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文學常識大全(16-12)

文學常識大全(16-12)

「閃閃星1978的個人圖書館」收藏,http://www.360doc.com/userhome/2206147

十一、中國文學體裁分類大全

1、詩歌

(1)詩歌的特點

詩歌是與小說、散文、戲劇並列著的一種文體,它以高度凝練的語言、形象地表達作者豐富的思想感情,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具有一定的節奏和韻律。其主要特點是:

①詩歌的內容是社會生活最集中的反映。②詩歌有豐富的感情和想像,善於從感情上打動讀者。③詩歌的語言凝練形象,音調和諧,節奏鮮明。④詩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為單位,而是以行為單位(中國的舊體詩、詞、曲的一句就是一行)。

(2)詩歌的分類

按照不同的分類標準,詩歌可分為若干類別。

按國別分,可分為中國詩歌和外國詩歌;中國詩歌按時代分,可分為古代詩歌和新詩;中國古代、詩歌按體例分,分為詩、詞、曲;中國古代的詩歌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詞可分為小令(58字以內)、中調(59—90字)和長調(9l字以上);(1997年全國已考)元曲可分為小令和套數(又叫套曲);新詩又可分為自由詩和用舊形式寫成的新詩。

(3)古代詩歌與新詩

古代詩歌是泛指古代文學長河中用文言寫成的韻文,即這一歷史時期的詩、詞、曲。新詩指五四新文化新文學運動以後出現的詩歌。

(4)古體詩與近體詩

古體詩和近體詩是從詩的音律角度來劃分的,二者的主要區別是:(1996年全國、2001年春季已考)古體詩主要是指唐代以前的古代詩歌,其主要特點是每首詩行數不固定、每行詩字數不固定、每首詩的用韻不固定;近體詩又稱今體詩,它是與古體詩相對而言的,主要指初唐形成的律詩和絕句,其主要特點是每首詩行數固定、每行詩字數固定、每首詩的用韻固定。

(5)詩、詞、曲的區別

詩、詞、曲都是韻文,其主要區別在於詩要求節奏和講求韻律。詞是一種配樂歌唱的詩體,它比詩的要求更加嚴格。曲也是和樂演唱的一種韻文形式,但句法比詞靈活,句中經常添加襯字等。

(6)新詩中的自由詩和舊體詩

新詩是指「五四運動」前後,新文化運動提倡並興起的一種新詩體,其中用白話寫的大致押韻、形式自由的詩叫做自由體詩,如《天上的街市》、《大堰河——我的保姆》、《王貴與李香香》等。與新詩相對的,用文言寫成的格律詩以及詞、曲統稱為舊體詩,如毛澤東的《七律·長征》、《沁園春·雪》、陳毅的《梅嶺三章》等,這些形式是舊的,但其內容是現代的,人們習慣地把它比作「舊瓶裝新酒」。

(7)歌、行、吟

「歌」、「行」、「吟」是古體詩的標誌,都指古代詩歌體裁,它們無嚴格區別,其音節、格律等一般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雜言。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琵琶行》、《夢遊天姥吟留別》等。

(8)樂府詩

樂府本是漢武帝時掌管音樂的官署名稱,後來成為詩體的名稱。指漢、魏、南北朝樂府官署採集和創作的樂歌。魏晉和唐代及其以後詩人以樂府寫的詩歌雖不入樂,但也稱為樂府或擬樂府。如《敕勒歌》、《木蘭詩》、《孔雀東南飛》、《夢遊天姥吟留別》等。

(9)律詩與絕句

律詩與絕句的區別主要在句數上。絕句又叫「截句」,每首詩只有四句,偶句押韻和押平聲,它可以對仗,也可以不對仗;律詩每首詩共有八句,除了偶句押韻與押平聲外,頷聯和頸聯都必須對仗。八句以上的律詩,稱為排律。

(10)抒情詩、敘事詩、說理詩

抒情詩是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方式抒發作者內心的思想情感來反映時代精神和社會生活的,常常是沒有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即使有某些片斷的景物描寫,也是為了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敘事詩是用詩的形式來描述事件、塑造人物、反映社會生活的。與抒情詩相比,敘事詩有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說理詩從廣義上講包含在抒情詩中,它主要是藉助景物描寫來闡述深刻的道理。

(11)詞牌

詞的標題和詞牌是有著嚴格區別的,詞題是就內容而言的,它是詞的內容的精鍊,是一首詞的眼睛。詞牌是就形式而言的,是一首詞曲調的名稱。

(12)豪放詞與婉約詞

豪放詞和婉約詞是宋代詞壇上的兩大流派,其作品分別表現出不同的風格。豪放派作品氣勢豪放,意境雄渾,詞中充滿豪情壯志,給人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蘇軾、辛棄疾。代表作品有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和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等。婉約派作品語言清麗、含蓄,詞內抒寫的感情婉轉纏綿,情調或輕鬆活潑,或離愁別緒,或深沉幽怨,刻功精細,題材較狹窄,往往多是寫個人遭遇、男女戀情,也間有寫山水,融情於景的。代表詞人有柳永、秦觀、李清照等,代表作品有李清照的《聲聲慢》、柳永的《雨霖鈴》等。

(13)散曲

散曲是金元時代興起的,由詞蛻化出來的一種歌曲,其體式和詞相近,都比詞自由,可以在字數定格外加襯字,較多地使用口語。它包括小令和套數兩種形式;小令只含一支曲子,而套數是合一個曲調中多支曲子為一套,是戲曲或散曲中連貫成套的曲子,它少則兩曲,多則不限。每一套都以第一曲的曲牌作全套的曲牌名;全套曲必須有同一個宮調,有首有尾,一韻到底;結尾處多用「煞」。用多少遍沒有規定,順序一般倒寫。各「煞」前有配曲,最後用「尾」結束全曲。如《越調·天凈沙·秋思》

只含「天凈沙」一曲,是小令。再如<般涉調·哨遍·高祖還鄉》,它含有屬於「般涉調」這一宮調的八支曲子,其中「哨遍」是這套曲的第一支曲的曲牌名,它又是全套曲的曲牌。(1998年全國已考)

(14)元雜劇

元雜劇是在宋金時期諸宮調基礎上成長起來的一種文學樣式,是把歌曲、賓白、舞蹈結合起來的藝術形式。元雜劇可分為旦本(女主角主唱)和末本(男主角主唱)兩種,在結構上包括四折一楔子。每折相當於現代戲劇中的一幕,每折戲只能用一個宮調,如《竇娥冤》就是旦本戲,而其中第三折用的是「正宮」調,元雜劇劇本由科、唱、白組成。科是劇本中對主要動作表情和舞台效果作出的規定,唱就是唱詞。白是人物的對白、獨白、旁白、帶白。元雜劇的主要角色是末(男子)、外末(老年男子)、凈(花臉)、旦(女角色)、正旦(女主角)、卜兒(老婦人)、丑(小花臉或大花臉)等。

(15)宮調、曲牌

宮調是音樂術語,是音樂的一種調式。宮調不同,音調就不同,如《竇娥冤》中的《正宮》就是一種宮調。曲牌和詞牌一樣,是曲的音樂譜式。不同的是曲牌在字數、平仄、押韻上往往不同,如《竇娥冤》中的<耍孩兒》、《鮑老兒》、<叨叨令》、<端正好》、《=滾繡球》、《一煞》、<二煞》等都是曲牌。

(16)旦、末、丑、外、仆兒

旦、末、丑、外、仆兒都是元雜劇中的角色名。旦扮演女主角,配角有副末、外末、小末等。凈又稱大花臉,大都扮演性格、相貌有特異之點的人物,如張飛、李逵等。丑俗稱小花臉,大都扮演男性次要人物。外扮演老年男子。卜兒扮演老年婦女。

(17)科、白

科和白都是元雜劇劇本的組成部分。「科」也叫作「介」,是戲劇動作的總稱,包括一般的舞台稱式、武打和舞蹈動作等。「白」就是賓白,是劇中的說白部分,在元雜劇中佔有重要地位。賓白又分為對白(人物對話)、獨白(人物自敘)、旁白(背著別的人物自敘心理)、帶白(唱詞中的插話)等。

(18)對聯

對聯的字數相等,詞性相對,上聯最後一個字一般為仄聲,下聯最後一個字為平聲。如「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19)四言、五言、七言、雜言

言代表字,四言就是每句詩四個字;五言即每句詩五個字,七言即每句詩七個字,雜言即每句詩字數不等。古代詩歌以五言、七言為最多。

(20)押韻

無論古詩還是新詩,都是講求押韻的。所謂押韻,是指詩歌詞賦的某些句子的末尾一字用韻母桂同或相近的字,使音調和諧優美。

2、小說

小說是與詩歌、散文、戲劇並列的一種文學樣式,它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人物、情節、環境描寫是小說的三要素。

(1)小說塑造人物的方法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說反映社會生活的主要手段。常見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肖像描寫、心理描寫、行動描寫、語言描寫、環境描寫及正面描寫、側面描寫等。

(2)小說的情節

小說的情節起著展示人物性格、表現作品主題的作用,它一般包括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等四部分,有的還包括序幕、尾聲。

(3)小說的環境

小說的環境包括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時代背景;自然環境主要指人物活動的時間、地點、景物等,以烘托氣氛,表現人物感情。

(4)小說的分類

按照不同的分類標準,小說分為不同的類別:

按篇幅及其容量分,可分為長篇小說、中篇小、說、短篇小說和微型小說。

按內容分可分為歷史小說、現代小說、科幻小說、公案小說、武俠小說、言情小說、傳奇小說等。

按寫作體例分,可分為章回體小說、日記體小說、書信體小說、自傳體小說等。

按語言形式分,可分為文言小說、白話小說等。

(5)小說的發展

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上古到先秦兩漢,是我國古代小說的醞釀和萌生時期。我國古代小說萌生於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如《=精衛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女媧補天》等。

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志怪」、「志人」小說,合稱為筆記小說。這一時期,我國的小說初具規模,主要作品有張華的《博物志》、干寶的《搜神記》、劉義慶的《世說新語》等。

唐代出現了傳奇。唐傳奇的出現,標誌著我國古典小說的成熟。著名傳奇有蔣防的《霍小玉傳》、元稹的《鶯鶯傳》、李朝威的《柳毅傳》、白行簡的<李娃傳》等。

宋代出現了白話小說「話本」。至此,才以小說作為故事性文體的專稱。話本的出現是小說史上的一大變遷,它對中國古代小說的發展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明代出現了「擬話本」,即明代文人模仿話本的體制、形式創作的小說。如《玉堂春落難逢故夫》、《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沈小霞相會出師表》等。

明、清出現了章回體長篇小說。這一時期,我國的古代小說發展到了頂峰,產生了一批不朽的名著,如<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聊齋志異》、《儒林外史》等。

(6)我國古典小說的特點:

注意人物行動、語言和細節描寫,在矛盾衝突中展示人物形象;情節曲折,故事完整;語言準確簡練,生動流暢,富於個性化;敘述方式明顯帶有說書人的印記。

3、散文

散文在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含義。現代散文是同詩歌、小說、戲劇並列的一種文學體裁。古代散文是指除韻文以外的所有文體。

A、現代散文

現代散文主要包括敘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議論散文。

以寫人敘事為主,兼有抒情、議論成分的散文,稱為敘事散文,它包括報告文學、傳記文學、回憶錄、遊記等,如《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誰是最可愛的人》等;

抒情散文是指以表現對生活的感受、抒發思想感情為主的散文,如朱自清的《綠》、《春》等;

議論散文是以議論、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具有一定的文學性的散文,雜文、小品文都屬於此類,如《文學和出汗》、《為自己減刑》等。

B、古代散文

古代散文的外延是相當廣的概念,賦、駢文、辯、說、論、奏議、序跋、贈序、銘、祭文、雜記、童話、民間故事、寓言、傳說、傳奇等,都屬於散文的一類。

(1)賦

賦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文體,它講求文采、韻律,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其特點是「鋪採摘文,體物寫志」,側重於寫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現於諸子散文中,叫「短賦」;以屈原為代表的「騷體」是詩向賦的過渡,叫「騷賦」;漢代正式確立了賦的體例,稱為「辭賦」;魏晉以後,賦日益向駢文方向發展,叫做「駢賦」;唐代又由駢體轉為律體,叫「律賦」;宋代用散文的形式寫賦,稱「文賦」。如司馬相如的《子虛賦》、杜牧的《阿房宮賦》、歐陽修的《秋聲賦》、蘇軾的《前赤壁賦》等。

(2)駢文

駢文起源於漢魏,形成於南北朝,盛行於隋唐。它以四六相間定句,世稱「四六文」。駢文遷就句式,堆砌詞藻,影響內容的表達,唐韓柳提倡古文運動,駢文漸衰。教材選有吳均的《與朱元思書》。

(3)原

原是推究本義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種議論文體。這種文體是對某種理論、主張、政治制度或社會習俗,從根本上考察、探討,理論性較強。如韓愈的《原毀》、黃宗羲的《原君》等。

(4)辯

「辯」即辯是非,別真偽,這種文體的特點是批駁一種錯誤論點,或辯析某些事實。如韓愈的《諱辯》、柳宗元的<桐葉封弟辯》等。

(5)說

「說」是古代議論說明一類文章的總稱。它與「論」無大異,所以後來統稱說理辨析之文為論說文。《文章辨體序說》云:「說者,釋也,解釋義理而以己意述之也。」我們所學的這種體裁的文章有:《馬說》、《師說》、《捕蛇者說》、《少年中國說》、《黃生借書說》等。』

(6)論

論是一種議論文體,<韻術》云:「論者,議也。」《昭明文選》載:「論有兩體,一日史論,乃忠臣於傳末作議論,以斷其人之善惡,如《史記》每篇後面的太史公日……。二日政論,則學士大夫議論古今時

世人物或評經史之言,正其謬誤。」如《六國論》、《過秦論》等。

(7)奏議

奏議是古代臣屬進呈帝王的奏章的統稱,它包括奏、議、疏、表、對策等。《文章有體序說》:「七國以前,皆稱上書,秦初改書日奏。漢定禮儀,是有四品:一日章,以謝恩;二日奏,以按劾;三日表,以陳情;四日議,以執議。」奏議包括疏、表、對策等分支。

①「疏」是分條陳述的意思,如賈誼的《論積貯疏》。

②「表」是陳述某種意見或事情,如諸葛亮的《出師表》。

③「對策」,古代考試把問題寫到策上,令參加考試的人回答叫策,考生回答的文章叫對策,如蘇軾的《教戰守策》。

(8)序、跋

序也作「敘」,或稱「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說明書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編次體例和作者情況的文章。也可包括對作家作品的評論和對有關問題的研究闡發。「序」一般寫在書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列在後面的,如《史記·太史公自序》),列於書後的稱為「跋」,或「後序」。這類文章,按不同的內容分別屬於說明文或議論文,說明編寫的目的、簡介、編寫體例和內容等,屬於說明文。對作者作品進行評論或對問題進行闡發的屬於議論文。教材中的序言有:《(吶喊)自序》、《(農村調查)序言》、《(指南錄)後序》、《(伶官傳)序》等。

(9)贈序

古代送別以詩文相贈,所送的文字,稱為贈序。贈序多為推重、讚許或勉勵之辭,如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

(10)銘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叫「銘」。刻在牌上,放在書案右邊用以自警的銘文叫「座右銘」,如劉禹錫的《陋室銘》。刻在石碑上,敘述死者生平,加以頌揚追思的,叫「墓志銘」,如韓愈的《柳子厚墓志銘》。

(11)祭文

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靈時所誦讀的文章謂之祭文,其體裁有韻文和散文兩種。祭祀死者的祭文的內容主要是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經歷,主要品德和業績,寄託哀思,激勵生者,如袁枚的《祭妹文》。

(12)雜記

雜記主要指山川、景物、人事雜記和筆記文。

①山川、景物、人事雜記,指描寫山川、景物和人事的文章,如《小石潭記》、《登泰山記》等。

②筆記文,即以記事為主,篇幅短小、內容豐富的文章,諸如歷史掌故、遺文軼事、文藝隨筆、人物短論、科學小說、文字考證、讀書雜記,都屬於其中的一類,如《世說新語》、《夢溪筆談》等。

(13)遊記

遊記是描寫旅行見聞的一種散文形式。遊記取材範圍極廣,可以描繪名山大川的秀麗瑰奇,可以記錄風土人情的詫異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1日常生活,也可以記一國的重大事件,並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遊記文筆輕鬆,描寫生動,記述翔實給人以豐富的社會知識和美的感受。遊記有帶議論色彩的,如《岳陽樓記》、《游褒禪山記》,有帶科學色彩的,如酈道元的《三峽》;有帶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記》。

(14)童話

童話是兒童文學的一種,它通過豐富的想像、幻想和誇張的手法來塑造人物,反映生活,對兒童進行思想教育。童話的語言通俗、生動、形象,情節離奇曲折,富於趣味性。對自然景物往往作擬人化的描寫,能適應兒童的心理、情趣,激發人們的想像,便於接受和轉化。選人教材的有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裝》、葉聖陶的《古代英雄的石像》等。

(15)民間故事

民間故事是群眾口頭創作、口頭流傳,經過很多人不斷地修改加工而形成的文學形式。民間故事的特點是:故事性強,情節生動;口語化,樸素明快;想像奇特豐富;常用誇張、比喻,藝術感染力強。它內容上來自民間,反映的多是民間生活。有的民問故事常有神話幻想情節,充滿神奇色彩,如《漁夫的故事》、《牛郎織女》等。

(16)寓言

寓言即帶有勸諭或諷諫性的故事。「寓」是寄託的意思。寓言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寄於簡單的故事,藉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慣於運用擬人手法,語言簡潔鋒利。歐洲文學中著名的寓言作品有古希臘的<伊索寓言》。我國春秋戰國時期寓言盛行,《莊子》、<韓非子》等著作中有不少寓言。例如《鄭人買履》(<韓非子》)、《鷸蚌相爭》(<戰國策》)、《刻舟求劍》(《呂氏春秋》)等。

(17)傳說

傳說是長期在民間流傳而形成,帶有某種傳奇色彩。幻想成分和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或自然物貌的故事。如英雄人物的傳說、西湖的傳說、黃鶴樓的傳說。有的是以特定的歷史事實為基礎,有的則純屬幻想虛構。人物和事件的傳說,大都是頌揚、讚美性的,以反映人民的理想和願望;自然景物的傳說,則近於優美的敘事散文。

(18)傳奇

傳奇是小說的體裁之一,以其情節奇特、神奇而得名。一般用以指唐宋人用文言寫的短篇小說。如《柳毅傳》、《南柯太守傳》等。又因為「傳奇」多為後代的說唱和戲劇所取材,故宋元戲文、元人雜劇、明清戲曲也有稱為「傳奇」的,如明代戲曲作家湯顯祖的《還魂記》,即《牡丹亭》,清初孔尚任的傳奇劇本《桃花扇》等。

(19)史書體例

①編年體:以年代為線索編排有關歷史事件,如《左傳》。

②紀傳體:通過記敘人物活動反映歷史事件,如<史記》。

③紀事本末體:以事件為主要線索,將有關專題材料集中在一起,如南宋袁枚的《通鑒紀事本末》。

④國別體:以國家為單位分別記敘歷史,如《戰國策》。

⑤通史:不間斷地記敘自古及今的歷史事件,如<通史》。

⑥斷代史:記錄某一時期或某一朝代的歷史,如<漢書》。

4、戲劇

戲劇是一種綜合性舞台藝術,這裡所說的戲劇實際上是劇本,即與小說、詩歌、散文並列的一種文體。戲劇離不開戲劇衝突,它體現在人物性格的衝突上,具體表現為一系列的動作。戲劇語言包括人物語言(即台詞)和舞台說明。舞台說明是寫在劇

本每一幕的開端、結尾和對話中間的說明性文字,內容包括人物表、時間、地點、服裝、道具、布景及人物的表情、動作、上下場等,它具有增強舞台氣氛、烘託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推動情節展開等多種作用。

按照不同的標準,戲劇可分為不同的種類:

1、按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分,可分為話劇(如《雷雨》)、歌劇(如《白毛女》)和舞劇(如舞劇《紅色娘子軍》)。

2、按劇情繁簡和結構分,可分為獨幕劇(如丁西林的《一隻馬蜂》)、多幕劇(如曹禺的<雷雨》)。

3、按題材反映的時代分,分為歷史尉(如郭沫若的《屈原》)、現代劇(如丁毅、賀敬之的《白毛女》)。

4、按矛盾衝突的性質分,分為悲劇(如<屈原》)、喜劇(如《威尼斯商人》)、正劇(如《白毛女》)。


推薦閱讀:

佛岡四九一醫生不慎被毒蛇咬傷 雨天防蛇常識一定要知道
家有留學生 這些常識不能少     錢江晚報
佛海蓮舟——佛教常識之俗解
生活風水系列(更避邪常識)
九十幾平米的房子裝什麼類型,常識

TAG:文學 | 常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