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北京中年」們「感冒」的何止流感 還有無力感
原標題:讓「北京中年」們「感冒」的何止流感,還有無力感
作者:仲鳴
央視網消息:從「人艱不拆」到「人生實苦」,時興辭彙里,總含著人們對生活、世相、運數的感喟。
《流感下的北京中年》於年底刷屏網路,大抵也是因為觸碰到了這些感喟連著的現實痛點。
這篇長達兩萬多字的自媒體長文,記錄了作者的岳父在北京家裡染上流感,從滿不在乎地當普通「感冒」來治療,到肺部感染進入ICU,最終不幸病故的全過程。從「感冒」到天人永隔,只經過了29天。
長篇累牘、平鋪直敘、純屬個人際遇,這幾樣特質,原本都是爆款絕緣體。
可《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卻「一反常態」地引發了裂變式傳播,這頗堪尋味:涉疾病、健康、養生類信息自帶的「熱傳體質」,中年、中產等流量收割機式話題的注意力輻輳效應,身在大北京卻未治好「小感冒」的反差,無疑都是其廣為傳播的重要因由。
但從深層次講,老人患流感後病故,這看似庸常的故事能從個案變成刷屏話題,能讓對撕互懟成習的輿論場發出唏噓的一片聲響,必然是因為它映照的現實截面與人們的遭際可能有重疊,其發生邏輯有較強的代入感、為人們的移情提供了落點--與其說是人們關心這個家庭的遭遇,不如說是人們從這家人的身上看到了自己。
此事的確給了人們太多的「意想不到」:很多人想不到,這麼頻發且不起眼的流感,竟然會將人帶向萬劫不復的死亡;很多人想不到,看個「小病」會讓人這麼心力交瘁;很多人也想不到,一場疾病,能讓一個在北京有房有車有7位數流動性資金的家庭驟然被掏空,這麼不堪一擊??
對公眾來說,那種「每個月焦慮好幾次,每次都能養活幾篇10萬+」的、帶有矯情作態痕迹的中產困境、中年危機,固然也能催生出足夠的談資與爭論,可跟你我內心總隔了一層朦朧之物。
而一個「小感冒」最終要了命,醫院床位緊張要托關係才能進,ICU1天就得花上兩萬,一人住院全家奔波,還有異地醫保報銷周期漫長、太平間潛規則等現實情境,則真實可感,所以無需添油加醋就能震懾人心,就能讓人真切感受到「人生無常」的堵心與糟心。
「人生變改故無窮」,生活從來都不止眼前的遭逢,還有不測的風雲。這些不測的風雲,能輕鬆將我們築起的看似穩固的抗風險壁壘擊潰,讓我們在失親之痛和因病致貧之間只有無奈--哪怕這壁壘是辛苦半輩子的財富積累和人脈積蓄構築而成的,這難免給人以深沉的無力感。
本質上,人們對這篇個人敘事式長文的「感冒」,不只源於流感本身,更起於人們在疾病之類的不可測因素麵前的這種無力感。
大面積流感爆發在「能見度低」與「危害面廣」間的張力中製造的憂慮,固然是無力感的由頭,但無力感更來自於我們遭遇病魔來襲時的難以抵抗,還有個人在機械化醫療體系和救濟制度間的迴旋空間之逼仄。也就是說,在疾病和死亡面前,我們微若螻蟻;在龐大的系統面前,我們也難有駕馭之力。
有網友就說,「北京的中產們,有房有車有孩,天天掛在嘴角的是區塊鏈、比特幣、宏觀大勢,但也逃不過面對家人生老病死,改變不了『感冒』變成上呼吸器進ICU。
說起來,大家平時都是攻城獅、投行小高管,看美劇聽巴赫,談投資聊上市,一旦出了事,橫幅拉起來,膝蓋跪下來,和進城討薪的農民工其實沒啥區別」。
這道出了關於中年、中產乃至所有人生活的殘酷真相:一旦生病,我們就成了龐雜醫療系統里的無頭蒼蠅;一旦跌落,我們就算邁入了高階的財富、聲名位置也照樣會墜入命運地窖??這些不確定性,會輕而易舉地瓦解我們對可預期的安定、美滿生活的篤定信念,會讓現在「有力」的我們感受到對未來的「無力」。
「苦海泛起愛恨,在世間難逃避命運。」這般感慨在所難免。但社會之為社會,就在於它可以用制度與人心去為我們不墜入底端而兜底。而要讓人們少些在命運面前的無力感,也該訴諸很多托底性制度設計的完善和向好力量的積攢:比如,更妥善的疫情告知與病情防控科普,更公平和均衡的醫療體系,更縝密的醫療保險等。
「人生實苦,但請你足夠相信」。疾病與死亡寓示的生命無常,正是「苦」的一部分,而良序社會與向善人心,則會給我們更多確定感,也托起我們的「足夠相信」。
推薦閱讀:
※近視眼睛保健食品有哪些 - 北京民眾眼科醫院
※北京學區房跳水:能維持多長時間?
※北京銀座 5 周年秋拍│海派畫聖任伯年
※區域發展不平衡是否是霧霾的根本原因?
※北京市白塔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