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教育中一個新世界觀的誕生

七、教育中一個新世界觀的誕生 ● 柯領      長久以來,我們的教育是以培養人的認知能力為核心的社會活動。現在,經過我對「美是教育的本質」揭示以後,教育變成了以培養人的審美情感為核心的社會活動。我把這一轉變稱為教育的革命,所謂革命,就是世界觀的改變。   ——柯領      人類的教育在奔波了二千多年以後,現在正走向轉折點。我們要從根本上改變對人的態度,才能根本上改變對教育的態度。人不是工具,而是目的——教育要回到一切為了人,一切為了人的美好生活的理念上來。只有這樣才能讓人類的教育擺脫功利主義的糾纏而真正實現為人謀幸福的理想。      一      當今人類的教育變革,不僅需要對教育經驗的現象學闡釋,而且更需要對人類幾千年教育經驗的理性反思以及理性反思後提煉出科學化的教育思想與教育理論。教育的經驗是灰色的,唯有科學化的教育思想與教育理論之樹長青。沒有科學化的教育思想與教育理論指導的教育實踐必然是盲目的、片面的、事倍功半的,很容易被現實中的功利主義所左右而使教育失去為人謀幸福的理想主義的光輝。教育最高精神成就的真正基礎應該是在教育的本質中去尋找。教育的科學化,首先應該確定教育的邏輯起點是什麼?也就是要回答教育的本質是什麼的問題。教育的本質是什麼?這是困擾古今中外教育界的世界學術難題,對這一難題的探索,在我思考了十二年以後於1997年1月6日的早晨,我直覺地發現了「美是教育的本質」。在以後對教育的本質的理性論證過程中,我又發現美不僅是教育的本質,同時,美也是人的本質與人類文化的本質。這樣,長久困擾人類教育的世界學術難題,就有了一個可能是終極意義的解答。那麼,美是教育的本質,對改進我們當今的人類教育究竟有何現實意義呢?我簡單的回答就是,美是教育的本質表達了一種普遍性,這就意味著人類教育有了一個永恆的精神發源地,教育的中心由認知轉向了情感,使教育的本體論產生了轉向;意味著人類教育要按「美是教育的本質」這一根本規律的世界觀與方法論來建立教育思想、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的新體系;意味著國家的教育方針、教育目的、教材編寫與教育實踐要整體地發生朝向美的轉變;意味著為人類的教育建立了共同的基礎,為實現人類教育的統一打開了一個全新的維度。教育應圍繞培養學生「學會做人與學會做事」這兩個維度展開,內心要有一種高貴的人文精神,在此基礎上去掌握求生存的專業技能,也就是「內聖外王」是人類教育的共同信念-----人類的教育需要經過「美是教育的本質」這個收縮點,才能確立一個新的存在:美是教育的本質,構成教育的核心與靈魂,在此教育思想的徹照和穿透下,教育內容的五育結構,就應該是「美、德、智、體、勞」的有序結構才符合教育發展的客觀規律;由此,教育的實踐就應該在「教育為立國之本、美育為立教之本、審美為立人之本」這三大信念的主導下,以培養學生「藝術的感覺、哲學的思辨、科學的實證」這三大核心素質為目標,圍繞建構人生的三重境界,即「審美境界、天地境界、功利境界」全面而系統的展開。   總的來說,思想的溪流是由高向低奔流的。教育的核心理念決定了個人、民族與國家的生存狀態。如果我們要改變我們的教育模式,使教育成為人們幸福的源泉,成為引領社會文明進步的燈塔與國家生存和發展的核心力量,我們就需要把「美是人的本質與教育的本質及其人類文化的本質」這一充滿生命活力的思想,通過教育實踐的傳播,讓更多的人體驗並受益其中,讓更多的人體驗並理解「美是什麼?美是和諧、是崇高,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美是一種形式,也是一種價值,更是一種生命的體驗;美是創造的源泉,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美是一種感覺;美是一種精神;美是無限的潛能;美是埋在社會地下的最根本的精神發酵力;美是一種無規範的規範;美是走向道德的基礎;美是內在的道德;美就是幸福;美就是創造;美就是生產力;美就是生活。」這一深刻的道理;讓更多的人體驗並理解「審美教育是一種最大程度超越功利的為人謀幸福的教育;審美教育是一種把人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人的感性與理性、人的現實性與超越性充分協調起來的教育;審美教育是一種培養我們的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體達到儘可能和諧的教育;審美教育是一種立足於培養我們的審美鑒賞力的教育:美教會我們對待自己的民族文化,該繼承什麼,該遺棄什麼;教會我們對待世界文化,該拿來什麼、該迴避什麼;教會我們在這個豐富多彩的價值世界裡,如何學會選擇、學會學習、學會工作、學會生存、學會關心、學會創造,進而學會藝術化的生活。因而,審美教育也就構成了人類最高境界的與最完美的教育」。不僅如此,境由心造,我們還需要整體地建立起「精神高於物質,精神成功高於物質成功,精神享受高於物質享受」的生存信念,並把這一信念貫徹在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全過程中。   現在,在這個特定的時代,讓我們回歸生活、回歸情感、回歸人的感性存在吧!由感性經審美走向理性,把情感教育放在第一位,由此展開我們的人生歷程吧!我們一定要牢牢記住:情感永遠是我們快樂生活與創造性生活的唯一源泉;教育永遠有一個最根本的目的,這就是為人最大程度謀幸福。      二      人生需要有根本,教育必須要從人生的根本上下功夫,循序漸進,個體才能健康地茁壯成長。教育就象種樹一樣,最關鍵的就是根部的培育,根部茂盛與紮根深入,生命的種子才能長大成材。從根本上看,教育就是訓練身體與陶冶心靈。用玩耍與體育來訓練身體,用音樂、文學、美術來陶冶心靈。生命要「野性而又高貴」,這一教育思想應作為畫龍點睛的靈魂,貫穿在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的全過程中。玩耍與體育使人「野性」,音樂、文學、美術使人「高貴」;野性就意味著身強力壯、吃苦耐勞、追求自由;高貴就意味著情趣高雅、追求卓越、嚴於律己。這一奠基性的品格,為一個人的一生打下了強大的精神基礎,這是一切傑出人才的共同素質。好的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主要就是圍繞這兩個維度展開的。這就是教育 的普遍法則。   突出了以上建設教育根部的重點,現在,我們還需要對教育更上一層樓地建立一種「新的世界觀與新的方法論」——教育要以人的幸福為中心;幸福是什麼?幸福是一種感覺,來自內心對學習、工作與生活之美的體驗;人的心理是「情、知、行」合一的結構,情感為本、認知為末,與教育是心·腦·手合一的結構相對應。從宏觀上看,教育是圍繞「情、知、行」合一這一結構而展開的,情感是主體認識與行動的動力,主體的任何活動都伴隨著一定的情感,情感活動主導認識活動與實踐活動,情感活動的強弱,決定認識活動的深淺程度,決定實踐活動的方向與大小。就培養人的過程來說,教育根本的規律是價值引導與自主建構;人類的教育經驗表明:高尚的情感與健康的價值觀主要產生於密切接觸偉大的文學、藝術與哲學作品的過程之中。偉大的名著之所以具有永恆的生命力,就在於名著是許多為美、真理與正義而獻身的高尚心靈的創造,在於它懷著愛與崇高的情感保存了人類最多、最豐富的美、真、善、愛的價值,是人類價值體系承上啟下的最堅實、最完美與最可信賴的紐帶,對人類能健康地生存與發展起永恆的價值導向作用。就全面培養人來說,美感的培養永遠是教育的邏輯起點;美感由內而外地激發人們對學習、工作與生活的熱愛並使人心領神會地享受其中;美感既是教育的起點又是教育的終點,教育說到底就是對人的自我意識、對美感的喚醒;教育需要通過審美把激情、詩意、意象、冥想與慨念、判斷、推理、體系引入人的感覺,以發展出一個感性與理性融為一體的新的需要系統,這個新的需要系統就是人的自我意識系統,它使人既能享受感性的狂歡又能享受理性的狂歡。生命、美、自由三位一體-----人類的教育實踐要以培養人的美感為中心而階梯式的系統地展開:人的美感的形成過程是一個由美的內化到美的外化的動態過程,這一過程大致可分為被動感受——主動接受——實際表現這麼三個階段,與此相應的教育也可大致劃分為感美——立美——創美這麼三個階段。嬰兒時期主要著重進行感美的教育,即側重用自然美、藝術美與社會美的形式來培養小孩感受美的能力,並逐漸形成健康的審美趣味和美的觀念;幼兒與小學時期要以培養審美的人為中心,著重進行立美的教育,即幼兒園和小學階段使兒童已萌發的對自然美、藝術美與社會美的審美趣味和美的觀念得到確立,並積極引導孩子進行簡單的創造美的活動【課程主要有音樂、文學、美術、舞蹈、生態世界觀、公民與社會、數學、科學、朗誦、寫作、手工、遊戲、運動、自由活動、野外體驗式學習等】;進入中學後要以培養具有審美精神的和諧發展而又有創造能力的人為中心,著重用世界文化的精品來進一步提高感美與立美的水平並重點進行創美的教育【課程主要有人文學科的課程:音樂、文學、美術、舞蹈、攝影、戲劇表演、藝術史、公民與社會、中西人生哲學、生態世界觀與生態學、宗教、科技發展史等;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課程:數學、物理、化學、生物、計算機、外語、歷史、地理、藝術設計學、社會學與生活、人類文化學、經濟學、管理學、心理學、教育學、市場營銷學、投資理財等;活動課程:體育、勞育、實驗、社會研究、興趣活動小組、野外體驗學習、各類型的專題講座、參與寒暑假的各種訓練營等】,即逐步使學生們的審美意識的衝動在對世界文化精品的欣賞、模仿與創造性的表現中,在對自然美、藝術美、社會美、科學美與哲學美的綜合理解中,得到較複雜和較高級的實現;進入大學後就要以培養具有世界文化胸懷的善於解決問題的人為中心,進一步拓展學生們的審美空間,更全面地提高學生們的感美、立美與創美的水平並向熟練應用專業技術方向發展【課程主要有人文學科的課程:中西哲學史、中外藝術史、科技發展史、生態世界觀與生態學、美學、宗教、倫理學、文學、音樂、繪畫、設計藝術、舞蹈、道的哲學、禪的藝術等;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課程: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生命科學、地球科學、空間科學、系統科學等,外語、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與生活、人類文化學、歷史學、地理學、軍事學、邏輯學、法學、政治學、國際關係學、經濟學、管理學、財政學、金融學等;專業技術課程:理、工、農、醫、文、史、哲、教、法、財、金、管、音、美、體、舞等專業課程】。在這一課程結構中,人文學科課程是核心、是靈魂,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課程是理論基礎、是方法,專業技術課程是理論聯繫現實的實踐、是一系列解決問題的訓練、是多向度的拓展。這裡,我要特彆強調的是,應把人文學科的課程與人文精神的建設放到核心、靈魂與本體的地位。因為人文是埋在地下的精神基礎,是國家走向強大的必須的精神土壤;人文、民主與科學是一個整體,人文能充分喚醒人的自我意識,為個人灌注有浪漫、有深度、有品味的精神生活,為民主灌注自由、平等、博愛的精神,為科學灌注充滿創新精神的審美價值,為社會灌注生態主義與人道主義的終極關懷。因此,人文是立人之本,科學技術是立人之術,二者合一,才能造就出抱持健康價值觀與充滿創造活力的個體。這就是教育應遵循的基本規律。   在這裡,我還要進一步重點強調的是美育、德育與宗教在和諧社會建設中的重要價值。在我看來,人的內在的道德力量是靠完美人性的培養來完成的;美育是德育的基礎,美確定方向,美是人們內心深處的嚮導;一個人與一個社會道德素質的整體提高需要從美育開始:事實上,美育、德育與宗教的最高價值就在於建立人類超越個人功利的崇高信仰。信仰就是在人們心靈深處產生的恆定不變的內心信念,信仰是人的精神支柱,是一種審美的價值判斷,是人生擺脫精神空虛、走向幸福生活的出發點和歸宿,是具有無限自我意識的有限自我對人生與宇宙的一種把握方式。共同的信仰則是民族、階級與社會群體相互聯繫的紐帶和凝聚力。信仰是人類自我意識的產物,是伴隨意識覺醒和認識發展而出現的觀念形態,體現了人類對自我和環境的理解與直覺體驗,並影響和制約著人類的感情、意志和生活方式。   信仰是一種價值判斷,是一種相信「精神高於物質」的內心的力量,與美、真、善、愛的價值內涵相聯繫。美是什麼?美是和諧、是崇高,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真是什麼?真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及其規律的認識與把握,是主觀與客觀的相符。真是科學的美;善是什麼?善是一種利已與利他合一的行為意識與行為實踐。善是道德的美;愛是什麼?愛是一種付出、一種給予、一種分享、一種責任、一種默默無語的操心與關懷。愛是利他的美。   信仰是人對終極價值的肯定、持有和關懷,它是一個人、一個民族與一個國家生存與發展的核心價值觀。 顯然,美、真、善、愛是人類終極關懷的最高價值,理應構成人類的共同信仰。沒有信仰的人,一定缺少審美價值判斷,心理是一種不穩定的、消極的被動狀態,很容易被環境所左右,從而走向功利、走向投機取巧、走向享樂主義的人生道路;有信仰的人,信仰確定方向,有明確的審美價值判斷,會產生一種以不變應萬變的內心信念,心理是一種穩定的、積極的主動狀態。   信仰是人類的一種精神需要,人生需要信仰、社會需要信仰、世界需要信仰。對美、真、善、愛的共同信仰,把個人同社會、國家與全球結合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   人類走向健康的信仰主要有三條道路:   (一)、由美育模式走向信仰:受自然美、藝術美、社會美的崇高形象的啟示而走向對美、真、善、愛的信仰。   (二)、由理性模式走向信仰:受人生哲學、科學、道德倫理、政治信條的啟示而走向對美、真、善、愛的信仰。如對「人生即選擇」的信仰、科學信仰、倫理道德信仰、綠色和平信仰等。   (三)、由宗教模式走向信仰:受「上帝」、「佛」、「真主」、「道」的啟示而走向對美、真、善、愛的信仰。   愛美是人的天性,唯有美的人性、神性、物性才具有永恆的生命。信仰不是強制的、給予的,而是發現的,是由心靈的審美共鳴,經長久的審美內化而形成的審美價值判斷。一個人一旦在心靈深處形成了關於美、真、善、愛的審美價值判斷,並把這種審美價值判斷用於主導自己的認識與行動,使認識與行動受美、真、善、愛價值的約束與支配,這就標誌著這個人有了信仰的生活。經驗告訴我們:沒有對美、真、善、愛的崇高信仰就沒有真正的道德。所謂道德就是內在美、真、善、愛價值的自律。   我們應該看到,以上的教育結構是以培養人的審美情感為核心的教育結構。審美情感是一種意欲向前要求為其根本精神的心理動力,它鼓勵人們衝破結構性的生存,追求自由,追求變化、多樣與創新,追求動與靜的內心體驗,追求動態平衡的生活、工作與學習方式,走向自我實現與社會實現。在這裡,在教育為實現理想的艱辛的跋涉過程中,真理顯現了出來,美育已突顯為整個教育的中心,教育就其本質上來說只有發展到美育的高度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以人為本的教育。因此,我們可以說,教育最理想的狀態就是美育,就是美的教育,也就是以美為中心來實施的一切教育。顯然,在人類求生存與求發展的偏偏倒倒的過程中,由於有美的存在,人類才有得救的希望。正因為如此,在美的絕望、孤獨而又英雄主義的召喚的過程中,審美構成了人的最後歸宿,美育構成了教育的最後歸宿,美學構成了文化的最後歸宿。這大概就是人類的命運吧!      三      美是教育的本質作為普遍真理為我們的教育指明了一個正確前進的方向,一個全新的教育世界觀正在地平線上漸漸升起,它是我們在苦難中期盼已久的勝利的日出,是我們人類的教育能健康地生存與發展的守護神,它讓我們的教育實踐不再猶豫、不再搖擺、不再徬惶,讓我們的教育充滿了自信、勇敢和堅強,我們需要屏心靜氣並滿腔熱愛去傾聽它、關注它、跟隨它,好讓它不斷的茁壯成長,由樹木變成森林以籠罩大地,由小溪生成江河匯成大海。美是世界的最高價值,文明的目的就是為了創造美,人活著的目的就是為了體驗美。美是天地人的共同精神,是宇宙、人生與藝術的生命力的表現,是自由、平等、博愛的象徵。美是人類心靈克服自私,走向自我覺悟、走向寬容、走向彼此欣賞、走向團結互助的必由之路。   一切有苦難感的人們,與其埋怨黑暗,不如自己點亮一支蠟燭,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不要抱怨、不要悲傷、不要放棄,讓我們首先回到內心世界屏心靜氣、心平氣和去仔細感悟美、欣賞美、體察美作為本質的整體存在,然後,找到感覺後把美作為變革的基地,化悲痛為力量,把苦難感轉化為一種變革現實的創造的力量,再走出去,去信仰美、去跟隨美、去竭盡所能地改變不美的現實。人類因為有美,才有得救的希望。只有美才能拯救世界-----建設人類高度生態文明、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相統一的社會,需要我們通過審美教育在人們的內心營造一個變革的新基地,在這個基地上,美的本體論、認識論與實踐論天衣無縫地融為一體,從這裡出發去建造一個以美為本體的世界。   我們應該看到,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美國哈佛大學「八大智能教育理論」為中心,正在世界範圍內引領一場「朝向藝術、美學與生活一體化」的教育運動。這是一場通過「藝術與美」來解放人與解放社會的運動。「藝術與美」將引領人類執著地追求著自己情感生活的和諧發展、追求天地人我的整體和諧,為我們時代日益增強的潮流帶來了新的世界觀、新的思維方式與新的生活理想。事實上,作為「藝術本體論與審美解放論」的古典與現代的審美精神,正在滲透到我們當今的生活方式之中,使我們的建築、電影、音樂、詩歌、小說、散文、繪畫、雕塑等藝術形式,正在朝向唯美性與實用性方面發展。我們的言語、精神氣質、行為、服裝、風度由於滲透了古典與現代的審美精神而別具一格,更加美好。讓我們把個體納入整體地投身到這場偉大的時代變革的潮流中去吧!   最後,我們還應該清醒地意識到,在當代,朝向「藝術、美學與生活一體化的教育運動「作為一種新生的文化運動正在世界範圍內漸漸的興起。當轉變正在發生時,衰落中的文化與教育及其傳統的習慣是會拒絕變革的,甚至會更加僵化地固守過時的思想,機械而又可憐巴巴地作最後的抵抗。但是,歷史會超越它們,它們都將不可避免地繼續走向衰落和解體,而正在興起的作為拯救人類最後機會的充滿「美與愛」終極關懷的朝向「藝術、美學與生活一體化的教育運動」卻將以無窮無盡的生命力、悲壯而又底氣十足地以壓倒一切的力量繼續生長,並且最終必將獲得領導地位成為引領整個社會變革的中心。   當這個轉折點臨近時,認識到這一重大的進步性變革不可能被任何力量所阻擋,我們因此有理由對未來充滿希望。      2011年11月10日於舊金山
推薦閱讀:

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的詮釋
美國紀錄大片《生死與輪迴》刷新你的世界觀!
4分鐘帶你了解諾蘭電影的世界觀!
王力平與《初論老子之道與世界觀》節錄
小扣子的世界觀

TAG:教育 | 世界 | 世界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