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水思源,淺談學而思教育理念》
周一下午有幸能參加學而思廣州校長「晉哥」的教育理念分享講座,做了以下隨筆和反思:
先提三個大家比較關心的教育問題
1、決定孩子學習成績的最重要因素是什麼?
2、重點大學目前在農村和城市中的錄取比例如何?
3、為什麼有些學生願意學習卻還是學不好?
其實上述三個問題是在探討關於孩子的學習動力、學習環境和學習能力的問題
先說大家最關心的第一個問題吧,決定孩子學習成績的最重要因素顯然應該是學習動力,這個佔了孩子教育的絕大部分比重。來幾張學霸此刻的心情給大家看看:
要是所有孩子都像上圖那樣,想必全天下的父母不知道能省多少心,連孔聖人都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要是孩子們一提到學習就開開心心蹦蹦跳跳那該有多好。
但現實是:考試的題目巨難無比,考試的成績慘不忍睹,晉級的人數屈指可數,拿到試卷,真想拿起打火機,哪裡不會點哪裡。
是學習本身出了問題嗎?還是學生出了問題? 都不是。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經做過這樣的一個實驗:餵雞吃米。 抱著一隻大公雞,把雞頭塞進一堆大米裡面,公雞會吃米嗎,顯然不會,它會反抗。掰開它的嘴巴強塞進去行不行呢,還是不行,雞會把米給吐出來(估計公雞此刻心裡想:再這麼折磨我,信不信老子絕食幾天給你看!) 那怎麼樣才能讓公雞吃米呢?陶行知發現,拿一把米,撒在地上,人離開之後,在旁邊偷偷的看著,公雞自然而然就會去吃米。
舉這個例子是想說明什麼呢,我們知道公雞天性就是愛吃米,不吃會餓得慌。學生也是,學生的本職工作就是學習,誰都知道考的好了會受到家長和老師的表揚,還有周圍同學的羨慕,誰都知道將來要面臨小升初、中考、高考。但是學生學習跟公雞吃米一樣,都是強迫不來的,家長越是逼迫,孩子就越是抗拒,表面不抗拒的心裡也會抗拒,你讓我學我偏不好好學。
那怎樣才能讓學生愛上學習呢,提升學習動力,得從以下三點入手:
1、激發孩子學習興趣
2、培養孩子自信心
3、讓孩子獲得成就感
如何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我們知道,其實孩子天生是有好奇心的,尤其是現代的小孩子,有四大共同愛好:看動畫片,聽小故事,玩電子遊戲,跟小夥伴們打打鬧鬧。
就拿家長最頭痛的玩遊戲來說,有些家長完全放任不管,孩子沉迷遊戲,有些家長嚴令禁止,家裡ipad碰都不準碰,其實這些做法都是非常的極端,孩子天生就有好奇心啊,大人都覺的好玩的遊戲為什麼不讓孩子玩呢,其實很多學霸課下也都是遊戲高手(老師本人也是,某5v5競技類遊戲,學而思有幾十個老師都愛玩,本人在裡面屬於大神級別,哈哈,吹了一波牛)。但是
適度遊戲益腦,沉迷遊戲傷身。
很多遊戲都能鍛煉人的大腦反應能力和手指的操作能力,家長對於孩子玩遊戲要做到恰當控制,比如孩子寫完了當天的作業就允許玩十分鐘遊戲啊,或者看二十分鐘電視。
當然,家長必須言行一致,不能嘴上光說讓孩子早點休息或者好好學習,自己回到家卻二話不說打開電視機往沙發上就是葛優躺,要明白孩子其實就是家長的影子,孩子心裡肯定在想,憑什麼你能天天看電視,我就不能。
比如想要孩子多讀書,家長首先得樹立榜樣,當然,家長不一定非得跟孩子讀相同的書,比如平時看看報紙,帶孩子參觀一些博物館等等,總之你得給孩子樹立一種求知慾望特彆強烈的榜樣,這樣孩子才會受到感染,對學習充滿慾望。
家長的很多言行舉止都在對孩子進行著潛移默化。
舉個個人的例子吧,我小時候也喜歡看電視劇,還記得小學的時候每次自己看到喜歡的電視劇《聊齋志異》時,被父母叫去幫忙下地干農活的場景,雖然會有點心裡不情願,但並不會覺得心裡不平衡,因為知道父母為了支撐整個家庭都在辛勤的勞作,自己去幫幫家人也是理所應當的。還有到了初中由於我當時讀的是民校,離家比較遠,兩周才能回一次家,但是每次都是父親登著三輪車接送,風雨無阻,當時自己才10歲,每次父親送我到學校望著他離開的背影都莫名的感動,那時成績在初中的班裡只能排十幾名,心裡很不甘,於是記得當時冬天校園裡積著厚厚的大雪,非常的冷,但自己能堅持每天早上差不多四點半就爬起來去教室外面借著燈光早讀,後來經過一年多努力進入到全校前十。但其實這份勤奮刻苦的精神我覺得大部分是來自家庭的影響,父母勤勞刻苦的行為影響到了我,平時的諄諄教誨影響到了我,都說農村的孩子不好好讀書就沒有出路,誰不想有朝一日能擺脫這種困窘的環境,進入大城市發展呢。於是自己拚命的讀書,16歲考進中山大學。
如何培養孩子自信心,家長要對孩子的努力做出認可。哪怕上次考試考了40分,這次50分,都是一種進步,不能因為工作繁忙就對孩子不聞不問,更不能經常把別人家的孩子怎樣怎樣掛在嘴邊,畢竟別人家的孩子是別人家的父母生出來的 。
優秀的孩子都是表揚出來的。
表揚孩子能讓孩子獲得自信心,但是表揚也分高級的表揚和低級的表揚,低級的表揚會讓孩子驕傲,高級的表揚能讓孩子更加虛心前行。
家長應該表揚孩子的行為而不是表揚孩子的智商,應該表揚孩子努力的過程而不是表揚孩子取得的結果。
比如:你腦子真聰明,這次考了100分,太棒了,果然是我兒子(順帶表揚了一下自己)。 這種表揚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智商比別人高,下次不努力學估計也能考高分。 再比如:你這次考了這麼高分,得多虧你前幾天苦練計算,狂刷複習題,真棒,下次繼續努力。這樣表揚孩子會讓孩子意識到原來自己的成功是因為自己平時的刻苦努力得來的,於是下次會加倍努力。雖然都是表揚,但結果卻相差甚遠!
如何讓孩子獲得成就感:要培養孩子積極的心態,不能搶奪孩子的成就感。比如當孩子遇到難題請教家長時,家長要善於循序漸進的引導,而不是一股腦的把答案寫給孩子,順便說一句:切,這麼簡單的題都不會,看我一個方程就搞定了吧。 家長要有引導性的給孩子指出一些關鍵條件。
留一些能讓孩子自己發揮的空間
這樣當把題目做出來時,他就會相當的有成就感,且不說是他自己完成吧,最起碼是他和你一起合作完成的,有他的一份功勞在裡面。獲得了成就感孩子才會學習起來越學越有動力!
當一個孩子擁有了很強的學習動力之後,接下來我們來談一談家庭環境,開篇提出的第二個問題重點大學目前在農村和城市中的錄取比例如何?近幾年數據顯示,清華北大錄取的比例城市學生幾乎是農村學生的十倍,說明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還是非常深刻的。
拿廣州這個一線大城市來舉例,不同的區中考平均分都能相差近100分(比如越秀區跟比較偏遠一點的黃埔區),更別說其他的二三線城市跟農村了,教育資源的不均衡性,家庭對孩子的教育的重視性跟經濟條件差別,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孩子的學習。
我記得我小時候買本字典家裡都不給,一定是從柜子里翻出一本缺了幾十頁目錄的舊字典拿來用,不能浪費錢。買本作文書都要商量很久,好像小學的時候家人就給我買過一本作文書,原因還是作文書裡面有入選我自己寫的文章。當時非常羨慕別人能買一本練習冊,能上一個初中開課前的假期輔導班,以至於到了初中自己省吃儉用省一個月的錢用來買一本龐中華的楷書鋼筆字帖來練字!
而現在的孩子尤其是大城市的孩子,家庭物質條件優越,基本上在小學都能上好幾種課外輔導班、興趣班,不管孩子本身是否願意,但作為家長,基本上該盡的責任都盡了,但哪怕如此,依然存在諸多問題,有些家長認為自己該給孩子報的班一個也沒少報,可是到頭來孩子的成績依然不怎麼樣,問題出在哪呢?其實輔導班的作用只是錦上添花。
真正決定孩子成長的還是父母本身
有句話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陪伴是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拿奧數來舉例子,根據我多年的教學觀察,除了天賦以外,其實學的非常好的到後來取得優異成績的那幾個同學,哪個不是父親或母親每次課都陪著過來,父母的筆記記得比學生都認真,孩子刷過的題,基本上父母也都刷過一遍,這樣的家庭氛圍,孩子估計想不學好都難。
還有一個上課時的現象也比較有趣,就拿我周末的三個班來對比,我發現尖子班的家長永遠是來的人數最多的,20個學生一般後面能坐18到19個家長,甚至有些家長是父母兩個都坐在後面,而且大部分家長聽課時都出奇的認真,課間還能過來跟我提幾個問題,我在想家長平時工作那麼忙,到了周末能來陪孩子聽課都已經不錯了,坐在後面還能認真的聽課,家長如此強的求知慾影響下的孩子可想而知,當然也是非常愛學習的。而在基礎班經常會發現,後面坐的家長不僅人少,認真聽課的也不多,有玩手機的,有仰著頭睡覺的,兩者一對比我才醒悟:
原來影響孩子最大的,不是我,而是坐在孩子後面的家長。
當然也有家長因為平時比較忙,可能一學期也沒見到來過幾次,但說句實話,我覺得忙不應該是理由,我們知道中國最忙的是習大大,美國最忙的是奧巴馬,奧巴馬作為前美國總統,平時應該夠忙的吧,但他每年都會安排幾天專門陪伴自己的兩個女兒,這幾天不幹其他事情,就只是深度的陪伴家人。
我身邊也有一個例子,我從三年級帶到六年級,班裡有一個小女孩,每次上課爸爸都會來陪讀,爸爸是做紀委的,平時也非常忙,但是幾年課程下來幾乎從未缺席,經常還會跟我探討關於奧數的內容,那個小女孩自己平時也非常愛讀書,去過她家裡,書架、客廳、甚至鋼琴旁邊都是書,我想這都是家庭氛圍在影響著孩子,後來小女孩考上了華附,現在都還經常聯繫,偶爾還會跟她爸爸一起喝酒聊天聊聊孩子的學習。
所以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也非常的大,其實包括孩子的學習興趣、學習動力都會一定程度上受到家庭環境的影響。有個比喻特別的形象:
家長是原稿,家庭是印表機,孩子就是複印件,請問複印件上有了錯別字,你是修改複印件還是修改原件呢?
再談最後一個問題,為什麼有些學生願意學習卻還是學不好,這個關係到一個孩子的學習能力的問題,而且作為老師我們發現:
學習能力是一個逐漸積累的過程,孩子之間的學習能力差距只會越拉越大,而且越到高年級,問題越難以解決
比如到了高中,學習能力差的同學學習習慣和思維已經固化了,很難再改變。
如何提升學習能力?小到知識結構的梳理,大到學習習慣的培養和個人品格的塑造,從小到大我們身邊應該有很多勤奮刻苦但最終成績平平的學生的例子,這些人平時花的時間不比別人少,但是收穫與付出不成正比。這也是我們老師經常說的:如何學習才能事半功倍而不是事倍功半。其實很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會總結,小到知識點,大到知識樹,知識體系,真正學習效率高的同學會善於總結,善於從自己的錯誤中學習。
學而思強調培養學生的五大習慣:閱、口、筆、反、復。分別是:閱讀、口述、筆記、反思、複習。閱讀能鍛煉學生的理解能力,口述能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而筆記則是要求學生記關鍵要點,邏輯框架。複習和反思則是很多學生最欠缺的兩個環節。
向自己的錯誤學習是一種高級高效的學習方式
舉個例子,前文中有說到學霸一般也都是遊戲高手,現在很多小學生和中學生都愛玩一個遊戲叫做王者榮耀,那我就說一個遊戲中的例子,比如我們讀大學時當時比較流行的一款遊戲叫DOTA,也屬於5v5競技類遊戲,我當時是班接觸這個遊戲最晚的,但很快又是班裡水平最高的,原因很簡單,玩遊戲跟學習一樣,你要想玩的好,也得會反思,遊戲水平的提高跟玩的多其實關係並不是特別大,關鍵是我會特別重視自己打輸了的局,去分析自己的打法出裝哪裡出了問題,去思考遇到不同的對手時,應該採取什麼樣針對性的打法去應對。(說到這大家應該明白了吧,學霸連玩個遊戲,方法都是一套一套的,你要不善於學習與反思,連去玩個遊戲都是菜鳥被虐的份兒!)
學習也分被動學習跟主動學習,由被動到主動分別是:聽講、閱讀、視聽、演示、討論、實踐、教授他人。我們接下來談一談主動學習的最高境界:
教授他人
為什麼說教授他人是主動學習的最高境界呢,舉個例子,我在台上講課,講著講著說了一句,待會我要找某個同學上來給大家講一下這道題,估計這位同學聽完肯定是身軀一震,接下來肯定打起十二分精神,緊跟老師思路,大腦必須火力全開,不僅得認真聽,心裡必須還得醞釀一下待會上台該怎麼講,思路要怎麼串。估計這個時候我不讓他聽課他都會不願意,誰要敢在這個時候的打擾他聽課,估計得跟誰急!
所以家長在平時也可以以一個弱者的姿態讓孩子給自己講一道題,在講的過程中,其實就是孩子重新整理思路和複習的過程,而且我們老師發現,同樣的課程自己講遍數越多,越能擦出不一樣的火花,越能發現一些新的問題、多出一些新的感悟。所以讓孩子以教授他人的姿態去學習,那主動性和學習效果肯定跟以前的大不一樣。
推薦閱讀:
※乾嘉學派的學術理念
※從孩子被碰疼,剖析背後隱秘的教養理念
※如何解決婆媳育兒理念代溝問題?
※尹建莉:家人教育理念不一致咋辦?
※邵雍:在理念世界開拓(易學)新思(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