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聖心源」讀書筆記》連載(25)

《四聖心源.卷四 勞傷解.氣血》原文:氣統於肺,血藏於肝,而總化於中氣。胃陽右轉而化氣,氣降則精生,陰化於陽也;脾陰左旋而生血,血升則神化,陽生於陰也。精未結而魄先凝,故魄舍於肺,氣魄者,腎精之始基也;神未發而魂先見,故魂舍於肝,血魂者,心神之初氣也。氣,陽也,而含陰魄,是以清涼而降斂;血,陰也,而吐陽魂,是以溫暖而升發。及其魂升而神化,則又降而為氣,魄降而精生,則又升而為血。蓋精血溫升,則蒸騰而化神氣,神氣清降,則灑陳而化精血。精血神氣,實一物也,悉由於中氣之變化耳。 要點(1) 精血神氣,實一物。精神是一氣的變化,氣血也是一氣的變化,精血神氣,實一物也。 《四聖心源.卷四 勞傷解.氣血》原文:火金上熱,則神氣飛揚而不守;水木下寒,則精血泄溢而莫藏。故補養神氣,則宜清涼,而滋益精血,則宜溫暖。氣秉辛金清涼之性,清則調暢,熱則鬱蒸,暢則沖虛,郁則滯塞,滯塞而不降,故病上逆。血秉乙木溫暖之性,溫則流行,寒則凝瘀,行則鮮明,瘀則腐敗,腐敗而不升,故病下陷。氣滯之家,胸膈脹滿,痰嗽喘逆,半緣上中之虛熱;血瘀之人,紫黑成塊,杯碗傾泄,多因中下之虛寒。下寒則肺氣之降於肝部者,亦遂陷泄而不升;上熱則肝血之升於肺家者,亦遂逆流而不降。此氣血致病之原也。 要點(2) 補養神氣,則宜清涼,而滋益精血,則宜溫暖。火金在上,熱則神氣上飛而不守,故補養神氣應宜清涼。水木在下,寒則精血瀉溢而莫藏,故滋益精血則宜溫暖。 要點(3) 氣上逆,血下陷,乃氣血致病之原也。氣上逆而滯於上者,上中之虛熱與中下需求都上其原因。血下陷而瘀於下者,則絕大多數是中下虛寒之原因。此氣血致病之原也。 《四聖心源.卷四 勞傷解.氣血.氣滯》原文:肺主藏氣,凡臟腑經絡之氣,皆肺家之所播宣也。氣以清降為性,以心火右轉,則化肺氣,肺氣方化,而已胎陰魄,故其性清肅而降斂。實則順降,虛則逆升,降則沖虛,升則窒塞。君相之火,下根癸水,肺氣斂之也。肺氣上逆,收令不行,君相升泄,而刑辛金,則生上熱。凡痞悶噯喘,吐衄痰嗽之證,皆緣肺氣不降。而肺氣不降之原,則在於胃,胃土逆升,濁氣填塞,故肺無下降之路。 要點(4) 氣滯之家,肺氣虛而逆升者也,其原則在胃土之不降。肺主藏氣,氣以清降為性,實則順降,虛則逆升,降則沖虛,升則窒塞。而肺氣不降之原,則在於胃,胃土逆升,濁氣填塞,故肺無下降之路。 《四聖心源.卷四 勞傷解.氣血.氣滯》原文:肺胃不降,君相升炎,火不根水,必生下寒。氣滯之證,其上宜涼,其下宜暖,涼則金收,暖則水藏。清肺熱而降胃逆,固是定法,但不可以寒涼之劑,瀉陽根而敗胃氣。蓋胃逆之由,全因土濕,土濕則中氣不運,是以陽明不降。但用清潤之葯,滋中濕而益下寒,則肺胃愈逆,上熱彌增,無有愈期也。 要點(5) 氣滯之證,其上宜涼,其下宜暖。清肺熱而降胃逆,固是定法,但不可以寒涼之劑,瀉陽根而敗胃氣。若用清潤之葯,滋中濕而益下寒,則肺胃愈逆,上熱彌增,無有愈期也。 《四聖心源.卷四 勞傷解.氣血.氣滯》原文:下氣湯(甘草二錢;半夏三錢;五味一錢;茯苓三錢;杏仁三錢,炮去皮尖;貝母二錢,去心;芍藥二錢;橘皮二錢),煎大半杯,溫服。治滯在胸膈右肋者。 要點(6) 下氣湯的理法。陰虛是一氣在上飄飄蕩蕩而不降,氣滯是氣欲降而不能故停滯在上。陰虛與氣滯相同,其根原都在肺胃之不降也。陰虛是「胃土不降,金水失收藏之政,君相二火泄露而升炎,心液消耗,則上熱而病陰虛」,其重點是君相二火升炎而消耗心液。氣滯是「肺氣不降之原,則在於胃,胃土逆升,濁氣填塞,故肺無下降之路」,其特點是氣欲降而不能,重點在肺無下降之路。陰虛的治法重點在於清上熱、補心液的同時,降肺胃助收藏。氣滯的治法重點在於打通下降的通道使得肺胃得以下降。所以陰虛的地魄湯與氣滯的下氣湯,我們比較如下:(1) 兩個方子都有基本的(甘草,半夏,五味)三種藥物作為基礎根據,培養中氣,降肺胃之氣。(2) 下氣湯重點是用(橘皮,杏仁)理氣下行,茯苓燥土以輔助中氣輪旋而理氣下行;貝母與芍藥稍微清一下氣滯於上引起的上熱。下氣湯重點是打通下行通道,讓氣下行。氣不能下行的判斷標準是胸膈右肋郁滿。(3) 地魄湯重點在於用(麥冬,芍藥)雙清君相二火,用元參清金益水,牡蠣斂神藏精。地魄湯在於請上熱,斂神藏精,氣的下行通道是沒有問題的。 要點(7) 麻瑞亭老師的下氣湯理法分析。(本要點內容摘抄自《麻瑞亭治驗集》)麻瑞亭老師以下氣湯進行加減,形成自己看病的基本方。《四聖心源.卷四 勞傷解.氣血.氣滯》下氣湯:甘草6克、半夏9克、茯苓9克、杏仁9克(泡,去皮尖)、貝母6克(去心)、五味子6克、芍藥6克、橘皮6克,治氣滯在胸膈右脅者。麻瑞亭去斂肺止咳之五味、貝母,加潤血疏肝之首烏、丹皮,化裁為雲茯苓9克、粉甘草6克、炒杭芍12克、粉丹皮9克、制首烏20克、廣橘紅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之劑,變功專清降肺胃原方,為既能右降肺胃,又能左升肝脾的升清降濁之劑。以之作為主方,隨證靈活加減,而治絕大部分內傷雜病。雲苓健脾滲濕,治在脾而助其升。半夏和胃降逆,治在胃而助其降。甘草和中,治在脾胃,助其升降。三味和合而調理後天脾胃,助其氣血生化之源,以扶正抑邪。杭芍、丹皮、首烏,入血分,疏肝升陷,兼以平膽。橘紅、杏仁,入氣分,清肺理氣,化痰降逆。八味和合而共奏健脾疏肝、清降肺胃、調和上下之功,則胃降而善納,脾升而善磨,肝升而血不郁,肺降而氣不滯,心腎因之交泰,諸臟腑紊亂之氣機,因而復其升降之常,病可向愈也。麻瑞亭老師的下氣湯加減基本方的要點在於握中央而馭四旁,復升降而交水火。葯雖平淡無奇,然握中央而馭四旁,復升降而交水火,所以用治內傷雜病,切病機而效可觀。所以然者,內傷雜病,多系多臟腑功能之失調.脾胃功能失調尤著者。病機為中氣不健,肝膽郁滯,肺胃上逆,脾腎下陷,而導致脾胃不和,肝膽不調,上顯標之虛熱,下顯本之濕寒。此方和中調郁,滲脾濕而不傷肝陰,滋肝陰而不助脾濕,降濁陰而去其上壅,升清陽而理其下陷,自可收脾升而肝腎隨之亦升,胃降而心肺隨之亦降之功。使紊亂之臟腑氣機,復其左升右降之常,胃善納而脾善磨,肝不郁而肺不滯,氣血漸旺,諸症自可向愈也。以基本方為「舟」,加入治療各個具體病症之方,從而治諸內傷雜病。此主方之隨證隨病化裁也,總而謂之」舟」。憑脈察舌,據症據病,於主方內加入主治某症某病之品,而組成治療各個具體病症之方,且據各症各病之兼症,加減所需之味,靈活化裁,而治諸內傷雜病。俱健脾和胃、升清降濁功能之主方,生氣血而調陰陽,是為扶正,為御邪之本,與各症各病所加祛邪之味相合,抵達病所,共奏愈各症各病之功。此乃下氣湯靈活加減化裁,用治絕大部分內傷雜病,且療效葚佳之原委也。所以然者,病機相同或相近,雖病症病名不同,治可相同,異病同治也。而內傷雜病,多臟腑功能失調,升降紊亂者,是其大率也,即病機相同相近也。升降紊亂,均當復其升降之常;而復其升降之常的關鍵,重在調理脾胃。下氣湯以健脾和胃為本,兼調肝腎心肺,切中內傷雜病之主要病機,所以靈活加減化裁,用治內傷雜病,既穩當而效可觀。麻瑞亭從醫60餘年,愈疾無計,主要取法於黃元御醫術,得力於下氣湯之靈活加減化裁。而麻瑞亭基於自己的臨床實踐,又靈活變換原方兩味,以之治諸內傷雜病,醫跡卓著,則既是對黃氏醫術之繼承弘揚發展之明證,亦是異病同治大則之具體實踐與發揚也,是乃麻瑞亭醫術之精蘊特色也。 要點(8) 麻瑞亭老師的下氣湯加減與仲景先師的小建中湯差異分析。(本要點內容摘抄自《麻瑞亭治驗集》)小建中湯者,建立中氣也;麻瑞亭老師的下氣湯加減者,調理中氣也。建中之名方,小建中湯也,補中之名方,補中益氣湯也。醫聖仲景、先賢東垣,以之建立中氣、補益中氣,效若桴鼓。由此可見聖賢醫術精湛之一斑,制方嚴謹精萃之奧蘊。所以干余年宋,醫者慣用之,以之治其所主之疾,活人無計。此乃方劑之生命力取決於其愈疾也。麻瑞亭善用之下氣湯,可謂是一則調中方劑。調中與建中、補中有所不同。調中者,是在調理中氣的基礎中,兼及四維,而使諸臟腑因邪之所湊而導致的升降紊亂,復其升降之常,則正氣因之充旺,自能祛邪外出而病癒。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氣之虛,虛在臟腑功能紊亂失序,氣血生化匱乏,無力祛邪。攘外必先安內,內安方能萬眾一心,同仇敵愾,以御外侮。以之論病,安內即復其臟腑功能,俾使氣血化生,祛邪外出而病癒。猶後勤供應之優劣,乃戰爭勝負之先決條件之一也。下氣湯可謂安內之良資,其加減化裁之藥味,可謂攘外之精兵,糧足兵精,焉有不勝之理?此非欲比美於聖賢,意在明建中、補中、調中之別,下氣湯制方愈疾之機理也。基於以上的摘抄自《麻瑞亭治驗集》的原文之外,我理解的建中、補中、調中的差別是。建中是在中氣虛極的時候,建立中氣的根基;補中是在中氣一般般的情況下,補充中氣;而調中則是在補充中氣、建立中氣的機制之外,加強中氣運轉、升降的能力,這樣的方式非常符合黃師的「土樞四象,一氣周流」的思路。參考《傷寒》小建中湯,膠飴一升,芍藥六兩,桂枝、甘草、生薑各三兩,大棗十二枚;膠飴、甘、棗,補土養精而緩里急,姜、桂、芍藥,疏木達郁而清風也。參考《金匱》大建中湯,膠飴一升,人蔘一兩,乾薑四兩,蜀椒二合;飴、參培土而建中,乾薑、蜀椒,補火而溫寒也。黃芪建中湯,黃芪兩半,膠飴一升,芍藥六兩,桂枝三兩,甘草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膠飴、甘、棗,補脾精而緩里急,姜、桂、芍藥,疏木郁而清風燥,黃芪補衛陽而生營陰也。 要點(9) 麻瑞亭老師的下氣湯加減合乎《黃帝內經》的「陽秘乃固」理念。《素問懸解.卷一 養生.生氣通天論四》:陰根在上,陽根在下,陰氣封藏,陽根下秘,則精神氣血,保固不失,此乃陰陽之要也;陽強不秘,相火炎升,精血消亡,陰氣乃絕。這裡說的還是這個道理:人秉一氣而生,氣秉「土樞四象,一氣周流」之規律運行;相火蟄藏到腎水中,則下一個一氣周流的循環採用足夠的能量,木火才得以生長;若陽氣滯於上而不能降,則相火升炎,精血消亡,下一個一氣周流循環中斷,人則生病。下氣湯加減治病者,以陽氣封藏為主力,加入治療各個具體病症之方,從而治諸內傷雜病,非常符合《黃帝內經》的「陽秘乃固」理念。氣的升降出入不獨立存在,升與降合起來才能形成氣的周流,升降要平衡,升也是為了降,沒有升,降也難以實現,所以麻瑞亭稍稍加入升左路的丹皮、首烏,儘管用了升葯,但依然是降大於升,目的還是以降斂為主,但有了升葯的幫助,就如同我們用了兩個力臂去旋轉一個轉盤一樣,效果比單純的用降葯要好得多。用升的葯為主做基本方的話,容易虛陽外越,一氣能量耗散而中氣更虛,病不容易痊癒也。
推薦閱讀:

【古代讀書詩】謝靈運《齋中讀書》
古今中外有關讀書的詩詞名句: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萬卷始通神
古人常說,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德五讀書 曾仕強:這應該倒過來排
史記·五帝本紀第一·個人讀書筆記(1)
讀書樂 樂讀書

TAG:筆記 | 讀書筆記 | 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