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轉載]琉球七問

琉球七問

[康莊按語:近日,本人讀了兩本書,分別是紀連海的《琉球之謎》和鄭海麟的《釣魚島列嶼之歷史與法理研究》,邊讀邊作讀書筆記,稍加整理後,現用問答形式輯錄於此,寄託以史為鑒之意也。]

一、琉球國名是由誰命名的?

答:據《隋書》記載,公元607年,隋煬帝令羽騎尉朱寬到海外尋訪異俗,當行至今北起奄美大島、南至與那國島的海域,看到這帶由若干島嶼組成的海域形狀「若虯龍浮在水面」,蜿蜒如長蛇。朱寬回來向隋煬帝彙報後,隋煬帝就給這一片島嶼起了個名字,稱為「流虯」。在唐朝編纂《隋書》時,因「虯」的意思是龍,為避帝王諱,便將該地更名為「流求」。後來,到了明太祖朱元璋時期,最終給這帶海域起了一個非常美麗的名字——「琉球」。另據記載琉球國史的《中山世鑒》(成書於1650年)和《中山世譜》(成書於1725年)都有類似的文字:「當初,未琉球之名。數萬歲之後,隋煬帝令羽騎尉朱寬,訪求異俗,始至此國。地界濤間,遠而望之,蟠旋蜿蜒,若虯浮水中,因以名流虯也」;「隋大業三年(607年)丁卯,煬帝令朱寬、何蠻抵本國,遙觀地界于波濤間,蟠旋蜿蜒,其形若虯浮水中,名曰流虯,嗣後改名流求。」

由此可知,琉球國名是由隋煬帝最早命名的。

二、中琉是在從哪個朝代開始建立藩屬關係的?

答:明朝建立後,明太祖朱元璋規定,安南、占城、高麗、暹羅、琉球、印度、蘇門答臘、瓜哇、湓亨、白花、三弗齊、渤泥以及其他南洋、西洋各國統稱為「不征之國」,這十幾個國家就是今天東南亞和南亞各國,其中就包括琉球古國。當時,朱元璋派使者楊載,漂洋過海奔赴琉球宣讀詔書,這份詔書很長,開頭是這樣寫的:

「昔帝王之治天下,凡日有所臨,無有遠邇,一視同仁。故中國奠安,四夷得所,非有意於臣服之也。自元政不綱,天下爭兵者十有七年。朕起布衣,開基江左,將兵四征不庭,西平漢主陳友諒,東縛吳王張士城,南平閔越,勘定巴蜀,北清燕,奠安華夷,復我中國之舊疆。朕為臣民推戴,即位皇帝,定有天下之號曰大明,建元洪武。是用遣使外夷,播告朕意,使者所至,蠻夷酋長稱臣入貢。惟爾琉球,在中國東南,遠據海外,未及報知。茲特遣使往諭,爾其知之。」

明朝初年,琉球群島的山北國、中山國、山南國等三國尚未統一,琉球中山王察度率先領詔,並派遣弟弟泰期與楊載一道回中國奉表稱臣。第二年,山南王承察度、山北王帕尼芝也先後來到中國奉表稱臣納貢。琉球自明朝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臣服中國,封王朝貢,列為藩屬。不過,明朝對琉球王國並未進行政治統治。

在明朝267年間,琉球共向宗主國朝貢171回。入清以後,一依明例,琉球奉中國正朔,並受冊封,定二年一貢,從未間斷。在明清兩代,中國派出使者赴琉球進行冊封已成定例,在這些使者當中,包括明朝的陳侃(著《使琉球錄》)、郭汝霖(著《使琉球錄》)、蕭崇業(著《使琉球錄》)、夏子陽(著《使琉球錄》)以及清朝的汪楫(著《使琉球雜錄》)、徐葆光(著《中山傳信錄》)、周煌(著《琉球國志略》)、李鼎元(著《使琉球記》),他們將出使的經過及大大小小的見聞都寫了下來,為人們了解琉球提供了豐富的素材。然而,他們當中有一使者因有意在奏摺和書中隱瞞一些事情不寫出來,被當時的皇帝知道後,一批隨從被處斬,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三、乾隆為什麼處斬出使琉球的一批人員?

答: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琉球國王去世,乾隆皇帝決定派出一個叫全魁為正使、周煌為副使的使團去琉球履行冊封職責。使團於農歷六月初二日從福州啟程,六月十四日抵達琉球的姑米山島附近,不巧遇上颱風,使船觸碓,船艙進水,不能繼續前行,還好沒有死人。人員上岸以後,就只能等著。琉球國的世子(註:按照中國的規矩,所有藩屬國國王去世後,國王的王子、準備繼位的人,叫世子。)聽說這事以後,趕緊派人駕船到姑米山,將他們接上船並送到那霸。到那霸後,按慣例給這批使役每人36兩7錢銀兩作為壓驚費,不算正副使,136個使役共得了5000兩銀子。但這136人不高興,他們聽說幾十年前也有這麼一件事,當時給他們每人128兩銀子,一比每人差了90兩銀子。於是,這批使役的頭目陳國棟就跑到大使公館請求正副使,去向剛被冊封為國王的尚穆王要求補到前一次的水平,正副使覺得這樣做不合適。但這幫人還不幹,繼續鬧了一個多月。尚穆王知道這件事後,就派人又送來了兩萬兩銀子,加上原來所得,最後每人平均得到了156兩7錢銀子。當然,不是每人都一樣多,陳國棟出頭鬧事,可會多分得一些。事有湊巧,這個使團共有兩艘船,後來的船也遇颱風了,直到12月十二日才抵達琉球那霸,尚穆王照樣給後來者付給了壓驚費。使團於乾隆二十一年農曆8月21日宣詔冊封,停留數月後,於次年農曆2月13日回到了福州。回到福州後,全魁、周煌給乾隆皇帝寫了《翰林院侍講全魁、周煌奏冊封事竣,敬陳渡海情形折》的摺子,相當於現在的工作彙報,比較詳細地介紹這次冊封任務的完成情況,但對使役索銀鬧事、分得銀兩的事卻隻字未提。後來,周煌在他寫的《琉球國志略》一書中,也對此事未著筆墨。

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即應了中國的一句古話「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三月初六,全魁、周煌一行剛離開福州,三月初七,福建巡撫鍾音就收到福建布政使德福呈送的琉球王尚穆的咨文一件,咨文里說,貴國兩條船都先後到了,因為路上遭了災,我一看得給他們壓驚,於是就給了那些人156.7兩銀子,那些人136.7兩銀子,一共支付了五萬多兩,讓他們高高興興地回去了,但是你們的使船壞了,送他們回去的船是我們的,能把那條還給我們嗎?鍾音和德福感到事關重大,將這件索銀事件趕緊上報。乾隆獲悉後,皇顏大怒,責令嚴懲有關人員。最終,刑部裁決陳國棟處斬,梟首示眾;翁元等10人處斬或絞刑;陳嘉言、劉顯宗革職。乾隆還下令刑部在處斬陳國棟等人的時候,要召集琉球在京人員前來觀看,讓他們知道大清朝對鬧事的人都法辦了,又命戶部從國庫里支取5萬多兩銀子還給琉球國。由於全魁、周煌未拿銀子,保住了性命。

四、琉球是什麼時候成為統一王國的?

答:這還得從公元12世紀說起,也就是兩宋交替之際。那個年代,琉球群島上有三個國家:北山、中山和南山。這是三個獨立的王國,分別被稱為山北國、中山國、山南國。這些國家存在200多年之後,轉眼到了1406年,也就是明朝永曆年間,有個叫尚巴志的年輕人起兵,一舉擊敗了中山國王武寧,奪取了中山王位,但他沒自己坐,而讓他老爹當了名義上的中山王,他自己執掌國政。10年以後,他於1416年發兵滅掉了山北國;1422年,他爹死了,他自己成了國王;1429年,他又滅了山南國。這樣就統一了琉球群島,開始了第一尚氏王朝,琉球也成為了一個統一的王國。

五、為什麼說琉球是最早的海上馬車夫?

答:過去的琉球王國散佈於中國台灣東北和日本九洲島西南之間的海域之上,由北、中、南三大島嶼群共100多個島嶼組成,總面積3500平方公里,它的東側是太平洋,西側是中國東海,南側是南洋群島,北側是日本列島,地處東亞的海上交通要道,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戰略價值十分重要。由於國土疆域狹小,琉球無法建立以農業為基礎的經濟,只有憑其特殊的地理優勢,通過發展海外貿易來獲得財富。琉球的船隻往來那霸與福州之間,還北上日本、朝鮮,南下安南、呂宋、暹羅、亞齊、瓜哇、馬六甲等,遍布整個南洋群島。據統計,僅明代永樂到嘉靖幾十年間,琉球就派往暹羅、滿剌加、蘇門答臘、瓜哇等國貿易船101艘,人員數量多達了11233人。著名德國學者李斯說:「葡萄牙人未到馬六甲海峽以前,琉球人獨佔中國、日本、南洋間之貿易,那霸即為東亞貿易之一大市場。」

大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一艘商船因為遇到颱風順流漂到了福州,福州地方官經過詢問獲知它來自暹羅(泰國),要前往琉球貿易。福建布政司將這個情況稟報給永樂皇帝,永樂皇帝還專門派了禮部尚書李至剛到福州傳達聖旨:「舟壞者為之修理,人乏食者,給之粟,候便風,其人慾歸或往琉球,導之去。」

在今天日本沖繩縣博物館陳列著一口銅鐘,這口古鐘的名字叫「萬國津梁鍾」,上面鑄有如下漢字:「琉球國者,南海勝地也。鍾三韓之秀,以大明為輔車,以日域為唇齒,在此二中間湧出之蓬萊島也。以舟楫為萬國之津梁,異產至寶充滿十剎」。「萬國津梁」,就是一萬個國家的橋樑之意,也就是世界的橋樑,而這座橋樑指的就是這口古鐘的主人——琉球王國。

六、日本是如何吞併琉球王國的?

答:日本吞併琉球之心由來已久。早在康熙年間,大清王朝發生了一場內亂,史稱「三藩之亂」。日本乘人之危,藉機離間清朝和琉球的關係,慫恿琉球王國集中全國各地所擁有的全部琉磺,送給叛亂中的耿精忠,但是琉球王國以種種借口阻止了日本人的企圖。為此,康熙皇帝在平定「三藩之亂」後,對仁義的琉球王給予了獎賞。

日本一計不成,再施一計。到了晚清的1871年,日本人等到了他們夢寐以求的第二次機會。這年12月,有兩艘琉球王國的漁船在海上遇到颶風,漂到台灣東海岸,其中一艘遇救,人員被安全送到台灣府。另一艘卻觸礁沉沒,漁民棄船上岸,與當地牡丹社的高山族居民發生了衝突,結果54名琉球漁民被誤殺,這就是史上的「牡丹社事件」。

這本來是中國的內部事務,不關日本人的事。可是,一年半以後才知道這件事的日本沒事鬧事,派使臣福島種臣到北京各國事務衙門抗議,妄將琉球國說成是他們的藩屬國,硬說是殺害了「日本人」,企圖派兵侵佔台灣。另一方面又因清總理衙門大臣毛昶熙、董恂在交涉答辭中有「藩民皆化外,猶貴國之蝦夷,不服王化,亦萬國所時有」一語,日方將這句話曲解為台灣番地不屬中國版圖。日本政府於1874年4月派西鄉從道率兵三千進攻台灣,最後迫使清朝簽署了《台事專條》。其中規定:「日本國此次所辦原為保民義舉起見,中國不指以為不是。」並向清廷索補銀五十萬兩。這實際上是迫使清廷默認琉球人是日本人,使日本吞併琉球合法化。於是,日本內務卿大久保利通根據《台事專條》中清廷承認日本出兵台灣為「保民義舉」一條,向日本政府提出逐步實現吞併琉球的建議:「今者中國承認我征番為義舉,並撫恤難民,雖似足以表明琉球屬於我國版圖之實跡,但兩國分界仍未斷然。」他進一步提出如下毒招:日本政府首先必須加強琉球的屬國化,並割斷共與中國的關係,然後對琉球王國進行體制改革,使其政治制度日本化。具體措施是:「先召其重臣,諭以征番事由及出使中國始末,並使令藩王宜自奮發,來朝覲謝恩,且斷絕其與中國之關係。在那霸設置鎮台分營,自刑法、教育以下以至凡百制度,逐漸改革,以舉其屬我版圖之實效。」

1875年,日本政府派遣熊本鎮台之兵進駐琉球,同時向琉球發布命令:禁止入貢中國,不準接受中國冊封;撤銷福州琉球館;琉球今後與中國的貿易和交涉概由日本外務省管轄。

日本阻貢命令宣布後,琉球舉國震驚。國王即命王子歸仁至日本一面「謝恩」,一面說明不能停止進貢中國。同時,於1877年初派遣紫金官向德宏來中國陳述日本阻貢經過,乞求清廷援救。負責接見向德宏的浙閩總督何景和福建巡撫丁日昌對日本阻貢應對還算積極,他們建議清廷「飭知出使東南亞洋侍講何如璋等,於前往日本之便,將琉球向隸藩屬,該國不應阻貢,與之剴切理論,並邀集泰西駐日諸使,按照萬國公法,與評直曲」。為此,時駐日公使的何如璋到任之初,即接到清廷要他對琉球問題「相機妥籌辦理」的命令。何如璋根據時任參贊的黃遵憲的建議,上書總理衙門,提出解決琉球問題上中下三策:

「為今之計,一面辯論,一面遣兵舶責琉球,征其貢使,陰示日本以必爭,則東人氣懾,其事易成。此上策也。據理與爭,止之不聽,約球人以必救,使抗東人,日若攻球,我出偏師應之,內外夾攻,破日必矣。東人受創,和議自成。此中策也。言之不聽,時復言之,或援公法,邀各使評之,日人自知理屈,球人僥倖圖存,此下策也」

然而,李鴻章不同意何如璋的上中策,建議清廷選擇了「三策」中的下策,令何如璋據《修好條規》與日交涉。其結果是可想而知的。日本政府知道中國方面無意力爭琉球,遂於1879年3月派兵接管了琉球藩王居住的首里城,擄國王和王子至東京,並於這年4月4日,正式宣布改琉球為沖繩縣,任命鍋島直彬為第一任沖繩縣令,將琉球王宮內外所有漢文的詔令、詔書、公文和賬冊統統銷毀,以掩蓋它侵佔琉球的事實。清廷卻坐視不救,聽日滅之,斷送了藩屬中國500年的琉球國。

七、蔣介石為何兩次拒絕接收琉球群島?

答:1943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開始進入反攻階段,隨著義大利的無條件投降,納粹德國的覆滅已成為時間問題,對日作戰開始成為同盟國的作戰重心。為此,美國總統羅斯福決定召開由美、英、中、蘇四國首腦參加的開羅會議,以加強反法西斯聯盟,協同對日作戰。 1943年11月9日,羅斯福致電蔣介石,告知他在兩三天內去北非,請蔣介石和英國首相丘吉爾與他在開羅會晤,希望蔣介石11月22日抵達開羅。11月18日上午,蔣介石、宋美齡夫婦以及國防最高委員會秘書長王寵惠、美國在華軍事將領史迪威和陳納德等20餘人,從重慶白市驛軍用機場分乘兩架飛機飛往埃及。 開羅會議於1943年11月22日—26日召開,其間蔣介石與羅斯福會談了4次。11月23日晚,蔣介石帶王寵惠與羅斯福單獨會談,在談到剝奪日本在太平洋侵佔的島嶼時,羅斯福想到了琉球群島。他對蔣介石說:「琉球系許多島嶼組成的弧形群島,日本當年是用不正當手段搶奪該群島的,也應予以剝奪。我考慮琉球在地理位置上離貴國很近,歷史上與貴國有很緊密的關係,貴國如想得到琉球群島,可以交給貴國管理。」羅斯福突然提出將琉球群島交給中國,大大出乎蔣介石的意料,不知該如何回答。過了老半天,他才對羅斯福說:「我覺得此群島應由中美兩國佔領,然後國際託管給中美共同管理為好。」蔣介石這麼一說,羅斯福覺得蔣介石不想要琉球群島,故未再往下說。 許多人面對這段歷史,以為蔣介石對於琉球問題沒有準備,以至於不知道如何回答。實際上,蔣介石在赴開羅之前對琉球問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這在《蔣介石日記》中有所記載。

11月13日,星期六,他在日記中提及與羅斯福、丘吉爾會談的一些準備工作,未提及琉球事宜。但過了兩天,也就是在他出發前的11月15日,他在日記中首次提到了琉球問題:「琉球與台灣在我國歷史地位不同,以琉球為一王國,其地位與朝鮮相等,故此次提案對於琉球問題決定不提,而暹羅獨立問題乃應由我提出也。」他開始關注琉球問題,這源於他的參謀里有人想到了琉球問題了,這位參謀在《軍事委員會參事室呈蔣委員長關於開羅會議中我方應提出之問題草案》中第六條及了琉球問題:「日本應將以下所列歸還中國:甲、旅順、大連(兩地公有財產及建設一併無償交與中國);乙、南滿鐵路與中東鐵路(無償交還中國);丙、台灣及澎湖列島(兩處一切公有財產及建設一併無償交與中國);丁、琉球群島(或劃歸國際管理或劃為非武裝區域)。」

這名下屬建議蔣介石開會的時候提到琉球,可下屬不能決定領導,蔣介石在日記里說還是不提。至於蔣介石在羅蔣會談中為什麼不提琉球問題,他在11月23日的日記中交待了原因:「……三、談領土問題、東北四省與台灣、澎湖群島應皆歸還中國。惟琉球可由國際機構委託中美共管。此由余提議,一以安美國之心;二以琉球在甲午以前已屬日本;三以此區由美國共管比為我專有為妥也。」

11月25日,蔣介石與羅斯福再次會談時,又談到了琉球群島。羅斯福說:「我反覆考慮,琉球群島在台灣的東北面,面向太平洋,是你們的東部屏障,戰略地位極其重要。你們得到了台灣,如不得到琉球,台灣也不安全。更重要的是,此島不能讓侵略成性的日本長期佔領。是不是與台灣及澎湖列島一併交給你們管轄?」蔣介石見羅斯福又提到這個問題,想到琉球被日本佔領了多年,在國內草擬的談判方案又不含琉球問題,變得十分猶豫。羅斯福見蔣介石半天不作聲,以為他沒有聽清楚,又補了一句:「貴國要不要琉球?如果想要,戰爭結束了,就將琉球群島交給貴國。」蔣介石猶豫再三,最後答覆道:「琉球的問題比較複雜,我還是那個意見,中美共同管理為好。」羅斯福心裡明白了:蔣介石是真的不想要琉球群島。蔣介石對琉球的態度,讓羅斯福感到不可思議。自此以後,羅斯福及美方的其它人員在蔣介石面前再也不提琉球的事了。

蔣介石當時為何不要琉球群島呢?據後來跟隨蔣介石到開羅的國民黨官員們分析,他去開羅,主要是爭東北、台灣及澎湖列島,沒有爭琉球的方案,蔣介石認為能將東北、台灣及澎湖爭回來就足夠了。另一個原因是日本是亞洲強國,蔣介石怕中國得到琉球後,日本日後找中國扯皮,中日兩國再結新怨。1945年3月26日,美軍發起沖繩戰役,並在3個月後佔領了琉球群島。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新中國的成立和朝鮮戰爭的爆發,美國改變了對中日兩國的態度,開始扶植日本為其亞洲戰略服務,美國在琉球群島問題上的立場也發生了重大改變。1962年,美國總統肯尼迪公開承認日本對琉球群島的完全主權。1972年,美國將琉球諸島交給日本。隨後,日本完全控制了琉球群島。


推薦閱讀:

琉球失國
為什麼琉球人會對日本有那麼強的認同感,而中國港澳台卻有那麼多人要獨立?
日本吞併琉球王國始末

TAG:轉載 | 琉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