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夏朝歷史(約前2070年—約前1600年)

堯舜禪讓(約公元前2250-前2100年)

謂堯在位時舉薦舜作為自己的繼承人。那時沒有父死子繼的習慣,而是選擇賢能之人為自己的接班人。傳說中有堯舉舜,舜舉禹,禹舉益的故事。據《墨子.尚賢上》云:「堯舉舜於服澤之陽,授之政,天下平」。《孟子.萬章》記載:「舜相堯二十有八載,非人之所能為也」。舜大概做了常人不能做的好事,贏得了大家的擁戴。所以堯死後,舜雖避堯之子於南河之南,但天下諸侯不去堯子那裡而去朝覲他;有訴訟之事,也去找他;謳歌者也去謳歌他,而不去謳歌堯子。反映了堯所舉薦的繼承人舜,確實是個賢能之人。

傳說黃帝以後,在黃河流域的部落聯盟出觀了堯、舜、禹三個著名的領袖。關於他們「禪讓」的故事,古書有不少的記載。

堯, 號陶唐氏,是帝嚳的兒子、黃帝的五世孫,居住在西部平陽(今山西省臨汾縣一帶)。堯當上部落聯盟的首領,和大家一樣住茅草屋,吃糙米飯,煮野菜作湯,夏天披件粗麻衣,冬天只加塊鹿皮禦寒,衣服、鞋子不到破爛不堪絕不更換。老百姓擁護他,如愛「父母日月」一般。

堯在位七十年後,年紀老了。他的兒子丹朱很粗野,好鬧事。有人推薦丹朱繼位,堯不同意。後來堯又召開部落聯盟議事會議,討論繼承人的人選問題。大家都推舉虞舜,說他是個德才兼備、很能幹的人物。堯很高興,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並考驗了三年才將帝位禪讓給舜。

舜,號有虞氏,傳說是顓頊的七世孫,距黃帝九世,生於諸馮 (在今山東省境內)。舜接位後,親自耕田、打漁、制陶,深受大家愛戴。他通過部落聯盟會議,讓八元管土地,八愷管教化,契管民事,怕益管山林川澤,伯夷管祭祀,皋陶作刑,完善了社會管理制度。他也仿照堯的樣子召開繼位人選會議,民主討論。大家推舉禹來做繼承人。舜到晚年身體不好,依舊到南方各地去巡視,竟病死在蒼梧(今湖南境內)的途中。舜死後,禹做了部落聯盟的首領。

堯舜「禪讓」的歷史傳說,反映了原始公社的民主制度。大禹治水傳說在帝堯時期,黃河流域經常發生洪水。為了制止洪水泛濫,保護農業生產,堯帝曾召集部落首領會議,徵求治水能手來平息水害。鯀被推薦來負責這項工作。鯀接受任務後,採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簡單的堤埂把居住區圍護起來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後被放逐羽山而死。舜帝繼位以後,任用鯀的兒子禹治水。禹總結父親的治水經驗,改鯀「圍堵障」為「疏順導滯」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趨勢,順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窪地或湖泊,然後合通四海,從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從高地遷回平川居住和從事農業生產。後來禹因此而成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並被人們稱為「神禹」而傳頌與後世。在大禹治水的過程中,留下了許多感人的事迹。相傳他藉助自己發明的原始測量工具——準繩和規矩,走遍大河上下,用神斧劈開龍門和伊撅,鑿通積石山和青銅峽,使河水暢通無阻。他治水居外13年,三過家門而不入,連自己剛出生的孩子都沒工夫去愛撫,不畏艱苦,身先士卒,腿上的汗毛都在勞動中被磨光了。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成功地治理黃河水患的治水英雄。女嬌

女嬌,塗山氏的女兒,夏禹姒文帝的妃子,儀容秀美,生性嫻雅,是當地有名的美女,生卒不詳

大禹忙於治水,三十歲尚未成家,後來在塗山(今浙江省紹興西北)治水,見到女嬌,二人互生愛慕之情,由於治水的工作緊迫,大禹又到別處巡視災情,女嬌思慕大禹,便寫了一首詩,只留下兩句:「等候人啊,多麼的長久喲!」據說,這是流傳下來的最早的一首南方的情詩,從這首情詩,可見女嬌對大禹的傾心,女嬌的使女把此事告訴大禹,大禹感動了,遂於台桑與女嬌成婚,這就是「禹得塗山女,而通於台桑」的故事。

夏禹娶了塗山氏的女兒之後,不以私情貽誤公事,四天後告別妻子,繼續治水,女嬌被送到安邑(今山西省解縣東北),她日夜思今南方的家鄉,大禹知道了,又沒有功夫安慰新婚的妻子,遂派人在城南筑了一座望鄉台,讓妻子登台遙望家鄉,

有一次,大禹治水經過家門,適逢女嬌生子,鄰居告訴大禹,勸他回家探望妻兒,大禹說:「治水要搶時間,無法分心。」鄰居說:「您不能回去看望妻兒,也應給獨生子命個名字呀!」大禹在匆忙說「就命名為「啟」,意思是說」治水啟行「,如此一去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歸來時他的兒子已經十多歲了,女嬌也成為一位中年婦人了,

大禹繼承腕的帝位,封女嬌為妃,融死,啟繼位,成為夏朝的開國天子,女嬌:隨著近年地下文物考古的進展,華夏的歷史似乎有了更清晰的輪廓,大禹王國在中華民族中的地位也有了進一步的確立,大禹的精神幾成華夏民族精神之發端,但我們在歌頌大禹、讚美大禹的時候.似乎忽略了他妻子女嬌的作用和貢獻。

《吳越春秋》載:「禹三十未娶.行到塗山,恐時之暮,失其度制,乃辭云:『吾娶也,必有應矣。』乃有白狐九尾造於禹。.......禹因娶塗山,謂之女嬌。"關於禹的婚娶還有《塗山歌》為證。

「綏綏白狐,九尾龐龐。」我們偉大的大禹的妻子是一位多麼美麗的姑娘呀。她不但美貌,更兼賢惠。作為偉人的妻子,等待她的是幸福與犧牲的自雙重考驗。

最美麗的姑娘也栓不住大禹治水的心。果然,婚後的第四天,我們的大禹就要告別新婚燕爾的嬌妻,踏上治水的征程。這一去竟也是「十年八載不回還",10月懷胎的艱辛,女人最難熬的苦難都降臨女嬌的身上。兒子出世了,不見自己的父親,就哇哇啼哭,「兒呀兒,你不要哭不要鬧,待到洪水退去時,你爸爸就......"

這樣苦悶的心情反映在女嬌的《候人兮猗》歌里,《呂氏春秋》載:「禹行水,竊見塗山之女,禹末之遇而巡省南土。塗山之女乃令其妾候禹於塗山之陽。女乃作歌,歌日:『候人兮猗』,實始作為南音。」「兮」「猗」是虛詞,相當於「啊啊",充分表達了女嬌盼丈夫早日歸來的迫切心情。

正所謂「軍功章里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大禹治水的成功,有女嬌這位賢內助作出的犧牲。這樣默默無聞地無私奉獻,真是中國婦女傳統美德之始。

終於盼來了夫君,這時的大禹,正忙著計功呢。水已退,功巳畢,但百業待興。有人見大禹工作勞累,就獻上了新發明的加飯酒,大禹喝了果然解乏通氣,但也同時發現這美好的飲料,還能亂性,便即刻下令禁止濫飲加飯。在這樣的字裡行間,難道讀不出女嬌賢惠的影子來嗎?

啟子繼父位(約前2070年)禹在晚年的時候,各部落的首領曾推選夷人首領皋陶為禹繼承人。皋陶先死,又推舉伯益為繼承人。但禹暗地裡卻為其子啟培養勢力,當禹死後,這些有權勢的貴族紛紛起來反對伯益,擁立禹的兒子啟繼位。啟趁勢殺了伯益,奪了王位。傳統的禪讓制度從此廢除,取而代之的以父傳子的王位世襲制。 同時,西邊的同姓諸侯有扈氏(陝西戶縣)更起兵反對。啟親領大軍討伐,大戰於甘(河南洛陽市西),剿滅了有扈氏。夏啟排除了這些干擾,鞏固了王權,正式確定了世襲制度,開始了我國歷史上的「家天下」局面。 為了使世襲王權為眾多的諸侯所確認,夏啟就在都城陽翟召集眾多的諸侯,舉行盛大的「鈞台之享」。表明夏王朝的統治基礎,已經完全確定了。中國史書記載的第一個朝代。根據史書記載,夏朝是禹的兒子啟廢除了傳統的部落「禪讓」制,殺死益而稱王,建立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夏禹傳子代替了以前的禪讓制度,由禪讓制變成王位的世襲制。夏朝共傳13代,16王。夏朝其中心區域在今天的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帶。據說啟死後,太康即位,出現了一時的政權更迭,即所謂「失國」。再經少康中興,重建夏朝。到孔甲統治時,夏朝走向衰落。此後,三傳至桀,夏朝滅亡。約400年,後為商朝所滅。 由於夏朝沒有文字直接流傳下來,所以,長期以來對其了解還主要依賴古代文獻的記載,包括夏朝的國王、官吏、軍隊以及刑獄情況。現代以來,河南省偃師縣二里頭村遺址中大型宮殿、墓葬以及許多青銅器的出土,則從一個側面揭示了作為奴隸制的夏朝的政治、經濟及社會文化、生活等等方面的情況。 夏朝的建立,標誌著我國進入了奴隸社會,夏王朝也成了我國第一個階級王朝。太康

太康,夏朝君主.生卒年不詳,啟長子。啟病死後繼位。實際上只在位兩年(名義上在位29年),因不理民事,在去洛水北岸遊獵時,為后羿奪去國政。病死,葬於陽夏(今河南省太康縣西)。

太康,他自小跟著父親啟享樂,即位後生活比啟還腐敗,只顧飲酒遊獵,不理政事。

有一次,他帶著家屬、親信去洛水北岸遊獵。一去3個多月不回來,弄得百事廢弛,民怨沸騰。東夷族有窮氏(在今山東省德州市北)部落首領后羿乘機起兵,奪取了夏的都城安邑。太康帶著獵物興高采烈地回來,在走到洛水岸邊時,見對岸有重兵把守,便慌忙派人過河探問,這才知道是后羿不讓他回都,各部落首領都不滿意太康的荒唐,又懼怕后羿的實力,誰也不來幫助。太康後悔不及,只好在陽夏築了一座土城居住下來。史稱「太康失國」

太康的五個弟弟見兄長不能回都,就陪著母親來到洛水南岸苦苦盼候,始終沒有能等到。五兄弟就作了一首歌來追念他們的祖父禹的功績和品德,傾訴目下的凄涼悲哀之情。這首歌就是《尚書》中著名的《五子之歌》。歌詞的大意是:

我們的祖先大禹曾經訓導子孫說,百姓是國家的根本,只有根本穩固了,國家才能安寧。君主應當勤於政事,用心治理好天下,倘若貪酒色、好遊獵,或者大興土木,建造亭台宮室,那麼,只要有其中的一件,就會失去民心,導致亡國。緬懷我們的祖先大禹大世時,他身為萬邦之君,將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條,使百姓安居樂業,他是一位多麼賢明的君主啊!今天,太康不遵祖訓,荒廢政事,弄得百姓都仇視我們,使祖先創建的王朝被人顛覆,陷我們於凄苦的境地。太康啊,你鑄下了大錯,我們心中是多麼痛苦啊!

27年後,太康病死於陽夏。

仲康仲康,夏朝君主.生卒年不詳,太康弟,后羿廢黜太康後立其為王。在位13年,病死,葬於安邑附近(今山西省夏縣西池下村)。后羿廢黜太康後,立仲康為王。仲康名義上在位13年,實際上仍由后羿專政。仲康不甘心作傀儡,一心想奪回大權,曾派大司馬胤侯去征伐后羿的黨羽義和,試圖削弱后羿的力量。終因實力薄弱,反被后羿軟禁,無力恢復夏的天下。仲康因此憂悶成病而死。葬於安邑附近。相

相,生卒年不詳,仲康子。仲康病死後繼位。在位28年,被寒浞的兒子澆攻破而自刎,葬於帝丘(今河南省濮陽縣)。

相繼位時,年齡還很幼小,因后羿帶兵進逼,只得逃往帝丘,又遷到斟灌(今山東省壽光縣東)。相繼位後的第八年,由於后羿因恃其武力,不修民事,日日以田獵為樂,遂被后羿的助手寒浞指使后羿的門生,貼身衛士逄蒙所殺,進而寒浞派兒子澆帶兵進攻斟灌。相力量弱小,只好再次逃往帝丘。這時,相曾先後征伐過淮夷、風夷、黃夷等部落。不久,於夷來朝見,服從於相。

第二年,澆又帶兵奔襲帝丘。在一天晚上攻入城中,殺進相的住處。相眼見難以脫身,就拔刀自刎而死。

相死,寒浞篡奪王位,使夏朝中斷了40年。寒浞

是伯明氏的讒子。后羿篡奪夏朝王位後,他不務政事,四齣遊獵,將政務委任於寒浞。寒浞積極培植自己的勢力,在后羿外出遊獵歸來時,乘機把他殺死,自己登上了王位,並佔有了后羿的妻室,生澆。後來寒浞又攻殺夏後相,滅了斟灌氏,分封自己的兒子,以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

羿、浞生亂(約前1938年-約前1936年)

夏啟當上國王以後,有一個部落有扈(音hù)氏不服,起兵反抗。啟和有扈氏的部落發生了一場戰爭,最後啟把有扈氏滅了,把俘虜來的人罰做牧奴。其他部落看到有扈氏的樣子,沒有人再反抗了。

夏啟死後,他的兒子太康即位。太康是個十分昏庸的君主。他不管政事,專愛打獵。有一次,太康帶著隨從到洛水南岸去打獵。他越打越起勁,去了一百天還沒有回家。

那時候,黃河下游的夷族,有個部落首領名叫(羿音yì),野心勃勃,想奪取夏王的權力。他看到太康出去打獵,覺得是個機會,就親自帶兵守住洛水北岸。等到太康帶著一大批獵得的野獸,興高采烈地回來的時候,走到洛水邊,對岸全是后羿的軍隊,攔住他的歸路。太康沒法,只好在洛水南面過著流亡生活。后羿還不敢自立為王,另立太康的兄弟仲康當夏王,把實權抓在自己手裡。

后羿是一個著名的弓箭手,他的射箭是百發百中的。有一個神話,說古時候天空里本來有十個太陽,地面上熱得像烤焦似的,給莊稼帶來嚴重的災害。大家請后羿想法子,后羿拈弓搭箭,「嗖嗖」地幾下,把天空里的九個太陽射了下來,只留下一個太陽。這樣,地面上氣候適宜,不再鬧乾旱了。又說,古時候大河裡有許多怪獸,經常興風作浪,造成水災,把禾苗淹沒,人畜淹死,也是后羿用箭把這些怪獸都射死了,人們的生活才恢復了正常。這些神話說明后羿的箭術很高明,是大家公認的。

后羿開始還只是做個仲康的助手。到了仲康一死,他乾脆把仲康的兒子相攆(音niǎn)走,奪了夏朝的王位。他仗著射箭的本領,也作威作福起來。他和太康一樣,四齣打獵,把國家政事交給他的親信寒浞(音zhuó)。寒浞瞞著后羿,收買人心。有一次,后羿打獵回來,寒浞派人把他殺了。

寒浞殺了后羿,奪了王位,怕夏族再跟他爭奪,一定要殺死被后羿攆走的相。相逃到哪兒,寒浞就追到哪兒。後來,相終於被寒浞殺了。那時候,相的妻子正懷著孕,被寒浞逼得沒法,從牆洞里爬了出去,逃到娘家有仍氏部落,生下個兒子叫少康。少康長大後,給姥姥家看牲口;後來聽到寒浞正在派人追捕他,又逃到舜的後代有虞氏那兒。

少康從小在艱難的環境中長大,練了一身本領。他在有虞氏那裡招收人馬,開始有了自己的隊伍;後來,又得到忠於夏朝的大臣、部落幫助,反攻寒浞,終於把王位奪了回來。夏朝從太康到少康,中間經過大約一百年的混戰,才恢復過來。歷史上稱作「少康中興」。

少康滅了寒浞,可是夷族和夏朝之間的鬥爭還沒完。夷族人有很多出名的射手,他們的弓箭很厲害。後來少康的兒子帝杼(音shù)即位,發明了一種可以避箭的護身衣,叫做「甲」,戰勝了夷族,夏的勢力又向東發展了。

神話傳說「后羿」是「嫦娥」的丈夫。后羿在的時候,天上有十個太陽,燒得草木,莊稼枯焦,后羿為了救百姓,一連射下九個太陽,從此地上氣候適宜,萬物得以生長。他又射殺猛獸毒蛇,為民除害。民間因而奉他為「箭神」。

少康少康是后羿扶上王位。在位時先是由后羿,後來是由殺掉后羿的寒浞握住政治實權。可是後來殺掉寒浞奪回實權。一說夏桀亡國(約公元前1600年)夏朝最後一個國君桀,名履癸,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暴虐、荒淫的國君之一。履癸武力過人,,赤手可以把鐵鉤拉直,但荒淫無度,暴虐無道。他驕奢淫逸,生活腐化,動用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去建造傾宮、瑤台,又從各地搜羅美女充填後宮。桀在征伐有施氏時得了美女妹喜,回國後,晝夜與妹喜及宮女飲酒作樂。同時夏朝與周圍方國的矛盾也相當激烈。階級矛盾日益激化的同時東方臨近的商部落日益強大。商湯乘機發兵伐桀,公元前1600年,兩軍鳴條之戰,夏軍大敗,夏桀出逃至南巢,被湯捉位流放於亳,不久病死於此。夏朝由此滅亡

後世的文獻將他描述成一個暴君:他寵信王后妺喜,對政事不聞不問之餘,還大量殘殺忠良。結果周厲王視為暴君的代名詞。

社會文化的發展歷史

由夏到商,社會經濟和文化有了較大的發展。依據大量的考古資料,結合文獻記載,使我們對於商代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情況,有了餃為詳細的了解。

農業生產的發展商代的農業生產已經達到較高的發展水平,是當時具有決定性的生產部門。

普遍使用的基本農具.

圃、同、果、樹、杏、栗等字,在卜辭中也餃常見,林木蔬果之屬的生產也是農業生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蠶桑生產在南代有了發展。不僅蛋、桑、絲、帛等字常見於卜辭,而且在青銅器紋飾中有頭圓而眼突出身屈曲作蠕動狀的蠶紋,在玉飾中有雕琢得形態逼真的玉蠶,這些都反映了當時蠶桑事業的發達。在卜辭中有「蠶示」的記載,祭把典禮還相當隆重,足見植桑、養蠶也為統治者極為重視的一種農事活動。

家畜的飼養,除了一般農戶作為副業之外,在商王的統治機構中有專職的宰、臣管理性畜的飼養枚放,一般貴族也有皂隸從事此項生產。當時的馬、牛、羊、雞、犬等「五畜」已大量地飼養,或供食用,或作犧牲,或用於耕駕。

爵命等級制度

夏代的爵命等級一般說法有公、侯、伯、子、男五等,因無實據,難以窺其詳。商代也有公、侯、伯、子、男,而分為三等。一等為公、侯,他們是商族或親族,直屬於商王朝。二等為伯,是商遠方的首領,周族曾為商的西伯,統轄210個小國。三等為子、男,在侯、伯之下,並分別隸屬於各侯、伯,也有一些是直屬於商王朝的。商代雖有等級之分,但制度並不健全,故王國維考證認為:「自殷以前,天子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故當夏後之世,而殷之王亥、王恆、累葉稱王,湯未放桀之時亦已稱王;當商之末,而周之文、武亦稱王。蓋諸侯之於天子,猶後世諸侯之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也就是說,夏商的社會組織結構仍然帶有部落聯盟時期的某些特點,組織還比較鬆散。但以宗親關係遠近來劃分等級,已經成為當時的固有觀念。所謂的「宗」,是指具有血緣關係的本族後代;所謂的「親」,是指具有婚姻關係的其他部落貴族。宗親制直接影響著西周的爵命等級制度的形成。

西周實行分封制,制定了尊卑高下的等級。在這種制度下,天子為第一等,諸侯為第二等,卿大夫為第三等。諸侯由於功勛大小和受封土地的多少,又分為公、侯、伯、子、男五個不同的爵位。卿大夫又分為天子卿大夫、大國卿大夫、列國卿大夫、小國卿大夫。諸侯、卿大夫又統分為九等,稱為「九命」。即上公九命為伯,王三公八命,侯伯七命,王卿六命,子男五命,王大夫四命,公伯國卿三命,侯伯國大夫兩命,士一命。這種等級表明周王室與諸侯國、天子與諸侯卿大夫之間的關係是中央政權與地方政權、上級與下級的隸屬關係。

爵命等級是和政治、經濟利益相結合的。周代規定,凡四命以上都有「國家、宮室、車旗、衣服、禮儀」,規模大小及物品多少,要「各以其命致為節」。三命以下則沒有「國家」,只有與自己命數相同的「宮室、車旗、衣服、禮儀」。

從爵命等級制度來看,在西周已經形成「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的政治等級階梯,根據這個等級,他們又分別享有不同的經濟權益。因此,不同等級標誌著不同的政治權力和經濟利益,在一定程度上也給人以向上進取的機會。

爵命等級制度又是與一定的獎懲制度相結合的。周穆王時,「諸侯有不睦者,甫侯言於王,作修刑辟」,制定了「五刑之屬三千」。但這種刑罰是建立在公開的不平等的原則之上的,對不同等級的人實行寬嚴不同的刑罰待遇,有許多人擁有不同程度的豁免權;更何況在王權專制下,王可以憑個人好惡而行賞施罰,並沒有固定的標準作為依據,因此就使爵命等級的進步作用大部分被抵消在「君臣朝廷尊卑貴賤之序」中,成為「由各種社會地位構成的多級的階梯」。中國夏朝的地理知識

公元前二十一二世紀,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朝代夏朝建立了,中國社會由原始社會進入了奴隸社會。

夏朝的中心地區,西起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東至今河南,河北,山東三省交界的地方,南至今湖北,北至今河北。夏朝的地理知識迅速積累,並在城市,治水,農業,青銅器和原始地圖等多方面上得到了體現。

(一)從城市建設看夏朝地理知識

中國古代龍山文化晚期就已經出現了防禦設施城堡,如河南登封王城岡及淮陽平糧台城堡,這就是初期的城市。城市的誕生是奴隸制社會發展的標誌。傳說夏朝以前已經開始築城,如「夏鯀作城」;「鯀作城郭」;「昔者夏鯀作九仞之城,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鯀築城以衛君,造郭以居人,此城郭之始也」。這裡講的鯀即崇伯鯀,堯時夏部落酋長,禹的父親。那時候的城市還不可能是後業用磚頭或石頭修築的城市。以王城岡來說,這是四千多年前修築的東西駢列的兩個方形小城堡,城牆用夯土築成。這是中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古城遺址。西城西牆長94.8米,南牆長97.6米。從年代上看,與夏代紀年相吻合。在山西夏縣埝掌鄉東下馮村北青龍河兩岸台地上,曾發現一座小規模的城堡遺址。南城牆長約400米,寬約8米,殘高1.8米,夯土築成,距今約4000年。從年代上看,也與夏代紀年相吻合,而地址又恰好在所謂「夏墟」的地區內。因此,可以說城市起源於夏代。

城市地址的選擇,反映了那時的地理知識。比如地形上一般來說以平坦,高燥為好,最好靠近河川大海,但又不能過於低洼;交通要方便,生產要發達等等。城市的最大功能是促進物資,信息的交換,所謂「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二)從大禹治水看夏朝地理知識

相傳夏朝建立以前,洪水災害嚴重,「洪水橫流,泛濫於天下。草木暢茂,禽獸每繁殖,五穀不登,禽獸逼人,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為了治水,堯在聯盟議事會上提出派誰去治水比較合適?大家都說鯀去合適,堯反對。四岳又說,先叫他試試,不行再說吧!堯只好同意,讓鯀治水。

鯀採用以前共工的治水辦法,「壅防百川,墮高堙庳」。用人工把高的地方鏟低,低的地方用土填高,只堵不疏,結果鯀治水九年毫無成績,失敗了,被砍了頭。以後舜又派禹治水,「禹傷先人父鯀功之不成受誅」,吸取了你父親的教訓,決定把純粹堵水改為疏、堵並用。他首先「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親自勘察高山,大河,把地形,河流的流向,水量調查清楚,樹立標記,指示哪些山要挖掉用來築堤,哪些河流要疏導。又組織治水班子,發揮集體的智慧,制訂「疏川導滯,鍾水豐物」的治水方案。這樣可以順應水性,疏通河川,開導阻滯,使洪水暢流無阻地由小河歸大河,同時還利用一些湖泊,沼澤及低洼地聚積水,起到分洪儲流,灌溉農田的作用。在治水的同時還在田間開溝洫,「儘力乎溝洫」,更能發揮灌溉效益。13年中,禹治理了「名川三百,支川三千,小者無數」,使黃河中下游地區消除了水害人民安居樂業。禹治水成功,受到人們普遍的讚揚和崇敬。

(三)從農業生產看夏朝地理知識

夏代由於水害得到治理,農業有了較大的發展,剩餘糧食增多,多餘的糧食用來釀酒。夏桀時有「酒池,可以運舟,糟丘足以望十里」,可見酒多到什麼程度。這雖然是過分誇大之詞,卻從一個方面反映了夏代糧食的豐足。

古代的農業和季節,氣候有密切的關係。夏朝農業的發展,必然積累了許多有關季節,氣候方面的知識。流傳至今的《夏小正》,就含有夏朝的曆法,物候知識。如書中講的曆法是夏朝的十月太陽曆,即1年分10個月,每月36天,全年剩下的5-6天為過年日。因此,它記載的物候,天象與後業的太陽曆有較大的差異。書中記載的物候知識比較豐富,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物候專著。其中正月的物候是柳樹長花序,梅,杏,山桃相繼開花;田鼠出來活動,野雞鳴叫,雌雄交配;魚兒由水底上升到近冰層的地方;農田害蟲螻蛄也叫了。這樣一個月接一個月的記載,形成了全年較完整的物候歷。

夏朝的法典甘誓:這是夏啟在準備討伐有扈氏時,在甘(今陝西戶縣西南)發布的戰爭動員令。甘誓是迄今發現的最早的帶有軍法性質的規範。

甘誓里有"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用命,賞於祖;弗用命,戮於社"等內容。"威侮五行"就是不敬上天,"怠棄三正"就是不重用大臣。"用命,賞於祖;弗用命,戮於社"指努力奉行命令的,便在先祖的神位前頒行賞賜;不努力奉行命令的,便在社神的面前給予懲罰。

禹刑:夏朝刑事法律規範的總稱。該法典為平定"亂政"而作,因追念其先祖而命名為禹刑,所謂"夏有亂政,而作禹刑"。

其具體內容已無從查考,據《周禮o秋官o司刑》記載:"夏刑,大辟二百,臏辟三百,宮辟五百,劓、墨各千。"說明夏朝已經有了五種刑罰,共三千條。當然,這些記載都是後人的追述,禹刑的內容有待於進一步考證. 夏朝文化的發展

關於夏朝的文化,雖因文獻不足,還看不到它的全貌,但正如孔子所說:「殷因子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論語》夏朝文化的發展,直接為商、周兩朝文化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農業生產與季節天象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我國古朝的天文曆法知識,就是在農業生產的實踐中不斷積累起來,又直接為農業生產服務。在堯舜時期,就有關於羨和、錢仲觀察日月星辰以定四時的傳說,說明我國很早就有了熟悉天文制定曆法的專職人員,天文學和曆法早就很發達。

春秋魯太史引《夏書》有「辰不案於房」的記載①,就是說在某年某月朔日發生態房宿位置上的一次日食。這次日食,現存《尚書》把它系在仲康時期的《胤征》篇中,近朝學者有的推算在公元前二一六五年,有的推算在公元前一九四八年,相差頗遠,但都公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記錄。

又《竹書紀年》謂夏策十年「夜中星隕如雨」。如果這一記事可信的話,那末至遲在公元前十六世紀初,我國就有了流星雨的記錄。

我國傳統的干支紀日法,起源是很早的。夏朝末期的帝王有孔甲、胤甲、履癸(桀)等,都用天於為名,說明當時用天干作為序數已餃普遍。

夏朝的曆法,是我國最早的曆法。當時已能依據北斗星旋轉斗柄所指的方位來確定月份,夏曆就是以斗柄指在正東偏北所謂「建寅」之月為歲首。「夏數得天」《左傳》,是說夏朝的曆數比較正確地反映了天象,所以孔子主張吁虧夏之時」《論語》。保存在《大戴禮記》中的《夏小正》,就是現存的有關「夏曆」的重要文獻。

「文字的發明及其應用於文獻記錄」,是由野蠻高級階段過渡到文明時朝的重要標誌之一。從仰韶文化到大漢口文化,原始文字已經出現,並在逐步發展中。在殷墟等處發現的甲骨文字和金文,是我國現巳發現的較早的文字,是基本成熟的文字。正如郭襪若同志所說:「中國文字,到了甲骨文時朝,毫無疑問是經過了至少兩三千年的發展的。」從殷墟時朝上溯到夏初,不過八、九百年,夏朝已有文字和文獻記錄,是無可懷疑的夏朝都城在鄧地

夏朝為中國歷史上建立的第一個朝代,夏朝的都城曾一度設在鄧地。據《路史·國名記四》記載:「鄧,仲康子國,楚之北境,史雲阻之以鄧林者,今之南陽。故杜佑以為禹都。」這是唐代杜佑著述的《通典》中稱鄧為「禹都」,是為其一;其二,從現存於西安碑林的我國最早的石刻地圖之一——《華夷圖》上看,以及北宋地理總志《太平環宇記》的記載,也可以認定夏朝的都城在鄧。

鄧地怎麼會成為夏朝的都城了呢?原來,大禹接替父親鯀治理洪水的職務後,「勞身焦思,三過其家門而不入。」終於琢磨出因勢疏導之法,代替其父親修堤堵水之方,將大地上的洪水引入東海,消除了水災。因為他治水有功,帝舜就把天子之位傳給了他。可是到了大禹年老時,沒有將天子之位禪讓給德高賢能的人,而是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啟當天子。啟繼位之後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朝代——夏朝。啟也自然成為夏朝的第一代朝廷君主。但他不象大禹那樣「薄衣食,卑宮室」,而是整天吃喝玩樂,荒淫無度,把一個原來民眾安居樂業的夏朝,搞得怨聲載道,危機四伏,歷史上稱為「夏啟荒政」。啟又傳位給長子太康,這個浪蕩公子太康即位後,比啟有過之而無不及,昏庸淫樂從不過問朝政,終於惹起公憤,被有窮氏部落的君長后羿為首的一幫人,驅逐出夏朝都城,跑到洛水一帶過著流亡生活。歷史上稱其為「太康失國。」太康死後由他的弟弟仲康即位,但他只是徒有虛名,實際上他和幾個弟兄一起,流浪於洛水一帶。到了仲康死後,其兒子相繼繼承王位時,后羿和寒浞正為爭奪夏朝的王位,長期征戰殺戮不休。帝相只得攜帶妻子逃奔到岳父有仍氏部族,直到生下兒子少康,長大成人即位之後才中興了夏朝。自太康失國至少康中興近百年間,王權旁落於異族部落長之手。仲康流亡在外期間,寒浞打敗后羿佔領京都,篡奪了夏朝王權。流亡的仲康帝與兄弟們及同姓貴族合議,都一致認定鄧地是禾稼茂盛、便於儲積實力、光復夏朝基業再好不過的重地,於是他便將另一個有志氣又能幹的兒子封於鄧,並確定鄧為夏朝都城。直到少康中興了夏朝,還都帝丘時,鄧地始終為夏朝京都。仲康的後裔子孫們,在鄧地沃土經營800多年,含辛茹苦地繁衍生息於此,並在夏朝中興後,作為同姓屬國而屹立於諸候國之林。

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曾稱道鄧國,是夏王朝遺民居住之地。夏人為政,崇尚忠厚樸實。至今,鄧州還保留有夏朝先民們的傳統風尚。夏朝帝王譜

夏朝(約公元前2146年-前1675年),始於夏禹,終於桀,共17帝。夏時,開始出現私有制,氏族社會的禪讓制度走到了盡頭,被世襲製取代。社會由原始社會進化到奴隸制社會。夏朝姒姓。 夏代末年,夏王室內政不修,外患不斷,階級矛盾日趨尖銳。商湯看到伐桀的時機已經成熟,乃以「天命」為號召,要求大家奮力進攻,以執行上天的意志。鳴條之戰,啟在位29年

啟,姓姒名啟,大禹的兒子,大禹死後,啟即位為天子,夏啟即位後,在鈞台大宴各地首領。有扈氏對啟破壞禪讓制度的做法十分不滿,拒不出席。夏啟發兵對有扈氏進行征伐,大戰於甘,有扈氏戰敗被滅。這次勝利,使新生的政權得到初步鞏固。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奴隸制的國家。啟的晚年,生活日益腐化。他喜歡飲酒、打獵、歌舞,而疏於朝政。 太康在位29年

太康,夏啟的兒子,繼啟為王。他生活荒淫,朝政鬆弛,促使內部矛盾日趨尖銳,外部四夷背叛。。在他外出打獵時,有窮氏首領後裔乘機入侵,自己作了君長,史稱「太康失國」。 仲康在位13年仲康,太康的弟弟。即位後無力恢復夏的天下,這時後裔被他的親信寒浞殺死。寒浞自立為王。 相在位28年

相,仲康的兒子。即位28年後,寒浞攻打他,相被殺。 少康

在位21年

少康,相的遺腹子。當寒浞之子澆派人去追殺少康時,少康逃到了有虞氏,當了有虞氏庖正(廚官)。舜的後人虞思把兩個女兒嫁給了少康,又給了少康土田和眾人,少康才站住了腳。

在寒浞代后羿、政局混亂之時,他收撫逃散人眾,整頓隊伍。終於推翻了入主夏國四十多年的有窮氏政權,史稱「少康中興」。少康是一位有作為的國王。 杼在位17年

杼,少康的兒子。曾參加父親領導的恢復夏國的戰爭,並立下許多戰功。他發明了甲和矛,並大舉征伐東夷,取得勝利。 槐

在位44年

槐,杼的兒子。他在位時社會經濟有所發展。 芒在位18年

芒,槐的兒子。他在位時,開始了延續數千年的沉祭(即將祭物沉入黃河企求河神的庇護)。 泄在位21年

泄,芒的兒子,他在位時,正式賜封九夷各部諸侯爵位。 不降在位59年

不降,泄的兒子。在位59年後,讓位與其弟扃。 扃在位21年

扃,不降的弟弟。 廑在位21年

廑,扃的兒子。他在位時,夏國開始衰落。 孔甲在位31年

孔甲,不降的兒子。司馬遷說「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亂」,可見孔甲是一位胡作非為的殘暴昏君。 皋在位11年

皋,孔甲的兒子。 發在位11年

發,皋的兒子。他在位時,各方諸侯已經不來朝賀了,夏王室內政不修,外患不斷,階級矛盾日趨尖銳。夏國進一步衰落。 桀在位52年

桀,發的兒子。是歷史上有名的殘暴之君。暴虐嗜殺,夏桀即位後不思改革,驕奢淫逸,築傾宮、飾瑤台,揮霍無度。他日夜與妹喜飲酒作樂,百姓指著太陽咒罵夏桀。大臣忠諫,他囚而殺之。四方諸侯也紛紛背叛,夏桀陷入內外交困的孤立境地。終於被滅亡


推薦閱讀:

夏朝的存在有爭議,那如果夏朝不存在。那是從什麼樣的體系過度到商朝的?
夏朝的老百姓每天都幹什麼?
開發一款大禹治水的遊戲,會有人玩嗎?
夏商周斷代工程有為政治宣傳出力之嫌,是真的么?

TAG:歷史 | 夏朝 | 1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