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古代妃子的侍寢往事 一般50歲後不再侍寢 但被此女破例
今天咱們來聊聊皇帝和妃子之間悲催的夜生活。
比如說咱們大唐帝國的皇帝和妃子們的夜生活就不咋滴幸福。
咱們先來看看大唐帝國皇帝的後宮一般有何「配置」:
唐朝後宮等級
皇后
夫人:貴妃、淑妃、德妃、賢妃(以上正一品)
九嬪: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以上正二品)
二十七世婦:婕妤九人(正三品)
美人九人(正四品)
才人九人(正五品)
八十一御妻:寶林二十七人(正六品)
御女二十七人(正七品)
彩女二十七人(正八品)
也就是說大唐帝國皇帝後宮裡的女人一般是有221人,怎麼樣,是不是很讓男人們羨慕呢?
可是當大家知道大唐後宮的侍寢流程,大家就會發現這是甜蜜的負擔。
唐朝後宮的「法律」定有陪侍御寢的一定順序,這套「法律」是按照月圓月缺來定。
每月的前十五日為漸滿,後十五日為漸缺。所以從初一到十五就由地位低的輪到高的,十六到月底前則反由地位高的輪到低的。皇后及三夫人有優先權,九嬪以下則「九九而御」,即每九個人共同承恩一夜。
詳細一點解釋是這樣子的:
初一到初九皇帝是屬於八十一御妻的,每九人共享一夜(額,這就是傳說中的10P);初十到十二是屬於二十七世婦,每九人共享一夜;十三是九嬪;十四是四夫人;十五就是皇后獨享。同樣,十六也是皇后獨享;十七是四夫人;十八是九嬪;十九到二十一是二十七世婦,每九人共享一夜;二十二到三十則是八十一御妻,每九人共享一夜。
整體來說,皇后兩夜,四夫人兩夜,世婦六夜,御妻十八夜。
也就是說,除了屬於皇后那兩晚外,按照規定,皇帝一般是要一對多的,可是這隻有累死的牛,沒有耕壞的田,現在這一頭牛一個月里有大半時間每天都要應付九份田,難怪皇帝都不長命。
雖然後宮嬪妃入侍寢宮的規定得明明白白,但是因為嬪妃數目眾多,不時還有妃子因身體不適或月事到來,所以選擇每一夜的當班人很煩雜費事,易起弊端,因此宮內多半設置「女史」,專管嬪妃入侍寢宮的順序。
到了清朝,一般就設置什麼「女史」了,多半都有總管太監負責。
大清朝的侍寢制度又是如何呢?
大家看清宮後宮劇,應該能常常看到這樣子的場景——「翻牌子」和「鋪蓋卷」,這其實就是大清朝的侍寢流程的「項目」之一。
而大清朝的侍寢流程大概是這樣子的:
每天皇帝進晚膳時,凡是備幸的妃子,敬事房的太監都會為她們準備了一面綠頭牌,上邊寫著妃子們的姓名。牌子的樣式與京外官引見之牌相同。有時候是十幾面,也有時候是幾十面。
管事的太監把這些牌子放在一隻大銀盤之中,準備晚膳時呈進給皇帝御覽,所以也叫做膳牌。
皇帝老兒吃完晚膳後,太監即將盤跪呈於皇帝面前。皇帝若無所幸,則曰:去。那麼今天妃子們就可以不用再等待了,皇帝選擇當天和自己的五姑娘渡過,不過估計皇帝也不需要五姑娘,甚至不知道五姑娘是啥滋味。
但是皇帝有興緻,即取牌翻轉,使牌背向上,太監退下。然後再將此牌交給另一太監,這就是專門負責馱著妃子,把她放在御榻上的太監。
然後皇帝會先躺在御榻上,被子下端散開。馱妃的太監,等著妃子把上下衣全部脫光,用大氅裹好妃子的胴體,背到御榻前,去掉大氅,妃子赤身裸體由被子下端逆爬而上,與皇帝……你懂的。
敬事房總管與馱妃太監都在窗外立候。如時間過長,總管則高唱:是時候了。皇帝如不應則再唱。
如此三次,皇帝命太監進入寢處。太監則從皇帝腳下把妃子後拖而出,仍用大氅裹好,馱之而去。
事情到這還沒完,每次皇帝完事後,總管太監還要問皇帝:「留不留」。
皇帝如說:不留。總管即至妃子處,輕按其後股穴道,精液隨之盡皆流出。皇帝如說:留。總管太監則執筆記之於冊:某月某日某時,皇帝幸某妃。以此作為受孕之證明,以備查考。這是清代宮禁中祖宗的定製。
但是呢如果皇帝當時是在圓明園,這套在紫禁城的規矩就不用管了,皇帝基本上是想幹什麼就幹什麼,這也是清朝很多皇帝更多時間呆在圓明園的原因。不過這套制度據考證是雍正之後定下的,因為雍正死因不明,所以被翻中牌子的妃子被脫光,卷進大氅裹好,馱到皇帝寢宮,是為了保證皇帝的安全。
不過不管是唐代還是清朝,皇帝臨幸妃子主要的任務還是繁衍子嗣,盡義務居多,所以這皇帝臨幸妃子也是皇帝要交的「功課」,帶有一定的目的性,所以一般而言25歲以上的妃子是甚少得到機會被臨幸的,超過25歲還能做母親的妃子比例也不大,除非特別受寵的,皇帝真正和她產生感情的,才會不管妃子年紀多大,皇帝都會繼續臨幸。而超過50歲的女子,在古代絕大多數都已經是絕經期,失去了生兒育女的機會,所以皇帝一般是不再臨幸這些年長女子的,但也有例外,比如說康熙的德妃。
德妃實為身份低微的包衣(奴隸)之後,卻能得到康熙如此寵愛,為康熙皇帝生育三子三女,甚至年過五旬依然被康熙所寵幸,實在是幸運。德妃也就是雍正的娘。
總的來說,皇帝的妃子是多,可是累啊,而妃子們是能享受榮華富貴,卻要幾百人搶一個男人,更累。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