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的「計劃」和經濟學家們的「市場」--也論「計劃」之爭(上)

本公號法律顧問:北京市京都律師事務所(北京朝陽區景華南街遠洋光華國際C座23層)

法務專家代表:肖小保律師

今天請來東北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股轉業務總部副總經理張可亮,為我們帶來「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新的解讀,絕對顛覆你的認知。全文分兩部分,第一部分在本公號首發,第二部分首發於公號「張可亮的三板會」,敬請關注!

作者:張可亮

作者簡介:南開大學金融學碩士,具有10年證券行業從業經驗,現任東北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股轉業務總部副總經理,公司主辦券商推薦業務內核委員,山東省社保基金理事會評審專家。主要從事企業改制與輔導、股票債券的發行與承銷、新三板主辦推薦、公司收購兼并及資產重組等投資銀行業務。

曾先後參與和主持同大股份、深圳雲海、道恩高材、泰豐液壓等IPO項目,主持魯信創投公司債、牟平城建債、昌邑城建債、張家港城建債、廣東農墾集團企業債的承做和發行工作。2015年以來主導了神戎電子(832992)、科雷斯普(833333)、艾維普斯(834285)、百丞稅務(835500)、星震同源(838943)等二十多家新三板掛牌企業的方案設計、資本運作等工作。多次受邀在北京、重慶、天津、江蘇、長沙等各地進行企業上市及資本運作培訓講課,具有豐富的企業融資和資本市場運作經驗。

可亮說:我和老布私下都有研究經濟學的愛好,老布近期向我約稿,想請我談談經濟學研究新的感悟。一拍即合,老布的提議使我想起了兩年多前我的一些感悟,由於太忙,沒有進行系統化整理,正好借今天這個機會,整理出來,以饕讀者。


以下為正文:

一、緣起馬雲

馬雲在2016年11月浙商大會提出未來「計劃經濟將會越來越大」,他認為未來三十年,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將會被重新定義。

很快吳敬璉、劉勝軍(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執行副院長)、陳志武(耶魯大學金融學院教授)、錢穎一(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張維迎(北大光華管理學院前院長)等重量級經濟學家都沒有點名的對馬雲的這一言論予以反駁。

2017年5月份馬雲在貴州參加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的發言中再次解釋道,他指的計劃經濟不是那時候蘇聯的計劃經濟,也不是中國剛開始的計劃經濟。

在大數據時代,特別是萬物互聯的時代,人類獲得數據的能力遠遠超過大家想像,人類取得對數據進行重新處理以及處理的速度的能力也遠遠超過大家的想像,大數據讓市場變得更聰明,由於大數據,讓集合和預判成為可能。

二、首發在我

馬雲是名人,所以在公開場合提計劃經濟,引起了所謂的主流經濟學家的反駁,其實我早在2015年2月13日晚上就在一本書上寫下了這麼一段話:

「計劃經濟是否在互聯網時代可以實現了?如果說互聯網改變了一個兩個企業或者一個兩個行業,那為什麼不能改變人類的組織行為方式?當人們的行為需求可以被低成本的彙集、整理、分析,C2B,可以有消費者來改變前端的生產環節,推而廣之,馬克思的計劃經濟時代就有了技術支撐!人類可以步入計劃時代,如果整個社會的經濟模式都被改變,及經濟基礎改變,那上層建築,人類社會的組織行為方式也必須要隨之改變!馬克思的社會主義可能隨之迎來了入口、基礎——那就是社會物質生產極大豐富,我們的特色社會主義也就是張近東說的線上線下完美結合的O2O模式!」

2015年2月20日我把讀書札記拍照發了一條朋友圈,說道:

「都在講互聯網思維,互聯網改變企業,顛覆行業,有沒有講互聯網可能徹底的改變社會制度,為計劃經濟的捲土重來提供了技術支持,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本來就不是非此即彼的關係,就如線上跟線下應該完美結合!以後的提法不應該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係,而是處理好計劃與市場的關係,因為計劃不一定是政府來做。我黨的理論工作者,是不是該為馬克思再次正名?」

從這兩段話可以看出,在2015年初我不但已經開始思考互聯網對整個經濟運行方式可能帶來的顛覆,也開始思考其對人類社會組織運行方式可能帶來的改變,跳不出先入為主的思維定式,我也把互聯網對社會經濟運行方式和社會運行方式可能帶來的改變,自然而然的聯想到了馬克思以及他所描述共產主義社會。

三、繼而小年

2014年開始互聯網思維的提法大規模興起,也引發了一些爭論,比如許小年2015年6月8日在中歐國際工商學院2015班委會上就講「互聯網思維沒有什麼新東西,甚至是有錯誤的。」

對此攜程旅行網的創始人和CEO,斯坦福大學經濟學博士北大光華管理學院的經濟系教授梁建章就在2015年6月14日在《財新》雜誌發文回應說:互聯網帶來的最根本變化,就是人力資本和金融資本的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用一句話來形容「互聯網思維」,那就是「人力資本主義」。

讀完兩人的文章,我將兩篇文章轉發朋友圈然後評論道:

都不對。什麼叫資本主義?什麼人力資本跟金融資本,其實還是個勞資關係,是資本僱傭勞動還是勞動僱傭資本的事。互聯網思維,在我看來更像是愛因斯坦發現了相對論之後,對牛頓傳統力學的顛覆以及補充。互聯網大規模應用後,對當今社會傳統的經濟思想,管理思想,運營模式盈利模式等等等等一切的一切產生了顛覆式的影響。所謂的互聯網思維就像在某些領域必須用相對論來解釋而非用牛頓力學來解釋是一個道理,大大擴展了人們對社會經濟運行規律的認知領域和範圍。梁還在講什麼資本主義,其實根本不是什麼主義,而是什麼方式。互聯網在我看來,恰恰解決了我們人類所謂的「致命的自負」——計劃經濟所需要的技術支持。有了互聯網技術的大規模應用,使得人類社會在微觀領域可以自然而然的進入計劃經濟時代。互聯網經濟的出現恰恰證明了馬克思思想的前瞻和偉大。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是社會主義的入口(是這麼說的吧?)所謂的資本主義,哈耶克的定義是人類合作的擴展秩序。哈耶克如果活到現在,估計會變成社會主義最忠實的鼓吹者。

雖然是在2015年6月14號發的朋友圈,但是之前我不止一次的跟同事說過這個比喻,互聯網思維之於傳統經濟學思維,就像是相對論對於牛頓傳統力學的顛覆以及補充。迄今為止,我仍然認為這是對於理解互聯網思維最恰當的比喻。也再次強調了互聯網技術的廣泛使用,為進入計劃經濟提供了技術支持。當然那會沒有開通公眾號(張可亮的三板會),只能用手機打字發在朋友圈,沒能展開論述。

四、進入正題--計劃與市場之爭

最近既然馬雲挑起話題,以及諸多重量級經濟學家也開始回應這個話題了,我想我應該拿點時間出來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對這個事情的認識,畢竟新三板上有很多互聯網企業,他們都在做著與馬雲類似的事情,用技術改變我們的生活體驗。

1、釐清概念

要討論今天的話題,必須先從概念上搞清楚什麼是市場經濟什麼是計劃經濟?不要以為我們耳熟能詳的兩個詞,我們就真的懂他們的含義。不是學術論文所以我在此不想深究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的嚴格定義,只簡單藉助百度百科的定義,也能說明問題:

市場經濟(Market Economy)又稱為自由市場經濟,是一種經濟體系,在這種體系下產品和服務的生產及銷售完全由自由市場的自由價格機制所引導,而不是像計劃經濟一般由國家所引導。

計劃經濟(Command Economy),或計劃經濟體制,又稱指令型經濟,是一種經濟體系,而這種體系下,國家在生產、資源分配以及產品消費各方面,都是由政府或財團事先進行計劃。由於幾乎所有計劃經濟體制都依賴政府的指令性計劃,因此計劃經濟也被稱為「指令性經濟」。

分清楚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的概念之後,還應該區分「市場」與「市場經濟」,「計劃」與「計劃經濟」,不能混同,這對下面的論述很有必要。計劃和市場是資源配置的兩種基本手段,而「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是指兩種社會經濟體系。

在理論上設定的所謂的「市場經濟體系」里沒有一個中央協調的體制來指引其運作,但是在理論上,市場將會透過產品和服務的供給和需求產生複雜的相互作用(看不見的手,看不懂的手),進而達成自我組織的效果。在「計劃經濟體系」,國家在生產、資源分配以及產品消費各方面,都是由政府或財團事先進行計劃。由於幾乎所有計劃經濟體制都依賴政府的指令性計劃。但在現實中「市場經濟體系」中也會運用計劃的手段,「計劃經濟體系」中也會運用市場的手段,只不過領域、範圍、程度不同罷了。

2、貌似雞同鴨講

當我們理清了計劃、計劃經濟體系,市場和市場經濟體系之後,我們就會清楚,經濟學家對馬雲提出的計劃經濟之批評,以及馬雲自己之論述都沒有說到點子上。因為馬雲是從自己的實踐出發,講的是大數據以及雲計算的應用可以使得微觀經濟主體的計劃性更強,更有針對性的滿足市場主體的需求,當大數據和雲計算在更多的行業和領域應用的時候,整個社會的計劃成分確實會越來越大。

但是經濟學家們是從自己的理論出發,批判的是計劃經濟作為一種國家的經濟制度不可行。所以馬雲在貴州大數據博覽會上又辯解說自己講的計劃經濟不是指蘇聯那個時候的計劃經濟,也不是中國剛開始的計劃經濟。也就是說馬雲講的是在未來經濟中,計劃作為資源配置的手段會越來越多,而不是主張要重新建立計劃經濟體制。所以馬雲同學比較委屈,認為經濟學家們誤會他了。可經濟學家們怎麼可能那樣膚淺呢,理論的力量就在於預見,他們也看到了馬雲所說的微觀主體的計劃性越來越強以已經開始預見到未來社會可能產生的變化,而這種變化是他們所要極力反對和避免的……

3、兩種體系的缺陷

很顯然,人類的這兩種經濟運行體系都存在這巨大的缺陷,計劃經濟體系的缺陷在於在一個人口眾多的社會,沒有一個中樞機構可以準確的獲知體系中的每個人每個行為主體(事業單位、企業單位)隨時變化的各種精神和物質需求,並按照需求安排生產、分配,個體的需求必然會被壓抑,不會被及時滿足,票憑經濟就是一個很好的體現。

市場經濟體系的巨大缺陷是這個經濟體的個人或行為主體雖然可以按照自己當時當地的需求去從市場上根據供求不平衡的關係購買或者提供產品或者服務,但是個人的需求無法通過市場機制匯聚成整體的需求,並被供給方掌握,提供相應供給,作為社會整體,供求必然出現極大偏差,導致資源浪費。比如今年豬肉市場價格上漲,大家都開始養豬,導致豬肉供過於求,豬肉價格又開始下跌,如此循環往複。

這兩種經濟體系存在的巨大缺陷,其實是人的缺陷,也是人類群體的缺陷,人類的大腦無法站在上帝視角,及時發現、掌握、分析、處理所有信息,並相應作出判斷、決定。

但當有了智能化的電腦,有了移動互聯,有了大數據有了雲計算有了電腦系統的深度學習能力之後,是否可以彌補人腦的缺陷呢?當然可以。新技術的運用會極大的提高我們對人類社會運行規律的認識,從而提高人類社會的運行效率,如果雲計算可彌補人腦的缺陷,那我們是否應該重新思考我們人類的經濟體制和社會組織方式呢?會不會有卻別與計劃經濟體系也區別於市場經濟體系的新的經濟體系產生呢?我認為這將是歷史的必然!

至於新的經濟體系以及社會組織方式可能會是什麼樣子?敬請掃碼關注「張可亮的三板會」,咱們下回分解…


推薦閱讀:

算了吧,那不是經濟學家乾的事情
經濟學家吳敬璉:腐敗已成中國最大問題
社科院李揚:全部經濟學因為互聯網都要重寫 中國經濟學家有望領先世界
18.2.14經濟學人官譯:不募股直接上市
保羅·薩繆爾森:主流經濟學家眼中的全球化

TAG:經濟學 | 市場 | 經濟 | 經濟學家 | 計劃 | 馬雲 |