四層,一種自覺、覺他的菩提薩埵思想,便直撲撲呈現在了世人面前。這是自佛教東漸以來與傳統中國文化碰撞融合以後,所產生的最典型的中國佛教的大乘氣象!中央跏趺端坐的盧舍那佛是釋迦牟尼佛成就在華藏世界的圓滿報身。右手恆施的無畏是接引眾生的慈悲。左手深妙的禪悅是薦拔群萌的善巧。兩邊肅立的大迦葉和阿難兩位尊者是釋迦牟尼的兩大弟子。代表著佛法的顯密圓融、行解同倫和超凡遠播及入聖傳承,運動當中的文殊、普賢演繹著一種六度四攝,自他兩利的廣攝態勢。這種轉凡成聖、同登彼岸的大圓意境栩栩如生。在這裡,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的慈悲救度,喚醒沉迷,統領大眾勇猛精進的金剛精神,昭彰無遺!

  這裡是釋迦塔的最高層次五層。群塑的佛像,給我們描繪了一幅無上壯闊的華嚴海會,清凈無染的佛國境界,佛眼看世界同性毗盧海,一華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八萬四千諸三昧門,八萬四千諸總持門,一真法界殊途同歸,三千大千世界一粒微塵。道道皆法門、法法皆佛法,清凈法身、毗盧遮那、佛性遍照一切,體解正覺、頒宣尊道、佛光無量無邊,世界諸相、非實非常,非實則皆為心變、唯識無境,非常則成住壞空、剎那變易,據此則四洲鹹海,都無所有,凡有諍執、概是戲論、此真諦也。若以俗諦言古人文字簡略,再經翻譯,廬山面目,或失其真。又經後人塑繪,演成呆板之定型、益墜霧中。再由諸家註解,各執一是,令人訛疑諸多。其實在佛教中,佛有三身所謂法身、報身、應身。法身居常寂光土此土但有其名,實即真如之理體,若以色相言盡虛空遍法界,無不包羅,何有三界內外之分;報身居實報無礙土,此為佛智變現,並為空間時間限度;應身則百千萬億,居凈居穢不等。可曰凡聖同居土。

  佛宮寺原名「寶宮禪寺」,元朝延祐年間因避御諱而改為現在的名字。「寶」者在佛教中是指十方常住的佛、法、僧三寶。佛宮寺.釋迦塔一直以來就是三寶駐錫之地,三身具足之宮、三土應現之所,三界皈依之處。塔剎頂端的摩尼寶珠如日中天,光映太虛。所以,能夠朝覲一次釋迦塔,有如瞻睹佛陀法身,令人喚醒自我真如本性;能夠朝覲一次釋迦塔,確似親承佛陀受記,令人充滿法喜如獲新生,實在是千百億劫的難能稀有之事。

  佛滅度以後,留下的舍利有八斛四斗,可說是八萬四千之多。然佛牙舍利卻僅僅數粒,所以佛牙舍利向來都是密藏中的密藏,珍寶中的珍寶。在佛教中有著極其無上崇高的神聖地位。一切佛塔都是舍利供養文化的產物,而在其中又以佛牙供養之塔為最最尊貴。從佛教的教理出發,我們這一區域現存佛寺的布局,恰恰證明了這一點。如果我們把佛宮寺·釋迦塔看作是花蕊的話,近處的凈土寺、覺興寺、大安寺、彌陀寺、天王寺、文殊寺、法王寺、龍泉寺、觀音寺、黃華寺、普覺寺、寶林寺、普渡寺、楞嚴寺、周邊的雲岡石窟、上下華嚴寺、恆山懸空寺、五台山寺群、山陰化悲寺、朔州崇福寺、平魯金國寺、右玉寶寧寺、懷仁清涼寺、等大小寺院。如同片片綺麗多姿、絢麗燦爛的蓮葉一般,蕊殿珠宮,重樓秘閣,構成了一個碩大盈虛如千葉寶蓮般的應化佛國。

  此塔只應天上有,緣何獨立在應州?確實如此,圍繞塔寺的許許多多疑問直到現在還尚未揭開。大多數人們對塔的理解,依然停留在世智聰辯,訛傳戲論的層面上。許多問題的所謂答案和專家論證,相互不能印證,甚至矛盾。使的釋迦塔已經成了一個不解的謎團。釋迦塔歷經滄桑千百年來遭受過無數次自然和人為的破壞。歷史上記載的十餘次較強的地震,其中六級以上的就有三次,每次城內均房毀人亡,一片瓦礫,塔寺卻巋然不動,民國年間的軍閥混戰,更使得塔身中炮彈200餘發。至今彈痕仍然清晰可見。「文革」中的釋迦塔如同其它文化遺產一樣,遭到了「紅衛兵」的嚴重破壞,大量珍貴的佛教遺物和歷代高僧的法物,被洗劫和焚燒殆盡,所有塑像手持的法器和佛像的密藏都被野蠻地奪取、砸毀……但是,非常萬幸的是珍藏在四層盧舍那佛像密藏內的佛牙舍利等無上法寶得以躲過了浩劫。在最近的清理之中始被發現,同時被發現的還有刻寫經卷,和套色絹質佛畫等佛教珍寶。這次發現被文物界稱之為是多年以來國內外所謂「遼代文物」的一次「空前發現」。

  古往今來,觀瞻塔寺的帝王將相、達官顯貴和文人墨客們為塔寺揮毫潑墨,留下了許多讚美的詩篇絕句,楹聯匾額。塔上留存至今還有51面珍貴的牌匾。釋迦塔之所以壽命綿延,除其本身結構堅不可摧外歷代維修也是一個重要原因。據史料記載歷史上的大型維修共有六次。建國後,1961年釋迦塔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保單位。1974年到1982年國家多次撥款補修更換部分樓板、樓梯、圍欄,補塑了十年動亂中被毀壞的各層塑像,並油飾了外部的構件。1993年釋迦塔的維修搶救工作已引起國家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中央電視台通過《東方時空》節目向全世界徵集維修方案,國家文物局和山西省人民政府聯合組成「山西省應縣木塔修繕保護工程管理委員會」,專事釋迦塔的修繕保護工程的前期勘測準備工作。根據委員會的安排,為了保護釋迦塔,二層以上部分已經謝絕遊人登臨了。

  佛宮寺?釋迦塔千百年來她矗立於皇天厚土的遼闊疆域之間,在她的每一根木隙之間都充滿了凝重滯厚的歷史來風。

  朝朝代代,自好文者觀之她充滿了奎光之風;

  自尚武者觀之她充滿了豪威之風;

  自善工者觀之她充滿了峻極之風;

  自考究者觀之她充滿了通幽之風;

  自修道者觀之她充滿了性海之風;

  自觀光者觀之她充滿了梵天之風……

  九五梵樓擎天柱,百丈紫蓮杵地軸,

  翠微南橫連雲表,盤龍東卧舞桑滹,

  萬仞浮圖雲傘把,千年佇立緣何由,

  世人見得識不得,叩禮佛牙問佛祖。

  其實佛宮寺.釋迦塔她是集中外思想為一體,容夷夏文化為一身的大成之作,是傳承厚重歷史的文化長廊,是通向覺者聖境的捷徑天梯。她神工峻極於天,讓人嘆為觀止恭肅瞻禮;她巍雄巧張於地讓人沐手起敬極盡虔誠,她是一處棒喝當頭直指人心的天幅大作;她是一部洗滌塵心頂天立地的鴻篇巨著;她,是佛的應現之身!!!


推薦閱讀:

大佛頂首楞嚴經大綱(目次解說)第14片
離卦山一八方解說
淡紫兔毛衣(有詳細解說和編織過程)
談錫永:解說《心經》 2 《心經》輯譯
命理評判之二:從命理觀上看真宗子平誤人不淺——順便剖析王慶博客命例進行解說

TAG:解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