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跟「悲」是完全不一樣的定義
~菩薩如是於諸眾生大悲深厚~菩薩對於這些眾生「大悲深厚」,這是一個基礎,菩薩的心境。於諸眾生大悲深厚,你要知道那個心態、心境。那我們會對什麼會「大悲深厚」?你想想看,對子女可能有!對父母可能有!但是,你可能基於「情」而產生,父母對你的恩愛,或者你對子女的期望、或者子女對你的孝順等等,你才產生那種深厚的「感情」,但不是「大悲」。
這個「悲」是一種智慧的升華,悲是智的升華,「悲」也是智的應用,一種智能的應用。但是,通常是在「一對一」上面,只是「一對一」。這個「悲」的應用,就是「智慧生起」的運用。那麼,用「悲」來形容的時候,有兩種狀況:一種是「一對一」,一種是「一對一切」。你把這個「理論」弄清楚,「一對一」叫作「悲」,慈悲喜舍的「悲」;「一對一切」,是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的「大悲」!所以「大悲」跟「悲」是不一樣的,完全不一樣的定義。
你說我一個杯子100cc叫作杯,那500cc的就叫大杯,百事可樂有特大杯,那個7-11還有一個超重杯,這些都相對的,都還屬於「悲」,不能算是「大悲」。佛法的「大悲」是指一個菩薩發這個心,是對一切眾生講的,沒有一個遺漏的,這叫作「大悲」。「一對一切」,一切眾生對這個「大悲」是一致的,所以「一切入一,一攝一切」,這是「普賢乘」的定義。那麼,《華嚴經》的定義是一入一切,一切入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個叫作「大悲」,這是「大悲」的定義。
所以,父母親跟子女之間的「關係」是什麼關係呢?作子女的,懂得從父母親「學」到人生經驗,這是他的「智慧」。那父母親要把他的人生經驗教給他的子女,這是「慈悲」!因為是「一對一」的。你自己去看看,教給子女人生經驗容易呢?還是向父母學習人生經驗容易?子女想要學,容易,這表示他有善根、有智慧;父母想要教,恐怕都教不來!人生你是走過了,一片白茫茫,你怎麼教?你有真的人生歷練嗎?孩子生病了,你能教他什麼?大概你能教他的就是去給醫生看。
那人生經驗怎麼傳遞呢?你根本沒辦法傳遞!你想要傳遞下去,是需要「大智慧」的!最重要的是,你已經比孩子多走了這二、三十年了,你的「人生」到底有沒有歷練,有沒有真實的歷練啊?孩子生病了!那就是對自己身體的照顧,那麼具體,你都那麼難摸索到,你想人生、心性,那麼容易嗎?你自己必須一再的接觸、親身經歷過,然後一再體驗,你才知道。要不然,你想告訴你的子女,可是自己都沒經驗,你怎麼講呢?「心性」是很抽象的東西,這麼具體的「身體」你都感覺不到了,那像「心性」那麼抽象的你怎麼講呢?你怎麼講?「人際關係」應該要注意什麼?「應對進退」要怎麼拿捏呢?這些,如果你沒有從小教起,長大的時候就麻煩了。
你告訴他說倒茶要注意,端杯子要怎麼樣、怎麼樣,他聽都聽煩了,那還需要你教嗎?那個有那麼重要嗎?可是,你要知道當你端茶給人家,你的那個方向、角度如何,態度應該要怎麼樣?這些如果不對的話,人家對你的印象就不好了,知道嗎?你倒一杯茶、端一杯茶,滿地都是水!人家身上那西裝是昨天才千挑萬選新買來的,給你端一杯茶,回去就要送洗了,你說那個重要不重要?當然重要,非常重要啊!可是,對當事人來講,他覺得那無聊、好無聊!
好,這一杯子「茶」要倒幾分滿呢?你大概沒想過,所以倒茶的時候,糟糕,要倒到哪裡啊?這一倒衝出百分之一百零二,走起路來就搖搖晃晃的,當然滿地都是水,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你沒經驗!像這個「倒茶」就很具體,在倒的時候,那個「心性」要拿捏的時候,一個個細節問題就來了。所以,父母教子女真的是「慈悲」,它不是「智慧」!你要有自己實際的經驗,你才能教他,你自己沒經驗,那隻能說「你要學啊,孩子!」其實不是他不學,是你自己不能教,根本沒辦法教。所以,「慈悲」與「智慧」的關係在這裡。
擷自《瞿波女》
讚賞、聆聽、接納
珍惜、尊重、感恩
圓融、廣大、包容
大華嚴寺全球資訊網:http://www.huayenworld.org
推薦閱讀:
※何為格?何為局?《秘宗》子平「格」與「局」的定義
※月令的定義
※佛教的定義 慈誠羅珠堪布
※成功的定義
※你們曬出的這幾雙皮鞋,打破了我對「好」的定義|專家號
TAG:定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