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碎與聚合」--中央美術學院青州龍興寺佛造像特展--東方佛造像神韻(下)

「破碎與聚合」--中央美術學院青州龍興寺佛造像特展--東方佛造像神韻(下)

01.山東青州龍興寺,本片是網上借的,謝謝原作者 2016年9月3日,第三十四屆世界藝術史大會特別展覽----《破碎與聚合:青州龍興寺古代佛教造像》在藝術史大會前夕率先登場。該展覽是由中央美術學院和青州市博物館聯合主辦,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和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共同承辦,也將作為此次世界藝術史大會閉幕式的場所。展覽策展人鄭岩談到,之所以選擇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作為展覽內容,是為了引導大家思考:在當代藝術和學術的語境中如何展現和解讀一件件古代藝術品?本展覽選擇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這座現代建築作為展覽的場地,將古代的文物放入一個現當代的空間里,當古代與現代之間的時間界限被打破時,這個展覽本身更加寬廣和開放的意義也就呈現出來了。走在展廳中,觀眾除了會被一座座體量高大的圓雕佛像、菩薩像或背屏式三尊像所吸引外,還會被一件件殘存的小巧佛手、佛足、佛臉所牽引,殘破的美蘊含著崇敬的情,因為這些碎片很可能是作為佛舍利而被精心掩埋的。此外,如何拼湊這些殘碎的零件,如何在去靈性了的石塊中聚合出重生的佛,希望觀者也能在展場中體驗到這種聚合後的力量。此外,本次展覽將會更新全球藝術史界對中國藝術的固有印象。龍興寺佛造像並不是一個靜止的概念,它們由完整到破碎,再由破碎到重生,經歷了一個碎裂後又聚合的過程,這裡面融合著生與死的輪迴。破碎是滅佛運動的印記,聚集掩埋是護法運動的手段,聚合修復是文物保護的措施。而此次展覽則再次將完整的佛像與殘破的碎片擺放到一起,展現了當下人對古代藝術品溫暖的問候。這批造像中幾件造型精妙的菩薩像,常常被譽為「東方的維納斯」。

01.

02.

03.北齊(550-577)貼金彩繪佛立像

04.

05.

06.

07. 法界,佛教道教術語。法泛指宇宙萬有一切事物,包括世出世間法,通常釋為「軌持」,即一切不同的萬事萬物都能保持各自的特性,互不相紊,並按自身的軌則,能讓人們理解是什麼事物。界,含有種族、分齊的意思,即分門別類的不同事物各守其不同的界限。與許多宗教一樣,佛教在公元前6世紀興起於北印度時,並不繪製或雕刻釋迦牟尼本人的形象。公元前3世紀,佛教傳入印度河中游犍陀羅(Gandhāra)地區。這一地區在亞歷山大(AlexandertheGreat,公元前356~前323年)東征以後,受到希臘文化中雕造人像傳統的深刻影響,佛教因此融入新的文化元素,開啟了造像的傳統。傳入中國的佛教被稱作「像教」,佛像是其禮拜儀式的核心。這些外來的形象,極大地改變了中國人的神明觀念和對彼岸世界的理解。

08.北齊 法界中人像

09.

10.法界中人像細部 龍興寺始建於北魏時期,是一處延續千餘年的著名佛教寺院。窖藏坑位於寺院遺址的最北部,南北長8.7米、東西寬6.8米,坑內有規律地埋藏有北魏、東魏、北齊至隋、唐、北宋時期的石灰石、漢白玉、花崗岩、陶、鐵、木及泥塑等各類佛教造像400餘尊。其中最大的高320厘米,最小的僅高20厘米。造像雕刻技巧高超,包括浮雕、鏤雕、線刻、貼金、彩繪等多種技法。龍興寺佛教造像窖藏是迄今中國發現的、數量最多的窖藏佛教造像群。龍興寺佛教造像窖藏的發現,為研究中國佛教美術史提供了極為重要的的實物資料。青州龍興寺窖藏佛教造像的發掘是近年來中國境內最重要的發現之一,它代表了自北魏至宋元時期中國佛教藝術的傑出成就,為研究佛教在我國的傳播及雕塑、繪畫藝術的發展提供了珍貴資料。

11.北齊 彩繪佛立像

12.

13.

14. 自佛教從遙遠的印度傳入中國後,中國人開始了製造佛像的歷史。中國早期的佛教造像製作先後受到中亞和印度的影響。青州佛教造像中年代最早的是北魏晚期的作品,數量不多,其中絕大多數是帶有背屏的造像,佛像大多身材單薄、肩部低垂,是典型的中國漢人的體態。佛像面部的顴骨微微突出,這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智者的形象,這樣的造像風格被稱為秀骨清像。不僅如此,從印度遠道而來的佛只是到了中國後才穿起寬衣大袖褒衣博帶的長衫。佛像上的漢化風格是當時北方草原民族建立的王朝普遍漢化傾向的一個縮影。戰亂與分裂沒有阻斷南北朝時期文化的交流,控制北方政權的草原民族開始向南方王朝的漢族文化學習,大規模的漢化運動在北魏孝文帝時期最為活躍。青州自古就地處南北交通的要道,歷史上一度從屬南朝,南北文化長期在這裡交匯,在佛教造像上自然響應並且主導了造像的漢化風格。接近漢人的體態和中國傳統樣式的長衫,這種瀟洒清秀的風格一直延續到公元六世紀上半葉的東魏時期。但當我們把目光投向公元六世紀中期以後北齊時期的佛教造像時,第一個強烈的感覺就是,秀骨清像的造像特徵完全被新的造像風格所取代。背屏式的浮雕造像幾乎消失,而單體的圓雕造像,面部大多豐滿圓潤,和北魏造像厚重的服飾風格相比,北齊造像表現出了完全不同的審美情趣。所有造像的服飾都輕薄貼體,顯露出健康優美的身段,早期從印度傳入的藝術風格再次成為主流。在青州地區出土的北齊時代的石刻拓片上,可以清晰地看出,當時胡人已經廣泛地進入到青州進行經濟和文化活動,與異域的交流也體現在同時期的佛教造像上。一些造像身上用淺浮雕或者彩繪的形式,清晰地勾畫出了胡人的形象。另一些佛像,或是採用凸棱的方式刻出衣紋,好像打濕的衣衫緊貼身體,或是身上沒有任何皺褶,肌膚的輪廓充分顯現著人體的優美,在北方中原一帶的同期作品中,這種造像的樣式極為罕見,他們很可能就是史書文獻中記載過的「曹衣出水」的樣式。

15.東魏(534-550年)一佛二菩薩貼金彩繪像

16.

17.

18. 這尊像應是從一件大型背屏三尊像裁切下來的右側協侍菩薩,在菩薩左首下方還殘存有三尊像常見的龍尾,雙手已殘,從北魏後期雕刻出來到宋代掩埋,至少經歷過北周武帝和唐武宗兩次滅佛,推測一下或許第一次滅佛時三尊像殘缺,後來裁切下來一尊菩薩,第二次滅佛時又被打斷雙手。

19.

20. 北齊思惟菩薩像。頭戴寶冠,寶繒垂肩,面相圓潤清秀眼瞼下垂微帶笑意。袒上身,頸佩項圈,下著紅色長裙,半跏趺坐於束腰藤座上,是一尊極具美感的菩薩像。

21.北齊(550-577年)貼金彩繪思惟菩薩半跏像

22.北魏晚期 彩繪佛立像 大背屏單尊像,上部六尊飛天惟妙惟肖,佛首磨光高肉髻,兩手殘,後代修補留下空洞

23.

24.佛像美麗飛天

25.

26.

27.一層展室內的圖片就是這尊佛

28.

29.

30.北齊 彩繪立佛像 這尊像的衣褶以線刻手法表現,簡潔不失華美

31.

32.北齊 彩繪立佛像 頭部 這尊背屏一佛二菩薩三尊像出土於青州七級寺----青州造像在周邊縣市也多有出土,以龍興寺數量最多,風格上較為接近,統稱為青州系造像。主尊佛造像背屏上的布滿裙裾飄飄衣著華麗的飛天,在頭光上下有飛出飛入之感,畫面給人異常活躍之動感。

33.這尊佛像是從國博請過來的

34.

35.

36.

37.北宋 彩繪羅漢坐像

38.

39.

40.

41.

42. 再次回到一樓展廳。央美美術館一層大廳入口作為開端,一尊相對保存完好與一尊相對破損的兩尊《一佛二菩薩貼金彩繪像》平放於展覽空間的地面上,周邊圍繞的是一圈隔離台,觀眾參觀過程中就如置身於挖掘現場。

43.再回到一樓展室

44.破碎與聚合

45. 將古代的文物放入一個現當代的空間里,當古代與現代之間的時間界限被打破時,這個展覽本身更加寬廣和開放的意義也就呈現出來了。走在展廳中,觀眾除了會被一座座體量高大的圓雕佛像、菩薩像或背屏式三尊像所吸引外,還會被一件件殘存的小巧佛手、佛足、佛臉所牽引,殘破的美蘊含著崇敬的情,因為這些碎片很可能是作為佛舍利而被精心掩埋的。

46.天花板的交錯線條

47.201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授予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國家重點美術館」榮譽稱號

48.

49.
推薦閱讀:

青州之名起源
破碎與聚合 - 實拍央美青州造像展(下)
地理答啦:從青州,到濰坊;游古城,賞風箏——假期自駕之旅
港珠澳大橋主橋最大跨徑青州航道橋順利合龍
青州常憶李清照

TAG:美術 | 美術學院 | 中央美術學院 | 青州 | 中央 | 學院 | 聚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