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文化研究》總目(1
07-10
《道家文化研究》總目(1-18輯)續集19---242009-03-06 00:15:18 來自: 凈慈第一輯 《道家文化研究》創辦的緣起 陳鼓應 儒道兩家思想在中國何以影深遠長久不衰 任繼愈 道家學說與流派述要 牟鍾鑒 道家注重個體說 塗又光 道家思想的現代性和世界意義 董光璧 論老子在哲學史上的地位老子對死亡的看法 張岱年 《道德經》第五章新解「無」的思想之展開 (美)陳張婉莘 從老子到王弼生命、自然、道 (日)金谷治 論莊子哲 顏世安 《周易》的思想精髓與價值理想一個儒道互補的新型的世界觀 余敦康 《易傳》與楚學齊學 陳鼓應 《易傳.繫辭》思想與道家黃老之學相通 胡家聰 從馬王堆帛書本看《繫辭》與老子學派的關係 王葆玹 《黃帝四經》書名及成書年代考 餘明光 《黃帝四經》和《管子》四篇 王 博 論尚黃老與《淮南子》 潘雨廷 《大學》、《中庸》與黃老思想 (台灣)庄萬壽 道家理論思維對荀子哲學體系的影響 李德永 莊子與印度商羯羅之比較研究 馮禹 《莊子》與《壇經》 陸玉林 道家古籍存佚和流變簡論 王明 論道教儀式的結構——要素及其組合 陳耀庭 道家內丹養生學發凡 胡孚琛 略論隋唐老莊學 李大華 《鶡冠子》與兩種帛書 李學勤 《列子》考辨 許抗生 漫遊:莊子與查拉斯圖拉 (美)格拉姆帕克斯 胡軍、王國良譯 《眾妙之門——道教文化之謎探微》評介 劉良明 陳鼓應《老莊新論》評介 利瓦伊武 稿 約 第二輯 道家風骨略論 蕭萐父 道家的思維方式與中國形上學傳統 朱伯昆 超越的思想理論之建構——論道家思想對中華民族精神形成的傑出頁獻 王樹人 道家開闢了中國的審美之路 成復旺 李約瑟的道家觀 董光璧 莊子思想簡評 蔡尚思 老莊哲學思維特徵 蒙培元 論《莊子》內七篇 潘雨廷 道家與郝格爾 熊偉 我讀《老子》書的一些感想 葉秀山 以郝格爾為參照點看老莊 鄭涌 稷下道家精氣說的研究 裘錫圭 西漢國家宗教與黃老學派的宗教思想 王葆玹 董仲舒與「黃老」之學——《黃帝四經》對董仲舒的影響 餘明光 《淮南子》的易道觀 周立升 莊子思想與兩晉佛學的般若思想 崔大華 論理學的道家化 吳重慶 道教與楊朱之學的關係 李養正 杜道堅的生平及其思想 卿希泰 論李筌的道教哲學思想 李剛 唐代的《老子》註疏 李申 管子的《心術》等篇非宋尹著作考 張岱年 《管子輕重》篇的年代與思想 李學勤 《管子水地》篇考論 黃釗 《尹文子》並非偽書 胡聰 論《繫辭傳》是稷下道家之作——五論《易傳》非儒家典籍 陳鼓應 論《周易參同契》的宇宙模型 蕭漢明 女 《陰符經》與《周易》 詹石窗 人與自然——-尼采哲學與道家學說之比較研究 (美)格拉姆帕克斯 隋 宏譯 讀任繼愈主編的《中國道教史》 唐明 《道家思想史綱》評介 劉周堂 《道家文化與現代文明》讀後 張明慧 第三輯 初觀帛書《繫辭》 張岱年 帛書《繫辭傳》「大恆」說 饒宗頤 帛書《繫辭》「易有大恆」的文化意蘊 余敦康 馬王堆帛書《周易繫辭》校讀 張政烺 帛書本《繫辭》文讀後 朱伯昆 讀帛書《繫辭》雜記 樓宇烈 略談帛書《老子》與帛書《易傳繫辭》 許抗生 《繫辭傳》的道論及太極、大恆說 陳鼓應 帛書《繫辭》與戰國秦漢道家《易》學 王葆玹 帛本《繫辭》探源 陳亞軍 .帛書《繫辭傳》校證 黃沛榮 帛書《繫辭》與通行本《繫辭》的比較 張立文 論帛書《繫辭》與今本《繫辭》的關係 廖名春 從帛書《易傳》看今本《繫辭》的形成過程 王博 帛書《繫辭》初探 陳松長 帛書《繫辭傳》與《文子》 李定生 帛書《繫辭》和帛書《黃帝四經》 陳鼓應 帛書《周易》所屬的文化地域及其與西漢經學一些流派的關係 王葆玹 帛書《二三子問》簡說 廖名春 書《易之義》簡說 廖名春 帛書《要》簡說 廖名春 .帛書《繆和》、《昭力》簡說 廖名春 書《繆和》、《昭力》中的老學與黃老思想之關係 陳鼓應 論《黃帝四經》產生的地域 王 博 《稱》篇與《周祝》 李學勤 馬王堆帛書《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並非《黃帝四經》 裘錫圭 楚帛書與《道原篇》 饒宗頤 帛書《道原》和《老子》論道的比較 胡家聰 《黃老帛書》哲學淺議 蕭萐父 馬王堆帛書《經法大分》及其它 李學勤 帛書「十四經」正名 高 正 董仲舒和老思想 (美)薩拉奎因 書《馬王堆老子寫本》後 饒宗頤 關於帛書《老子》——其資料性的初步探討 (日)金谷治 帛書《周易》與卦氣說 邢 文 前黃老形名之學的珍貴佚篇——讀馬王堆漢墓帛書《伊尹九主》 魏啟鵬 帛書《伊尹九主》與黃老之學 餘明光 馬王堆漢墓帛書《五行篇》所見的身心問題 (日)池田知久 馬王堆古佚書的道家與醫家 魏啟鵬 帛書《榖食氣》義證 胡翔驊 道家與「帛書」 李零 從馬王堆出土文物看我國道文化 周世榮 馬王堆漢墓帛書的道家傾向 陳松長 首次公布的珍貴帛書文獻 帛書《繫辭》釋文 陳松長 帛書《二三子問》、《易之義》、《要》釋文 陳松長 廖名春 《馬王堆漢墓文物》述評 王少聞 第四輯 道家玄旨論 張岱年 試論道家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 卿希泰 論道家的自然哲學 劉蔚華 道家傳統與泰州學派 牟鍾鑒 老子思維方式的史官特色 王 博 老子:嬰兒與水 (南)拉多薩夫 庄學生死觀的特徵及其影響——兼論道家生死觀的演變過程 朱伯昆 《莊子》的音樂美學思想 蔡仲德 漢賦中所見《老》《庄》史料述略 董治安 論荀學是稷下黃老之學 趙吉惠 尹文黃老思想與稷下「百家爭鳴」 胡家聰 黃老學說:宋鈃和慎到論評 (美)史華慈 《文言》解《易》的道家傾向 陳鼓應 道家陰陽剛柔說與《繫辭》作者問題 王葆玹 《黃帝內經》與《老》《庄》 潘雨廷 蘇轍和道家 孔 繁 陸王心學與老莊思想——心的解放與老莊思想之一 成復旺 白沙心學與道家自然主義 陳少明 揚雄自然哲學述要 鄭萬耕 嚴遵與王充、王弼、郭象之學源流 王德有 郭象哲學的「有」範疇及其文化含蘊 馮達文 略論道教的幾個思想特徵 許抗生 道教小說略論 詹石窗 汪波 道教義理與《管子》之關係 李養正 也論《太平經鈔》甲部及其與道教上清派之關係 李剛 孫豋「托重玄以寄宗」的思想根源 盧國龍 李白與道教 蔣見元 全真盤山派以道合禪心性論研究 張廣保 明抄本《玉笈金箱》及其主要內容 陳耀庭 西方道教研究鳥瞰 蔣見元 追求道家形而上學的中心思想——希臘形而上學和道家形而上學的比較 (美)陳張 婉莘 從「思」之大道到「無」之境界——郝格與老子 張天昱 論《老子》晚出說在考證方法上常見的謬誤——兼論《列子》非偽書 陳鼓應 《老子》早期說之新證 劉笑敢 文子其人考 李定生 第五輯 陰陽:道器間 龐朴 道家學說與明清文藝啟蒙 成復旺 關於對話哲學的對話 滕守堯 老子之道的史官特色 王博 《莊子》的生死觀 (日)金谷治 從接受美學看《莊子》 王玫 莊子語言符號與「副墨之子」章之解析 庄萬壽 莊子與惠施 李存山 尚水與守雌——《老子》學說探源 劉寶才 試談《文子》的年代與思想 張岱年 說「黃老」 李零 《管子經言》思想「法、道、儒」融合的特-再論《經言》並非管仲遺著 胡家聰 《管子》論攝生和道德自我超越 劉長林 秦漢新道家之「殿軍」諸葛亮 熊鐵基 《象傳》中的道家思維方式 陳鼓應 陰陽五行、八卦在西藏 王堯 楚帛書與道家思想 李學勤 《孫子兵法》所受老子思想的影響 姜國柱 從竹簡《十問》等看道與養生 周一謀 老莊玄學與僧肇佛學 洪修平 周敦頤與道教 容肇祖 氣質之性源於道教說 李申 「理一分殊」思想源流論 任澤峰 傅山哲學中的老莊思想 魏宗禹 照徹幽暗,破獄度人——論燈儀的形成及其社會思想內容 陳耀庭 再論墨家與道教 秦彥士 道教與玄學歧異簡論 劉仲宇 兩漢宇宙期與道教的產生 馬良懷 昊天上帝、天皇大帝和元始天尊-儒教的最高神和道教的最高神 (日)福永光司 養生和飛升——魏晉時期道家和道教生死觀的一個側面 李慶 隋唐時期的道教內丹學 李大華 元後期江南全真道心性論研究 張廣保 太原龍山全真道石窟初探 李養正 墨李與《老子》思想上聯繫——《老子》早出說新證 陳鼓應 《文子》非偽書考 李定生 顏鈞《論三教》附記 黃宣民 鄮鶚手記考釋 高正 第六輯 本刊聲明 道家在中國哲學史上的地位 張岱年 存在自然論 王中江 先秦道家研究的新方向——從馬王堆漢墓帛書《黃帝四經》說起 陳鼓應 簡論「道法自然」在中國哲學史上的影響 王德有 老子的道論及其現代意義 牟鍾鑒 申論《老子》的年代 李學勤 從劉向的錄看《列子》並非偽書 胡家聰 范蠡及其天道觀 魏啟鵬 莊子的觀點主義 劉昌元 莊子的薪火之喻與「懸解」 李存山 老子對孟子思想的影響——-本心本性及其喪失與復歸 郭沂 女《管子》心氣論對孟子思想的影響 白 奚 稷下黃老之學對孟子思想的影響 孫開泰 荀子思想與黃老之學 餘明光 論儒家荀況思想與道家哲學的關係 胡家聰 韓非與老子 陳奇猷 我對《淮南子》的一些看法 (加)白光華 《淮南鴻列》與《春秋繁露》 張國華 董仲舒的黃老思想 陳麗桂 魏晉玄學與儒道會通 余敦康 道與禪——道家對禪宗思想的影響 方立天 程朱理學與老學 馮達文 論王陽明與道家的思想聯繫 吳光 帛書《繫辭》駢枝 魏啟鵬 帛書《繫辭》校勘札記 陳松長 帛書本《易》說讀後 朱伯昆 《要》篇略論 王 博 論《易》之名「易」——-兼談帛書《要》篇 劉昭瑞 《鶡冠子》與帛書《要》 邢 文 帛書《要》與《易之義》的撰作時代及其與《繫辭》的關係 王葆玹 首次公布的珍貴書文獻 .馬王堆帛書《繆和》、《昭力》釋文 陳松長 郝格論「道」與東方哲學 張祥龍 編譯 道、佛關於經驗的形而上學及其挑戰 (美)稻田龜男 第七輯 論道教心性之學 張廣保 簡論道教倫理思想的幾個問題 卿希泰 道教功過格解析 李 剛 中國外丹黃白朮仙學述要 胡孚琛 從道家到道教 李 申 道教追求長生——《湘綺樓說詩》卷一紀夢衍義 (澳)柳存仁 道教神仙譜系的演變 石衍豐 論道教神仙體系的結構及其意義 郭 武 試論道教咒語的起源和特點 劉仲宇 道教「守一」法非濫觴佛經議 李養正 遍游山川說輿地——-道教地學思想簡述 賀聖迪 法國道教學研究 劉楚華 《太平經注》序 龍晦 成玄英「道」概念分析 (韓)崔珍皙 成玄英《道德經義疏》中的重玄思想 強昱 周敦頤《太極圖》淵源慎思 姜廣輝 陳寒鳴 論敦煌本《本際經》的道性論 姜伯勤 《坐忘論》的「安心」思想研究 (日)中島隆藏 論《陰符經》產生的歷史過程及其唐代詮釋的思想特點 李大華 介紹《道藏》中收錄的幾種易著 潘雨廷 女論《老子想爾注》中的黃容「偽伎」與天師道「合氣」說 劉昭瑞 彭山道教銅印與道教養生 王家佑 江西高安出士南未淳熙六年徐永墓「酆都羅山拔苦超生鎮鬼真形」圖石刻——兼歐陽文受《太上元始天尊說北帝伏魔神咒妙經》的時代 張勳燎 .試論我國南方地區唐宋墓葬出土的道教「柏人俑」和「石真」 張勳燎 試論早期道教在巴蜀發生的文化背景 江玉祥 道教與玄言詩 張松輝 論元代道教戲劇的兩個藝術特徵 詹石窗 《金瓶梅》與明代道教活動 王堯 第八輯 道的突破——-從老子到金岳霖 王中江 道家黃老學的「天、地、人」一體觀 胡家聰 道家的超越哲學與中國文藝的超越精神 成復旺 道家中興和中古美學風氣的轉換 朱良志 道實在的雙重結構 金吾倫 「終極關懷」的儒道兩走向 馮天瑜 莊子氣論發微 王世舜 王蒨 莊子超越精神賞析 李德永 中國古代哲學中的混沌 (日)池田知久 漫談莊子的「自由」觀 葉秀山 莊子言與不言 劉光 試論莊子的辯學思想及其影響 張斌峰 論田駢、慎到學術之異同 白奚 宋鉼思想及其道、墨融合的特色 胡家聰 鄒衍與道家的關係 孫開泰 《易》《老》相通論 周立升 《彖傳》道論三題 魏啟鵬 漢代的氣化宇宙論及其影響 陳麗桂 兩漢之際的儒學與老莊學 王卡 貴無之學——-王弼 湯用彤 簡論魏晉玄學是新道家 許抗生 晉宋山水詩與道家精神 王玫 北宋理學與唐代道教 李大華 北宋儒學三派的《老子》三注 盧國龍 憨山德清的以佛解老莊 張學智 郝格理解的「道」 張祥龍 道與本文 滕守堯 德里達與道家之道 劉鑫 第九輯 道家與道教學術研討會紀要 道教的文化意義 羅智光 道教的文化根柢 陳兵 簡述道教的倫理思想 許抗生 論道教生命哲學 李剛 《太平經》的民眾政治思想 張偉國 論《太平經》中的儒家思想 龍晦 道教的創立與佛教東傳無關 李養正 六朝道教的終末論——-末世、陽九百六與劫運說 李豐楙 隋唐孝道宗源 王卡 朱熹與先天學 劉仲宇 對全真教心性學說的幾點思考 鄺國強 從《磻溪集》看丘處機的苦修 朱越利 道士傳金銓思想述略 曾召南 內丹之丹及其文化特徵 王家佑 郝勤 論精氣神 鍾肇鵬 榮格的道教研究 王宗昱 道教考古 東漢墓葬出土的解注器材料和天師道的起源 張勳燎 文物所見中國古代道符述論 王育成 北魏姚伯多道教造像碑考論 劉昭瑞 一張新出土的明代酆都冥途路引 江玉祥 論道教對中國傳統小說之貢獻 張振軍 道教與中國畫略論 丁若木 論道教對宋詩的影響 詹石窗 從《小山樂府》看張可久的道家道教思想 韋金滿 正一道音樂與全真道音樂的比較研究 甘紹成 道教音樂特徵簡論 蒲亨強 道教對雲南文化的影響 郭武 論《揚善半月刊》 吳亞魁 第十輯 道家學風述要 蕭萐父 道家在先秦哲學史上的主幹地位 陳鼓應 道家學說及其對先秦儒學的影響 胡家聰 道家與中國古代的「現代化」——重讀先秦諸子的提綱 李零 道家思想中的語言問題 (斯洛維尼亞)瑪亞 試析「棄儒從道」 朱越利 《老子為中國哲學主根說 塗又光 老子哲學的中心價值及體系結構——兼論中國哲學史研究的方法論問題 劉笑敢 論老子「不爭」的智慧 王樹人 帛書《老子》含義不同的文句 尹振環 論韓非《解老》和《喻老》 李定生 自我和無我 湯一介 自由與自然——莊子的心靈境界說 蒙培元 試論莊子的技術哲學思想 劉 明 莊子、尼采與藝術的世界觀 劉昌元 讀庄論叢 王叔岷 呂氏春秋引用莊子舉正 王叔岷 為張湛辨誣——《列子》非偽書考之一 陳廣忠 《列子》三辨——《列子》非偽書考之二 陳廣忠 從古詞語看《列子》非偽——《列子》非偽書考之三 陳廣忠 《管子水地》新探 魏啟鵬 《呂氏春秋》道家說之論證 牟鍾鑒 道、玄與二程理學 蔡方鹿 王陽明的良知說與道家哲學 陳少峰 謝靈運山水詩與道家之關係 王 玫 道家哲學的現代理解——以嚴、章、梁、王、胡為例 王中江 金岳霖論「道」 胡 軍 重建本體論:熊十力與道家哲學 利瓦伊武 馮友蘭「境界說」的精神與傾向 金春峰 馮友蘭道家觀舉隅 羅 熾 略論道家思想在日本的傳播 徐水生 《道家文化研究》十輯編後 第十一輯 編者寄言 道教易學論略 盧國龍 以科學的觀點看象數學——兼論道家與易學 董光璧 《周易參同契》的易學特徵 蕭漢明 論《周易參同契》的外丹術 蕭漢明 郭東升 論唐五代道教的生機觀——《參同契》與唐五代道教的外丹理論 盧國龍 《參同契》與唐宋內丹道之流變 盧國龍 陳摶易學思想探微 李遠國 論邵雍的物理之學與性命之學 余敦康 論邵雍的先天之學與後天之學 余敦康 論朱熹易學與道家之關係 詹石窗 《悟真篇》易學象數意蘊發秘 詹石窗 論俞琰易學中的道教易 蕭漢明 李道純易學思想考論 詹石窗 雷思齊的河洛新說——兼論宋代的河洛九、十之爭 張廣保 道教科儀和易理 陳耀庭 道教之易說初探 張善文 《道藏》《續道藏》《藏外道書》中易學著作提要 劉韶軍 第十二輯 先秦道家易學發微 陳鼓應 「黃老易」和「庄老易」——道家經典的系統及其流變 王葆玹 《易傳》與道家思維方式合論 羅熾 乾坤道論 趙建偉 《易經》咸卦卦爻辭新解——-論其與針灸醫術的關係 周策縱 老子與周易古經之關係 李中華 由帛書《易之義》看《易》《老》之關係 尹振環 《周易》與《道德經》在思維方式上的內在聯繫 王樹人 喻柏林 《老子》的「道器論」——基於馬王堆漢墓帛書本 (日)池田知久 《易傳》與西漢道家 鄭萬耕 帛書《繫辭》的年代與道論 王博 論《文子上德》的易傳特色 陳鼓應 《韓詩外傳》的黃老思想及其易說 周立升 嚴遵引易入道簡論 王德有 《太玄》黃老蜀學——-讀《玄》札記之一 魏啟鵬 《太玄經》道家易札記——讀《玄》札記之二 魏啟鵬 讖緯文獻與戰國秦漢問的道家 徐興無 析鄭玄宇宙生成與衍化的象數模式——兼談鄭注《干鑿度》所透顯的道家思想 周立升 虞翻的易說與老學 周立升 論王弼易學之時代精神與歷史意義 張善文 王弼的崇本息觀與易學革命 高晨陽 王弼用《庄》解《易》論略 陳少峰 王弼《周易大演論》佚文研究 王葆玹 王弼《易》學中的政治學說 馬良懷 周敦頤《易》學的道家思想淵源 陳少峰 《蘇氏易傳》與三蘇的道家思想 曾棗莊 程頤易學和道家哲學 陳少峰 第十三輯 敦煌道教逸書略說 蘇晉仁 敦煌道經題記綜述 譚蟬雪 道釋相激:道教在敦煌 姜伯勤 敦煌文書《南華真經》諸寫本之年代及篇卷結構探討 譚世寶 試論《化胡經》產生的時 劉屹 敦煌道經校讀三則 王卡 敦煌逸書《老子變化經》疏證 蘇晉仁 敦煌本《太極左仙公請問經》考論 王承玉 敦煌文書《道家雜齋文范集》及有關問題述略 馬德 《太上洞玄靈寶天尊名》初探 王惠民 敦煌本《升玄內教》經解說 萬毅 敦煌本《太上靈寶洗浴身心經》研究 程存潔 敦煌本《大道通玄要》研究 向 敦煌道教文獻《本際經》錄文及解說 萬毅 論古靈寶經 大淵忍爾 劉波譯 王承文校 第十四輯 編輯報告 一九九六年北京「道家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開幕式致辭 侯寶垣 海外道家文化研究簡介 (澳)柳存仁 道家文化國際學術研會綜述 白奚 道家的深湛玄思與批判精神 張岱年 論自然——-道家哲學的基本觀念 蒙培元 道家形而上學中「化」觀念及其歷史拓展 王中江 論三晉的道家之學 王博 「真」與道家的人性思想 陳靜 內修:早期道家的主要實踐 (美)羅 浩 Harold D.Roth 道家的社會關懷 陳鼓應 中國哲學史的里程碑——-老子的「無」 任繼愈 論老子的「無」 (南斯拉夫)拉多薩夫普舍奇 Radosav Pusic 老莊哲學中有無範疇的再檢討——-兼評馮友蘭先生的有無觀 朱伯昆 《老子》「小國寡民」新解 (韓)吳相武 再論《老子》的分章問題 (美)韓祿伯 Robert Henrichs 《莊子》的詩意 葉 朗 論莊子由技入道所開拓的精神境界 (馬來西亞)王介英 Heng Kay Song 莊子的心性觀 (韓)李康洙 關於莊子的社會危機意識和自由意識的問題 (韓)宋榮培 略論黃老學 蒙文通 (遺稿) 《黃帝四經》早出之新證 白奚 道家尹文與儒家荀況思想有若干相通之處——-兼論稷下學術中心的思想交流 胡家聰 《呂氏春秋》的結構與思想體系 熊鐵基 論《呂氏春秋》的中心思想 熊鐵基 《淮南子》對《呂氏春秋》的繼承和發揮 牟鍾鑒 論董仲舒的人君無為思想 (美)桂思卓 Sarah A.Queen 《淮南子》引《庄》舉偶 王叔岷 試論阮籍五言詠懷詩之「仙心」 張宏 從道家思想探討蘇軾的詩論 (韓)安熙珍 第十五輯 道家與道術 (澳)柳存仁 道家在中國哲學中的地位 (美)陳漢生 Chad Hansen 道家的和諧觀 陳鼓應 南北道家貴陰貴陽說之歧異 王葆玹 道家和名家之間 (日)森秀樹 再解《老子》第一章 許抗生 《道德經》哲學思想結構 (德)Hans-Georg Moller 老子之道:關於世界之統一性的解釋——-兼論「道」在科學與宗教之間的位置與意義 劉笑敢 「朴」:老子美學觀點及其在魏晉南北朝的演變 (德)漢克傑(Dr.H einrich Geiger) 《老子》與《孟子》中的基本喻象 (美)S.艾 蘭 (Sarah Allen) 《說卦》五章和《道德經》廿五章之比較——兼論兩者與西方形上學對上帝認識的比較 (美)陳張婉 莘 論楊朱之學 王博 《列子天瑞》中「天、地、人」一體的常生常化論--兼論列子學系稷下黃老學之先導 胡家聰 從《列子》的生死觀談起 (斯洛維尼亞)瑪 亞 Maja Milcinski 《管子》中的秩序與和諧觀——-稷下道家的考察 (日)谷中信一 西方人對《鶡冠子》的興趣——-自然法的普遍性 (比)戴卡琳 Carine Cefoort 從措詞明理藝術的角度來研究《鶡冠子》 (比)戴卡琳 Carine Cefoort 關於《河上公注》成書年代 (韓)吳相武 《老子想爾注》之年代和作者考 (韓)吳相武 讖緯的不明起源和發展:從方士的傳統到漢代正統文化 (意)蒂齊安那李被耶絡 Tiqiana Lippiello 東漢後期不仕之士的生命安頓方式 於迎春 自然——-禪宗的道家之源 (德)沃爾法特 Wohlfart 從《西銘》開顯的境界看道家對張載的影 馮達文 從莊子看心學 陳少明 明代的《老子》研究 (日)李慶 唐玄宗《道德真經》註疏之撰述與思想特徵 (日)麥谷邦夫 老子栗谷注淺釋 (韓)金白鉉 夏目漱石與道家思想 (日)蜂屋邦夫 道與吾 (荷)施舟人 第十六輯 論道教創世記 (香港)饒宗頤 三洞四輔與「道教」的成立 (日)小林正美 道教的「六天」說 王宗昱 黃老、道家即道教說論綱 李申 誦經——化劫度劫的大梵隱韻 李豐楙 道教科儀中的倫理教 陳耀庭 「天之道」與「人之道」——道家倫理二元結構及對中國倫理的影響 卿希泰 姜 生 《太平經》與陰陽五行說、道家及讖緯之關係 李養正 《太平經》中財富與貧困的概念 (澳)芭芭拉 Barbara Hendrischke 《太平經》——內丹道的成立 張廣保 論《太平經》的婦女觀及其對道教發展的影響 孫亦平 試論《太平經》的「皇天」觀念 (韓)尹燦遠 東漢天帝使者類道人與道教起源 王育成 《老子中經》初探 (荷)施舟人 Lristofer M.Schopper 張陵與陵井之傳說 (法)傅飛嵐 Franciscus Verellen 天師道婚姻儀,式「合氣」在上清、靈寶學派的演變 (美)柏夷 Stephen Rp.bokenkamp 《黃庭內景經》的神之像與氣——上清派傳統中內在超越的體內神 (韓)金勝惠 《黃庭內景經》重考 楊立華 評唐高宗時僧道名理論義之辯——-《佛道交涉史論要》之一節 李養正 《上張安道養生訣論》作者辨誤——-兼論《道樞》和《蘇沈良方》之成書年代 金正耀 何為象帝——從邵雍看老子注 (法)華 瀾 Arrsult Alain 金代太一教興起的背景分析 胡其德 茅山道教和唐宋文人 (瑞典)王羅傑 Roger Greatrex 道教藝術的符號象徵 詹石窗 天師道音樂的淵源及其影響與傳播 劉紅 曹本冶 第十七輯 編者寄言 美國達慕思大學郭店《老子》國際學術討論會紀要 王博 郭店一號墓的年代與簡本《老子》的結構 彭浩 張岱年先生談荊門郭店竹簡《老子》 王博 郭店《老子》簡初探 裘錫圭 從郭店簡本看《老子》尚仁及守中思想 陳鼓應 就竹簡資看《文子》與解《老》傳承 丁原植 郭店《老子》:一些前提的討論 (英)雷敦龢 論簡本《老子》與儒家思想的互補互濟 張立文 關於郭店楚墓竹簡《老子》的結構與性質--兼論其與通行本《老子》關係 王博 尚處形成階段的《老子》最古文本--郭店楚簡《老子》 (日)池田知久 治國大綱--試讀郭店《老子》甲組的第一部分 (美)韓綠伯 郭店《老子》對文中一些方法論問題 (美)羅浩 楚簡《老子》柬釋 魏啟鵬 郭店竹簡校釋 趙建偉 太一生水的數術解釋 李學勤 一種有機的宇宙生成圖式--介紹楚簡《太一生水》 龐朴 初讀《太一生水》--介紹楚簡《太一生水》 許抗生 讀郭店楚簡《太一生水》 李零 論《太一生水》 (法)賀碧來 《太一生水》初探 (比)戴卡琳 《太一生水》與古代的太一觀 強昱 郭店楚墓竹簡《太一生水》疏證 趙建偉 《太一生水》與《性自命出》發微 陳鼓應 初讀竹簡印象紀要 李澤厚 從郭店楚簡看早期道儒關係 李存山 郭店儒簡與戢國黃老思想 白奚 郭店楚簡校讀記 李零 第十八輯 編者寄言 新發現簡帛佚籍對學術史的影響 李學勤 阜陽出土的《莊子雜篇》漢簡 韓自強 韓朝 阜陽漢簡《周易》釋文 中國文物研究所古文獻研究室安微省阜陽巿博物館 阜陽漢簡《周易》研究 韓自強 《文子道德篇》傳世本與八角廊竹簡校勘記 李縉雲 《文子》學術探微 魏啟鵬 文子學派與秦簡《為吏之道》 魏啟鵬 竹簡《文子》哲學思想探析 丁原植 試就今本《文子》與《淮南子》的不重襲內容推測古本《文子》的幾個思想論題 陳麗桂 《文子》六論 趙建偉 八角廊簡《文子》與帛書《五行》 邢文 今本《文子》真偽考 曾達輝 文子疏義序 王利器 帛書《要》篇釋文校記 裘錫圭 帛書《易傳》整理的幾個問題 陳松長 「損益」與「君道」 邢文 君道:「天、地、民、神、時」的視角——從帛書《周易》五行說看《要》篇君道之論 邢文 關於馬王堆黃帝四經的版本和討論 [英]雷敦龢 帛書《繫辭傳》的編纂 [美]夏含夷 中國古醫書之養生說 [日]出祥伸
續一下 第十九輯 編者寄言 論魏晉玄學到初唐重玄學 《老子》的道德學說與魏晉時期的道德重建之關係 王弼論「理」與「心」 向秀《莊子注》與魏晉玄學 向秀、郭象《莊子注》中的「性」「心」之學 道教重玄學之界定及其所討論的訂理論課題 重玄學說的論理傾向 對於孫登問題的一個淺見 成玄英《老子義疏》的重玄思想 成玄英論「有無」 重玄學的心性論——以成玄英的庄學為中心 論成玄英的心性學說 成玄英建立重玄學的方法 成玄英的「理學」和宋明「理學」 李榮《老子注》的重玄思想 成玄英李榮著述行年考 論宋代重玄學的三大特徵——以陳搏、陳景元為中心 論陳景元《莊子注》的思想主旨 陳搏佚文彙編 第二十輯 編者寄言 道家思想在當代 近代道家思想的新開展 現代新道家之成立論 ——兼評新儒家作為意識形熊追的「外王」學 弘揚道家文化和建立新道家的問題 道家哲學新知:嚴復的視野 論章太炎的荘子學 章太炎與道家思想——有關進化、種族、民族認同問題 王國維對荘子思想的闡述與發揮 方東美的新道家哲學 方東美的道儒釋會通論及其荘學精神 宗白華對道家美學的闡發 金岳霖——當代新道家 從「無極而太極」看金岳霖的新道家思想 熊十力與道家 熊十力哲學本體論、宇宙論中的道家思想資源 評馮友蘭的的境界說——兼論馮友蘭道德哲學的歸屬問題 試論道家哲學在馮友蘭新理學中的地位與作用——兼論作為新道家的馮友蘭 胡適與道家 本體與境界——論湯用彤的玄學觀 蒙文通與道家 劉師培論道家學術 吳虞的現代道家觀 略論陳寅恪對道教(家)文化精神的現代闡釋 另眼看道家——張東蓀道家觀述評 朱謙之與道家 陳櫻寧的道家觀 心通九境:唐君毅與道家哲學 論馬一浮的《老子注》 朱光潛與《道德經》 第二十一輯 編者的話 新世紀道教面臨的問題——世俗化還是市場化? 二十一世紀道教文化展望 道教現代性問題的思考 重返社會舞臺的努力——道教教義探討 升溫的宗教社會學評析 道教哲學的定義、特點與地位作用簡論 道教神學的探索和研究及其重要意義 當代陝西北部地區民間道教信仰調查 馬丹陽出家事件——一件歷史個案的宗教意義考察 葛洪晚年隱居羅浮山事跡釋證——以東晉袁宏《羅浮記》為中心 「淨明」、「忠孝」辨析——兼談淨明忠孝道學說的現代意義 從醫學模式看道教醫學養生思想的現代意義 試論道教心性論的歷史價值與現代意義 論道教心性修煉的心理調治功能 從道家的根本道論到道教的內丹學——兼論原始道家的生道合一原則 道教天人關係及其生態意義 超凡脫俗的曲折心路——論「道化教育的層次效應」的建立及意義 林語堂人生與信仰歷程中的道教文化精神 道教正一派授錄與全真派傳戒之比較研究 書評?書介 王卡:《敦煌道教文獻研究——綜述?目錄?索引》 李大華、李剛、何建明:《隋唐道家與道教》 王承文:《敦煌古靈寶經與晉唐道教》 孫以楷主編:《道家與中國哲學》 陳鼓應:《易傳與道家思想》 陳鼓應:《道家易學建構》 孫亦平:《杜光庭思想與唐宋道教的轉型》 陳 靜:《自由與秩序的困惑——研究》 第二十二輯 編者的話 再談道家思想與現代文明一一關於當代新道家的一些思考 論全球化與道家的慷慨精神 試論道家式責任感 道家人文精神的特質 道家的人文精神一一從諸子人文思潮及其淵源說起 黃老道家的治國理念與當代政治文明 意義的重建一一道家對現代精神危機的回應 道家心性論及其現代意義 試論道家修道思想中「無為」的現代意義 魏晉名士的心境及其現代意義 時代精神的玩偶一一對西方認受道家思想之批評總結 道家精神的時代意義一一從普遍道德回歸道家的「上德不德」 無技巧的藝術 一一從自然概念出發評論詞語與圖畫關係 章太炎對現代性的迎拒與文化多元思想的表述 「理性」與「覺性」 一一中國佛學與宋明儒學的一個公共話題 論道與物關係問題:中國哲學史上的一條主線 東方的「相關性思維模式」和對有機體生命的理解一一以莊子和中醫的有機體生命原理為中心 批判和功能互補一一莊子的言說方式及其現代意義 「欲」:老子和莊子之間的差異 遊無定點的逍遙:莊子遊觀思想芻議 庖丁解牛作為一種隱喻 論《莊子》之「用」 以海德格爾的在世界中存在論詮釋莊子的相對主義 老莊哲學與上博竹書《恆先》 簡帛「道家」文獻述略 道教全真教《早晚功課經》研究 書評?書介 劉笑敢:《老子古今》 王博:《莊子哲學》 韓林合:《虛己以游世??(莊子)哲學研究》 強昱:《成玄英評傳》 蓋建民:《道教科學思想發凡》 第二十三輯 鍾呂內丹學略論 丘處機《攝生消息論》析略 金元時期全真教祖庭研究 全真祖庭白雲觀在金元時期的沿革 早期全真教儀式初探 金元全真道齏醮科儀初探 蒙元晴期全真教大宗師傅承研究 全真教尹志平接任掌教之謎 碑刻所兄陝西佳系白雲觀全真道龍門派傳承 泰山三陽觀及其與明萬曆宮廷之關係 略論宋元明清晴期四川地區全真道的發展 張將軍痣埋枯骨:清初南陽重建中全真道與清廷之合作 清前期的道教與宮廷 《金蓋心燈》卷一質疑 全真「侵遂」說及其現代性反思 全真道與中國傳統醫學稽考 道教的生死觀 書評?書介 王 卡:《道教經史論叢》 姜守誠:《<太平經>研究——以生命為中心的綜合考察》 孔令宏:《宋代理學與道家、道教》 吳光正主編:《八仙文化與八仙文學的現代闡釋》 丁培仁:《求寶集》 謝正強:《傅金銓內丹思想研究》 第二十四輯 編者的話 金丹派南宗詩詞論要 論道教詩詞的思想意蘊與藝術特色——以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為例 道教典故與唐宋詩詞 論韓國煉丹詩的審美趣味 詩心道骨——論道教與魏晉山水詩的興起 唐詩中有關女道士的戀情詩考論 道家對《韓詩外傳》的影響 葛洪仙道思想對李白的影響 道家「復」「反」哲學思想與 道教文學關係芻議——以宋元時期的道教文學作品為例 宋玉為道家文人考——兼談闐於宋玉骨氣問題的爭論 文以載道——陶弘景的文學成就及其價值追求 張天師傳說和佛本生故事 古本道教陳靖姑小說《海遊記》研究 死亡時空與生命慾望——道教信仰與六朝鬼神志怪小說的時空形式 八仙過海傳說的演變與傳播 道教筆記小說概說 糾須客故事的形成與版本流傳考 論《搜神記》的巫術特色 《西遊記》故事角色的內丹學寓意——兼駁反「證道書」論 謫仙的產生、種類及在小說中的表現——兼談李白傳說對謫仙內涵轉變的影響 宋代鼓子詞與道教的唱道情 道教與南戲《孟姜女》 從誤入到導入:《劉阮天台》雜劇主題的新變 輔教風化勸善於戲——道教勸善書與元明清戲曲初探 道教與戲劇關係研究綜述 訪道教文學研究學者詹石窗教授 書評?書介 趙益:《六朝南方神仙道教與文學》 黃永鋒:《道教服食技術研究》 陳廣忠:《淮南子斠詮》
推薦閱讀:
※為何《白夜追兇》里的老虎燉熟後在盤子里是個圈狀?
※金字塔和長城哪個建造難度更大?
※任何人都是文化的產物
※華科「潑水節」之爭:是集體性騷擾還是校園文化?
※不能出現「性」字,怎麼改寫「在我們的一生中,遇到愛,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