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結構丨貝聿銘與他設計的香港中國銀行大廈
香港中國銀行大廈(Bank of china tower)在1985年破土動工,以每4天蓋一層樓的速度拔地而起。整座超級建築結構在16個月內完成。」1988年8月8日,標誌著大樓空中進程完工的封頂典禮正式舉行。一個樓高70層的標誌性建築物出現在香港的天空底下,高367.4米,這座銀光閃閃的摩天大樓,其外形正如貝聿銘所形容,像是雨後春筍——中國傳統文化中希望和進步的象徵,設計中銀大廈的著名美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獲美國政府頒發「史密斯松尼安古柏惠特全國設計終身成就獎」,以表彰他在建築設計領域的傑出成就。
1989年傑出工程獎狀(Certificate of Engineering Excellence, NYACE);1989年傑出工程大獎(Award for Engineering Excellence, ACEC);1992年大理石建築獎(Marble Architectural Award);2002年香港建築環境評估「優秀」評級獎項;1999年香港建築師學會香港十大最佳建築等
一、香港中國銀行大廈的設計概述
①設計師簡介
貝聿銘(Ieoh Ming Pei),美籍華人建築師,1917年4月26日生於廣州,他的祖輩是蘇州望族,他曾在家族擁有的蘇州園林獅子林里度過了童年的一段時光。其父是中國銀行創始人之一——貝祖怡。10歲隨父親來到上海,18歲到美國,先後在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學習建築,於1955年建立建築事務所,1990年退休。美籍華人貝聿銘先生,與法國華人畫家趙無極、美籍華人作曲家周文中,被譽為海外華人的「藝術三寶」。代表作有肯尼迪圖書館,香山飯店,盧浮宮玻璃金字塔,蘇州博物館,伊斯蘭藝術博物館等。
②藝術風格及風水問題
大樓地上70層,地下4層,總建築面積12.9萬平方米。樓高315米,加頂上兩桿的高度共有367.4米,建成時為香港最高的建築物,也是世界第五高建築物。其設計靈感源自竹子的「節節高升」,以平面為例,大樓是一個正方平面,對角劃成4組三角形,每組三角形的高度不同,如同節節上升的竹子,象徵著力量、生機、茁壯和銳意進取的精神,對於銀行而言,其中的含意也不言而喻。其建築特點是將中國的傳統建築意念和現代的先進建築科技結合起來,由四個不同高度結晶體般的三角柱身組成,呈多面棱形,好比璀璨生輝的水晶體,在陽光照射下呈現出不同色彩。
另一方面,中銀大廈的建築曾經也引來了許多爭議,因為這是在香港主要建築中唯一沒有考慮風水意見就動工的大廈,大廈在剛建成之時曾引發一場風水戰,當時香港傳指中銀大廈的形狀像一把刀,而其中一面「刀鋒」直指港督府(今香港禮賓府),港督府因而請人化解,最後決定在面朝中銀大廈的方向種植柳樹以擋殺氣。
中銀大廈建成後,在旁興建的花旗銀行大廈則採取了呈書本開頁形狀的設計,其開口正好與中銀大廈的尖角相對應,據說亦是為了阻擋殺氣。另一個跟中銀大廈風水有關的是其對面的滙豐總行大廈,因為正好也對到中銀大廈的「刀鋒」,因此據說中銀大廈落成後不久,滙豐的業績受到影響,於是滙豐便在其大樓樓頂加裝兩座對著中銀大廈的炮台裝飾,反擊中銀大廈的殺氣,於是滙豐的業績才又好轉。亦有一說指於1999年落成的長江集團中心的外表也是受中銀的殺氣影響過。長實集團主席李嘉誠於聽過風水師的意見後,也決定將新總部建得較「正正方方」,沒有什麼非常突出的外表。而原因亦不外乎是擋殺氣。
在這場暗含著兩國、兩個世界級大師的同城較量中,貝聿銘以完美的建築造型,節省了1/3的鋼材、造價比滙豐銀行大廈便宜幾億美元的業績,佔據了上風。
中銀大廈獨特外型設計,令它成為唯一一座在電腦遊戲模擬城市3000及模擬城市4出現的香港著名建築物。另外,科幻劇集《星際迷航:航海家號》利用數碼技術將中銀大廈的正面作修改,使它成為劇中星際艦隊的「通訊研究中心」(Communications Research Center)。
模擬城市3000中的香港中國銀行大廈(上圖)
模擬城市4中的香港中國銀行大廈(上圖)
星際迷航中的中銀大廈(上二圖)
③結構設計
整座大樓採用由八片平面支撐和五根型鋼混凝土柱所組成的混合結構「大型立體支撐體系」,此混凝土——鋼結構立體支撐體系,在改進結構性能方面具有如下獨到之處:
1.採用幾何不變的軸力代替幾何可變的彎曲桿系,來抵抗水平荷載,更加經濟有效。
2.利用多片平面支撐的組合,形成一個立體支撐體系,使立體支撐在承擔全部水平荷載的同時,還承擔了高樓的幾乎全部的重力,從而進一步增強了立體支撐抵抗傾覆力矩的能力。
3.將抵抗傾覆力矩用的抗壓和抗拉豎桿件,布置在建築方形平面的四個角,從而在抵抗任何方向的水平力時,均具有最大的抗力矩的力偶臂。
4.利用立體支撐及各支撐平面內的鋼柱和斜桿,將各樓層重力荷載傳遞至角柱,加大了樓層重力荷載作為抵抗傾覆力矩平衡重的力偶臂,從而提高了作為平衡重的有效性。
香港中國銀行大廈結構模型(上圖)
二、香港中國銀行大廈的建築概況
官方名稱:香港中國銀行大廈(Bank of China Tower)
地理坐標:22°16′45″N 114°09′41″E
建築高度:367.4米
使用高度:288.3米
地上樓層數:70層
地下樓層數:4層
停車位數量:370
電梯數量:45台
樓面面積:135000㎡
工程總造價:約10億港幣
開工日期:1985年
竣工日期:1988年8月8日
狀態:已建成
建築用途:辦公室
世界排名:該建築高度世界排名第23位
洲際排名:該建築高度在亞洲排名第20位
地區排名:該建築高度在中國排名第13位
城市排名:該建築高度在香港排名第4位
所有者:中國銀行(香港)
開發商:中國銀行
設計師:貝律銘建築師事務所
聯合設計:Sherman Kung & Associates Architects
結構工程師:理雅結構工程諮詢(LERA)
MEP工程師:Jaros Baum & Bolles
工程經理:新中物業管理有限公司
主要承包商:Kumagai Gumi、香港建設(控股)
材料提供商:Permasteelisa Group
其他顧問公司:奧的斯電梯有限公司、Alan G. Davenport Wind Engineering Group BLWTL、道康寧公司
三、香港中國銀行大廈的存在意義
代表「中國人民的抱負」
美國城市學家凱文·林奇曾經做過一個實驗:讓非專業人員根據自己的印象和記憶描畫一張城市地圖,一般情況下,只有一個城市的標誌性建築和街道才會被非專業人員畫出。在巴黎的地圖上,這座城市只剩下艾菲爾鐵塔、凱旋門和幾條重要的街道。
在人們的記憶與印象里留存下來的,就是這個城市的地標性建築。如同故宮之於北京,艾菲爾鐵塔之於巴黎,對於香港,中國銀行大廈就是這樣的城市地標。
中銀在香港發行的各個版本的港幣上,都採用了中銀大廈的標誌。不少香港發行的郵票、明信片,也常以中銀大廈為觀景之一。
中國銀行在香港的大廈,一直以來就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1951年落成的香港前中國銀行大廈,在當時就是新中國在香港的象徵。每當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大廈就張燈結綵,反映著新中國的建設成就,國慶的裝飾也成了當時香港的一道獨特的風景。
特殊的歷史意義,讓時年65歲的貝聿銘面對的,不僅僅是一個給他的建築作品添加一幢與眾不同的摩天大樓的機會,也是來自於一個國家的重託。他所設計的新的中國銀行香港分行大樓必然要象徵香港美好的未來前景,從而使香港著名的老公司放心,在中國政府的領導下香港會繼續繁榮昌盛。貝聿銘說,它應該代表「中國人民的抱負」。
對於貝聿銘而言,他與中國銀行的關聯是來自於血液中的。他的父親貝祖詒在1917年就任中國銀行香港分號第一任經理,那一年,貝聿銘出生。
「我還是個孩子時在香港呆過,小的時候,經常去中國銀行,。我還記得老的中國銀行,我小的時候常去,還有一個印度人拿著大槍站在門前,現在都改了,現在的情況跟以前大不相同了。」幾十年過去,貝聿銘回憶他在香港時候的生活和那個老中國銀行香港分行大廈時,還是非常清晰。
這樣千絲萬縷的聯繫,對設計香港中銀大廈的貝聿銘而言,更像是一次延續父親榮耀的機會。貝聿銘也坦承:「我必須說,我感到驕傲,這是我一生中的一件大事。」很難用語言形容貝聿銘在香港中銀大廈中傾注了多少感情與心血,這不僅是貝聿銘所有建築作品中最高的一座,也象徵著貝聿銘事業的巔峰。
日本建築大師黑川紀章曾說:「地標建築的意義在於,它是可以與人們心靈共鳴、標註在人們記憶中的建築。」
對於貝聿銘而言,他與中國銀行的心靈共鳴已經毋庸多言。但在操作中,他卻面臨種種局限的挑戰,在大廈所處的香港港口和小山之間,已經擠滿了密密麻麻的四五十層高的摩天大樓。貝聿銘要想在如此不利的地皮上建造出引人注目的建築物,就必須把大樓造得出奇的高。問題是,香港每一街段所擁有的摩天大樓數目已超過世界上任何其他城市,而在只能縱向發展的前提下,貝聿銘又遇到了氣候環境的挑戰。由於香港經常受颱風襲擊,他不能不考慮一座70層高的大廈的穩定性,而1.3億美元的預算也讓他的取材用料顯得不那麼寬裕,但貝聿銘承諾:「香港中銀大廈的西洋派頭將不比任何其他建築物遜色。香港是世界的十字路口,它有技術也有辦法建築一幢現代大樓。」
「如果換一位不像貝聿銘那樣敢於大膽創新的建築師,在面臨這種額外的負擔和預算資金不充足的情況時,也許就滿足於建造一幢標準的50層BOX樓。」《貝聿銘傳》的作者邁克爾·坎內爾在書中如是說。
貝聿銘的承諾實現於他的靈感迸發之時,他把一根方形木杆沿縱向切開,做成四個三角扇面柱,再將頂端切成斜面,用橡皮帶把柱綁在一起。當貝聿銘滑動這些柱子,讓它們互相分離時,在向上達到柱子四分之一高度的地方,一座體積逐漸縮小、帶有壁階的塔狀物出現了,在達到一半高度和四分之三高度時又分別出現了第二和第三座塔狀物,剩下的那根柱子繼續向上升,形成金字塔般的頂點。
穩固高層建築物的一個辦法是把重量向邊緣轉移,這樣大樓就可以像兩腿叉開站立的水手那樣經受風暴的襲擊。為了強調在結構上可行在美學上同樣可行,貝聿銘把每隔13層樓對塔樓進行加固的斜構件和橫向桁架用紅筆圈出。貝聿銘說:「如果我們不把結構表現出來,這幢樓就不會顯得舒適。」
貝聿銘所運用的是香港能夠理解的象徵手法。他讓他那幢閃閃發光的方形尖塔坐落在3層樓高的花崗岩地基上,那笨重的後現代主義風格的基座與上面輕巧的塔樓似乎有些笨拙地聯結在一起,但它達到了表現尊貴與實力的目的。貝聿銘的父親曾經告訴他:「銀行必須顯得很安全。」
為了香港中銀大廈的設計付出了情感與智慧的貝聿銘,把他的作品比作雨後春筍的「節節高升」,代表著茁壯成長的力量,基座的麻石外牆代表長城,代表中國。他說:「中國有一句古老的格言,談到荷花出污泥而不染。我們希望大樓具有與荷花一樣的資質。」
1988年8月8日,中銀大廈舉行了平頂典禮。這是精心挑選的日子,被香港人認為是20世紀最吉利的日子。
邁克爾·坎內爾在書中描述了當時的盛況:「1988年8月8日,標誌著大樓空中進程完工的封頂典禮正式舉行。200名來賓戴著塑料頭盔,乘著纏滿鐵絲的施工用電梯,來到70層高樓的頂部。那裡,粗糙的水泥地板上已放好一根刻有100名工人名字的柱子,富有喜慶色彩的金黃色螺栓把柱子牢牢固定。當人們用纏有紅帶的鏟子掀起一鏟鏟具有象徵意義的水泥時,無數只彩色氣球放了出去。」
隨著1997年香港順利回歸祖國,香港中銀大廈又被賦予了新的歷史使命。如今,它不僅是香港的地標性建築之一,也是中國銀行跨入世界大銀行之列的象徵!
四、香港中國銀行的美麗景色
來源:建筑邦
============================
推薦閱讀:
※中國銀行業櫃面服務規範
※香港維多利亞港風水之戰:中國銀行力戰群雄!
※華商韜略丨這家華人銀行,為什麼會成為次貸危機唯一的被告?
※中國銀行軟體中心面試結束總結
※建行 工行 農行 中行!4大國有銀行開通個人外匯交易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