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侵略性與奴性的歷史根源

日本:侵略性與奴性的歷史根源

2009-04-28 17:18:57|分類: 默認分類 |標籤: |字型大小大中小訂閱

我們不能不承認一個事實:日本民族確實是個最善於學習並改造外來文化的民族。但同時呢,我們可以發現,在這樣的學習和改造過程中,作為島國民族,由於缺少外來新生力量的滲透和融合,所以,他們的文化中缺少一種包容性,日本民族也就缺乏一種大氣和胸襟,一種文化上的遠見卓識。所以,狹隘、自大、急功近利和暴力崇尚是這個民族的又一特徵。因而,無論他們嫁接東方的儒家文明、還是西方的近代工業文明,無一不打上他們本民族的烙印。按照日本人自己的觀點,引進儒家文明,稱為「日本精神,中國知識。」而學習西方,則為「東方道德,西方技藝。」所以,日本文明是東西方文明與本土文化的特殊結合體,是個人類文化的怪胎。因而思考日本現在的政治與文化走向,絕不能簡單的以「東方」或「西方」的標準來衡量。而且,我們從尋找箇中原因時,會越來越感覺倒日本近代政治所具有的濃厚的封建性和侵略性氣息。

日本首先嫁接的是中華的儒家文明,標誌是公元645年的「大化改新」。儒家文化從此被奉為官方文化。但我們發現,日本對儒家文化的學習,並非是全盤繼承,而是進行了大刀闊斧式的改造。首先是改造了政治模式,日本沒有實現像中國那樣的高度的中央集權,而實行一種由天皇的名義統治和由擁有大地產的貴族掌握實際權力的「雙頭政治」,這種政治形式大概從藤原家族掌握權力始,一直到近代西方文明傳入為止。其次,在文化上,日本引進漢字但發展了自己的拼寫體系;改造儒家的道德標準,將「忠」的原則絕對化,而「仁義」的原則被淡化;同時將佛教本土化,與「神道教」在精神實質上合一,進一步在精神上強化了天皇「神權」的控制。等等這些改造表明,日本的「儒家文化」與中國後來的儒家文化有著巨大的區別。中國的儒家文化中還未喪失民本主義、自由主義的成分,而日本經過改造後的儒家文化,更進一步培養了人民的奴性意識。所以,中國的儒家文化中可以找到的叛逆精神,在日本找不到。也就促成日本一千三百多年換來換去只是貴族、武士階層的統治,不象中國有幾百年一次的「大換班」。說好了,人家是「團結」,我們是「窩裡橫」。但也可以說,日本民族是最適合上層統治階層奴役的民族,原因在此。

日本的特殊的「儒家文明」發展到十二世紀末,由於內外原因導致「大化改新」的兵役制被廢除,而在針對北方的蝦夷人的戰爭中,地方地主統領的由其隨從「侍」組成的武裝逐漸成為國家的軍事力量。而「侍」對領主的忠誠經一步發展為「武士道精神」,亦是儒家「忠」的原則在小集團內的強化表現。同時,這種地主武裝逐步取得割據軍閥的地位,稱為「大名」。而割據者一旦控制中央政權,就進入「幕府時代」。賴朝幕府是第一個具有濃厚的軍事色彩的日本政府。從此,崇尚武力的意識,換句話說,軍國主義的幽靈附著在日本的實際統治者身上。我們可以看出,從此時開始,中、日文明發展中出現了巨大的分野:中國一直堅持文官政府,而日本從此進入武夫的統治之下。而軍事色彩濃厚的政府,向來都具有對外擴張的野心。何況,本來從無外患的日本經受過兩次刺激,為軍國主義的膨脹積累了歷史動力:

第一次刺激是蒙古人東征日本,雖然日本人藉助「神風」的力量兩次級將其擊退,但大陸意識已在日本的軍人統治者們的心中覺醒。豐臣秀吉為這種侵略意識做了第一次嘗試。

第二次是西方列強給予日本人的刺激,從這次起,軍國主義勢力完全控制日本政府,侵略者具有相當豐厚的意識領域的支持。於是,這隻野狗開始了他的瘋狂歷史。

而同時呢,日本國內不具備人民覺醒的意識來抑制這種膨脹的侵略慾望。因為即使是明治維新後的日本,仍然是封建主義的獨裁與法西斯觀念抬頭的社會,人民的力量微乎其微,或者說,日本人民根本缺乏覺醒的動力。不同於近代中國的民間覺醒,日本的覺醒是官方的。而從 「明治維新」開始的「學習西方」,我們發現,日本奉行的仍然是謀求強國但決不讓民眾覺醒的方針,在某些人看來,這似乎是相互矛盾的。但事實如此,如同中國戰國時候的秦國,在對內實行嚴厲的壓制的同時,卻能使整個國家機器高速運轉,實現國力強盛。日本軍國主義的政客藉助人民的愚忠觀念,發動一切力量為對外的侵略戰爭服務。二戰中日本無數少女自願充當慰安婦,我們從中可以看出這種奴化教育的可怕。

那麼,我們可以看看日本是如何在學習西方技藝的同時,保留了其封建統治的。就以明治維新的內容看:

其一是繼續加強對民眾的意識控制,以神道教為國教。神道教認天皇為太陽神之後裔,從而絕對的確定了天皇的神權,也就成了一個民族的象徵,反過來促進了政令的統一和所謂的「愛國主義精神」。同時,也就從思維中抹煞了日本人民的自由意識和叛逆精神。同時,「忠」之觀念,武士道精神與對天皇的神權崇拜相輔相成,從而使日本國內的以天皇名意統治的寡頭政治成為鐵板一塊。這種具有軍事獨裁性質的政治,與西方資本主義提倡的自由、民主觀念背道而馳,所以,近代日本的資本主義,是封建體制和意識下嫁接資本主義產業革命成果的畸形兒。

其二是制定的法律制度為封建統治和封建意識大開綠燈。日本在法律形式上借鑒西方,但根本的立法精神卻是東方封建主義的。日本1889年的憲法便是一個明證:在保護人權的形式下,更強調的是皇權的絕對地位;其他涉及各個領域的法律,只考慮國家利益而完全限制個人自由。

其三是明治維新的主要目標是軍事的西方化和現代化,根本目的是在為鞏固國內統治的同時為對外擴張作準備。從而進一步促進軍國主義勢力的加強和侵略意識的強化。日本的「二·二六」兵變便是軍事勢力完全佔據日本統治階層的標誌,軍國主義與日本的政治等同,對外侵略的慾望已經無法遏制。

其四是完全的技術上的借鑒。但發展向西方一樣的資本主義,需要大量的原始積累。但在搶佔殖民地的鬥爭中,日本已經落後很遠。所以,攫取別人口中的食物,亦是日本軍國主義分子發動戰爭的原因之一。

於是呢,封建軍事獨裁的政治性質,軍人政府的侵略擴張的野心,奴性意識嚴重的人民,這些因素在「愛國主義」、「武士道精神」的欺騙宣傳和引導下,日本全國於是投入到一場慘絕人患的侵略戰爭中,為無數無辜的日本人民、中國人民、和其他亞洲人民的生命打開了一扇通向不歸路的大門。

而戰後的日本,封建主義的上層意識和軍國主義的靈魂仍未消失,所以,日本的現政府仍然是封建獨裁併具有侵略傾向的軍國主義的政府,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在下一次談談。

推薦閱讀:

明朝的反歐洲侵略戰爭,損失慘重但堅持戰鬥!有骨氣!
《憑欄觀史》第22期——美國打朝鮮的背後是侵略還是解
我們是溫順的農耕民族 為何能一次次贏過侵略成性的游牧民族
被遺忘的南美洲:足球強國們的侵略史
斯基泰人(塞種人)曾對波斯等系列中西亞古國大舉入侵,是否使聯合塞種人的突厥帝國對中西亞入侵輕車熟路?

TAG:日本 | 歷史 | 侵略 | 奴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