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的挑擦放血法
07-10
張儂 (甘肅中醫學院針灸推拿學院 蘭州730000) 摘要:挑擦放血法為西北普遍流行的民間刺絡放血法之一。敦煌莫高窟藏經洞所出p。62222醫卷有載,為唐代醫書。龍門石刻藥方與日本〈醫心方〉可左證。與〈葛氏方〉有關。明代張介賓〈類經〉卷七注文指出挑擦放寒為西北之俗,記載這一方法。 關鍵詞:挑擦放血法;刺絡;敦煌醫卷; 西北民間有一種民間放血治療方法,一般徑呼「挑擦」。對重症感冒、喉痹、中風、中毒、中暑、暈厥等危急重症,搶救效果可靠。對重症感冒。可一次見效,勝過服藥。 「挑擦」之法遍及西北。在整理敦煌文獻時,讀到了這樣一段文字[1]「治喉痹並毒氣方。??????又方,以繩口口口口繩,令脈浮大,拇指節上有小脈,刺出血,差。」見於編號p .62222卷子,是唐人醫方,無書名,推測在唐高宗之前(650A。D)已經抄成[2]。這部醫學卷子還記錄有其他刺絡放血方法,如:「四肢身體黃者,手腳上去血,即差。」這部手寫敦煌醫卷,內容主要是醫方,有62芳(條)。其次才是針灸刺穴刺絡方法,還有少量的祝由或其他方法。從體例看,屬綜合治療醫書類。承《內經》之旨,治療方法靈活多樣。有文獻價值,是實踐性很強的醫療寫卷。 1994年,河南省洛陽龍門石窟研究所邵殿文先生研究洞石刻藥方,並對照日本《醫心方》(成書於984年)校補一段內容:「療喉痹方,以繩纏手大指令游(淤)黑,以針刺蠶紋。」[3]這可以看出,敦煌莫高窟藏經洞醫卷中的刺絡方法在中原同樣有記載。據邵氏考證,龍門石刻藥方是唐初雕鑿,有稱刻於北齊武平六年(575A。D)。此處所收藥方,計140首,含藥物173種,包含內、外、婦、兒、五官各科病症。從年代看,龍門石刻醫方與敦煌p.62222醫卷的成書年代距離很近,內容有相同的源流關係。 就刺絡放血療法而言,公元三世紀問世的《黃帝內經》已有大量過於刺血治病的記載。《素問. 血氣形志篇》曰:「凡治病必先去血」。當時「血證宜決」是醫師採用最多的方法。至唐代,刺血仍然普遍,據載,唐高宗李治的頭痛,就是由唐初名醫秦鳴鶴刺頭部穴位百會、腦戶出血而愈,同時令眼睛豁然而明。 《素問 離合真邪論》:「歧伯曰,此攻邪也,疾出以去盛血,而復其真氣。此邪新客,溶溶未有定處也。??????刺其出血,其病立已。」《靈樞 經脈》「故諸刺絡脈者,必刺其結上,甚血者雖無結,急取之以瀉其邪而出其血,留之發為痹也。」《素問 刺瘧篇》「虐發身方熱,刺跗上動脈,開其孔,出其血,立寒。」立寒指降體溫顯著。又稱「諸瘧而脈不見,刺十指間出血,血去必已,先視身之赤如小豆者,盡取之。」[4-6]「或刺郗中盛經出血,又刺項以下俠脊者,必已。」反映漢代以前先哲細緻的臨床觀察和治療經驗。 《醫心方》與龍門石刻醫方相近的記載如「《葛氏方》載,喉痹水漿不得入,七八日則殺人,治之方。隨病所左右,以刀鋒裁刺手大指爪甲後半分中,令血出,即愈。又方,隨病所左右,刺手小指爪甲下,令血出,立愈。」當先將縛,令向聚血,乃刺之[7]。這裡我們感興趣的是刺血前縛指聚血的準備。在敦煌醫卷中是採用以繩束拇指節令脈聚大暴露。這樣做的結果,勢必造成龍門石窟醫方中「以繩纏手令淤血」的效果。因此,可以說,敦煌醫卷、龍門石刻醫方、醫心方中束指聚血刺絡的方法同出一源流,他們包容的操作方法與當局內西北民間流行的挑擦法是相同的,有共同的源源關係。只是。現今的挑擦法過程繁長,操作細緻,還要求配合藥物,注意休息。已經融合推拿、聚血、刺血、服藥為一體的額複式治療方法。以西北蘭州民間的挑擦放血法為例,有3種做法。具體操作做方法如下: 1、指端挑擦法:首先暴露患者胸背部,搓擦背部督脈、膀胱經部,用力逐漸加強,令背部發紅有熱感。再搓捋胸部,沿任脈、肋間,達到發紅髮熱程度。從胸至上肢內側一線擦捋30次,從背部向上肢外側擦捋30次,立即用寬布帶扎束肘以上部位,不得隨意松解,以限制血液反流。接著醫患相對坐穩,緊持拇指的指掌關節下部,另一手從前臂向拇指指端擦捋,不得反向施術。目的在於令拇指指端聚多量血液,10數次即可達次目的。並以細繩從拇指根部紮緊,反覆依次旋轉,逼血向指端,此時指端成暗紫色即形如蠶紋。此時,取鋼針直刺少商穴,老商穴,出豌豆大一滴紫黑血,用衛生紙擦去血跡,旋即鬆開細繩。在5分鐘內依次用上法刺少商、老商、中沖、關沖、少澤、少沖諸穴。也可按十宣放血操作。拇指還可刺少商、中商、老商三穴。術畢,松解寬布帶,朝向心端擦捋手掌手背,令淤血儘快散去。用相同的方法,再作另一手臂。另有一種選穴刺法,只刺九指,留小指一穴不刺。只刺九指為老陽之數,蘭州頗有考究者。挑擦還有一輔助作法,五指依次放血,搓按手心、手背、虎口兩側,陽溪與陽池,曲池與尺澤等對應部位,並迅速抖動雙臂,活動手指關節,助氣血流行。有用三棱針挑刺指端穴位者,容易導致術後指端隱痛,最好用繡花鋼針淺刺,出血既快,又無隱痛之弊。用毫針必用極短者,用長毫針必然操作困難。至於消毒護理禁忌之類,如毫針刺法。 2、大穴放血法:此大穴指尺澤穴。操作準備、聚血過程與挑擦法相近,不作細繩纏繞手指。寬布帶緊束部位選在上臂近肘處,以不妨礙刺血操作為度。聚血後,肘窩部皮下靜脈隆起暴露,約在尺澤處有血結,用粗鋼針刺血結處,出3~5毫升黑紫血即可。也有喲火針斜刺速刺者,注意不得誤恥動脈。門診以注射器抽出黑血,既安全有能確知出血量,值得提倡。習慣說法,出血粘稠暗紫者,為陰寒甚重,病程長,宜用此法。大穴放血後,應鬆開束帶捋散淤血,操作方法與指端挑擦法相同。 3、刺井穴法:急症用刺井穴法,將手指端十二井穴刺遍,並用毫針刺水溝、百會、足心等穴。中風暈厥,不省人事,可依次刺下列穴位:至陰、湧泉、中沖、關沖、竅陰、大敦、少商、厲兌、隱白、少沖、少澤,謂以陽引陰。 挑擦放血後用藥,作法不一。民間常用收陰法,取白礬一塊,約蠶豆大,隔新布破碎,以陳醋10毫升,溫水90 毫升兌均,一次送服。卧床覆被將息調養。出汗後,稍稍進稀粥。忌生冷葷硬物,更不可暴飲暴食。 筆者經驗,挑擦後必以辨證施藥,更熨切。見效頗速。 感受風寒,胃脘不適,鮮姜10克,紅塘適量,薑汁一次服下,取微似汗。若不解,更加紫蘇,蔥白。或用麻黃湯,桂枝湯,羌活湯輩。氣鬱外感,用加味香蘇飲。虛弱感冒,用補中益氣湯,人蔘敗毒散。痰飲兼感冒者,小青龍湯加減,或用麻黃附子細辛湯。脈虛欲脫加獨參湯,合參麥散。厥逆者急用參附湯。陰虛宜加玉竹、人蔘葉、女貞子。 挑擦放血之法,由簡單到複雜的綜合操作,刊於何時,尚無文字可考。明代張介賓著書頗豐,影響亦廣,其《類經》(1624年),卷七《經絡之辨刺診之法》注文,讀之令有所悟,錄於此供借鑒。 「凡刺絡脈者,必刺其結上,此以血之所聚,其結粗突倍常,是為結上,即當刺處也。若血聚已甚,雖無結絡,亦必急取之以去其邪血,否則發為痹痛之病。今西北之俗,但遇風寒痛痹等之疾,即以繩帶緊束上臂,令手肘青筋脹突,乃用磁鋒於肘中曲澤穴次,合絡結上,針取其血,謂之放寒,即此節之遺法,勿謂其無所據也。」[9]放寒,是指傷寒病夾陰傷寒、陰毒傷寒類。 挑擦一詞,應屬西北民間俗稱,特指西北流行的刺絡放血方法。 劉伶著《敦煌方言志》收有「挑擦」一詞,稱「用針挑羊毛疔或放血。」[10]同時又收「截陰」一詞,稱用針放血。但本書未指出放血部位與具體作法。這已清楚表明,地處偏遠的敦煌地區也有挑擦的方法,不獨蘭州民間一處有此。挑擦方法經過歷代不斷的增補演變,不斷的豐富其內容,由單一的刺血演變為今天有按摩、聚血、放血、服藥、護理的整套治療過程,形成一套獨特的治療技術。在偏遠山區,由於挑擦治療急重病顯效快,確實植根於民間了。 挑擦治病的原理,可以藉助刺絡放血機理來說明。在胸背上肢擦捋過程中,促進全身血液循環加快,通過聚血後刺絡放血,持續地引起全身代謝加快,排除一部分病理性產物,使人體快速恢復抗病能力。刺血後引起肢端井穴對臟腑功能的持久刺激,如刺少商出血,引起手太陰肺經的良性調節。加強呼吸作用,排出二氧化碳,吸入氧氣,增強呼吸交換功能,明顯減輕呼吸困難,周身疼痛的癥狀。 關於挑擦法的主治,本文重點討論治療感冒,廣言之,中風,喉痹,昏迷,氣厥,中暑,頭暈,吐瀉,中毒,痹痛,都有顯著療效,可在實踐中探索。 《針灸大成》曾云:「凡初中風跌倒,卒暴昏沉,痰涎壅滯,不省人事……急以三棱針刺手十指十二井穴,當去其惡血。」[11]實為經驗之談。作者證之臨床30餘年,無不驗者。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去西北旅遊什麼時間去最佳?
※西北菜-砂鍋酸辣羊雜
※讓人口水不止的西北羊雜風味升級版【鐵板辣炒羊雜】
※屬兔的財運在哪個方向?在西北方?
※廁所在西北角(男主人位)的風水化解
TAG:西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