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那一堂《竇娥冤》是這樣煉成的

那一堂《竇娥冤》是這樣煉成的

——兼談新課程背景下中國古代戲劇教學內容建設的實踐探索

前言

前兩天在辦公室,同事們戲稱我都快成「尹竇娥」了,而我則打趣地回應說,第一次講《竇娥冤》是2007年4月我參加七校賽課的時候,當時在google上輸入「關漢卿」後,0.13秒里搜索到156000個相關網頁,輸入「竇娥冤」後 0.16秒里搜索到 169000個相關網頁。而去年11月在重慶參加全國賽課時,我意外地發現在google上「關漢卿」有427000個相關網頁,「竇娥冤」 則有411000個相關網頁!我在用實際行動為竇娥伸冤!

玩笑歸玩笑。不過,寫下這個題目的時候,我不禁問自己,《竇娥冤》的教學是不是該畫一個句號了?

也許是冥冥之中的註定,2008年是關漢卿被定為「世界文化名人」50周年、從事戲劇創作750周年,在這樣的日子裡了解關漢卿,講授《竇娥冤》,實在是難得的機緣。是關漢卿眷顧了我這堂課:2007年我帶著《竇娥冤》獲得了成都市七校賽課的一等獎,2008年《竇娥冤》又讓我獲得了全國賽課的一等獎。

回想起來,最近一次上《竇娥冤》應該是在2008年12月師大附中的教改科研月活動中,借的是高 2010 級 1 班。那天上午,等聽課的老師們散去後,我回到辦公室,獨坐桌前,想關漢卿,想竇娥。忽然那麼真切地感到,我們最終都會消失:父母、弟弟、朋友、同事、領導。我們會褪色,就像老照片,不過多年以後,我們會在學生的某一篇課文里復活,在學生不經意的回憶里永遠美麗。

倘能如此,一介書生,夫復何求?

(一)

時間:2007年4月12日

地點:華西中學 高2008級7班

事件:成都市七校賽課

如果現在重新去翻檢第一次上《竇娥冤》的講稿,應該已經捲曲而且泛黃了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從知道學校推薦我去參加成都市七校賽課起,我就誠惶誠恐地等著抽籤結果。4月5日,朱丹老師到辦公室「恭喜」我——比賽篇目中唯一的一篇戲劇作品《竇娥冤》被我抽到了!我當時頭一下子蒙了,《竇娥冤》的駕馭難度太大了,經典的老篇目,大家都不願意去碰。但是抽籤抽到了,躲也躲不過,硬著頭皮上吧。

按照自己上公開課的慣例,我先作了學情調查。結果「殘酷」得不出所料,絕大部分學生對中國古代戲曲(包括外國戲劇)根本不感興趣,平時幾乎不看戲曲演出,也幾乎沒有閱讀欣賞劇本的習慣。這群聽MP3、穿NIKE、吃麥當勞的現代中學生連興趣都沒有,讓他們與那個捨己為人自願被怨殺的竇娥同哭同苦簡直就是「痴心妄想」。

怎樣導入新課才能讓學生感到中國傳統戲曲離他們並不遙遠?——這成了後來準備教學設計過程中一直困擾著我的問題。

但天無絕人之路,問題竟然被一張DVD解決了。

記得那是2007年的4月8日,一個平常的星期天,我買到了等待半年的韓國三區《霍元甲》D9加長版,晚上等夫人和女兒上樓睡下之後,迫不及待地把自己關進了聽音室。看完影片後,順手播放了光碟配置資料中周杰倫演唱的片尾曲MV,不經意間發現居然借鑒了京劇的身段和假聲唱腔。一下子受到啟發:為什麼不幹脆從流行音樂入手,從學生的偶像導入,提起興趣,拉近學生與古代經典戲劇作品之間的距離?興趣為先,投其所好,以流行音樂來化「劇」為友。學生不喜歡戲曲沒關係,開始上課時能興奮點兒,有興趣往下走就成。

緊接著回憶起李玟有首老歌《刀馬旦》,融進了京劇的扮相和身段。正好當時王力宏的專輯《蓋世英雄》火得不得了,有兩首歌加進了京劇和崑曲的元素。我為自己平時關注流行音樂的精力沒有白費而竊喜,立刻著手開始收集學生喜歡的新新人類和時尚偶像在音樂創作中借鑒中國古代戲曲元素的歌曲和視頻資料。

收集素材的過程漫長而瑣碎。我靈機一動,發動班上的學生去收集。學生覺得自己的偶像有這種傳統文化修養自己也很有面子,一下子就推薦了不少。我根據學生提供的歌手姓名和歌名上網下載,一首一首地聽歌詞,一遍一遍地看MV,最後篩選保留了11個:

王力宏 《花田錯》《蓋世英雄》《在眉邊》

李 玟 《刀馬旦》

陳升 信樂團 《one night in Beijing(北京一夜)》

周杰倫 《霍元甲》

陶 喆 《Susan說》

TANK(呂建中)+selina 《獨唱情歌》

後 弦 《西廂》

胡彥斌 《紅顏》

周治平 《蘇三起解》

屠洪剛 《霸王別姬》

薛之謙 《紅塵女子》

光是「雜交」版本當然不行,還得有比較原汁原味的戲曲素材。我想起每年的春節聯歡晚會都有戲曲表演的段落,趕緊翻出買的近幾年春晚的光碟,一年一年地篩選,最後從2006年春節聯歡晚會的戲曲版塊中剪輯出了一段,和《刀馬旦》《蓋世英雄》一起作為課前視頻,用來導入正課。

解決導入問題的同時,整體教學設計也一直在緊鑼密鼓地進行。沒有去網上下載那些優秀「教學設計」、「教學感悟」,而是靜下心,生平第一次認認真真把《竇娥冤》劇本從頭到尾讀了一遍,然後找出大學時買來卻一直沒有看的《中國古典名劇鑒賞辭典》(徐培均、范民聲主編,上海古籍出版社)和《藝術創作的深度表現》(張建生青海人民出版社 1991年),重新開始了解那個比英國的莎士比亞早三個多世紀,劇作比莎翁多出三十部左右的關漢卿,了解那個將生命定格在19歲的竇娥。

沉下去——從自己對完整文本本身的解讀入手,而不是從對網上教學設計的拼湊入手;

跳出去——從文藝理論和美學層面入手,而不是從中學教育理論的小圈子入手;

站上去——從理性思辨入手而不是情感渲染入手。

事實證明上面這幾條當初懵懵懂懂、模模糊糊,後來才日漸清晰的基本原則是正確的。這樣的思考和設計過程視角更高,能夠實現一定程度的思維提升;視野更寬,教師和學生能發揮的空間更大。

要想把課上出新意,就必須打破已有的條條框框。接下來,向在四川師大文學院工作的夫人求助,連續幾個晚上「霸佔」了她的辦公電腦,進入「中國知網」,查閱有關《竇娥冤》的研究文章,於是《竇娥悲劇性格的二重性與一元化》、《<哈姆雷特>與<竇娥冤>中的悲劇精神比較》、《淺談傳統繪畫美學與京劇》等一系列論文進入了我的視野,成為了我研讀文本、思考設計的重要素材。

隨著素材的積累和整合,「學習目標」初步確定:

1.初步了解元雜劇的特點和關漢卿的藝術地位。

2.把握竇娥悲劇的典型性。

3.了解戲劇鑒賞的基本方法。

緊接著,「結論讓位於方法,以經典(文論)鑒賞經典(劇目)」目標突破策略基本成型。初步的設計中引入4句有關悲劇的論斷:

1.藝術形象把握:「美好的東西」——竇娥——善良、貞節、賢孝

悲劇,就是將人生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魯迅

2.戲劇衝突解構

悲劇的實質,在於衝突,即在於人心的自然慾望與道德責任或與不可克服的障礙之間的衝突。——別林斯基

3.悲劇典型性提煉

歷史的必然要求和這個要求的實際上不可能實現之間的悲劇性的衝突。——恩格斯

4.形象典型性深度挖掘:性格二重性

悲劇的戲劇性,一方面來自於性格之間的衝突,另一方面來自於性格內部的衝突。——高爾基

和朱丹老師商量後,反覆權衡,覺得恩格斯的那一條更有概括性,最後刪掉了別林斯基那一句,保留了3句。(2007年6月,為了減少學生課堂上的理解障礙,又把別林斯基的那一條換了回來,不過,那是後話了。)

比賽前一天晚上,到朱老師家裡做完最後的調整後,我堅定了信念:拿不拿獎沒關係,關鍵是能按照自己的思考和方式去實施教學,才是最快樂的。於是,第二天,帶著一堆流行音樂和3句提綱挈領的經典理論,我走上華西中學高2008級7班的課堂,很「放肆」也很「粗糙」地按照自己的意志完成了《竇娥冤》。

從沒有想過要做一個革命者,完全顛覆這一課的傳統教學方式。只是不想把和學生一起學習這篇課文的課堂,搞得「凄凄慘慘戚戚」。何況,過分凝重悲沉的課堂在一定程度上會壓抑學生情緒,甚至制約學生的思維力度和深度,而哭哭啼啼的課堂或多或少就更顯得矯情做作了。

現在想來,獲獎之後的開心,其實更多的來自於自我意志的實現和成都市教科所王秉蓉老師和教研組長朱丹老師的認可。

(二)

時間:2007年5月21日

地點:四川教育電視台2號攝影棚 四川師大附中高2008級7班

事件:為全國中語會教育資源網錄製《竇娥冤》課堂實錄

根本想不到,11個月後,這張光碟會幫助我參加四川省乃至全國的比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堂課隨後被王秉蓉老師推薦給了四川省教科所的何立新老師。當時何老師正在為四川省新課標研究物色研究課。很快,何老師和四川師大文學院中學語文教學法研究室的靳彤教授來到師大附中,和王秉蓉老師聽了我的現場借班課。充分肯定了這堂課的理念和設計,並且同意將其作為四川省教科所新課標研究推廣課,由四川省教育電視台錄像,選送全國中語會。

同時,幾位專家也提出修改意見:導入時間太長,必須大幅刪減;文本誦讀不夠,閱讀體味十分薄弱;課堂語言啰嗦,不夠簡潔凝練。

接下來的日子,是在幾位專家的面授和王秉蓉老師的郵件轟炸之下度過的。特別是王老師,對我每一次電郵過去的教學設計都會仔細審閱,返回的教學設計上,每一處需要修改和值得推敲的地方都詳細地做了批註,並用藍色標識出來。

一直到現在我都保留著王老師返回的底稿,我會永遠保存著。如果說我能夠有一點點進步的話,除了來自專家宏觀的引領以外,可能更多的來自於王老師對微觀細部俯身傾耳的指點、推敲與幫助。請允許我不揣臃繁,在這裡引用王老師的一部分批註,因為這些或宏觀或精細,或建議或商榷的批註現在讀來依然讓我感動:

◎讀完教案,我認為有兩個問題要思考。一是對文本閱讀的問題.整堂課中對文本閱讀的思考還不夠細,比如氛圍不同閱讀目的的閱讀,一不同方式的細讀文本是不夠的.既然是文學作品的教學,至少應該有誦讀、析讀、品讀等不同層次的閱讀吧;二是對閱讀過程中的方法指導與提升的問題.從整個教學過程看,這應該是個很薄弱的問題,閱讀僅僅是個過程,主要思考通過這樣的過程,我們的學生獲得了什麼?這些方面你可能要具體思考細化修改。

◎教學目標的擬定要思考新課程三維目標的整合,從你所擬定的目標看,缺乏目標設定中的過程與方法思考,缺乏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思考。思考後修改。

◎這樣的表述不規範,缺乏行為動詞的支撐.修改。

◎這個內容放在這個環節是否太早?

◎這個材料作為備用是否有些可惜?

◎這個環節如何完成?如何與文本更緊密的結合起來?這個環節的分析有一定的思維深度,但一定要注意學生的主體與教師主體的不同作用的發揮。

◎這裡所引用的文論對高中學生有難度,能否換掉?

◎第一課時完成後應該有一個閱讀方法的提升與總結.思考如何體現教材無非是個例子的問題.方法的指導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是個薄弱環節。

◎前面的教學缺乏閱讀方法的總結與提升,這裡用什麼來拓展?

於是,「教學目標」在歷經了一個字一個字的推敲,前後修改了四次後,終於確定:

1.初步了解元雜劇的特點和關漢卿的藝術地位。

2.背誦【端正好】【滾繡球】,體會其抒情性和音韻美

3.把握《竇娥冤》的浪漫主義手法和悲劇性。

內容上,刪掉了對「世界三大表演體系」、「世界上最古老的三種戲劇文化」的介紹,刪掉了「戲劇文學作品的鑒賞方法」歸納;忍痛割愛,刪掉了一半導入部分的歌手資料,加入了2個外國友人學京劇的資料;刪掉了「戲劇文學的特徵」、「戲曲語言的特點」、「課堂拓展」等環節;為了加強文本落實,加強了誦讀和第二、第三問題的誦讀和三樁誓願的細部討論;從一課時改成了兩課時,又從兩課時改回一課時。

2007年6月20日,經過緊張的後期製作,光碟通過省中語會報送全國中語會,從而也成為四川省入選教育資源網的4節課中唯一一節高中課例。

2007年6月18日,在靳彤教授的推薦下,受四川師範大學文學院中學語文教學法研究室邀請,為四川省教育廳組織的少數民族地區教研員培訓班上示範課《竇娥冤》。

(三)

時間:2007年6月25日

地點:四川師大附中 高2008級12班

事件:新課程背景下的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及課例研究

接受自家人的審視,比在外人面前出醜更讓人忐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新課程即將進入實驗,如何及時更新教育觀念,改善教學行為,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成為每一個一線教師迫切需要研究解決的問題。那麼,新課程背景下的高中語文課應該怎樣上?課程新理念怎樣在課堂教學中得到具體落實?朱丹老師希望語文組通過觀摩展示課和聆聽專家們的評點,揣摩上課教師的課堂操作技術背後的思想和理念,提升自己的認識和思考,積澱、形成自己的好課觀,從而最終改善、提升自己的日常教學、形成有自己風格的語文課堂教學。

2007年6月,《竇娥冤》的修改又一次擺在了我的面前。

每當我覺得走投無路的時候,我就把自己丟進書堆里,而這種方式似乎屢試不爽。

我翻出了《元雜劇史》(李修生 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6年)和《西歐戲劇史》(廖可兌中國戲劇出版社 1994年),增加了對關漢卿在世界範圍的地位和作品影響的介紹,增加了國外對中國戲曲研究的成果。

我翻出了《文學語言引論》(張小元 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 1995年)和《當代西方美學》(朱狄人民出版社 1984年),從接受美學的角度,重新優化教學目標:

1.通過了解元雜劇常識和關漢卿的藝術地位,激發學生對中國古典戲曲的學習興趣。

2.藉助中國和外國部分關於悲劇的經典文論認識竇娥形象的悲劇性。

調整後的教學目標,引入了接受美學中的「前理解」(期待視界)概念。因為「前理解」會直接導致鑒賞者在面對同一個文本時出現「文化位差」、「文化時差」、「文化級差」,而且「前理解」(期待視界)的在場與介入是閱讀中無須準備的自發準備,是一種無意識的在場與介入,它在某些方面預先決定著鑒賞的基本方向和持續力度。在這個基礎上,再優化教學設計的基本思路:

首先,課前展示學生喜愛的新新人類和時尚偶像在音樂創作和演出中借鑒中國古代戲曲元素的視頻資料,通過這種方式,拉近學生與經典古代戲劇作品之間的「文化時差」。

然後,通過對元雜劇常識和關漢卿藝術地位的介紹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欣賞興趣,達到減小「文化位差」的目的。

最後,藉助中國和外國部分關於悲劇的經典文論,指導學生對劇本文本進行自主合作探究,使學生在自能思考與即時表達中逐步減小「文化級差」,最終實現認識悲劇性,感受經典,靠近經典,了解經典的目的。

到此,教學理念第一次真正上升到了一個還算不錯的高度,設計理念終於有了方向感和歸屬感。

隨後,按照王老師和何老師的意見,重新篩選替換課堂上使用的文論:將恩格斯的「歷史的必然要求和這個要求的實際上不可能實現之間的悲劇性的衝突」放入學生預習素材,將別林斯基的「悲劇的實質,在於衝突,即在於人心的自然慾望與道德責任或與不可克服的障礙之間的衝突」重新放入課堂設問環節。

課例研究活動結束後,教學設計再次調整。

2007年9月,改版後的《竇娥冤》被四川師大文學院教學法研究室列為四川省教育廳組織的骨幹教師培訓班的示範課,又一次付諸課堂。

(四)

時間:2008年11月13日

地點:四川省廣安市 廣安二中高 2010 級 5 班

事件:為2008年四川省中語會年會暨高中語文新課程改革研討會獻課

長跑中有一個時刻,是呼吸最急促,心臟負荷最大,血液循環最凝滯的時候。

就像黎明前的黑夜,讓生命絕望,我做好準備,面對一切的可知與未可知,置之死地而後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得到參會獻課的通知是2008年11月3日。我很慌亂。畢竟《竇娥冤》已經被我束之高閣半年多了,沒有新的思考,也沒有感覺了。

11月5日成都市教科所的王秉蓉、戴宏等幾位老師來到學校,再一次聽我的《竇娥冤》。上完課後我的感覺只有四個字:一塌糊塗。

那天下午,我沒有聽到一句肯定和認可的話。

那天下午,王老師、戴老師、朱老師、易老師或委婉地提出建議,或直接地進行批評。

那天下午,我知道了自己上課沒有激情,教態懶散,詳略失當,節奏拖沓,吐字不清,板書混亂。

那天下午,王老師說我當初參加七校賽課時的亮點全部沒有了,上成了一節沒有新意的常規課。那一刻,我因為辜負了很多人的期望而無地自容。

那天晚上,我看著面前的講稿,一片茫然。

在經歷過無數次大大小小翻來覆去的修改之後,我發現不知道怎麼上《竇娥冤》了!

每一位專家都給予了我這個並不年青的年輕教師無私而真誠的關心和幫助,每一次點評都一針見血,每一處修改都有的放矢,可是,面對面目全非承載各式複雜理念的教學設計,我真的不知道怎麼上《竇娥冤》了!

那天晚上,王老師和朱老師打來電話鼓勵我,讓我拋開所有的顧慮,把設計改回當初七校賽課時的方式,恢復我原來的風格。對她們的關心和鼓勵我至今心存感激。

可是,面對越走越遠,偏離自己設計初衷的講稿,我發現,自己已經回不去了。

靳彤教授說,有爭議的課才是好課,可是,爭論到最後,我把自己搞丟了!

我不知道「恢復」從何入手。

於是,重新讀劇本,一個字一個字地重新抄課文。

一直很喜歡在紙上書寫的感覺,不緊不慢,有聲有色。但又安於在鍵盤上敲擊的習慣,快捷易行,乾淨整齊。於是,習慣常常戰勝了興趣。就像教學,一篇課文,一堂課總有太多選擇,設計成這樣,又想上成那樣;似乎這樣講師生都舒服,那樣上聽課的老師專家也許更容易認可。欲忍不忍,欲罷不能,最後才不甘心的上了一條船。如果課堂效果不好就自我安慰,是學生預習不充分造成的,這個班思維不行,專家的標準太多無所是從等等。

其實,真正的原因是自己顧慮太多,顧忌太多:專家的意見如何體現,名師的關係如何平衡,學校領導同事如何看我,我的水平如何展示。

殊不知,我忘記了最關鍵的一點,那就是一堂課的要義——學生的收穫。我無法否認的是,最終站在講台上實施教學的只有一個人——那就是我自己。沒有誰會衝上講台,奪過我的粉筆,要我按照他的意見上課。決定的權力在我自己,好壞成敗,是自己的選擇,怨不得別人。也許有人會說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其實,人心就是江湖,怎麼退得出。自己的心就是自己的江湖,一切的風雲險惡,血雨腥風都是自己內心的世相,取捨只在一念之間。

有時候我們得為守住自己的東西而戰。我們習慣了守住自己的財產,守住自己的工作,守住學科係數,我們最樂意妥協的是自己的教學思想和設計理念。

我們都只是歷史的過客,我們沒有世界大戰可以經歷,也沒有恐怖襲擊可以驚慌,我們的戰爭充其量不過是內心之戰:我們最大的恐慌就是自己的選擇。

人生不能像做菜,把所有的料都準備好了才下鍋。世界上很多東西都有保質期的,一不留神就會過期,連保鮮紙都會過期。我們對教學的熱忱、鮮活的思維和初生牛犢般敢於嘗試敢於創新的勇氣,也會慢慢因為抽干空氣而萎縮,最終的結局似乎就是可以在講台上講下去,不緊不慢,不冷不熱,不好不壞。就像超市裡真空包裝的食品,延長保質期換來的是色香味俱無,唯一的結果是還可以吃。

虛假的成就感遲早要與堅實的真相產生碰撞。成功的含義不在於要得到什麼,而在於你從那個奮鬥的起點走了多遠。

「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孟子語)。思想終於從加法走向了減法,輕裝起程。

接下來的幾天,我把自己關進書房。讀《亞洲藝術中人的精神》([英] L ? 比尼恩 遼寧人民出版社 1988年),讀《莎士比亞與現代西方戲劇》(孫家琇 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4年)。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些閱讀幫助我進一步理順了思路,強化了思維深度。全新設計的結束語,將定位提升到中國文化傳統魅力和民族自豪感的層面;細化課堂教學語言,第一次書面整理成2000多字的《課堂上必須要說的話》;導語也重新設計,增刪課堂素材;調整思路順序,修改充實學生課堂素材;在最後加入贈送《竇娥冤》劇本和相關研究論文的延伸環節。

11月11日上午,易曉老師停下手裡的工作,逐字審閱修改我的講稿。

11月11日晚上,我到朱老師家,對教學設計和課件做最後的調整。

當時,有一種豁出去的感覺,彷彿自己不是要去上課,而是去為自己的教學理念悲壯地就義。

到廣安住進賓館後,馬上到廣安二中熟悉比賽場地和多媒體設備,隨後見高 2010 級 5 班學生。學生是實驗班,見面很愉快,加之正好有一節自習課,我便帶著他們預習課文和課堂素材資料,誦讀課文,糾正字音,點撥情緒,並且還準備第二天早上早自習再去一下,做好最充分的準備。當我回到賓館興奮地向王老師彙報見面情況時,王老師卻制止了我第二天去上早自習的行為,提醒我要給學生留下期待,留下新鮮感,所謂一而鼓,再而衰,三而竭。去多了,適得其反。

那一刻,我為自己的得意忘形和稚嫩衝動而感到慚愧。

晚飯後,我沒有出去,而是回到房間,把課文又工整地抄了一遍,重新在課文上作了一遍批註,把課堂流程計時演練了一遍。

11月13日,重新調整的教學設計順利實施。

當下課鈴響起時,掌聲響起時,我看到了左側嘉賓席里何老師和王老師會心的笑容,也看到了四川師大文學院劉永康、許書明和靳彤教授讚許的眼神。

我知道,自己沒有光榮就義,而是在專家和前輩的錘鍊下涅槃了。

我知道,我找回了自己;

我不知道,一個更嚴峻的挑戰正無可逃避地向我襲來。

(五)

時間:2008年11月28日

地點:重慶市 重慶八中高 2010 級 15班

事件:參加2008年全國首屆「語文教壇新星杯」課堂教學大賽

我只是一個臨時被徵召去前線的士兵,甚或,是一隻突然被趕上架子的鴨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8年11月14日,朱丹老師通知我,因為易曉老師忙於高三「一診」迎考和錦江區的教研工作,分身乏術,經學校研究決定,由我代替易曉老師參加四川省的選拔賽。

11月15日,我收到了易曉老師轉來的兩份通知。《全國首屆「教壇新星杯」語文課堂教學大賽通知》、《全國首屆「教壇新星杯」語文課堂教學大賽四川省選拔評審通知》

看完通知,我是心虛的。

這一次,我連恐慌的時間都沒有。

20日前,我準備好了包括成都市推薦意見、教學說課稿(2000字)、課堂教學預演光碟等在內的所有參加四川省選拔評審的所有資料。

24日,語文學習科學專業委員會評審委員會副主任許書明教授發來了書面通知,《竇娥冤》被評為高中組一等獎,將代表四川省參加11月28在重慶市舉行的全國首屆「教壇新星杯」語文課堂教學大賽。

劉永康教授特意到我夫人的辦公室,讓她轉告我三點建議:

1.「導入」部分的時間太長,流行音樂的資料要壓縮;

2.上課要有激情;

3.注意文學作品的多元解讀;

許書明教授代表評審組轉達修改意見:

1.「導入」部分在時間上應嚴格控制。「導入」的作用主要有兩個:定向、激趣。

2.提增講課激情。

3.突顯本次大賽主題:學習方式變革與語文課堂教學。

還有什麼能比離開大學校園多年以後又能聆聽恩師教誨更讓人激動興奮的事情呢?

接下來的時間,我再一次把自己關進了書房,幾乎是整夜地「啃」《元代文學史》(鄧紹基主編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91年),在深夜裡一次次去觸摸那個連生卒年月和生平都不詳的關漢卿,一次次去靠近那個將19歲的頸項坦然伸向屠刀的竇娥。

有兩本小書是必須提及的,《歌德談話錄》([德]愛克曼輯 人民文學出版社)和《羅蘭·巴特爾隨筆選》( 羅蘭·巴特爾 百花文藝出版社1995年)。因為它們幫助我進一步從文藝學和符號學的角度對劇本作了更深層次的解讀。

研讀理論著作的同時,和四川師範大學文學院語文教學論研究室幾位教授的郵件往來也給我打開了一個更加廣闊的世界。

首先,緊貼時事,將三則新聞鏈接進課堂:

①2008年3月,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與騰訊網新聞中心聯合對4338個受訪者進行了在線調查。結果顯示,60.7%的受訪者支持把京劇作為全國中小學的必修內容;而反對者僅為24.9%。弘揚傳統文化、傳承國粹之美已經成為社會的一種共識。

②2008年3月,教育部下發文件,從2008年3月20日到2009年7月,將在全國北京、上海等10個省、市、自治區試點開展京劇進課堂試點工作。學生將欣賞、學唱「國粹」京劇。3月21日,《包龍圖打坐在開封府》等經典京劇唱段正式進入中小學課堂。

③《光明日報》關於日本著名的京劇活動家津田忠彥的報道。

同時,將王國維《宋元戲曲考·元劇之文章》中「最有悲劇之性質者,則如關漢卿之《竇娥冤》,紀君祥之《趙氏孤兒》。劇中雖有惡人交構其間,而其蹈湯赴火者,仍出於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於世界大悲劇中,亦無愧色也」的評述插入教學的第三個環節。

將第二稿里因為擔心教學目標不集中而刪除的課堂延伸拓展環節進行全新設計和定位,把一年前從講稿中刪去的七娃的《竇娥冤,還是楚州百姓冤?》又放回了設計中,連同後來收集到的王龍《竇娥該當何罪?》張燕瑾《<竇娥冤>的悲劇價值》、趙小紅《竇娥冤,僅僅是一己之冤?》等3篇文章整合成激發學生對文學作品進行多元解讀的素材。

11月27日上午,劉永康和許書明兩位教授把我和朱老師叫到他們的房間,聽我說課,詳細詢問最後多元解讀和拓展閱讀環節的細節設計。

11月27日晚上,朱老師還到房間督促我熟讀課文,提醒我注意課堂語調,為我打氣鼓勁。

11月28日上午10點,我走進重慶八中的多媒體教室。在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和同仁的面前,和高 2010 級 15班的同學一起,跨越時空,與關漢卿和竇娥完成了了一次充滿理性思辨的對話。

這次賽課,是一份珍貴而苦澀的禮物,給了我一個機會,看到了自己的進步,找到了信心,增強了教學和研究的動力;同時,通過賽課,看到了差距,清醒地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明確了努力的方向,找到了突破教學瓶頸的著力點。

《禮記·學記》中說:「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我想,比,然後知不足,賽,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省也;知困,然後能自新也。

我想,賽課的意義恐怕就在於此吧。

最後,要感謝雷婷婷、譚潔、李彪、劉浩幾位同仁,幫我整理列印教學資料,協助我組織與學生的見面,課前替我發放《教學設計》、《學生課堂素材》等資料,一直忙前忙後。

感謝我的父親,一直等到賽完課後才告訴我,年邁的母親因為乳腺癌住院動手術,讓我有時間回去看一下。

2008年是我的本命年。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已經從黑乎乎的頑鐵煉成了鋼,但每一次回爐的時候,我都會儘力剔除出一部分自己身體里的渣滓。在這個全球經濟大蕭條的日子,屬鼠的我寫下這些瑣碎,沒有轟動離奇、愛恨情仇,然而平實、綿長並且溫暖的文字,告訴自己對那些往鍊鋼爐里添煤的人們心懷敬意,提醒自己對那些陪我一起走過的人們心存感激,也鞭策自己記住那些痛並快樂的成長歲月。


推薦閱讀:

這樣的星座男給不了你要的幸福
早知道這樣做, 你就不會受這麼多年的苦了!
這樣做出來的藕片香辣可口,吃上一次就忘不了!
女人頭髮紮成這樣,走到哪都有回頭率!4
錯了一個世紀,才發現墓碑碑文得這樣寫

TAG:竇娥冤 | 這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