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從痰瘀論治哮喘

哮喘屬中醫學哮病、痰飲等範疇。由於宿痰伏肺,遇誘因或感邪引觸,痰阻氣道,肺失肅降,氣道攣急所致發作性的痰鳴氣喘疾患。發作時喉中哮鳴有聲,呼吸氣促困難,甚則喘息不能平卧。 1哮喘與痰歷代醫家認為痰是哮喘發生及反覆發作的癥結所在。朱丹溪說:「哮喘專主於痰。」痰的產生主要責之於肺不能布散津液,脾不能運輸精微,腎不能蒸化水液,以致津聚成痰,伏藏於肺,成為發病的「夙根」。此後如遇氣候突變、飲食不當、情志失調、勞累等多種誘因均可發作。《景岳全書·喘促》曰:「喘有夙根,遇寒即發,或遇勞即發者,亦名哮喘。」《病因脈治·哮病》亦指出:「哮病之因,痰飲留伏,結成窠臼,潛伏於內,偶有七情之犯,飲食之傷,或外有時令之風寒束其肌表,則哮喘之症作矣。」發作期的基本病理變化為「伏痰」遇感引觸,痰隨氣升,氣因痰阻,相互搏結,壅塞氣道,肺管狹窄,通暢不利,肺氣宣降失常,引動停積之痰,而致痰鳴如吼,氣息喘促。《證治匯補·哮病》說:「哮即痰喘之久而常發者,因內有壅塞之氣,外有非時之感,膈有膠固之痰,三者相合,閉拒氣道,搏擊有聲,發為哮病。」哮病長期反覆發作,則可從實轉虛,表現為肺、脾、腎等臟虛弱之候。「肺主行水」,「肺為水之上源」,肺虛不能主氣,氣不化津,通調水道的功能減退,則痰濁內蘊,肅降無權,並因衛外不固,而更易受外邪的侵襲誘發;「脾為生痰之源」,脾主運化水液,脾虛則不能運化水谷為精微、上輸於肺,反而積濕成痰,上貯於肺,影響肺氣的升降,復因飲食不當而哮病發焉;腎主水液,腎中精氣的蒸騰氣化主宰著整個津液代謝,在維持體內津液代謝平衡中起著極其關鍵的作用。腎虛精氣虧乏,攝納失常,則陽虛水泛為痰,或陰虛虛火灼津成痰,上升於肺,加重肺氣之升降失常,遇感而誘發哮喘。且腎主納氣,即腎有攝納肺所吸入的清氣,防止呼吸淺表的作用,如《難經·四難》說:「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由於三臟之間的相互影響,可致同病,表現肺脾氣虛或肺腎兩虛之象。由此可見,哮喘無論虛實都與痰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中醫學素有「百病皆因痰作祟」,「怪病責之於痰」之說。若從現代醫學角度來看,哮喘發病過程中,大量細胞因子、多種細胞表面分子、多種免疫活性細胞、炎性細胞和多種炎性介質的產生等,導致氣道慢性炎症的形成,而這一過程及該過程中所產生的多種物質可理解為中醫所謂「宿痰」之邪的形成。因此,中醫祛除「宿痰」的治法與現代醫學的抗炎和調整免疫有異曲同工之妙。 2哮喘與瘀血中醫傳統的觀點認為痰是哮喘的宿根,然瘀血與哮喘的發生也有著密切的聯繫。唐容川《血證論》中云:「內有瘀血,氣道阻塞,不得升降而喘。」且哮喘病程多纏綿,「久病多瘀,久病入絡」是前人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寶貴經驗。《素問·痹論》指出:「病久入深,營血之行澀。」葉天士說得更為明確:「久發之恙,必傷及絡,絡乃聚血之所,久病必瘀閉。」久病易耗損肺氣,肺貫心脈而朝百脈,肺氣虛衰,鼓動無力,心脈不暢,瘀血內留。血瘀日久,新血不生,肺失所養,其氣更虛,更加重血瘀留滯。瘀血內停,阻滯氣機,影響津液正常輸布,以致津液停積而成痰,痰瘀互結遂成哮病之宿根。且急性哮喘發作和一些頑固性哮喘,常見有顏面、口唇、肢末青紫等痰瘀氣阻之象,用現代科學方法,在炎性介質中,血小板激活因子(PAF)可致血小板肺內轉移、氣道高反應性和平滑肌痙攣,導致氣道上皮損傷,血管通透性增加,黏膜瘀血水腫。從血液流變學、甲皺微循環等微觀角度證實,多數哮喘患者,尤其是久哮或急性發作缺氧嚴重者,明顯存在血瘀現象,並認為哮喘反覆發作,纏綿難愈,故必定存在有血液壅滯、肺絡淤阻的病理機制。由此可見,瘀是哮喘的一個重要致病因素,也是哮喘難以治癒的一個重要原因。 3痰與瘀的關係痰濁與瘀血亦可相互影響,相互轉化。痰濁阻滯氣機,妨礙血液循環,則血滯成瘀;或痰濁郁而化熱,煎熬血液亦可成瘀;瘀血阻滯,脈絡不通,影響津液正常輸布,以致津液停積而成痰,有人根據「津血同源」的原理,提出痰瘀同源之說;痰、瘀相互影響,互為因果,二者膠結為患,導致哮喘反覆發作,日久必致肺氣虧虛,進而累及脾、腎、心等臟。肺虛不能布津,脾虛不能轉輸,腎虛不能蒸化,痰濁瀦留愈甚,喘咳持續難已、久延;脾腎陽虛,痰從陰化為飲、為水;痰飲留滯可上凌心肺,外溢肌表,蒙蔽心竅而發心悸、水腫、神昏諸症;痰濁久蘊,肺氣鬱滯,不能治理調節心血的循行,心主營運過勞,心氣、心陽虛衰,無力推動血脈,血郁為瘀,淤阻血脈。病理因素之間互相影響和轉化,終至痰濁、瘀血、水飲錯雜為患,形成肺脹重症。正如《丹溪心法》所說:「肺脹而咳,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夾瘀血礙氣而病。」因此,痰瘀阻滯在病變發生髮展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是促進病情反覆發作或繼發肺脹等症的重要病理基礎。 4祛痰活血法治療哮喘《血證論》指出:「氣壅即水壅,氣即水故也。水壅即為痰飲,痰飲為瘀所阻,則愈沖犯肺經……是以倚息不得卧也。須知痰水之壅,由瘀血使然,但去瘀則痰水自消。」可見,痰凝血瘀伏藏於肺為哮喘之宿根,故支氣管哮喘的治療應運用痰瘀同治法,以肅降肺氣,改善肺臟之氣血循環。現代醫學亦認為,宣肺化痰、活血化瘀雙管齊下,可解除毛細血管痙攣,改善肺循環,促進血行,加快血流速度,消除支氣管黏膜水腫,減少阻塞,從而起到很好的平喘作用,同時有效防止病情反覆發作。該病在發作期表現為肺熱、肺實之證者,即鬱熱、痰飲、血瘀夾氣上逆兼見,治宜清熱化痰、活血開郁、解痙平喘為主,方選麻杏石甘湯加味;寒喘者治宜化瘀祛痰、宣肺散寒,方用小青龍湯加減;緩解期則寒熱或虛實夾雜,宜以活血化瘀、益氣平喘為法。此外應用活血化瘀葯應詳辨其功能、性味、特點。發作期用藥宜偏清,緩解期用藥應偏補,初病瘀淺可單用川芎、丹參、地龍、當歸尾等,病久瘀重可聯合用藥或加桃仁、紅花、蟲,甚者可加三棱、莪術等破血逐瘀之品。痰瘀為陰邪,制之以動,可選辛溫理氣之橘紅、白芥子、桔梗、白前與浙貝母、天竺黃等化痰之品同用,使痰瘀消融[7]。在整個治療過程中始終抓住痰瘀環節,早期運用活血祛痰葯,使肺宣邪散,防止疾病的延續和轉化;後期運用行氣活血葯,使氣血流通,臟氣平調,虛勞自復。總之,越來越多的人已認識到哮喘的治療專註於痰是不全面的。痰瘀伏肺不僅是哮喘反覆發作的「夙根」,而且也是其遷延不愈的重要病理基礎。故靈活運用祛瘀化痰藥物,可使肺絡疏通,瘀消痰化,血和氣順,肺之肅降逐漸恢復。在辨證基礎上處方用藥,掌握痰瘀同治的原則,對縮短病程,減輕哮喘癥狀,延長複發時間起到了一定作用,也是防治哮喘成功的關鍵。
推薦閱讀:

兒童哮喘是否可以自愈,不必用藥治療?
剛確診過敏性哮喘一個多月,中醫治療好呢還是西醫治療好?
為什麼哮喘發作時,躺下來和晚上更嚴重?
《字裡藏醫》之——哮喘
哮喘不用慌,力傳導後背點刺幫你忙!

TAG:哮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