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世俗
明朝諸帝都對道教採取了尊崇的態度:明太祖推崇城隍和土地,在全國各地建設了成千上萬座城隍廟和土地廟;明成祖自詡為真武大帝的化身,對全真道士張三丰及其門派極為尊崇;明代宗、明憲宗、明孝宗都任命道士為禮部尚書;明世宗以奉道為首務,寵信道士,熱衷方術,愛好青詞,使道教的興盛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1382年,明太祖設立道錄司總理全國道教,並罷黜元朝授予龍虎山張氏子孫為「天師」的稱號,分全真、正一兩種分別管理,標誌著道教由官方正式劃為全真道、正一道兩大派別。全真派隱仙張三丰強調「三教歸一」,提出了築基修性、還丹修命的內丹學。正一道在官方和民間都橫行無阻,嗣漢真人享有各種政治、經濟特權。張宇初效仿全真宣揚「三教合一」,申明道統源流、整頓不良道風,竭力將內丹與符籙統為一體,但收效甚微。到了第46代正一真人張元吉,據《明史》記載:「素凶頑,至僭用乘輿器服,擅易制書。奪良家子女,逼取人財物。家置獄,前後殺四十餘人,有一家三人者。事聞,憲宗怒,械元吉至京,會百官廷訊,論處死刑。
明朝道教最大的特點是世俗化和民間化。陸西星、伍守陽發展了內丹學說,使丹道修鍊走向民間。羅夢鴻融通佛道創立羅教(無為教),提出「無生老母,真空家鄉」,受其影響的各種民間宗教雨後春筍般出現。民間宗教最初基本上由道教演化而來,道教思想教義、神仙譜系、丹道法術為其吸收。道教對王陽明的心學和明末四大高僧都有很大影響,儒者林兆恩借鑒道教創立了三一教(夏教)。在文藝領域,出現了大量以神仙鬼怪為主題的神魔小說和戲曲劇目。明朝道教的神仙信仰、倫理道德、科儀方術深入了民眾的日常生活,供奉老君、玉帝、真武、三官、文昌、關帝、娘娘、城隍、土地等神仙的宮觀祠廟星羅棋佈於城鎮街巷、鄉村田野。
推薦閱讀:
※世俗無緣,紅塵有染
※歧視愚昧,從我做起
※如何看待年輕人加速向世俗社會靠攏?
※約翰·派博:基督教快樂主義與世俗快樂主義
※世俗慾望的增長,代表體內三屍蟲越多
TAG:世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