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咳嗽3

    咳 嗽   (定義]   咳嗽是指肺氣上逆作聲,咯吐痰液而言。為肺系疾病的主要證候之一。    病名釋義:   1.咳,有聲無痰;嗽,有痰無聲。臨床上一般為痰聲並見,很難截然分開,但有時可資鑒別病理性質,以明確其重點。如;   乾咳---為肺氣不清--多屬燥邪,氣火。   痰嗽---為脾家有濕---多因痰濕內蘊。   《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咳嗽論》雲。「咳嗽為有痰有聲,蓋因傷於肺氣,動於脾濕,咳而為嗽也。」   《醫學入門。辨咳嗽》曰;「咳因氣動為聲,嗽乃血化為痰,肺氣動則咳,脾濕動則嗽,脾肺俱動則咳嗽俱作。」   2.肺系,出於《靈樞.經脈篇》,其範圍包括氣管、喉,鼻等,實際上是呼吸系統的總稱。   [歷史沿革)   一、《內經》對咳嗽作了專篇論述   《素問。咳論》指出;「肺之令人咳,何也?歧伯對曰。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說明咳嗽一證雖屬肺病,但五臟六腑功能失調,都能引起咳嗽,並且表現不同特徵,即。肺咳之狀,咳而喘息有音,甚則唾血。心咳之狀,咳則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狀,甚則咽腫喉痹……。」「五臟之久咳,乃移於六腑。脾咳不已,則胃受之, 胃咳之狀,咳而嘔,嘔甚則長蟲出……。」為辨證奠定了理論基礎。   二、隋.巢元方么諸病源候論》分類為十種咳   《諸病源候論.咳嗽候》指出。「又有十種咳。一曰風咳,語因咳言不得竟是也。二日寒咳,飲冷食寒入注胃,從肺脈上氣內外合,因之而咳是也。三日支咳心下鞭滿,咳則引痛,其脈反遲是也。四日旰咳,咳而引脅下痛是也。五日心咳,咳而唾血,引少陰是也。六日脾咳,咳而涎出續續不止,引少腹是也。七曰肺咳,咳而引頸項而唾涎沫是也。八曰腎咳,咳則耳聾無所聞,引腰臍中是也。九日膽咳,咳而引頭痛口苦是也。十曰厥陰咳,咳而引舌本是也。。這種分類法,雖然體現了辨證思想,但名目繁多,臨床難以掌握應用。   三、金元。張從正《儒門事親》指出外因六氣皆能致咳   《儒門事親。嗽分六氣毋拘以寒說》指出,風、寒、暑、濕、燥,火六氣皆令人咳,非獨寒邪。他說。「豈知六氣皆能嗽,若謂咳止為寒邪,何以歲火太過,炎暑流行, 金肺受邪,民病咳嗽,……若此之類,皆生於火與熱也,豈可專於寒乎。」補充了《素問。咳論》僅以。寒。邪為外惑致病之因的不足。   四、明。張介賓《景岳全書》將咳嗽分外感與內傷:類   《景岳全書。咳嗽篇》指出。「咳嗽一證,竊見諸家立論太繁,皆不得其要,多致後人臨證,莫知所從,所以治難得效。以余觀之,則馱嗽之要,止惟二證。何為二證7一曰外感,一曰內傷,而盡之矣。夫外感之咳,必由皮毛而入,蓋皮毛為肺之合,而凡外邪襲之,則必先入於肺,久而不愈,則必自肺而傳於五藏也。內傷之嗽,必起於陰分j蓋肺屬燥金,為水之母,陰損於下,則陽孤於上,水涸金枯,肺苦於燥,肺燥則癢,癢則歙不能巳也。.總之咳證雖多,亦無非此二者而已。但於二者之中,當辨陰陽,當分虎實耳。」執簡馭繁地把咳嗽分成外感與內傷兩大類。論述了外感與內傷咳嗽的病理過程,闡明了辨證當以陰陽虛實為綱。這種辨證分類原則,至今仍為臨床所遵循。 、 五、清。葉桂系統闡明了咳嗽的治療原則.   《臨證指南醫案》指出;「若因風者,辛平解之,因於寒者,辛溫散之;……因於火者,……以甘寒為主。……至於內因為病,……有剛亢之威,木扣而金鳴者,當清金制木,佐以柔旰入絡,若土虛而不生金,真氣無所稟攝者,有甘涼,甘溫二法。……又因水虛痰泛,元海竭而諸氣上沖者,則有金水雙收,陰陽並補之治,或大劑滋填鎮攝,保固先天一炁元精。。以上論述說明,葉氏在前人經驗的基礎上,結合臨床實踐,總結了治療咳嗽的經驗和基本規律。 . .   (範圍]   凡臨床表現以咳嗽為主要癥狀的疾病均屬本篇討論範圍。其它疾病兼見咳嗽癥狀者,可與本篇聯繫互參。久咳致喘者,當參閱喘證、痰飲等篇辨證治療。 西醫學的急、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等病,常以咳嗽為主要癥狀,.參照本篇辨證論治。   [病因病機]   一、病因:分外感咳嗽與內傷咳嗽兩大類   (一)外感 六淫外邪,侵襲肺系 :   多因天氣冷熱失常,氣候突變,人體未能適應,衛外功能失調,卞淫之邪或從口鼻而入,或從皮毛而受。內犯於肺,肺失「宣肅」則肺氣上逆而為咳。《素問.咳論》指出:「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也。」   1.四時六氣有別,   雖然六氣皆令人咳,但因四時主氣不同,故感邪亦有別。因而臨床表現風寒、風熱、燥熱等不同證候。其中尤以風寒咳嗽為多。《河間六書.咳嗽論》,。寒、暑、燥、濕,風、火六氣,皆令人咳。。《景岳全書.咳嗽篇》「六氣皆令人咳,風寒為主。」   2.風為先導一一其它外邪隨風而侵襲人體。    風為六氣之首。,所以外感咳嗽以鳳為先導,而夾有寒,熱、濕、燥之邪。   (二)內傷 臟腑功能失調,內邪干肺   它臟有病及肺或肺臟自病,均可引起咳嗽。   1.情志刺激:郁怒傷盱,旰失條達,氣機不暢,日久氣鬱化火,氣火上逆犯肺。   2.飲食失當;平素嗜煙好酒,熏灼肺胃,.過食肥厚辛辣之品,或脾運不健,痰濕內生,上漬於肺。   其它如水氣犯肺,鉤蟲感染等亦可致咳。.   3.肺臟自病:常因肺系多種病證遷延曰久(如外感咳嗽遷延),肺臟虛損,陰傷氣耗,肺的主氣功能失調,肺氣升降出入失常所致。   《醫學心悟》指出:「肺體屬金,譬若鍾然,鍾非叩不鳴,風寒暑濕燥火,六淫之邪,自外擊之則鳴,.勞欲情志,飲食炙爝之火,自內攻之亦鳴?」

  二、病機   (一)病變主臟在肺,與肝脾腎有關,病理特點為邪犯於肺,肺失宣肅,肺氣上逆。肺主氣,司呼吸,上連氣道喉嚨,開竅於鼻,外合皮毛,為五臟六腑之華蓋,其氣貫百脈而通它臟。由於肺體清虛,不耐寒熱,故稱嬌臟,易受內外之邪侵襲而為病,病則「宣肅」失司,肺臟為了改變這種病理現象,祛邪外達,以致肺氣上逆衝激聲門而為咳嗽。故張景岳指出:「咳症雖多,無非肺病。」《醫學三字經.。咳嗽篇》說;「只受得本臟之正氣,受不得外來之客氣。客氣干之,則嗆而咳矣。」又說,「亦只受得臟腑之清氣,受不得臟腑之病氣。病氣干之,亦嗆而咳矣。」   肝與肺的關係。既有經絡內在的絡屬關係,如;。肝脈布兩脅上注於肺。,又有五行相剋的內在聯繫,金能制木,若旰郁化火,木火偏旺,或金不制木,木反侮金,則氣火上逆犯肺為咳。   脾與肺的關係;脾為肺之母。在經絡方面。手太陰肺經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如脾運不健,痰濁內生,上漬犯肺,則肺失肅降,上逆為咳。 .   腎與肺的關係,從主氣功能來說。肺為氣之本,腎為氣之根』,肺主呼氣,腎主納氣。 此外,金能生水,為母子關係。久咳肺虛,金不生水,肺病及腎,腎虛氣逆犯肺,為咳、為喘。   (二)外感六淫咳嗽屬於邪實,並可演變轉化    因外邪犯肺,導致肺氣壅遏不暢,故屬邪實。如風寒咳嗽,未能及時宣散,可郁而化熱,風熱咳嗽又可化燥傷津,或因肺熱蒸液成痰而致痰熱郁肺。   (三)內傷咳嗽屬邪實與正虛並見,病理因素為痰與火   1.他臟及肺者,多為因實致虛 如肝火犯肺,每見氣火煉液為痰,耗傷肺津,痰濕犯肺,多由脾失健運聚濕釀痰,上貯於肺。若久延不愈可致脾肺氣虛,甚則病延及腎,由咳致喘。如痰濕蘊肺,遇感引觸,則痰從熱化,痰熱久郁,則易耗傷肺陰。   2.肺臟自病者,多為因虛夾實。如肺陰不足,每致虛火上炎,灼津為痰,肺氣虧虛,氣不化津,則痰從寒化為飲。   總之,內傷咳嗽多屬邪實正虛,病理因素為痰與火,但痰有寒熱之別,火有虛實之分。痰可郁而化火(熱),火能煉液,灼津為痰。   (四)外感咳嗽與內傷咳嗽可以互為因果

  外感咳嗽如遷延失治,邪傷肺氣,更易反覆感邪,而致咳嗽屢作,肺氣益傷,逐漸轉為內傷咳嗽。 .   內傷咳嗽,肺臟有病,衛外不強,容易因感受外邪而誘發或加重,特別在天氣轉冷時,尤為明顯。久則從實轉虛,肺臟虛弱,氣陰耗傷。   [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一)區別外感與內傷   區別外感與內傷主要從病史新久,起病緩急,是否兼有表證著眼。   1。外感咳嗽 多為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常伴肺衛表證,屬於邪實。注意分清病邪的性質。   2.內傷咳嗽 久病或反覆發作,起病緩,身無表證,多見虛實夾雜,本虛標實,應分清標本緩急主次。   (二)鑒別癥狀特點   1.了解咳嗽的時間、節律、性質、聲音,以及加重的有關因素 咳而急勵、聲重,咳嗽時作,白天多於夜間,或咽癢則咳者,多為外感風寒或風熱引起。咳聲嘶啞,凡病勢急而病程短者,為外感風寒或風熱、燥熱,凡病勢緩而病程長者為陰虛或氣虛。咳聲粗濁者多為風熱或痰熱傷津所致。咳而聲低氣怯者屬虛,洪亮有力者屬實。早晨咳嗽陣發加劇,咳嗽連聲重濁,痰出咳減者,多為痰濕或痰熱咳嗽.午後、黃昏咳嗽加重,或夜間時有單聲咳嗽,咳嗽輕微短促者,多屬肺燥陰虛。夜卧咳嗽較劇,持續不巳,少氣或伴氣喘者,為久咳致喘的虛寒證。飲食肥甘、生冷加重者多屬痰濕。情志郁怒加重者因子氣火.勞累、受涼後加重者多為痰濕、虛寒。 .   2.注意痰的色、質、量,味 咳而少痰的多屬燥熱,氣火,陰虛,痰多的常屬濕痰、痰熱、虛寒,痰白而稀薄的屬寒,痰白而稠厚易出的屬濕,痰黃而稠者屬熱,痰白質粘者屬陰虛、燥熱,痰白清稀透明呈泡沫樣的屬虛、屬寒,咯吐血痰,多為肺熱或陰虛,有熱腥味或腥臭氣的為痰熱,味甜者屬痰濕,味咸者屬腎虛。   二、治療原則 .   治療應分清邪正虛實。   (一).外感咳嗽   實證,祛邪利肺,按病邪性質分風寒、風熱、風燥施治。因肺居高位,用藥宜清揚,使藥力易達病所,宜重視化痰順氣,痰清氣順,肺氣宣暢,則咳嗽易愈。 .   (二)內傷咳嗽   邪實內虛。標實為主者,祛邪止咳,本虛為主者,補肺養正(脾,胃)。總之應按主次兼顧。 、 .   三、證治分類   (一)外感咳嗽   1.風寒襲肺證   癥狀及分析;   咳嗽聲重有力,氣急欠平一一風寒束肺,肺氣壅遏,不得宣通,   咽喉.作癢,或鼻塞流清涕一一風寒上受,肺竅不利,   咳痰稀薄色白一一寒邪郁肺,氣不布津,津液凝聚為痰,   伴有頭痛、肢楚、惡寒、發熱、無汗一一風寒外束,郁於肌表,   舌苔薄白一一風寒表象;脈浮或浮緊一一浮則為風,緊則為寒.   治法:疏風散寒,宣肺止咳。 、   方葯。三拗湯加味,止嗽散加減。   (1)方解:三拗湯:宣肺散寒。治外感風寒,咳嗽痰多,胸滿氣急,鼻塞聲重。麻黃宣肺止咳,杏仁利肺降氣,甘草協調諸葯。   止嗽散。疏風宣肺。治外感咳嗽遷延不愈,咽癢,咯痰不爽,氣急面紅等症。荊芥、桔梗、甘草、陳皮疏風宣肺,化痰利咽,紫苑、百部溫潤止嗽,白前降氣祛痰。 以上二方均能宣肺止咳化痰,但前方重在宣肺散寒,適用於風寒閉肺,後方重在疏風潤肺,用於外感咳嗽遷延,表邪未凈者。   (2)加減。夾痰濕,咳而痰粘,胸悶苔膩,加半夏、川朴、蒼朮、茯苓之類燥濕化痰,若熱為寒遏,咳聲不揚,氣急似喘,痰粘稠,口渴心煩,寒熱少汗者,用三拗湯加石膏、桑皮、黃芩清肺。方中麻黃、杏仁宣肺氣而解表寒,配石膏以清里熱。   2.風熱犯肺證   癥狀及分析.   咳嗽頻劇,氣粗,或咳聲嗄啞一一風熱犯肺,肺失清宣,喉燥咽痛,    口渴一一肺熱傷津,痰粘稠或稠黃,咯痰不爽,或鼻流黃涕一一肺熱內郁,蒸液成痰,   咳時烘熱汗出,肢楚,惡風,身熱頭痛一一風熱犯肺,衛表不和,舌苔薄黃一一為風熱 之徵,脈浮數一一浮則為風,數則為熱。   治法。疏風清肺,化痰止咳。 ,   方葯;桑菊飲加減。   (1)方解,本方為辛涼輕劑,功能疏風清熱,宣肺止咳。用於咳嗽痰粘,咽干,微有身熱。桑葉,菊花、連翹、薄荷,疏風清熱,桔梗、杏仁、甘草,宣肺止咳化痰,蘆根清熱生津。   (2)加減;咳重加前胡、牛蒡子、天竺子、大貝母、枇杷葉清宣肺氣,化痰止咳,熱盛加山梔,黃芩,知母以清肺泄熱,咽痛,聲嗄,加射干、赤芍、掛金燈、土牛膝清熱利咽,夾暑加六一散、荷葉清解暑邪,熱傷肺津加南沙參、花粉清熱生津。 』   3.風燥傷肺證   癥狀及分析;|   乾咳,連聲作嗆一一燥邪犯肺,肺失清潤,肺氣上逆,    咽喉干痛,唇鼻乾燥,口乾一一燥傷肺津,    痰少而粘,或粘連成絲,不易咯出一一燥熱灼津為痰,    咳而胸痛,痰中帶有血絲一一燥熱傷肺,肺絡受損,   鼻塞、頭痛、微寒、身熱一一風燥外襲,衛表不和,   多發於秋季一一為燥邪與風熱 並見的溫燥證,舌苔紅少津,脈浮數一一燥熱之徵。   治法:疏風清肺,潤燥止咳。   方葯:桑杏湯加減。   (1)方解;本方清宣涼潤。用於外感風熱燥邪傷津,乾咳痰少而粘,口渴,身熱,頭痛。桑葉、豆豉,疏風解表,山梔,清泄肺熱,杏仁、象貝,化痰止咳,沙參,梨皮,潤肺生津。   (2)減:津傷較盛,配麥冬、玉竹養陰生津,熱重,加石膏、知母清肺泄熱,痰中夾血,配白茅根涼血止血。附。涼燥證 涼燥證與風寒並見,多發於深秋,症見乾咳少痰或無痰、鼻咽乾燥,兼有惡寒發熱,頭痛無汗,舌苔薄白而干。用藥以溫而不燥、潤而不涼為原則,方取杏蘇散加減,酌加紫苑、款冬、百部等,若惡寒甚,無汗,可配荊芥、防風。   (二)內傷咳嗽   1。痰濕蘊肺證   癥狀及分析。咳嗽反覆發作,咳聲重濁一一痰濕上干,壅遏肺氣,痰粘膩,或稠厚 成塊,痰多易咯一一脾濕生痰,早晨或食後咳甚痰多,進甘甜油膩物加重一一脾運不健; 胸悶,脘痞,嘔惡一一痰濕中阻,食少,體倦,大便時溏一一脾氣虛弱,舌苔白膩,脈 濡滑一痰濕內盛之徵。 治法。健脾燥濕,化痰止咳。   方葯。二陳平胃湯,三子養親湯加減。   (1)方解,二陳平胃湯;燥濕化痰,理氣和中。用於咳而痰多,質稠厚,胸悶脘痞,苔膩。蒼朮、半夏、茯苓燥濕化痰,厚朴、陳皮、甘草理氣和中。 三子養親湯.降氣化痰。用於痰濁壅肺,咳逆痰涌,胸滿氣急,苔濁膩。白芥子溫肺祛痰,蘇子降氣行痰,萊菔子消食化痰。   (2)加減。咳逆,痰多,胸悶,氣急加白前降氣化痰,寒痰重,痰粘白如沫,怕冷,加乾薑、細辛溫肺化痰,久病脾虛,神倦乏力加党參、白朮益氣補脾。 症情平穩後可服六君子丸調理。    按。痰濕咳嗽,每因新感而致痰濕化熱。若反覆病久,脾、肺兩傷,可出現兩方面的轉歸。   ①痰濕轉從寒化,氣不布津,停而為飲一一「寒飲伏肺」一一本虛標實. .   ②肺脾氣虛,陽氣漸衰,甚至及腎一一「肺氣虛寒」--虛性咳喘。   2.痰熱郁肺證   癥狀及分析.咳嗽氣息粗促,或喉中有痰聲一一痰熱壅肺,肺失清肅,痰多,質粘 稠或黃,或有腥味,難咯一一熱蒸液聚成痰,咯吐血痰,胸脅脹滿,咳時引痛一一熱傷 肺絡,舌苔薄黃膩,質紅一一黃為熱,膩為痰,舌紅為津傷J脈滑數一一滑為痰,數為 熱。   治法:清熱肅肺,化痰止咳。   方葯。清金化痰湯加減。   (1)方解。本方清熱化痰,用於咳嗽氣急,痰黃稠厚,胸滿,或有身熱。桑白皮,黃芩、山梔清泄肺熱,貝母、萎仁,桔梗,甘草、橘紅、茯苓止咳化痰;麥冬、知母養陰化痰。   ⑨加減。痰黃如膿或腥臭,加魚腥草、金養麥根(即開金鎖)、苡仁、冬瓜仁等清肺化痰,胸滿、咳逆、痰涌、便秘,配葶藶子、風化硝瀉肺逐痰,痰熱傷津,口渴咽干,舌紅少津,配南沙參、麥冬、天冬、花粉等養陰生津。 .   3.肝火犯肺證 .   癥狀及分析:咳逆上氣陣作一一旰郁化火,上逆侮肺,肺失肅降,咳時面赤,口苦 咽干一一肝火上炎,痰少質粘,或如絮條,難以咯出一一木火刑金,煉液成痰,胸脅脹 痛,咳而引痛一一肝肺絡氣不和,舌苔薄黃,少津一一火郁陰傷,脈象弦數一一弦主肝旺,數為熱象。

  治法 清肺平旰,順氣降火。   方葯 加減瀉白散合黛蛤散。          (1)方解;本方順氣降火,瀉肺化痰。治咳逆氣促,煩熱,口乾苦,胸膈不利。桑白皮,地骨皮、.黃芩、知母清熱瀉火,配桔梗、青陳皮化痰順氣,甘草、粳米和中健脾,使瀉肺而不傷脾胃。黛蛤散清肝化痰。二方相合,使氣火下降,肺氣得以清肅。   (2)加減;火旺,加山梔、丹皮清旰瀉火,胸悶氣逆,加枳殼、旋復花理氣降氣,胸痛,配鬱金、絲瓜絡理氣和絡,痰粘難咯,配海浮石、知母、貝母清肺化痰,火郁傷津,酌加沙參、麥冬、花粉、訶子養陰生津斂肺,肝火犯肺,灼傷肺絡,痰中帶血,重用黛蛤散,並加丹皮,藕節等。 .   4.肺陰虧耗證 .   癥狀及分析.   乾咳,咳聲短促一一肺陰虧虛,虛火內灼,肺失潤降, 痰少粘白,或痰中挾血一一虛火灼津為痰,肺損絡傷, 口乾咽燥,或聲音逐漸變嘶啞一一陰虛肺燥,津液不能濡潤上承,  顴紅,午後潮熱,手足心熱,夜寐盜汗一一陰虛火旺,   形瘦神疲一一陰精不能充養,   舌質紅,少苔,脈細數一一陰虛內熱之徵。   治法;滋陰潤肺,止咳化痰。      方葯;沙參麥冬湯加減。   (1)方解;本方甘寒養陰,潤燥生津。用於肺燥陰傷,乾咳少痰,口渴,咽干內熱等。沙參、麥冬、玉竹、花粉滋養肺陰,生津潤燥,扁豆、甘草和養胃氣, 桑葉清泄肺熱。   (2)加減:咳劇,加川貝母、甜杏仁、蒸百部潤肺化痰止咳,。咳而氣促,配五味子,訶子斂肺,潮熱,酌加功勞葉、銀柴胡?青蒿、鱉甲、胡黃連以清虛熱,盜汗,加癟桃干、烏梅、浮小麥斂汗;咯吐黃粘痰,加蛤粉、知母、黃芩化痰清熱,痰中帶血,配丹皮、山梔、藕節涼血止血。   5。肺氣虛寒證   癥狀及分析:   咳聲低弱無力,氣短不足以息一一肺氣虛弱,氣逆不降,   咯痰清稀色白量多----氣虛不能化津,津聚成痰,   神疲懶言,食少一一肺脾兩虛   面色咣白,畏風,自汗,易因感冒而咳嗽加重一一肺虛衛弱,   舌苔淡白,脈細弱一一氣虛之象。   治法 補氣溫肺,止咳化痰。   方葯 溫肺湯加減。   (1)方解。本方溫養肺氣,治肺臟虛寒,久咳息喘,胸中冷痛,痰多白沫。人蔘補益肺氣;肉桂溫腎氣,乾薑溫中陽,鐘乳石重鎮納氣,半夏,橘紅、木香溫脾化痰,理氣和胃;甘草調和諸葯。   (2)加減;痰多清稀,加白芥子、細辛溫肺散寒化飲,畏寒、肢冷,加附子溫腎陽,咳逆氣短,動則更甚,加補骨脂、訶子、沉香補腎納氣。   6.寒飲伏肺證 .   癥狀及分析:   咳嗽氣急,喉有痰聲,呼吸不利,胸膈滿悶一一痰飲上逆,肺氣不降,   咯吐白色清稀泡沫粘痰一一氣不布津,寒飲內停,   寒冬發作加重,形寒,背冷,喜熱飲一一陽虛陰盛之候,   舌苔白滑一一白為寒象,滑為痰濕,   脈細弦滑一一細乃正虛,,弦脈主飲,滑為痰濕。   治法:溫肺化飲。   方葯:小青龍湯加減。  (1)方解:本方發表溫堅,用於內有伏飲,外感寒邪,咳喘痰多,粘白成沬,寒熱身痛等內外皆寒之證。麻黃、桂枝宣肺散寒,芍藥與桂枝相伍,調和營衛, 細辛、乾薑、半夏溫肺化飲,五味子斂肺止咳,甘草調和諸葯。   (2)加減:咳喘痰多,加射干、葶藶、蘇子、白前、金沸草降氣化痰定喘,咯痰粘膩,胸悶,苔厚,加川朴、橘皮、萊菔子,白芥子理氣化痰,如因外感引發,飲邪郁而化熱,去細辛、姜、桂,加桑皮、黃芩、石膏、知母清化痰熱。 ┏━━━━━━━━┳━━━━━━━━━━━━┳━━━━━━━━━━━━┳━━━━━━━━━━━━━┓ ┃         ┃ 風寒襲肺        ┃ 風熱犯肺        ┃ 風燥傷肺        ┃ ┃         ┣━━━━━━━━━━━━╋━━━━━━━━━━━━╋━━━━━━━━━━━━━┫ ┃ 辨證      ┃             ┃             ┃             ┃ ┃         ┃ . 肺氣失宣       ┃ 肺失清宣        ┃ 肺失清潤        ┃ ┣━━━┳━━━━╋━━━━━━━━━━━━╋━━━━━━━━━━━━╋━━━━━━━━━━━━━┫ ┃    ┃ 咳嗽  ┃ 聲重有力        ┃ 氣粗或咳聲嘶啞     ┃ 乾咳作嗆        ┃ ┃ 主  ┃     ┃             ┃            ┃             ┃ ┃    ┣━━━━╋━━━━━━━━━━━━╋━━━━━━━━━━━━╋━━━━━━━━━━━━━┫ ┃ 症   ┃ 咯痰  ┃ 稀薄,色白,或中等,  ┃ 粘稠或黃,量少,咯痰 ┃ 無或極少,或點絲狀或   ┃ ┃    ┃     ┃ 易咯          ┃ 欠爽         ┃ 帶血絲,咯痰不爽     ┃ ┣━━━┻━━━━╋━━━━━━━━━━━━╋━━━━━━━━━━━━╋━━━━━━━━━━━━━┫ ┃ 伴有癥狀    ┃ 可伴見風寒束表證    ┃ 可伴見風熱犯表證    ┃ 見唇鼻乾燥,咽喉干痛   ┃ ┃         ┃            ┃             ┃ 等「燥;,邪特徵。①多  ┃ ┃         ┃            ┃             ┃ 與風熱犯表證同見(溫   ┃ ┃         ┃            ┃             ┃ 燥J。②也可與風寒束表  ┃ ┃         ┃            ┃             ┃ 證同見(涼燥)       ┃ ┣━━━━━━━━╋━━━━━━━━━━━━╋━━━━━━━━━━━━╋━━━━━━━━━━━━━┫ ┃ 舌苔      ┃ 薄白          ┃ 薄黃          ┃ 涼燥薄白         ┃ ┃         ┃            ┃             ┃ 溫燥薄黃         ┃ ┣━━━━━━━━╋━━━━━━━━━━━━╋━━━━━━━━━━━━╋━━━━━━━━━━━━━┫ ┃ 脈象      ┃ 浮或浮緊        ┃ 浮數          ┃ 浮或浮數         ┃ ┣━━━━━━━━╋━━━━━━━━━━━━╋━━━━━━━━━━━━╋━━━━━━━━━━━━━┫ ┃ 病證聯繫    ┃ 多屬上感或急性支氣管  ┃ 可見於多數急性支氣管  ┃ 多見於秋冬內較乾燥的   ┃ ┃         ┃ 炎的初起階段(全身毒  ┃ 炎或肺炎初期等(毒血   ┃ 季節,如上感、急性支氣  ┃ ┃         ┃ 血症不明顯,而以呼吸  ┃ 症較顯著)       ┃ 管炎的某些類型,以及    ┃ ┃         ┃ 道癥狀為主)      ┃ 多見於春季       ┃ 肺結核初期,支氣管內    ┃ ┃         ┃ 多見於秋冬季      ┃            ┃ 膜結核的部分患者      ┃ ┣━━━━━━━━╋━━━━━━━━━━━━╋━━━━━━━━━━━━╋━━━━━━━━━━━━━┫ ┃ 治法      ┃ 疏風散寒,宣肺止咳   ┃ 疏風清肺,化痰止咳   ┃ 溫燥。疏風清肺,潤燥   ┃ ┃         ┃            ┃             ┃ 止咳            ┃ ┃         ┃            ┃             ┃ 涼燥;疏風散寒,潤燥  ┃ ┃         ┃            ┃             ┃ 止咳          ┃ ┣━━━━━━━━╋━━━━━━━━━━━━╋━━━━━━━━━━━━╋━━━━━━━━━━━━━┫ ┃ 主方      ┃ 三拗湯、止嗽散     ┃ 桑菊飲         ┃ 溫燥。桑杏湯       ┃ ┃         ┃            ┃            ┃ 涼燥:杏蘇散        ┃ ┗━━━━━━━━┻━━━━━━━━━━━━┻━━━━━━━━━━━━┻━━━━━━━━━━━━━┛

內傷咳嗽辨證論治簡表 ┏━━━━━━━━┳━━━━━━┳━━━━━━━┳━━━━━━━┳━━━━━━━┳━━━━━━┳━━━━━━━━┓ ┃ 辨證      ┃ 痰濕蘊肺  ┃ 痰熱郁肺   ┃ 肝火犯肺   ┃ 肺陰虧耗   ┃ 肺氣虛弱  ┃ 寒飲伏肺    ┃ ┣━━━┳━━━━╋━━━━━━╋━━━━━━━╋━━━━━━━╋━━━━━━━╋━━━━━━╋━━━━━━━━┫ ┃    ┃    ┃咳聲重濁   ┃咳嗽氣粗   ┃氣逆作咳,   ┃乾咳,咳聲  ┃咳聲低弱,  ┃咳嗽氣急,甚  ┃ ┃    ┃ 咳嗽  ┃      ┃ (有力)    ┃或為嗆咳    ┃短,午後黃  ┃氣短     ┃則喘鳴有聲,  ┃ ┃    ┃    ┃       ┃       ┃        ┃昏為劇,或  ┃       ┃多寒冬發作加  ┃ ┃ 主   ┃    ┃      ┃        ┃        ┃聲音嘶啞   ┃       ┃重       ┃ ┃    ┣━━━━╋━━━━━━╋━━━━━━━╋━━━━━━━╋━━━━━━━╋━━━━━━╋━━━━━━━━┫ ┃ 症   ┃    ┃粘膩或稠厚  ┃稠粘或黃或  ┃粘,少,咯  ┃痰粘或黃或   ┃清稀,咯吐  ┃痰多,清稀泡  ┃ ┃    ┃     ┃成塊,色白 ┃帶血或味    ┃不爽,咽中  ┃痰中帶血,   ┃無力量多   ┃沫狀,或帶粘, ┃ ┃    ┃ 咯痰  ┃       ┃       ┃       ┃        ┃       ┃        ┃ ┃    ┃     ┃或帶灰,痰  ┃腥,量多,  ┃伴有痰滯感  ┃量少      ┃       ┃色白易咯    ┃ ┃    ┃    ┃多易出     ┃咯欠爽   ┃       ┃        ┃        ┃        ┃ ┣━━━┻━━━━╋━━━━━━╋━━━━━━━╋━━━━━━━╋━━━━━━━╋━━━━━━╋━━━━━━━━┫ ┃ 伴       ┃胸悶脘痞,  ┃發熱面赤或  ┃駭時面赤,咽  ┃消瘦無力,  ┃面白畏風,  ┃形寒怕冷,喜  ┃ ┃ 有       ┃嘔惡食少,  ┃不發熱,口  ┃干口苦,症   ┃、顴紅潮熱, ┃易汗,易感  ┃熱飲,可時輕  ┃ ┃ 症       ┃神倦乏力   ┃干粘欲飲或  ┃狀可隨情緒   ┃盜汗,口乾  ┃冒,神疲懶  ┃時重,或伴有    ┃         ┃      ┃        ┃或有脅痛    ┃       ┃       ┃狀       ┃ ┣━━━━━━━━╋━━━━━━╋━━━━━━━╋━━━━━━━╋━━━━━━━╋━━━━━━╋━━━━━━━━┫ ┃ 脈象      ┃濡滑     ┃滑數     ┃弦數     ┃細數      ┃細弱     ┃細弦滑或沉弦  ┃ ┣━━━━━━━━╋━━━━━━╋━━━━━━━╋━━━━━━━╋━━━━━━━╋━━━━━━╋━━━━━━━━┫ ┃ 舌苔      ┃白膩     ┃薄黃膩舌紅  ┃薄黃少津   ┃舌紅少苔    ┃淡白    ┃白滑      ┃ ┣━━━━━━━━╋━━━━━━╋━━━━━━━╋━━━━━━━╋━━━━━━━╋━━━━━━╋━━━━━━━━┫ ┃         ┃慢支或伴阻 ┃急性支氣管   ┃多見於慢   ┃肺結核、慢   ┃多種肺系疾 ┃慢支後期伴重   ┃ ┃ 病        ┃塞性肺氣  ┃炎、肺炎、肺  ┃支、慢性咽  ┃性咽喉炎、  ┃病,伴阻塞  ┃度失代償性肺  ┃ ┃ 證        ┃腫,肺功能 ┃膿瘍或慢    ┃喉炎、支氣  ┃肺部腫瘤或  ┃性肺氣腫,  ┃氣腫居多    ┃ ┃ 聯 。      ┃代償型、支 ┃支、支擴伴    ┃管內膜結核 ┃肺炎、肺膿   ┃肺功能失代 ┃         ┃ ┃ 系        ┃擴等    ┃繼發感染而   ┃等,或神經  ┃瘍恢復期    ┃償     ┃        ┃ ┃ .        ┃      ┃急性發作者   ┃官能症患者  ┃        ┃      ┃        ┃ ┣━━━━━━━━╋━━━━━━╋━━━━━━━╋━━━━━━━╋━━━━━━━╋━━━━━━╋━━━━━━━━┫ ┃        ┃健脾燥濕,  ┃清熱肅肺,   ┃清肺平肝,  ┃滋陰潤肺,  ┃補氣溫肺,  ┃溫肺化飲    ┃ ┃ 治法      ┃       ┃       ┃        ┃       ┃      ┃         ┃ ┃         ┃化痰止咳  ┃化痰止咳    ┃順氣降火    ┃止咳化痰   ┃止嗽化痰  ┃        ┃ ┣━━━━━━━━╋━━━━━━╋━━━━━━━╋━━━━━━━╋━━━━━━━╋━━━━━━╋━━━━━━━━┫ ┃         ┃二陳平胃  ┃清金化痰湯   ┃加減瀉白   ┃沙參麥冬湯   ┃溫肺湯   ┃小青龍湯    ┃ ┃ 主方      ┃湯、三子養  ┃       ┃散,黛蛤散  ┃         ┃      ┃        ┃ ┃         ┃親湯    ┃        ┃       ┃         ┃               ┃ ┗━━━━━━━━┻━━━━━━┻━━━━━━━┻━━━━━━━┻━━━━━━━┻━━━━━━┻━━━━━━━━┛   臨床需注意外感咳嗽與內傷咳嗽的關係及其預後轉歸。   外感咳嗽一般易治,但夾濕、夾燥者較為纏綿,須防其遷延轉為內傷咳嗽,故應徹底治療(因濕邪可以困脾,脾濕生痰,久則脾氣不運,轉為內傷痰濕或氣虛咳嗽,夾燥的因燥傷肺津,久則導致肺陰虧耗,轉為肺燥陰傷的內傷咳嗽)。 』   內傷咳嗽多呈慢性病程,其病較深,治療不易速效,肺氣虛寒(涉及脾、腎)者,因衛外薄弱,每易感受外邪,發作加重,治療應權衡標本的主次緩急,或先後分治(甚者獨行,先標後本或先本後標)或標本兼顧(本中顧標,或標中顧本)。   此外,肺陰虧虛之咳嗽,雖然初起輕微,但如延誤失治,往往日益加重,趨於勞損之途。   四,其它治法   (一)簡驗方   1.佛耳草15克,蘇子,菜菔子各6克,煎服,治慢性痰濕咳嗽。   2.桑葉、枇杷葉,胡頹葉各12克,煎服,治慢性咳嗽。   3.千年紅15克,佛耳草、四季青、平地木各12克,煎服, 日一次,治痰濕化熱的慢性咳嗽。 』

  4.白毛夏枯草、一枝黃花各15克,煎服,治痰熱咳嗽。   5.松塔(松果)3個,豆腐2塊,同煮沸,加冰糖適量,空服喝湯吃豆腐,治急性氣管炎咳嗽。   6.復方陰陽蓮,陰陽蓮30克,功勞葉、枇杷葉各工5克,煎服, 每曰一-劑,30天為一療程,功能止嗽、祛痰。   7.矮地茶30克,曰一次,連服20—30天,止咳、祛痰。   (二)穴位貼葯法   1.取穴 分2組。第一組取天突、大椎、肺俞(雙),第二組取人迎(雙)、中府(雙)。兩組穴交替貼用,每次貼4塊膏藥,三天換貼一次,療程10天。   2。藥物(氣管炎l號膏) 芫花、皂角、細辛、肉桂、麻黃、大黃、木鱉子各24克,甘遂、川烏、蓖麻子、白芥子各30克,鵝不食草15克,川椒9克,巴豆3克。本品系由報告單位與北京市衛生材料廠製成之橡皮膏。注。全組病例均為60歲以上之老年慢性支氣管炎患者。73例中,單純型者46例,治療10天後,基本痊癒者17例, 顯效13例,好轉者15例,無效者1例。哮喘型27例,顯效l例,好轉17例,無效9例。總有效率為66.6%,其中以單純型者療效最好,有效率為97。8%,顯效以上者為65.2%。本法對止咳、祛痰有明顯效果,對止喘效果不夠理想。   節自中醫研究院廣安門醫院《攻克慢性氣管炎資料選編》(內部資料)40頁, 中醫研究院,1976年6月。   [預防與護理] . ….   1.注意氣候變化,重視防寒保暖,避免感冒。平素易於感冒者,配合防感冒保健操,面部迎香穴按摩,晚間足三里艾熏。   2。慢性久咳肺氣虛弱者,可配合氣功或呼吸操,提高肺的通氣功能,增強抗病能力。   3.內傷咳嗽應注意飲食、情志方面的攝生。忌食生冷,肥厚、辛辣、過鹹食物,戒除煙。酒等刺激品,避免接觸刺激性氣體。   (結語)   一、概念   咳嗽是肺系疾病常見的主要證候之一,凡以咳嗽為主要臨床表現者,都可以診斷為咳嗽,但須除外肺癰,肺癆、肺脹而有咳嗽者。   二、病因病理   分外感與內傷兩類。外感為六淫犯肺,內傷為臟腑功能失調,而致肺失宣肅,肺氣上逆發為咳嗽。   三、辨治原則   證辨外感內傷,治分邪正虛實。外感新病屬邪實,治應祛邪利肺,內傷久病,屬於邪實正虛者祛邪止咳,兼以扶正,屬於正虛者補肺養正。注意治旰、治脾、治腎等整體療法。 .   四、臨證要點   (一)外邪犯肺發生演變轉化者當相應施治

  l.風寒客肺化熱,而表寒未解,見外寒內熱症者,應解表清里(肺有痰熱而外感風寒者,也可用解表清里之法)。   2。風寒化燥者轉清。   3.風熱化燥者轉潤而兼清。   (二)內傷咳嗽邪實正虛者須聯繫處理   1.火大咳嗽每易灼傷肺的陰津,應注意配合清養之品,以免久廷而致陰津虧耗。   2.痰濕咳嗽常易傷及脾肺之氣,應注意配合補益脾氣之品,杜絕生痰之源,以免久延而致肺氣虛寒或寒飲伏肺。   (二)辨別病的新久,痰的多少治療   (四)治禁   外感忌斂澀留邪,當因勢利導,邪去則正安。內傷忌宣散傷正,耗氣傷陰,當調護正氣,以免久咳肺損成癆。   (五)注意審證求因,辨證結合辨病治療,切勿見咳止咳。   因咳的輕重雖與病邪的微甚有關,但畢竟是一種祛邪外達的保護性生理反射,必須以求因治療為主。咳嗽病因複雜,有時不同的病,表現共同的證(如肺炎後期、肺結核,支氣管肺癌均可表現肺陰虛證),必須辨證結合辨病治療(如抗癆,抗癌等)方能進一步提高療效。   有時因正氣虛弱不能祛邪外達,咳雖輕微,但病情卻十分危重,應加重視。   (文獻選錄)   《醫貫.咳嗽論》:「蓋肺為清虛之府。一物不容,毫毛必咳。『又肺為嬌臟,畏寒畏熱。火刑金故嗽,水冷金寒亦嗽。故咳嗽者必責之肺。」   《紅爐點雪.痰火咳嗽》:「外邪致咳,為風則始必鼻聲重,自汗惡風,法當解之。為寒則始必惡寒無汗,聲清氣壯,法當散之。若表證重者,但或頭痛發熱,又當汗之。……若內傷之咳,痰火則甚於清晨,法當清痰降火。火浮手肺,為咳甚於黃昏,治在清金。土郁食積,為咳則甚於長夜,治在消導理脾。」   《症因脈治.卷二》:「傷寒咳嗽之因,時令寒邪,外襲皮毛,內入於肺,不得外伸,郁而發熱,則肺內生痰,惡寒無汗,.頭痛喘咳,而為傷寒咳嗽症矣。」  「傷暑咳嗽之因,時值夏秋,或氣虛身弱,觸冒暑濕,或熱盛於中,偶感時行,內外夾攻,蒸釀胸胃之間,上熏於肺,則暑濕咳嗽作矣。」   「傷風咳嗽之因,肺象伏熱,外感風邪,束於肌表,肺熱不得發泄,則肺風咳嗽之症作矣。」   「傷燥咳嗽之因,天行燥烈,燥從火化,肺被燥傷,則必咳嗽。」   「肺經咳嗽之因,或真陰不足,勞傷火動,或脾肺素燥,不慎辛熱炙焯,或惱怒,思慮憂愁動火,三者皆能傷其肺金,乃成肺經咳嗽也。」   「傷熱咳咳之因,濕熱行令,熱傷肺氣,或時令應寒而反溫,應涼而反熱,皆能令人咳嗽也。」   《醫約。咳嗽》:「咳嗽毋論內外寒熱,凡形氣病氣俱實者宜散宜清,宜降痰,。宜順氣。若形氣病氣俱虛者,宜補宜調,或補中稍佐發散清火。」   《讀醫隨筆。論咳嗽》:「前人每以有聲無痰、有痰無聲細分咳嗽二字,今概不取,無聲不得為咳嗽矣,且亦安能無痰?但多少厚薄,難出易出不同耳!」

推薦閱讀:

集靈膏——氣血兩虛,身弱咳嗽極效方
名老中醫許玉山:一方在手,咳嗽莫愁!
小兒咳嗽
咳嗽了一個多星期了,主要是乾咳,沒有痰,時不時的想咳嗽一下。?
【民間秘方】盤點網上關於治療感冒、發燒、咳嗽各類小偏方小方法

TAG:咳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