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場突然關燈:為什麼589家公司中止審查|經濟|投資|行業

  大面積被黑恐成史無前例慢性病

  9月前,除受理材料、核准發行批文外,IPO審核基本無新進展,投行人士「只能繼續等,希望儘快發行」,發行人驚呼「再等下去,成本太高了」。

  理財周報記者 譚楚丹、章銀海/深圳、上海報道

  6月30日,IPO再次被摁下「關燈」鍵,除了40家過會項目以及8家正常審核企業,其餘均被列入「中止」名單,另有60餘家企業夢斷IPO。

  這將意味著9月前,除最初端與最終端(受理材料以及核准發行批文)外,IPO審核基本無新進展,甚至無發審會。

  「10隻新股上市」的信號並沒有帶來市場期盼的好消息;證監會[微博]的決定,再次考驗發行人與投行的耐性。

  理財周報(微信公眾號money-week)記者通過調查了解,投行人士表示,「只能繼續等,希望儘快發行。」發行人則驚呼,「再等下去,成本太高了。」

  終止審查企業開始另謀出路,A股上市效果和時長遠大於預期。

  深交所[微博]終止數量近八成,

  中建投招商損失最多

  IPO預披露期限已過,幾家歡喜幾家愁。

  拿到證監會發放的紅頭上市批文的企業自然值得歡喜,但在漫長等待IPO開閘的征途中,也有一批擬上市公司因為種種原因不得不被監管層終止審查。

  截至7月1日,本年度首發終止審查企業129家,其中主動撤回企業97家,32家首發企業未按相關規則要求報送預先披露材料,且申請文件中的財務資料超過有效期達3個月,被終止審查。其中包括大連萬達、狗不理集團、東莞銀行等數家知名企業。

  對於32家企業出現未能及時預披、更新財務資料的情況,經濟學家宋清輝認為:「主要是因為公司在上市過程中遇到了諸如盈利下滑、財務數據過期、關聯交易、歷史沿革、環保稅務等問題的困擾,他們沒有辦法按相關規則要求報送材料。」

  「大多數擬上市公司終止審查的原因,在於未達到某些監管標準,也有一小部分發行人或相關投資方,不願意低價發行而選擇暫時主動放棄的,撤回材料,進而尋求其他渠道融資。」宋清輝解釋說。

  「部分企業也可能考慮到排隊企業過多,上市進程難把控,恐耽誤公司其他發展戰略而選擇主動撤回申請。」前瞻投資顧問IPO諮詢監測總監翟建文接受理財周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據IPO諮詢機構前瞻投資顧問數據統計顯示,終止IPO的129家企業中,擬登陸深交所創業板企業40家,中小板58家,上交所[微博]主板31家。深交所終止數量達到98家,佔全部終止審查數量的76%。

  從終止審查企業的區域分布來看,長三角地區無疑是重災區。終止審查的企業中,江蘇地區19家、上海11家、浙江11家,合計41家,占終止總量的32%。

  從券商承銷情況來看,這129個終止審查的IPO項目,共涉及41家券商機構。其中,中信建投和招商證券[微博](10.06, -0.03, -0.30%)分別有10個項目撤材料,損失最多。國信證券、中信證券(11.49, -0.06, -0.52%)、華林證券分別也有8個、7個、6個項目終止。

  企業為了IPO勞心勞力,投入大量資本。如今戛然而止,該何去何從?

  「很多擬上市公司對註冊制非常關注,一方面期待註冊制細則出台,等新股政策明朗了再考慮重新IPO;另一方面期待註冊制能有效解決IPO堰塞湖等問題,待IPO路障掃清了之後再謀求上市。」前瞻投資顧問監測總監翟建文表示,也有部分企業對戰略新興產業板抱有期望,如果這個板塊能建立起來,企業會多一個上市途徑。

  「這些被終止審查的公司,應該結合自身實情,謀求多元化出路。」在宋清輝看來,捲土重來、併購重組、境外上市、直掛新三板、股權交易/託管中心掛牌、申請破產,成為擬IPO企業終止審查後的宿命。

  捲土重來無疑是被終止審查公司後續選擇最大的可能。

  「首次上會被否時,證監會一般會向企業提出反饋意見,當企業再度遞交IPO申請時,監管層也會對其『歷史問題』格外關注。從這個角度來看,二次上會的企業有充足的時間進行針對性的改進與準備,最終通過審核的概率也相對更高。」前瞻IPO高級諮詢顧問肖青直言。

  據了解,2011年首發未通過/取消審核的76家公司中,有40家企業後來相繼發起過二次闖關,包括溢多利(42.190, 0.00, 0.00%)、鵬翎膠管、創意信息(49.380, -0.70, -1.40%)、楚天科技(35.980, 0.00, 0.00%)、欣泰電氣(26.600, -0.71, -2.60%)等多家企業成功闖關上市。

  併購重組已是如今資本市場最熱門的話題,急欲上市的企業或將通過併購重組曲線上市。今年以來,中化岩土(12.12, 0.69, 6.04%)併購強勁地基、步步高(12.81, -0.16, -1.23%)收購廣西南城百貨、上海新文化(25.560, 0.10, 0.39%)傳媒集團購買鬱金香廣告等案例屢見不鮮。

  隨著做市商制度的推行,新三板無疑成為IPO折戟公司融資途徑的一個有效選擇。早前曾IPO遇阻的昌潤鑽石、世紀東方、揚訊科技、辰光醫療等公司,如今均已成功掛牌新三板。

  此外,也有少數終止審查的企業選擇到境外市場上市或者去股權交易/託管中心掛牌。例如去年終止IPO的重慶銀行成功赴港上市,安徽五星食品股份公司IPO終止審查後選擇安徽股權交易託管中心掛牌交易。

  不過,並不是所有終止審查的擬上市公司都能夠急流勇退、幸運地找到出路。一家名叫恆基光伏電力科技股份公司還沒有等到上市的那一天,卻在終止IPO上市5個月以後,即身陷「破產」漩渦。

  華南中止項目超25%,

  投行擔心無休止補材料

  據7月1日公布的《發行監管部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中止審查和終止審查企業基本信息情況表》顯示,共有589家企業中止,占原來總數的83%。

  華南券商中止審查項目佔去總數「半邊天」。廣發證券(9.85, -0.03, -0.30%)中止審查項目家數最多,共36家;招商證券中止項目35家、國信證券有33個,3家券商中止項目數量排在券業前3名。此外,安信證券、華林證券與華泰聯合分別以22家、20家、19家排在第六位、第七位、第九位。

  據統計,上述6家華南券商中止審查項目共有165家,在前10名證券公司中數量佔據63%;佔中止總數的28%。

  按照《發行監管問答——關於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中止審查的情形》,中止審查分為4種情形。

  「申請文件不齊備等導致審核程序無法繼續」為主流原因,基本因為財務資料僅更新至2013年年底,財務資料已過有效期,涉及該原因的項目共有587個,佔總數的99.7%。

  因「發行人主體資格存疑或中介機構執業行為受限導致審核程序無法繼續」的項目共有10個,均為平安證券[微博]的項目。

  此外,有11個項目中止審查原因屬「發行人主動要求中止審查或者其他導致審核工作無法正常開展」。

  要想恢復正常審核,當務之急則是「更新財務數據」。

  據北京一名投行人士向理財周報(微信公眾號money-week)記者解釋,「因逾九成企業財務數據為2013年,而財務數據有效期為半年,所以去年的材料已經到期。」

  而目前處於正常審核狀態的8家企業,其中廣東超訊通信技術、潮州三環(集團)、快樂購物、四川金石東方新材料設備、綿陽富臨精工機械、千乘影視的財務數據更新至2014年第1季度。

  半年後,這些企業在9月30日前若未能通過發審會且順利發行上市,則同樣將因財務數據過時而面臨中止。

  「現在大家集中補中報,」一名擁有中止審查項目的上海保代告訴理財周報記者,「一般需要一兩個月的時間完成,8月-9月會有企業集中預披露更新。」

  另一名北京保代亦認同這種說法,「基本上都在補中報,9月才能完成。」

  「我其實更擔心的是,即使我們補完中報後恢復了正常審核,但還沒走完3個月的審核期,我們又要接著補年報了。」上述上海保代稱。

  有投行人士戲稱,「未來投行與發行人將無休止地補充財務資料。」

  儘管「第二批批文將要發出」的消息不絕於耳,但IPO的審核近乎「停滯」。

  早在5月30日的證監會新聞發布會上,證監會發言人首次明確IPO發行審核節奏:從彼時開始,主板與創業板發審會每周分別召開一次,每次大致安排2家企業。

  然而,以目前情況,基本無發審會啟動的可能。

  業內人士向理財周報記者分析,「由於補充上半年的財務數據需要一定的時間,7月份可能都不見得有IPO項目上會。」

  最近一次發審會,在6月27日召開,好利來電子首發獲得通過,成為「搶閘」幸運兒。

  欲通過「更改上市地」而加速上會進程的109家企業,亦因「更新財務數據」而煩心。

  據深圳前瞻投資顧問統計,因預披露與審核順序無關、與上會順序無關,截至6月30日,共有111家企業「棄深轉滬」,轉投上交所,占迄今全部已進行預披露企業數量比例的近兩成。

  從地域分布來看,主要為江浙滬一帶企業轉板,包括25家浙江企業、14家上海企業和17家江蘇企業,佔總轉板企業數目的51%。

  而本批新股中上海聯明與莎普愛思(41.88, 3.81, 10.01%)為「轉板加速上市進程」起了帶頭作用。資料顯示,兩家公司分別在4月18日、24日轉板,並在5月14日、5月7日獲發審會通過,隨後在6月11日喜獲發行批文。從轉板到獲得批文,兩家公司上市進程不到兩個月的時間。

  上市很貴,我武生物(29.920, -1.17, -3.76%)利潤受財關費影響

  目前600餘家IPO企業,經歷著太多的不同。

  自2012年下半年起,排隊規模由原來的800餘家,經IPO財務審核,及多次的新股改革後,排隊數量逐漸減少。

  不少早在2012年過會的企業,至今還未領到發行批文;僅在今年上半年,已有129家企業終止審查。

  IPO審核速度之慢、補材料之反覆、終止企業數量愈來愈多,亦未能阻擋一群企業奔A股的熱情。

  據Wind統計,今年上半年以來共有127家企業處在輔導備案登記狀態,其中4月新進家數最多,共有44家;3月、1月分別有27家、23家;而在6月最少,僅有8家。

  以該節奏觀之,2014年輔導備案登記企業的數量不亞於2012、2013年。資料顯示,2013年、2012年分別有233家、231家企業在「輔導備案登記」狀態;2010、2011年分別有15家、47家。

  據廣州一名業內人士表示,「IPO項目周期長,即使按照正常審核的速度,亦要排隊到兩三年後。不過興許到時註冊制已經成熟,企業能很快發出去。」

  然而對於目前企業而言,IPO「很貴」。

  從10家新股公布的發行費用來看,中介機構費用開銷極大。

  10隻新股募集資金總額約為53億元,其中發行費用達4億元之多,約佔募集資金總額的8.3%。

  北特科技發行費用比例在10隻新股中最高,達24.73%。該公司計劃募集資金1.5億,券商收取800萬元保薦費及募集資金總額7%的承銷費用;若承銷費用低於2000萬,則按2000萬支付。

  而審計驗資費用為387.60萬、律師費用93萬、信息披露費用395.45萬、上市初費及登記費32.667萬元,券商費用佔去總發行費用的75%。

  此外,莎普愛思、富邦股份(39.250, 3.57, 10.01%)、雪浪環境(41.340, 3.76, 10.01%)、聯明股份(23.02, 2.09, 9.99%)中介機構費用佔比亦排在前5,分別為16.54%、16.26%、14.13%、11.20%。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1月發行上市的我武生物公告稱,公司公開發行於一季度完成,受計入當期損益的發行廣告費、路演及財經公關費、上市酒會費等發行費用的影響,預計公司首季凈利潤較2013年同期下降23%-30%。

  此外,IPO企業還要面臨排隊的「成本」,如今的排隊企業已在IPO財務核查、信息披露、補充更新中報與年報等方面付出不少。

  「企業成本太大了,」上述上海保代感慨,「如果是好企業,是能撐得下來。」

  上述廣州業內人士表示,「企業沒得選,他們只能繼續配合券商補財務材料,按照監管層的要求來做。」

  對於投行而言,成本的壓力更多源於「IPO項目的積壓」。

  「補中報對投行來說倒不需要多大的開銷,主要是投行人員出差補貼。如果會裡還有IPO項目的就繼續守著,如果沒有項目就去找找新三板來做。」上述上海保代表示。

  (更多獨家報道請關注新浪微博@理財周報,微信公眾號money-week,以及在蘋果商店及其他應用市場下載理財周報APP)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

推薦閱讀:

上司挪用公司設備給家人用,怎麼辦啊?
如何開一家好的小區物業服務公司?
遇到這8個特徵的公司,千萬別去
現代教育研究社有限公司
请问别克君越新君子之道哪间广告公司代理?

TAG:投資 | 行業 | 公司 | 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