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網路中的周期性:社交噪音與不可控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人,作為群居生物,和同類間的交流,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小圈子 大社交》一書中,提到一個關於社交人群數量的 5-15-50-150-500 規律(以下數字,不包含親屬):

  • 內圈的5人,是你的主要交往對象,他們對你了解最深,你會向其尋求情感上的支持。
  • 往外擴展的15人,社會心理學家將其稱為同情群體(sympathy group),如果他們遭遇到不幸,你會感受到傷感。
  • 再向外的50人,是你經常交流的群體,你和他們之間互相了解近況。
  • 外圈的150人,你和他們保持比較穩定的關係,對他們的背景比較了解,但是對近況可能知之甚少。(私密社交App Path對好友人數設定的150上限,便是基於此)
  • 最外圍的500人,屬於萍水相逢,點頭之交的朋友,可能只在某些特定情況下,才會想起他們。
  • 在互聯網社交網路發展之前,人們之間主要通過主動的面對面交談、書信或者電話進行溝通。因為精力的限制,人們的圈子會比較自然的維持在一個合適的分布上(頻繁和50個以上的人交流近況,在電信時代基本是不可想像的)。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使人們的社交關係產生了質變。SNS的出現打破了人的精力限制,朋友圈、消息流,使得每個人都可以很容易的關注到外圈150人的動態。這看似是一種進步,但是對於人來說,確實無形中增加了信息負擔。

    縱觀之前SNS的發展軌跡(人人網、開心網、微博、微信),很容易發現,裡面是有一個周期存在的。即:

    1. 新用戶移入
    2. 圈子人數增長
    3. 關係不可控地擴展和變化、雜訊增多
    4. 用戶遷移到新SNS服務,尋求一個新的小圈子。
    5. 更多用戶跟隨進入新SNS服務
    6. 重複前面的循環

    其中,關係不可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 無法拒絕地擴張。不太熟的同事、上司、長輩的強勢加入,使得這個圈子並非按照你的想法在建立。例如:Facebook上年輕人活躍度在減少,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長輩們紛紛開始用Facebook並且加年輕人為好友。
  • 原有關係的變化。就算有人能頂住所有壓力,堅持有選擇地加入好友。但是,古人云: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曾經的朋友可能反目,曾經的戀人可能勞燕分飛,這一切,都使得原有的「朋友圈」變得不再是純粹的「好友圈」。
  • 而雜訊增多,則更好解釋:因為加入到你的圈子裡的人,並不都是你志同道合、情趣相投的人,那麼他們關注的內容點,難免和你大相徑庭。比如,長輩們每天分享的養生之道。

    以微信為例,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在發朋友圈時,我們是不是越來越有所顧慮?我們的朋友圈裡的內容,是不是越來越非原創化,越來越像之前的人人網、開心網了? 沒錯,微信也正在不可控的進入周期的下一個階段。

    那是否有方法減緩周期的演進?當然有。比如QQ為在線狀態設定提供的多種控制(隱身、在線對其隱身、隱身對其可見等),再比如,微信為朋友圈設置的種種許可權。這一些,都可以緩解以上兩個問題。但是,也只是緩解罷了。

    再說幾個反例,來加深大家的印象:

    「微博」 當年也提供了屏蔽功能,但是,它為了變現,將屏蔽功能變成了一個付費會員功能(非會員只能屏蔽區區10個用戶),在筆者看來,這種做法無疑是在加速社交網路周期演進,自討苦吃。

    類似的做法還有 人人網,將「解除好友關係」的功能藏得非常之深,這看起來似乎是保證用戶維持一個比較大的社交關係網,但實際上卻促使一個用戶的關係網加速變質。

    最後要說的是,此周期性只是社交網路在最大尺度上的一個規律,它可以告訴我們,機會的存在及方向,至於我們能不能藉此機會,打造新的社交網路,則要看我們是否已經準備好打一場硬仗了。

    補充:現在做移動社交產品時,人們往往將注意力放在新奇的玩法和交互。但是其實在人的社交行為中,私聊、群聊、廣播 仍然是不變的三大訴求。我們觀察在SNS發展大潮中起起落落的幾大SNS產品,他們的主形態仍然是落在以上3個類型中:

  • 私聊:IM
  • 群聊:聊天群、BBS、社區、小組
  • 廣播:消息流
  • 所以,一個社交類產品,需要圍繞這三個基礎結構來設計。不同的只是用戶組織的方式(LBS?同樣愛好?),以及針對特定的群體,提供更有特點的溝通工具(輸入方式?用戶間的交互方式?痛點功能?)。

    同時,還要結合SNS周期性特點,找到合適地角度和方式,切入當前有社交痛點的人群中。可以是垂直領域切入,可以是水平的年齡層切入。

    推薦閱讀:

    社交藝術是一門很重要的學問,你的交際難題是什麼~~?
    擅長社交之人的八字特點
    社交大課堂:如何迅速贏得女人的好感
    切記:"社交暗語"不可不懂 (圖)
    雅虎社交網路Mash開始測試

    TAG:產品 | 產品經理 | 社交網路 | 噪音 | 社交網 | 經理 | 周期 | 人人 | 網路 | 社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